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 301.下列有关应用文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发布:2025/1/3 7:0:1组卷:7引用:2难度:0.7
  • 302.在美国,以快捷、价廉取胜,并被大众所广泛接受的麦当劳,虽然在北京也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但其中被赋予的意义与其美国祖源地却有很大的不同。在北京,麦当劳的“快捷”慢了下来。光顾北京麦当劳的中国顾客平均就餐的时间远远长于在美国麦当劳顾客平均就餐的时间。作为美国便捷快餐店象征的麦当劳,在其北京的许多顾客眼里是悠闲消遣的好场所。麦当劳店堂里宜人的温控环境和悦耳的轻音乐,使不少中国顾客把麦当劳作为闲聊、会友、亲朋团聚、举行个人或家庭庆典仪式甚至某些学者读书写作的好地方。被美国大众视为价廉的麦当劳餐食,在北京则成为正在形成的中产阶级群体常常可以就餐的地方,而对收入不高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只是偶尔可以光顾的地方。对北京和中国老百姓来说,麦当劳作为美国文化的符号意义比它作为快餐符号意义更为重要。
          为了适应中国年轻恋人的需要,北京的麦当劳还专门在店堂相对僻静的地方设有被人们称之为“情人角”的区域。在北京所有的麦当劳店内,都为儿童顾客隔有被称之为“儿童乐园”的专门区域。北京儿童通常是最忠实的麦当劳迷。让一些店员充当“麦当劳阿姨”或“麦当劳叔叔”的角色,专门接待儿童顾客,与他们建立密切的关系,是北京麦当劳的一个重要营销策略。为了使中国文化的意义得以在他们店里得到更多的表达,他们在店堂里努力营造中国式家庭气氛。
          麦当劳地方化过程,何尝不是人类历史上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经常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想想历史上所有其它外来文化的传入,不都有着相似的过程吗?不论是外来的有形器物或是外来的无形思想,不论是硬件或是软件都有被本土化的过程。中国的火药传到西方就被变成了制作快枪利炮的材料。中国的指南针传到西方就成为他们远航殖民扩张的工具。中国百姓日常用的笤帚到了西方往往变成挂在墙上的艺术品。当汽车传到中国,车窗上被挂上帘子,而现在则又由帘子发展到贴膜。80年代初,当西服重新在国内出现时,被赋予了开放的符号意义。穿不穿西服则有了保守和开放的政治含义。这和20世纪初源于西方的中山服被赋予革命的象征有其相似之处。
          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动从来就不是单向的。
    (选自《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作者翁乃群,有改动)
    (1)下列对美国麦当劳在北京发生的变化的阐述,错误的一项是
     

    A.从便捷快餐店变为悠闲消遣的场所。
    B.从大众化就餐的地方变成作为庆典仪式和读书写作的场所。
    C.从价廉餐食店变成中产阶级就餐的地方。
    D.在中国人的眼中,麦当劳的价格并不低廉。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老百姓把在麦当劳吃东西看成是很有意义的一种饮食和文化体验。
    B.麦当劳是美国文化的代表,通过麦当劳可以全面了解美国文化。
    C.中国老百姓把麦当劳看作快餐的标志,更看作美国文化的标志。
    D.在麦当劳,中国老百姓认为美国文化比快餐更重要。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麦当劳营销策略的一项是
     

    A.价格低廉,吸引大众消费。
    B.开设相对僻静的“情人角”,吸引年轻的恋人。
    C.开设“儿童乐园”,吸引儿童。
    D.努力营造中国式家庭气氛。
    (4)下面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麦当劳在中国被赋予的意义与其在美国祖源地已完全不同。
    B.为了扩大营销,麦当劳的经营管理者完全被动地适应中国文化环境。
    C.高收入的年轻的中国人通过麦当劳体验外国文化。
    D.文化冲撞所引发的变动是多向的。

