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39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发布:2025/1/3 6:30:1组卷:3引用:2难度:0.539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发布:2025/1/3 6:30:1组卷:4引用:1难度:0.539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不懂事的孩子 ①与朋友去樱桃园摘樱桃,朋友带上了他的儿子。男孩一年前迷上摄影,朋友给他买了一部很便宜的二手单反机,男孩天天把相机背在身上,装模作样地摄影。今天也没有例外。
②说是“摄影”,其实就是照相。谁也没有把他当回事,包括我和朋友。朋友说,给儿子买相机,只为他别时时烦他。
③可是男孩很当回事。那天,除了摘樱桃,男孩就是不停地“咔嚓”。不但给樱桃“咔嚓”,给朋友“咔嚓”,还给我“咔嚓”。
④回去的路上,男孩向我要QQ号码,说要把照片传给我。但是我并不想把QQ号码给他,不仅因为我的QQ好友即将满员,我还得加些编辑、作家以及出版社的朋友,还因为,加这个小屁孩干什么呢?
⑤我骗他说,我从来不用QQ。
⑥那你用微信吗?他问。
⑦不用。
⑧电子信箱吧!他不屈不挠,给我一个信箱,我把照片传给你。
⑨说实话我对那些照片没有丝毫兴趣。几乎每次去野外玩,甚至与朋友吃一顿饭、喝一杯茶,都会有朋友用相机或者手机给我拍上一堆照片。有时候,会凑上去看看,虚伪地夸奖一番。大多时,我连凑上去看看的兴趣都没有。
⑩似乎现在,早已没有人把照片当回事。
⑪但男孩当回事了,我觉得他挺烦。
⑫于是,我一边听着语音书,一边把我不常用的那个信箱告诉了他。他仔细记好,然后向我承诺,三天之内,必把照片传给我。
⑬回去以后,我就把这件事情忘掉了。可是两天以后,我接到男孩的电话。他问我,收到我传给你的照片了吗?
⑭我说,这两天我挺忙,没空上网,等晚上我抽空看看。
⑮我觉得这个男孩越来越烦了。
⑯第二天,男孩再一次打来电话,问我照片拍得怎么样,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我说,我还没有来得及看呢。男孩开始沉默,我认为他肯定是觉得我太忽视他以及他的照片。于是,马上说,现在就看。
⑰打开信箱,却没有见到他发来的照片。电话问他,他说,几天前就发过去了啊。将信箱核对一遍,原来是他少记了一个字母。已经无法考证是我说错了还是他记错了,我认为我说错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当时,他在专心地记录,我却在一心二用。
⑱重新把信箱告诉他,我已经烦不胜烦了。这孩子怎么这样不懂事呢?不过几张照片,即使我在信箱里看完,也会直接删除,值得他三番五次地追问吗?几张照片而已,怎么把这个熊孩子祸害成了这样?
⑲我再一次把这件事情忘记。直到两天以后,执着的男孩再一次给我打来电话,问我照片收到了没有,效果怎么样。到这时,我已不仅仅是厌烦他,简直觉得他是个傻子了。几张照片真的有这么重要吗?哪怕他是一个孩子。
⑳似乎我只能欺骗他了。我说,都看到了,挺好。他问我,那张蹲着的好,还是那张站着的好?被他问得心慌,只好继续撒谎,说,站着的好。他再问,脸上的阴影,是不是影响了照片效果?我说,没有,挺好。他再问,有一张我做了后期处理,是不是做得痕迹太重?我说,不,真的挺好。男孩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说,你没看吧?
㉑我很羞愧,为我对一个孩子的谎言。尽管当时我发誓说我真的看了,只是不会评论。但那时,我的脸肯定红了。放下电话,我想我应该看看他给我拍的那些照片,尽管我相信那些照片会拍得很差,但是,起码在我下次见到男孩的时候,可以坦然地与他谈谈那些照片。
㉒那些照片果然拍得很差。构图、光影、后期,全都一塌糊涂。可是它们越差,我越无地自容。
㉓突然想,在这个孩子面前,其实我和我们,才更像不懂事的孩子吧?
(1)第①段加点词“装模作样”一词的作用是
(2)依据文章内容,下图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男孩替“我”
(3)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
(4)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拍照片贯穿全文,是文章的一条线索。
B.我羞愧的原因是我对男孩撒谎了。
C.男孩对拍照这件事情是非常认真的。
D.对比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有利于揭示文章的主旨。
(5)赏析本文标题的表达效果。发布:2025/1/3 6:30:1组卷:4引用:1难度:0.539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雪 夜
(日)星新一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啰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1)文中通过老夫妇富有生活气息的对白来塑造儿子活着的“假象”,这“假象”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别概括出来。
(2)小说用很大的篇幅写房主人夫妇俩烤火时的一番对话,有什么特别的意味?
(3)小说多处描写冬夜的雪花,分别有什么作用?
(4)日本作家星新一是位有着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常在作品中巧妙设置悬念,请找出作品中作者设置的悬念,并分析其效果。
(5)《雪夜》这篇文章引发了我们对广受社会关注的“失独老人”问题的思考,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限60~80字。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从老人的对白、行为表现看,小说凸显出对至死不逾的真挚亲情的歌颂。
B.作品以极平淡的故事和语言来表现极其哀痛的人间真情,作品通篇没有一个“哀”字,但当读者读完作品之后,心理却蒙上了浓浓的哀怜。
C.通过刻画老人的异乎寻常的举动和想法,凸显日本社会中老人的孤独,落寞以及难以得到社会关爱的冷酷现实。
D.小说把雪花比做能通人性的小精灵,寄托了作者对这对孤苦老人的同情和美好祝愿。
E.老人异乎寻常的举动中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潜藏着老人深深的内疚愧悔之意,小说直接表现了作者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强烈批判。发布:2025/1/3 6:30:1组卷:2引用:1难度:0.539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发布:2025/1/3 6:30:1组卷:1引用:1难度:0.5396.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各题。
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俗语。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多少是中国人的信条。其实抱有这种态度的并不只是乡下人,就是所谓城里人,何尝不是如此。
(1)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一句是
A.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B.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
C.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D.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2)上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
A.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
B.“私”在中国乡村与城市的表现。
C.城市的“私”与乡村的“私”的异同。
D.中国人都有“私”的毛病。发布:2025/1/3 6:30:1组卷:1引用:1难度:0.5397.以下每题均有两处表达上的错误,请找出加以改正(不能改变原意)。
(1)校园的春天是美丽的地方,这里充斥着青春的气息。
(2)为了避免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我们必须尽快健全安全。发布:2025/1/3 6:30:1组卷:2引用:1难度:0.539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两个小题。
岩居僧
赵师秀
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
(1)颔联“过”“摇”两字生动形象,请结合诗歌分析其精妙之处。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岩居僧的形象。发布:2025/1/3 6:30:1组卷:3引用:1难度:0.5399.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节选自《论语八则》(1)下面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
B.是人之所欲也(到、往)
C.不以其道得之(代词,代指“人之所欲”或“人之所恶”)
D.不去也(过去)
(2)文中画线句的意思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直到死才停止,不也很了不起吗?
B.直到死才停止,不也是很遥远吗?
C.直到死才离开,不也是很远大的理想吗?
D.直到死才离开,不也是很遥远吗?
(3)不属于上面材料表达意思的是
A.要有坚韧不拔的品质
B.要有为信念献身精神
C.要有视金钱如粪土的气度
D.要有为理想奋斗终身的精神发布:2025/1/3 6:30:1组卷:1引用:1难度:0.5400.下面加点字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5/1/3 6:30:1组卷:1引用:1难度: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