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热搜题专练
浏览次数:195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68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961.下面提取的句子主干,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31 22:0:1组卷:35引用:3难度:0.9
  • 96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中国文化符号中,受访者对“中医针灸”的认知度最高。俄罗斯受访者对“中医针灸”“丝绸之路”“泰山”3个文化符号认知度最高,对“火锅”“敦煌舞(飞天)”“莫言”3个文化符号认知度最低。印度、巴西、南非3国的受访者均对“算盘”“中医针灸”“汉服”3个文化符号认知度最高。认知度最低的3个文化符号中,印度受访者选择了“中庸”“和而不同”“川滇金丝猴”,南非受访者选择了“敦煌舞(飞天)”“孙悟空”“中庸”巴西受访者选择了“川滇金丝猴”“篆刻”“中庸”。
          在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战略的推动下,金砖国家青年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度增加、好感度提升。在文化接触动机方面,信息获取和娱乐消遣成为接触中国文化的主要目的,伴随中国文化的社交需求成为新增长点。
          受到地域、文化、传统、语言习惯、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受访者对中国文化符号的关注点和接触动机呈现差异化特征。文化内涵的丰厚程度在国际文化传播中有着双刃剑效应,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中国文化独具魅力,也会因为文化差异成为金砖国家民众认知中国文化的障碍。
          调查发现,与旅游体验相关的艺术品和手工艺品、文化演出、旅游商品、影视节目等娱乐性文化产品,成为金砖国家青年最喜爱的中国文化产品类型;而具有中国哲学观念、社会样态抽象化表达的音乐、报纸杂志、书籍的选择意愿整体较低。
    中国文化符号调查分类表
    组别 初级难度 中级难度 高级难度
    中国人物形象 孙杨 莫言 孙悟空
    中国哲学观念 和而不同 中庸
    中国艺术形态 篆刻 古琴 敦煌舞(飞天)
    中国自然资源 西湖 川滇金丝猴 泰山
    中国生活方式 火锅 汉服 算盘
    中国人文资源 丝绸之路 中医针灸 二十四节气
    金砖国家青年对中国文化产品类型喜爱程度调查统计表
    (摘编自《金砖国家青年对中国文化认知调查》)      材料二
          随着整个国际交流的拓展,青年人群是否对中国文化有认同感,是否有情感上的亲近性,是否有价值观上的默契和生活方式上的好奇心决定了中国文化世界传播的未来走向,因此在实施调查中,在调研对象构成上我们把目标人群镇定在了青年人群体。
          从外国青年对中国文化整体认知程度来看,中国文化符号的接受度和熟悉度都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认可。中国人物在外国青年对中国文化符号认知的比例中是最低的。
          对于英法美这些发达国家来讲,浅表层次的旅游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中国文化一种整体结构的认知需求了,他们对文化哲学认知意愿很强,会从更抽象、更深刻、门槛更高的文化内容着手认识中国。
          在外国人认知中国文化的渠道选择方面,互联网(62.9%)成为首要信息渠道。调研发现社交圈中有中国人的受访者,中国文化认知指数为4.1分;社交圈中没有中国人的受访者,中国文化认知指数为3.6分。在移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人际传播仍然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对于激发外国人认知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引导与扩散作用。
    当前我们的对外传播中,行政为主导的文艺演出、现场节事活动比较多。但是线上的活动数量少,种类偏单一。
    (摘编自《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调研报告》)
          材料三:
          埃及作家黑托尼认为,人类文明的发源从两大文明开始,一是包括法老文明和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在内的地中海文明;另一个则是包括佛教、孔子哲学、道教的亚洲文明。尽管人们知道中华文明的存在,但由于语言、地理位置和文化差异,中国文化并没有被世界广泛认知,人们对其内涵的了解仍不深刻。
          中国文化走出去,首先中国人要走出去。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主席利奇建议中国大力推动民间交往。他认为,政府的作用在于制定规则,人民之间的直接交往才最具有实质意义。推广当代文化要善用策略与资源,借助强大的民间力量,巩固和扩大文化发展的基础。
    (摘编自《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众多不同的文化符号中,受访的金砖国家青年对中国人文资源中级难度的“中医针灸”认知度最高。
    B.文化传播中,中国哲学观念中级难度的“中庸”,成为印度、巴西、南非3国的青年受访者认知度最低的文化符号之一。
    C.信息获取和娱乐消遣成为金砖国家青年接触中国文化的主要目的,是因为中国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战略的推动。
    D.中国人物在外国青年对中国文化符号认知的比例中是最低的,这说明我们在这一类别的传播力度上应加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中的双刃剑效应是指中国文化内涵的丰厚程度在国际文化传播中既有正面的效应,也有负面的效应。
    B.印度、巴西、南非受访者对中国手工艺品的喜爱程度是所调查文化产品类型中最高的,这说明这些国家跟中国文化差异最大。
    C.从材料四中可知选择外国青年作为调查对象,是因为外国青年人群的一些认知决定着中国文化世界传播的未来走向。
    D.埃及作家黑托尼认为,作为亚洲文明的一部分的中华文明,因语言、地理等因素,其内涵尚未被世界深刻理解。
    (3)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对外推广中国文化应采取的措施。