    发布:2025/1/3 7:0:1组卷:4引用:1难度:0.5
  • 30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每年这个季节,土地流金的颜色就悄悄爬上远近的禾和苞谷。而我,也急切地从城里溜出,走进父亲充满希望和喜悦的田里。
          屋前屋后的田垄,秋色涂满层层叠叠的一行一格。而每一行每一格,又都充满丰收的幸福。秋收前的夜晚,风顶着一轮明月,听稻谷唠唠叨叨地述说。一江秋水,糅合着青黛与月辉,逶迤于高山脚下。
          回乡的第二天早晨,天只微微亮,浓雾还漫卷在田垄里与土地呢喃,父亲就站在土坪里,朝贪睡的我喊:“收禾!”睡眼惺忪走出门,秋天的凉快径直撞来,浇得我身上叭叭打颤。抬头,月西沉,从一丛黄叶的缝隙里漏了下去,很快不见踪影。
          我们这地方山多,高峰对峙,沟深壑险,对于外面省力省时的收割机,只有羡慕的份。我和父亲用肩膀抬着一台打谷机,沿田垄深入。
          都说起早的鸟儿有食呷,可因为我们起得太早,鸟儿还眷恋在暖和的窝里。待我们的脚步声沙沙逼近,它们才倏地惊醒,一翻身,极不情愿地匆匆飞走。
          我们把打谷机放进田里。我摸了把镰刀,俯身放倒一片稻禾。太阳逐渐醒来,从雾气里露出圆脸,钻上东山斑斓的山坳。不远处听见人响,是沙沙收禾的响声,他们踩动打谷机的欢快,把我感染得心头兴奋起来。
          一个男音骤然吆喝了一声山歌,高亢又火辣。父亲直了腰细听。我也挺起身来,阳光之下,田垄里金黄重叠着金黄,一层一层顺着梯田的走势起伏,爬上高高的山腰。我深深地吸了口潮湿的空气,满腔的清新。
          山脚前我家那栋黑瓦苍檐的房子,炊烟升腾,我希望母亲能把柴火灶上黑漆漆的腊肉煮了。在城里,老家的地道腊肉不知馋了我多少回。想着腊肉,我的劲莫名大了,一只脚踩着打谷机的木踏板,带动脱粒的滚筒转得飞快,双手握紧稻穗翻动抽打。
          今年的禾,父亲种得好,施肥也精,所以谷子筋骨好,沉甸甸的。不一会,我便踩了一尾柜。然后父亲稍微择除了禾叶,捞谷进了竹箩。一担竹箩,足足一百五十斤重!我用肩膀掂了掂。
          秋收越来越热烈,一挑挑谷子被我们肩挑车拉,晒干入仓。村子里的稻田剥脱了稻谷的金黄,仅剩下高高低低黝黑的稻禾茬子。
          收完谷子和苞谷,时间也到了一年农历的九、十月份。村里会在这个时候准备庆祝秋收的节日。
          这时,村里就异常热闹,选择一处大田垄或者一块大土坪,家家都拿来了新谷米,还有新苞谷发酵酿的酒,然后把木桌子排好,全村老小一桌一桌地坐满。父亲此刻必定喝点小酒,尽管他平时滴酒不沾。母亲也会喝一点,红着脸庞吃菜。有人借着酒气,在稻田里跳最古老的舞蹈。这种舞蹈的步法和舞姿单一、夸张,却透出一股山间的热情和朴拙。
          父亲讲,新化过去都是打着锣去开荒挖土的,人们在地头一字排开,敲一锣挥一锄,整齐划一,泥土翻边。这种多人统一的劳作,我没见过,但从人们的舞蹈里,我大约能领略其风采。
          节目的高潮在捉稻田鱼。一丘田里的鱼养了差不多一年,尾尾膘肥体壮。起先人们忙着追鱼捉鱼抢鱼。等鱼捉得差不多了,就有人突然闹起来,把身边的人推进水田里,用泥涂满他们的身子。谁身上涂的泥巴多,其实是对他今年辛劳的褒奖,也预示他来年的收成好。一转眼,凡村里种田的好把式,都被人涂得只剩两只眼睛骨碌碌转动。
          月亮已近梢头。稻田里的人跳了舞,唱了山歌,捉鱼打闹,不知不觉,人也便倦了,三三两两说着高兴的话,相携回家。
          稻田,好像又回归了宁静。
          而身后,稻田中的篝火还在燃烧,火红火红的,像门板上一串串线穿的红辣椒。
    (1)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逶(yí)
    C.黑(yǒu)
    B.地(shū)
    D.朴(zhuó)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峙:两山相对耸立。
    B.睡眼惺忪: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C.褒奖:表扬和物质奖励。
    D.滴酒不沾:一点儿酒也不喝。
    (3)下列对作者笔下家乡的秋天的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个世界充满着金黄和火红,色彩浓郁而热烈。
    B.村庄气氛热闹,人们热情和谐。
    C.洋溢着秋收的喜悦,充满着对生活的满足和希望。
    D.农耕技术落后,农民们疲劳不堪,颇有怨言。
    (4)下列对本文的语言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动形象
    B.优美抒情
    C.简洁明快
    D.文白爽杂
    (5)下列对文章末尾加点字“好像”一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像”与下文中的“篝火还在燃烧”形成呼应,说明并没有完全回归宁静。
    B.点明了稻田的宁静中还有人们收获的喜悦,即人未静。
    C.“好像”一词,暗示并没有宁静,用一系列环境氛围描写深化主旨。
    D.“好像”一词承接上文人群散去,稻田回归宁静,表现出作者对世事变化的感慨和惆怅。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土地流金”写颜色兼写时令,为后文的“秋收”作了铺垫。
    B.因为“我”家山多,收割的时候不能用收割机,作者甚是羡慕,但也正是有了打谷机才更有意味。
    C.文章多处使用对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连接时空,结尾从鲜艳的颜色中,升华了文章主旨。
    D.选文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秋收活动的喜爱,也表达了作者对今天机械化收割对人情收割的惋惜。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早的鸟儿有食呷”,劳作的人们比鸟儿还早,赞颂了家乡人民的勤劳。
    B.田间统一劳作的动作与场面,慢慢演变为人类早期的舞蹈,文章通过节日的舞蹈场面,表现了家乡人对艺术的热情。
    C.这里没有现代化的收割机,却有脚踏的打谷机,还有高亢的山歌和古老的舞蹈,小说处处洋溢着一种原生态的美。
    D.将捉稻田鱼设定为节目的高潮,表达人们对秋收的喜悦;在种田好把式身上涂泥巴,看似是戏弄,实则是对劳动的颂扬。
    (8)下列选文中的语句,最适合做本文题目的一项是
     

