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 61.下列诗词描写的是中华传统节日。按照节日先后,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④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发布:2025/1/3 9:0:2组卷:7引用:1难度:0.5
  • 62.请在横线处补写出相应的诗句。
    (1)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发布:2025/1/3 9:0:2组卷:2引用:1难度:0.8
  • 63.小张和朋友们出去春游,路上想起《论语》中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请问“冠者”指的是男子几岁?(  )

    发布:2025/1/3 9:0:2组卷:3引用:1难度:0.5
  • 64.假如学校准备举行求职应聘会,请你做组织者,会前你将会做哪些准备工作?

    发布:2025/1/3 9:0:2组卷:0引用:1难度:0.8
  • 65.(1)
     
    ,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2)黄沙百战穿金甲,
     
    。(王昌龄《从军行》)
    (3)大江东去,浪淘尽,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曹操《短歌行》中,以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希望得天下英才 而用之,辅佐汉室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诗句是“
     
     
    ”。

    发布:2025/1/3 9:0:2组卷:6引用:1难度:0.8
  • 66.列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发布:2025/1/3 9:0:2组卷:5引用:5难度:0.7
  • 67.对这幅漫画寓意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发布:2025/1/3 9:0:2组卷:1引用:1难度:0.5
  • 68.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各题。
    “雀”和“鹊”,读音都是què,又同属鸟类,难怪常有人“雀”冠“鹊”戴。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两种鸟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
    “雀”是个会意字,下面是“隹”——短尾巴鸟的统称,上面再着一个“小”字。鸟之小者,麻雀也,当然也可泛指小鸟。麻雀给人的印象,首先是吱吱喳喳,所谓“雀喧知鹤静,鸭嬉识鸥闲”也。
          其次是跳跳蹦蹦。麻雀腿短,翅膀也短,飞不高也飞不远,经常在房前屋后觅食。而稍加观察,我们便可发现,麻雀总是双腿并着跳来跳去的,由此产生了一个常用词“雀跃”。人们常用它来形容一种欢快活泼的气氛。
          麻雀还有一个特点,便是胆小。人们讽刺胆小鬼时,总是说“麻雀胆子”。成语“雀目鼠步”,也是用麻雀和老鼠来比喻惶恐的神态。
    “鹊”则是个形声字,以“鸟”作形符,以“昔”作声符。在中国民俗中,鹊的鸣声预示喜事临门,涂上一层文化色彩,鹊便成了“喜鹊”。“鹊噪”其实并不悦耳,人们还是喜闻乐听,并美其名曰“鹊报”“鹊语”“鹊喜”。
          鹊和雀不同,它的尾巴较长,敏捷善飞,飞行极快,“嗖”地一下,似箭离弦。所以,形容一个人的知名度迅速提升时,便可以比之为“声名鹊起”。“鹊起”不能误为“雀起”,否则赞扬岂不成了嘲讽?
          鹊和雀还有一点不同,鹊有做窝的本领,雀则有点得过且过,屋檐下、草堆中都可栖身。后来形成成语“鸠占鹊巢”,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等。这里的“鹊”同样不能误写为“雀”,因为麻雀窝恐怕别的鸟也看不上。
    (1)下列说法跟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雀”是个会意字,“隹”是短尾巴鸟的统称,所以麻雀是短尾巴的小鸟。
    B.因为喜鹊声音很美妙,人们也喜闻乐听,所以就有“鹊报”“鹊语”等词。
    C.通过“雀”“鹊”不同行为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
    D.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举例信手拈来,分析深入浅出,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2)下列关于“què”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què小脏全”比喻规模虽小,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横线处应填“雀”,符合麻雀小的特点。
    B.“què桥”传说中为牛郎织女七夕节相会所搭的桥。横线处应填“鹊”,符合喜鹊善飞的特点。
    C.“鸦què无声”形容环境很静或形容人们默不作声。横线处应填“雀”,符合麻雀吵闹的特点。
    D.“门可罗què”指来拜访的人少,门庭冷落。横线处应填“鹊”,符合喜鹊有做窝本领的特点。