    发布:2024/12/31 22:0:1组卷:0引用:3难度:0.7
  • 96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许多人都喜欢吃披萨、香肠,你知道这些高能量的西式食物,为什么吃起来非但没有油腻感,反而①
     
    ?其奥妙就在于人们加入了一种名为罗勒的纯天然香料。
          (  )。其精油味道十分清新,略带有甜辣的青草香味儿。人们在感觉疲乏时使用这种精油,能迅速振奋精神,帮助增进记忆。
          罗勒精油不仅有令人愉悦的特殊香味,而且具有极强的包容性,②
     
    。例如,与香蜂草精油搭配,对忧郁症等所致的身心病症十分有益;与橙花精油搭配,可镇定神经、治疗失眠;与天竺葵精油搭配,可对女性产生相当强效的呵护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罗勒这种植物对寒冷和潮湿非常敏感,种植它必须在③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罗勒花形奇丽,色彩动人,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均深受欢迎的香料植物,可供观赏,但其主要价值还是体现在特殊的香味上
    B.罗勒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均深受欢迎的香料植物,可供观赏,花形奇丽,色彩动人,但其主要价值还是体现在特殊的香味上
    C.罗勒花形奇丽,色彩动人,但其主要价值还是体现在特殊的香味上,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均深受欢迎的香料植物,可供观赏
    D.罗勒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均深受欢迎的香料植物,花形奇丽,色彩动人,可供观赏,但其主要价值还是体现在特殊的香味上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发布:2024/12/31 22:0:1组卷:2引用:3难度:0.6
  • 964.仿照句中画横线的部分,续写两个句子,要求表达简明准确,内容合理。
          人生是一张填不满的纸,汉字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中华汉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舍”得给“予”他人,自己才能活的快乐,才能“舒”心;①
     
     

    发布:2024/12/31 22:0:1组卷:4引用:5难度:0.6
  • 96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发布:2024/12/31 22:0:1组卷:23引用:7难度:0.7
  • 96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
     
     
    ”两句。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直接以问句形式质问秦朝统治者,批判其残酷剥削百姓、奢靡浪费的两句是:“
     
     
    ?”
    (3)“落叶”和“江水”是古代诗词常见意象,优秀的诗人可在一首诗中同时选取这两个意象来渲染意境,表情达意,如:“
     
     
    。”