    A.一地秋收
    B.秋收往事
    C.秋收回忆
    D.一地金黄

    发布:2025/1/3 7:0:1组卷:7引用:1难度:0.6
  • 304.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是(  )

    发布:2025/1/3 7:0:1组卷:7引用:2难度:0.6
  • 305.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

    发布:2025/1/3 7:0:1组卷:3引用:2难度:0.7
  • 306.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它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感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认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人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出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反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到读书幸福,是从喜爱读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成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⑤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2)第①段加点的“后一个世界”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3)文章中划线的句子用到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按照句式仿写一句话。
    (4)第④段末尾引用的笛卡尔和雨果的话属于 
     
    论据,证明了什么观点?

    发布:2025/1/3 7:0:1组卷:7引用:1难度:0.5
  • 307.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胜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选出下列短语中划线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①锄
    ②钩长铩。
    ③万之势。
    大。
    ⑤一夫作
    A.yōu qín jí chènɡ dù xié nán
    B.yōu qín jǐ shènɡ duó xié nàn
    C.yǒu jín jǐ chènɡ duó xié nàn
    D.yǒu jín jí shènɡ duó qì nàn
    (2)选出下列句中划线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之地。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胜度长絜大。
    (3)选出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秦朝及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4)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A.铸以为金人十二。
    B.委命下吏。
    C.陈利兵而谁何。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发布:2025/1/3 7:0:1组卷:1引用:1难度:0.5
  • 308.诗词填空。
    (1)明月松间照,
     

    (2)
     
    ,千金散尽还复来。
    (3)无边落木萧萧下,
     

    (4)大江东去,
     
     

    发布:2025/1/3 7:0:1组卷:2引用:1难度:0.5
  • 30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发布:2025/1/3 7:0:1组卷:9引用:2难度:0.5
  • 310.阅读《最后的常春藤叶》节选,完成各题。
          第二天早晨,苏艾睡了一个小时醒来的时候,看见琼珊睁着无神的眼睛,凝视着放下来的绿窗帘。
    “把窗帘拉上去,我要看。”她用微弱的声音命令说。
          苏艾困倦地照办了。
          可是,看哪!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那是最后的一片叶子,”琼珊说,“我以为昨夜它一定会掉落的。我听到刮风的声音。它今天会脱落的,同时我也要死了。”
    “哎呀,哎呀!”苏艾把她困倦的脸凑到枕边说,“即使你不为自己着想,也得替我想想呀。我可怎么办呢?”
          但是琼珊没有回答。一个准备走上神秘遥远的死亡道路的心灵,是全世界最寂寞、最悲凉的了。当她与尘世和友情之间的联系一片片地脱落时,那个玄想似乎更有力地掌握了她。
          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
    “我有些话要告诉你,小东西。”她说,“贝尔曼在医院里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痉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了。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末了──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1)老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是“杰作”?为什么?
    (2)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
    (3)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初见这一人物时,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展现其形象的?

    发布:2025/1/3 7:0:1组卷:3引用:1难度:0.5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