    发布:2025/1/3 9:0:2组卷:1引用:1难度:0.5
  • 69.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各题。
    【甲】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选自《游褒禅山记》)【乙】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劝学》)(1)下列选项的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B.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古代与现代有些词语,字形相同但是意义不同。请从两段选文中找出一个这种类型的词语,并按照示例作解释。
    【示例】用心:古义,因为心思;今义,集中注意力。
    (3)甲乙两段文字蕴含了哪些成功的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发布:2025/1/3 9:0:2组卷:4引用:1难度:0.5
  • 70.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各题。
    一份久远的歉疚
    阎连科
          宛若我不知道我的出生年月一样,也说不清我是何年何月开始读书。家在中原的一个偏穷村落,父母计时,一般都依着农历序法,偶然说到公元年月,村人们都要愣怔半晌。在中国乡村,时间如同从日历上撕下的废纸,之所以有着时间,是因着某些事件。事件是年代的标记,如同老人脸上的皱纹标志着的岁月。
          20世纪70年代,我由初中晋升高中时,因对阅读小说过分迷恋,而对人生,也因此变得有些迷惘。想横竖反正,我的命运就是同父母一样种地,不得不作于日出,息于日落;因此,并不相信你考取高中就可以不再耕田种地,可以让你变为不是农民的城里人了。也就无为而治,随遇而安,陪着同学们如同打哄看戏一样,参加了那年的升学考试。其时,录取的政策是凡有城镇户口的同学,必须百分之百地予以录取;而对农村户口的学生,既要看考试分数,还要看大队和学校的共同推荐。就分数而言,二姐的分数远高于我;就推荐而言,我姐弟二人,就只能有一人可读高中。
          话是午饭时候父亲从门外带进家的。那是夏天,知了的叫声,在果实累累的树枝上,叫得烦躁不安。父亲坐在我家的院里,说了我和二姐只有一人可以读书上学的情况之后,他看着我和二姐,有些为难、又有些犹豫地说道,家里的境况,你们也都明白,人多嘴多,谁都必须吃饭,又要给你们大姐看病(我大姐那时常年有病),这样,也是确实需要你们有一个留在家里种地,挣些工分。父亲说完,我和二姐在那个时候都端着饭碗,僵在父亲面前,谁都没有说话。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就像时间成了石块,无形地砌在了我与二姐和父亲之间。
          就这样过了许久许久,母亲从灶房端着饭碗出来,说都吃饭吧,吃完了饭,再说这事。就都各自吃饭去了。
          忘记了二姐是端碗进了屋里,还是端碗去了别处。而我,端着用红薯叶子煮了红薯面条的一碗粗粮汤饭,到了门外的一棵树下。树下空无他人。我就在那乡村的空无里,却是无论如何也无心食咽那碗汤水饭食。也就在这个时候,在所谓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在我正为上学还是不上的迷惘里,下乡到我们村里的一个知青,男,穿着蓝色制服,三七分头,高个,他款款地从村街上走过,还和熟人点头说话。说话的顺序,是村人恭敬地先和他说。而他自己,只是懒懒洋洋地点头哼哈着答话别人。
          他答着去了。
          可我,在他走后很长的时间里,都还看着他的背影,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就在那一瞬间,我忽然猛烈地想要继续读书,想要去念我的高中。也就匆匆地吃饭。匆匆地回到家里,看见二姐也正端着空碗,从哪儿出来到厨房盛饭。
          我们在院里对望了一眼,谁也没有说话就和彼此谁都不太认识对方一样。
          下午,下地劳动,不知为何二姐没去。
          晚饭,二姐也没有在家吃饭。
          饭后,二姐也没有很快回家。
          我问母亲,二姐呢?母亲说,找她同学去了。也就这样,把一段命运暂时搁着,就像把一个疮疤暂时用膏药糊了一般,也就睡了。月落星稀,窗外有清明夜色,有蛐蛐的叫声,还有半透明的潮润的夜气。睡到半夜时候,也许我刚要睡着,也许我已经睡着,刚好醒来,就在这个时候,我家大门响了。二姐的脚步,轻柔地落在院里。接下,那脚步的声响,到了我睡的门口,犹犹豫豫,滞重下来,仿佛是犹豫之后,二姐推开了我睡的屋门,进来站到了我的床前。
          我从床上坐了起来。
          二姐说:“你没睡?”
          我以“嗯”做了回答。
          二姐说:“连科,念高中,姐不去了,还是你去念吧。”
          说完这话,二姐似乎借着窗中的月色,看了看我。我不知道那时的二姐,看见了我什么表情。而我,却隐约看见,二姐的脸上仿佛挂着凄淡的笑容。笑着转身走时,还又对我说道:“你好好读书;姐是女的,就留在家里种地。”
          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高中的开学。在开学的前一天里,二姐给我买了一支钢笔,送给我时,她眼里含着泪水,却是依然地笑着说道:“好好读书,连二姐的那份也给读上。”
          现在,三十年之后,我给我的孩子和侄男甥女们说起这些他们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不是不敢相信二姐因是女的,方才让我这个男孩读书,而是不敢相信,有个漫长的时代,作为父母,普遍无力去供他们的孩子吃饱肚子,并读完初中、高中。这是一个时代给所有做父母和子女的人们,留下的一份社会自己早已忘记了的歉疚。
          我想,我应该把这份歉疚记述下来,不说留给别人,也该留给我的孩子和我的那些侄男甥女们。
    (选自《今日文摘)2020年第14期)(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首段列举了几个典型事例“说不清自己出生年月”“村人们说到公元年月要愣怔半晌”,表现了当时农村思想文化方面的状况。
    B.在文章中,“无为而治”“随遇而安”表明了“我”在开始时对考高中的态度很随便,后来“我”遇到村里的知青,态度发生了改变。
    C.“就像看着一条通往远处的道路”这句话饱含深意,写出了“我”对外面生活的向往,“我”开始重新考虑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D.“我”的后辈们听了“我”和二姐的故事后“都有些愕然,有些不敢相信”,表明了两个时代差异很大,两代人之间无法理解和沟通。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瞬间,时间生硬,再也不会如水样细软地流动”,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写出“我”和二姐此时因为只有一个人可以上学的问题而内心沉重。
    B.“下地劳动,不知为何姐没去”,“晚饭,姐也没有在家吃饭”,“饭后,二组也没有很快回家”这些语句引起读者的想象,为后文做了铺垫。
    C.文章描绘了优美热闹的夜景,意在烘托二姐主动牺牲自己成全弟弟的美好形象。抒发了对二姐的赞美之情,为全文增添了一丝轻快色彩。
    D.文章描述男知青时,通过外貌描写突出了他与村民的不同,同时男知青“点头哼哈”的态度和村民“先和他说话”的恭敬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3)请阅读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及作用。

    发布:2025/1/3 8:30:2组卷:10引用:1难度:0.4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