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 36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5/1/3 6:30:1组卷:3引用:1难度:0.5
  • 36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文公将与楚战城濮,问于咎犯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战陈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辞咎犯,问雍季。雍季对曰:“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君其正之而已矣。”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与楚人战,大破之。还归赏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左右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哉?”
    注:①咎犯:春秋时晋国的卿。②厌:满足。③雍季:春秋时期晋国大臣。④遇:对待。⑤权:权宜,变通。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晋文公与楚战城濮。 上使外兵。
    B.战陈之事,不厌伪。 禽兽之变几何哉。
    C.虽愈,后无复。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D.城濮之战,咎犯之也。 肉食者之。
    (2)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以诈伪遇人”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B.皆以美于徐公。
    C.虽不能察,必以情。
    D.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
    ②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哉?

    发布:2025/1/3 6:30:1组卷:1引用:1难度:0.5
  • 36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发布:2025/1/3 6:30:1组卷:3引用:1难度:0.5
  • 364.下列哪项不是元宵节的习俗(  )

    发布:2025/1/3 6:30:1组卷:3引用:1难度:0.8
  • 36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发布:2025/1/3 6:30:1组卷:1引用:1难度:0.5
  • 366.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行道迟迟,
     
    。我心伤悲,
     
    。(《诗经•采薇》)
    (2)是故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发布:2025/1/3 6:30:1组卷:2引用:1难度:0.8
  • 367.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杜牧是          朝代的诗人,与          并称“小李杜”。
     

    A.唐代  李商隐
    B.唐代  李白
    C.宋代  李商隐
    D.宋代  李白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后庭花”的典故涉及下列人物
     

    A.秦始皇
    B.汉元帝
    C.陈后主
    D.唐明皇
    (3)对本诗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商女热衷歌唱《后庭花》的靡靡之音,诗人意在借批判她们的幼稚无知,沉湎于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告诫统治者不要沉湎于享乐。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图,寄寓诗人的忧愁与伤感。
    C.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笼”字,说出夜色的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做了铺垫。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加上活用典故,是唐诗中的优秀之作。

    发布:2025/1/3 6:30:1组卷:1引用:1难度:0.5
  • 36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此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实“《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1)下面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关于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就有不同说法。清代汪中作《老子考异》以后,学者们更加纷争不已。
    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C.以前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本身就被人指为伪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虽然年代确凿无疑,但是成书太晚,也无济于事。
    D.近年来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大量出土,给学术界提供了许多纸上材料以外的东西,这使得老子和《老子》一书的时代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从字体和避讳来看,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甲本和乙本的抄写年代可以大致确认,但是这对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没什么用处。
    B.《皇帝书》和《老子》有许多相同相似的语句,但许多名词的解释只见于《老子》而不见于《皇帝书》,所以《老子》成书应该早于《皇帝书》。
    C.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古书真伪和年代问题,本文采用了两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即不但有古书上的材料,还加上了考古发掘的地下材料,从而增强了论证的力量。
    B.道家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乙本是“黄”“老”合抄之本,这证明在西汉初年黄老学派已经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D.《论语》引用老子“无为而治”等意见,并加以阐发,这不但证明老子年长于孔子,大概也能印证史书上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一事。

    发布:2025/1/3 6:30:1组卷:2引用:1难度:0.5
  • 36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发布:2025/1/3 6:30:1组卷:0引用:1难度:0.5
  • 370.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AI是如何做决策的?
    吕之品
          ①最近一段时间,AI(人工智能)被炒得神乎其神,似乎它无所不能。但事实上,据社交网站“脸谱”披露,要想欺骗AI把某个不存在的东西当作真实存在,比你想象的要容易得多。
          ②譬如,在一张高清晰度的图片中,随机地降低某些地方的像素。这么一点微不足道的变化,人眼根本难以觉察,也不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但AI却能觉察出来其中的差异,并因此严重干扰了判断,比如说把图中的猫误认作了狗。
          ③这个低级错误揭示出当前AI的一个重大缺陷:太拘泥于细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让无谓的细节影响了对整体的判断。如果这个弱点被黑客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他们将能够操纵无人驾驶汽车狂奔,无视红绿灯;或者让犯罪嫌疑人轻易躲过AI控制的监控摄像头。
          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先去了解AI是如何自我学习,如何做决策的,但这一直是个难题。因为AI在自我学习过程中,经过海量的数据训练之后,会自创一套决策规则,但它最后创立的规则到底是什么,这对于AI的设计者有时候都是一个谜。这一点其实跟人也是相似的。譬如,老师在课堂上向你传授知识,但你是如何把这些知识点组织起来的,他也不见得清楚。
          ⑤最近,美国布朗大学的克里斯•格林和他的同事开发了一个系统,有望突破这个困难。这个系统能够分析,当AI对一个图像做判断时,它是根据图像的哪一部分做出判断的。
          ⑥格林在给图片分类的一个AI上测试了他的系统。这个AI被训练把图片分成10个类,包括飞机、鸟、鹿和马等。格林的系统能够暗中查看,当AI对图片进行分类时,什么是它所倚重的,什么是被它忽略不计的。结果表明,AI先是将图片上的物体分解成不同的元素,然后搜索图片中的每一个元素以确定把图片归到哪一类。
          ⑦举个例子。当AI观察马的图片时,它首先关注的是其腿部,然后,寻找它的头部。在观察鹿的图片时,它也采用类似的办法,不过在关注了鹿的腿部之后,它接下去搜寻的不是头,而是鹿角,因为鹿角是最能把鹿跟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所以鹿角被置于优先的地位。至于图片的其他地方,则被AI完全忽略了。
          ⑧从这里我们看出,AI做决策的过程迥异于我们人类。我们是不会如此拘泥于局部的。面对一张鹿的图,即使把它的角打上马赛克,我们也还是可以根据分叉的蹄子认出鹿来的,但对于“死板”的AI,它很可能就把它认作驴了。
          ⑨格林的软件可以帮助我们测试现有的AI,以便确保它们下判断时,关注的是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这对于改进AI有重要的价值。
    (选自《大科技》,有删改)(1)第③段画线句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A.举例子
    B.分类别
    C.作比较
    D.打比方
    (2)下列选项中,对原文意思理解正确的是
     

    A.AI在进行决策时,其决策过程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
    B.除设计者外,AI的决策规则不容易被人所清楚明白。
    C.格林软件的出现,使得我们真正认识到AI有重大的缺陷。
    D.AI太拘泥于细节,会一叶障目,影响对整体的判断。
    (3)下列不属于本文说明内容的一项是
     

    A.AI决策的过程
    B.AI发展的前景
    C.AI的重大缺陷
    D.AI决策的特点

    发布:2025/1/3 6:30:1组卷:2引用:1难度:0.5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