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金枪鱼的表象与本质 ①我高中时,看过很多生物学书籍,有一张“金枪鱼”的图片记忆犹新。在看到那张图片前,我脑海里的金枪鱼头上是有“枪”的。直到看见真正的金枪鱼图片,我才知道,金枪鱼头上根本没有“枪”。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多了一个恶习,每当聊到生物时,总会拿金枪鱼出来吹嘘:“你们知道吗?金枪鱼其实没有枪。”当看到众人一脸茫然后,才洋洋得意地给出答案:“有枪的,叫剑鱼!”
②高中毕业之后,我去了大城市读书,第一次尝到了金枪鱼沙拉。我对金枪鱼的认识又升级了——“金枪鱼肉是黄黄的,碎碎的,烂烂的,一股腌制的浓烈咸味,口感极差”。直到后来我吃到了金枪鱼刺身,才发现这种鱼吃起来竟然如此鲜美。随着对日料的了解,我不仅知道有一般的金枪鱼刺身,还有金枪鱼腩刺身以及金枪鱼中口感更佳的蓝鳍金枪鱼种。
③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总有一个“本质化”的倾向。人们带着对世界的好奇,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世界,竭尽全力去寻找万事万物的本质,就像我认识金枪鱼的过程一样。
④曾经我以为人们口中常说的知识指的就是书本知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慢慢明白,书本知识仅仅只是知识的很小一部分。如果按照人的经验来划分的话,书本上的知识仅仅是间接经验的一种,直接经验则要求人们第一手获取。比如,我真的想要获得“金枪鱼是什么味道”这样的知识,最好的方式还是直接尝一尝。
⑤但如果仅仅是把对金枪鱼的认识片面地分割成了理论和体验,这就陷入了二元论的泥潭。很多人喜欢争辩,到底是书读得多好,还是生活经验多好。实际上,从认识世界的角度来说,两者应该不分彼此,相辅相成。有时候直接体验先于书本知识,人们就会强调经验的重要性而忽略了理论学习。陷于其中的人,会变得极其主观,只看树木不看森林。有时候间接知识先于直接体验,人们就会变得纸上谈兵而不切实际,人们就会道听途说,从而产生许多刻板印象和偏见。无论强调哪一种,都变成了僵硬的二元论,并不能帮助我们真正全面地认识事物。
⑥让我们回到金枪鱼的故事上。当我借助于理论和实践逐步认识金枪鱼,我可以打包票说我就认识了金枪鱼的本质了吗?遗憾的是,并不可以,甚至我也许永远无法认识到金枪鱼的本质。我也许知道了金枪鱼的种类,习性,生殖方式,金枪鱼的模样,甚至尝过了金枪鱼的口味,但不能说我真正了解了金枪鱼:我还没有见过金枪鱼游泳的姿态,既不知道它小时候长什么样,也不知道它将如何死去。最关键的是,不管是上述所说的种类,习性,生殖,味道,姿态,出生和死亡,不管如何拼凑所有对金枪鱼的了解,这些都仅仅是金枪鱼的表象。也就是说,除非我成为金枪鱼,我才有可能认识到金枪鱼到底是什么。甚至也许我成为了金枪鱼,我也未必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本质。毕竟我作为人类,甚至都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本质。
⑦很多事情,我们自以为看到了本质,但实际上仅仅是出于对于未知恐惧,人类大脑建构出了一套相对全面的概念,从而实现一种“我能认识世界”的安全感。
⑧但是表象或者是人们建构出的概念也可以传递接近本质的东西。神话就是最好的例证。远古的人类观察到了世界演化的部分规律,感受到了大自然风云诡谲带来的震撼。可惜远古的人类既无法用证据证明,也无法用语言表达这样的知识。于是他们采用了更加具象的,便于理解的神话,来反映和传递这些知识。
⑨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表象的世界,甚至我们所“看”到的三维世界,也是由双眼将平面输入进大脑,由神经建构而成。刍狗不知天道,蚂蚁不识大象,人类也未必可以全面认识比自己更高维度的存有。我们应该去追求事物的本质,但同样也该意识到也许我们永远无法认识世界的本质。
(1)结合①②③段,简要概括作者对金枪鱼的认识升级涉及哪些方面?