    发布:2024/12/31 22:0:1组卷:5引用:2难度:0.8
  • 96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捉不住的鼬鼠
    ——时间片段
    周涛
          我一出世就沉没在时间里了,时间如水我如鱼。
          那是烟、雾、空气的包围,浑然不觉如影相随,我几乎不能明确是我拥有了它还是我正被它裹挟。
          它是那样直接、迫近、强大地面临着所有的生命,但是为什么却最容易被忽略?
          风无形,可是柳枝拂动、树弯腰,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力量;空气无状,可是在阳光透射下,可以看到尘埃浮动、地气上升,目击它模糊的形态。
          但是时间呢?
          谁感受到它的力量、目击过它的形状?
          有过一位诗人妄图正视它,结果那位诗人哭了。他突然发现了一种强大力量的隔离,感到面对一圈无形的墙壁无法穿越的痛苦。
          还有一位也是诗人,曾经试图接近它,结果他反而给推得更远了。他在江边痴想,人是什么时候开始见到月亮的?月亮是什么时候开始见到人的?这个问题是世界柔软的腹部,谁的拳头打向这里,谁就会因扑空而迷惘。
          时间是空的。
          它大到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如宇宙天空,如一切生灵唯一裁判,如神;它小到无影无踪、无孔不入,它甚至规矩渺小到了可以被任何一位钟表匠囚禁于方寸之间,如奴隶。
          它操纵着生命而又似乎被人操纵。
          它掌管了生杀予夺大权而又隐形无声。
          处处有它而无它,处处无它而有它。
          它是谁?
          它是钟表里的刻度,是太阳和月亮的约会;是由黄转绿暗暗托出春天的一只看不见的手,是淹没着宇宙万物的滔滔洪流;是神秘的意志,神秘的脸,是一切生命的杀手和产婆。
          谁能画出它的肖像呢?
          在我们的想象力的铁路修不到的年代里,一个东方农耕民族,因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认识了它,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季”。“季”是以四种容颜出现的,循环往复,互相衔接,从未有过一次失误。
          当然还是东方,一些狩猎民族,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因而他们看到的也主要是黑白两色,白天是白的,黑夜是黑的,他们把它叫“日子”。
          另外是游牧者,他们很容易把它叫做“纪元”,漫长的动辄千里的迁徙和转移,使他们随着或逆着它移动,也使他们看到了它更真实的茫茫无声的面容。
          漏、晷、钟、表……
          这些都是人类妄图捕捉住它而设的夹子和陷阱。人们以为捉住了它,紧密地把它关在里面,非常珍惜,仿佛里面关了一只规矩而又准确的小鼬鼠。
          在这种儿童游戏面前,它是宽容的。它不愿意拆穿这种幼稚的错觉。
          人们经常爱问的一句话就是:“你有没有时间?”
          我们怎么能够有或者没有时间呢?因为我们的一切都是它赐予的,都为它拥有,就像我们不能说自己有没有天空一样。
          它给了我们那么多时日,让我们饮食男女、劳动思考,让我们创造,它多么伟大仁慈!我们每每看到太阳饱满金红地升起,就把太阳想象为它的脸,心里流露出一个生命对它的崇拜和感激。
          然而也许人们总的来说是让它失望的,人们不珍惜生命,人们不仅挥霍而且极其藐视时间,人们把它给予的一生随便地混过去……
          时间啊,我们最对不起的就是你了。
          在您的忍耐和仁慈之下,我们究竟做了些什么?我们无所事事,没有目标;因为空虚,我们互相勾心斗角;因为无聊,我们把对同类的践踏当作平生乐事。
          我们还崇拜金钱,就像小孩崇拜自己屙出来的屎一样。
          我们不珍惜生命,但我们却贪生怕死。
          这些,当然你都看见了。
          极度的灵活,超自然的伸缩性,不可思议的变幻速度。是的,鼬鼠一般,短肢、细长柔韧的身子,光滑的皮毛滴水不沾,豹头,双眼凝注而有神采。
          无处不可穿越,无处不可逃遁。
          闪电的一击,比一切猛兽凶猛。
          它象征着“短暂”的残酷力量,而这正是时间的另一属性。在这寒冷的、毫无商量余地的时光匕首面前,谁也没有能力躲闪。这位快捷的剑客,它的暗杀从来没有落空过。
          时间从来就没有公正过。
          对排队的人,它磨蹭着;对有急事的人,它拖延着。
          对“找时间”的人,它躲闪着;对“赶时间”的人,它飞跑着。
          对没办法打发时间的人,它恶意地空洞着。
          对美妙幸福的事,它吝啬着。
          对辛酸痛苦屈辱的事,它挥霍放纵着。
          它就是这样生性荒诞无稽、常常捉弄人。
          其实它根本就没有理睬过我们,既不关心也不评判,就像鱼在水中争吵并不与水有关,也像鸟在天上厮斗并不于天有碍。它静默地坐在一切之上,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同时它又有细致灵巧的手指,猫的无声脚步……悄然移行。
          我是多么渴望看到那些已经消失了的事物再现!
          这一切都是可能的吗?
          在时间的尽头,在幽暗的内脏,在呈现着虚无假象的背面,在意识的深不可测的井底,那神秘的、那玄妙的、那不可洞察的创造万物之手——是什么?
    文本二:
          周涛散文的特点,可一言以蔽之:把散文当诗写。换句话说,其语言如诗一般节奏鲜明、简洁精练,具有音乐的美感;其情感无论含蓄还是直率,都较之于一般散文更强烈而直接。这种长时间以来归属于诗歌的艺术特征被周涛巧妙地调用于散文创作中,构成了他的写作风格。在一次访谈中,周涛说:“我不擅长纤细的描写,更不擅长叙事,我对一部重大作品的构架才能也很差,我缺乏小说才干。我的思想方法较为接近于诗……我的‘这一套’是经过写诗的多年练习逐步形成的,我十分感谢诗对我的养育。”这明显是周涛对散文写作的一番诚实的自审与判别。
          他的散文的气质,首先在于他那博大雄浑的气度。他的一些散文,让人读罢颇为感动,沉浸于所造的情境之中。回想一下,却记不住什么事情,那大抵是文章的气韵在起作用。而他的另一些散文,却重在对事物、对生命的深入理解和发现,这该是更高层次的诗质对散文的介入。
    (摘编自邵寅虎《周涛散文有哪些特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时间从来就没有公正过”一句,强调的是时间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公平的,人们无论用怎样的方式对待时间都无济于事。
    B.“时间啊,我们最对不起的就是您了”,用“您”来称代时间,就把时间当成了人看待,强化了因浪费时间而产生的愧疚之情。
    C.作者以“柳枝拂动、树儿弯腰”写风之可见,以“尘埃浮动、地气上升”写空气之可睹,在与时间的对比中反衬出时间的无影无形。
    D.本文结构乍看松散,实则层次分明,它围绕“时间是什么”“我们怎么对待时间”“时间怎么对待我们”展开,井然有序。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周涛构思、写作散文,就是把诗歌的艺术特征赋予散文,力争把散文写成诗歌,所以他的散文虽然不是诗,却颇有诗的特性。
    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出自毛泽东的诗《七律・送瘟神》,作者引用这两句诗表现了时间推移之悄然无声。
    C.文章把“漏、晷、钟、表”等古今计时工具比作捕兽的夹子和陷阱,形象地表现了人类捕捉时间的方法之巧、效能之高。
    D.作者化用了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诗句,表达对时间的追问与思考。
    (3)文本一以“捉不住的鼬鼠”为主标题,以“时间片论”为副标题,两者相得益彰。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4)请依据材料二,简要分析《捉不住的鼬鼠》的诗性特色。