(2)结合第⑤段,说说“二元论的泥潭”指的是什么?
(3)结合⑥⑦段,简要概括作者对“认知本质”的看法。
(4)结合⑧⑨段,简要概括作者对“表象”与“本质”关系的看法。
【考点】论证方法.
【答案】(1)①外形;②口感。
(2)在理论和体验中,片面强调其中一方,从而失去对事物的全面认知。
(3)①认知本质几乎不可能。②认知本质是为了寻求安全感。
(4)①表象也可以传递接近本质的信息。②在追求本质的过程中将一直有表象伴随。
(2)在理论和体验中,片面强调其中一方,从而失去对事物的全面认知。
(3)①认知本质几乎不可能。②认知本质是为了寻求安全感。
(4)①表象也可以传递接近本质的信息。②在追求本质的过程中将一直有表象伴随。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27 14:0:0组卷:20引用:2难度:0.6
相似题
-
1.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7 2:30:1组卷:132引用:2难度:0.8 -
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文本一】
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①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应当更加秉持于祖国于时代的自信心,重视并不断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自身志气、骨气和底气,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砥砺前行,“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为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②自信自强,沉淀于中国悠久的奋斗历史。对于一个国家、民族而言,历史是影响其精神力量凝结和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奋斗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一段不断奋斗的历史。正是有这种靡坚不摧、坚韧顽强的精神力量支撑,帮助中华民族走过遥遥的历史长河,迈入一个又一个新的历史征程。
③自信自强,淬炼于困难中凝聚的团结伟力。团结奋斗是我们党和国家能够解决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前提。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一步步走来,并取得如今的伟大成就,正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取得的。“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这股团结的力量不仅是当今历史条件下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更是凝结强大精神动力进而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新时代新征程,十四亿中华儿女共同托举强国复兴之梦,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以更加自信自强的姿态,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
④自信自强,更需要发扬在新时代下的拼搏奋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无数中国人挺身而出,担当奉献。见证国家脱贫奇迹,记录时代最美风景的陈贝儿;以9.83秒成绩闯进奥运会男子田径100米决赛的亚洲飞人苏炳添;双耳失聪但仍自强不息的青年学生赵梦南……他们作为青年一代,彰显了中华儿女的自信自强的精神风采。他们的故事感动着我们,也激励着更多的青年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在各自的赛道上书写绚丽璀璨的华章。
⑤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也更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凝聚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坚定笃行不怠的理想追求,在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在征程中勇担责任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崭新动力。
(作者:顾发祥,有删改)【文本二】
① 。巍巍大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虽历经磨难,但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历久而弥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三闾大夫屈原在面对谄媚小人时的自我独白;“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思想家荀子的自强坚持之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诗仙李白大气磅礴的自信之气……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早已在历史长河中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成为了中华儿女的民族基因。
②面对新的挑战,我们青年人更要自信自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在这样危急时刻,青年医务工作者不畏艰险,主动请缨支援武汉。在援鄂医疗队中,“80后”“90后”占到了护士成员的90%,这是我们青年人的自强之气;去年,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一炮而红,这是我们青年人的文化自信之气,青春靓丽,用大唐风貌显尽这盛世气象;数百万青年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用自己的力量来服务基层……身处于巨大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中,我们青年人更要自信自强,肩负起属于我们的时代责任,让我们的青春在实干奋进中熠熠生辉。
(作者:陈莉,有删减)(1)信息提取。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本一】的主要观点。
②根据语境,给【文本二】第①段横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2)【文本一】【文本二】中划线处都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的意图分别是什么?
(3)请你简要分析【文本一】的论证思路。
(4)有同学搜集了下面的材料,你认为其可以用来作为【文本一】或【文本二】中的哪一段的事实论据?请简要分析。
袁老几十年如一日,废寝忘食,一边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一边努力推广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让杂交水稻在许多国家“生根开花”。正如2004年《感动中国》给袁隆平的颁奖词中写道,“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发布:2024/12/26 19:30:1组卷:29引用:4难度:0.5 -
3.《鱼我所欲也》一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发布:2024/12/27 1:0:4组卷:16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