    发布:2024/12/31 22:0:1组卷:15引用:3难度:0.5
  • 96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辨证论治,又称为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等。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两者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
    “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治病,而且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为人处事,乃至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都有启示意义,请你结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发布:2024/12/31 22:0:1组卷:3引用:4难度:0.6
  • 96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高高处。夜夜入清溪,听读《离骚》去。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堰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人欲招青山,而青山不来,于是责怪:青山你如此傲慢,有谁会再未喜欢你?
    B“岁晚太寒生”中的“寒”既指自然界的寒,也可以理解为人内心的寒。
    C.下片续写明月从“来”到“去”。表明诗人听别人吟诵《离骚》,夜深未眠。
    D.下片着重写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谕劝我溪边住”,又展示明月与词人的情谊。
    (2)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发布:2024/12/31 22:0:1组卷:2引用:3难度:0.6
  • 970.阅读,回答问题。
    市中得旧琴囊而予无琴也
    [明]黎民表
    锦样已模糊,何时混世沽。
    秪馀空橐在,多半古音无。
    携可缄诗草,闲将覆局图。
    勿言无所用,五石泛江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琴囊图样已经模糊不清,可见琴囊的破旧,诗人因此担心它的使用年限与价值。
    B.结合颔联可知,古琴已不知踪迹,诗人也无琴可藏,但他仍欣然买下了旧琴囊。
    C.作者认为琴囊用途多样:随身携带可用来盛装诗稿,搁置在家可用来覆盖棋盘。
    D.从全诗看,诗人题咏旧琴囊,是为了表现他高雅的生活志趣和通达的人生态度。
    (2)尾联用典,请说明其出处、含义,并分析其作用。

    发布:2024/12/31 22:0:1组卷:14引用:3难度:0.6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