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D

A.击空明兮溯流光 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
B.舳舻千里 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C.哀吾生之须臾 须臾:一瞬间,片刻
D.托遗响于悲风 悲风:悲凉的箫声
(2)对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C

A.壬戌,我国古代传统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法,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斗牛:斗宿和牛宿。我国古代将黄道附近的星空分为二十八宿,东南西北各七宿。
C.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曹操的名,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D.周郎,即周瑜,称周瑜为“周郎”,在这里既是因为周瑜年轻,也有对周瑜的赞美之意。
(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D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这段文字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B.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一曲洞箫,凄切婉转,隐喻了客人怅惘、失意的胸怀,也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C.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从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当时思想的一个方面。
D.在第四段中,作者为客人指出了一条通向快乐的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这段文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客人的悲观衬托苏轼的豁达。
(4)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②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5)文章末段有何作用?

【答案】D;C;D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6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门衰祚薄 祚:福泽
    B.寻蒙国恩 寻:寻找
    C.形影相吊 吊:安慰
    D.拜臣郎中 拜:授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外无期功强近亲。
    B.臣进退,实为狼狈。
    C.臣不胜犬马怖惧情。
    D.非独蜀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3)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九岁不行
    B.则告诉不许。
    C.臣欲奉诏奔驰
    D.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4)下列对画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译文: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
    B.猥以微贱,当侍东宫。译文:像我这样出身微贱的人,担当侍奉天子的职务。
    C.岂敢盘桓,有所希冀。译文:怎敢犹豫不决,有非分的企求呢?
    D.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译文: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

    发布:2025/1/3 9:0:2组卷:6引用:1难度:0.5
  • 2.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昭,字潜夫。自言汉常山王耳之后,世居濮州范县。祖楚平,寿张令。楚平生直,即昭父也。初,楚平赴调长安,值巢寇乱,不知 所终。直幼避地河朔,既寇,以父失所在,时盗贼蜂起,道路榛梗,乃自秦抵蜀,徒行丐食,求父所在,积十年不能得。乃发哀行服,躬耕海滨。青州王师范开学馆,延置儒士,再以书币招直,署宾职。师范降梁,直脱难北归,以《周易》《春秋》教授,学者自远而至,时号逍遥先生。
          昭始十岁,能诵古乐府、咏史诗百余篇;未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不己若也。后至赞皇,遇程生者,专史学,以为专究经旨,不通今古,率多拘滞,繁而寡要;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史不可。因出班、范《汉书》十余义商榷,乃授昭《荀纪》《国志》等,后又尽得十三史,五七年间,能驰骋上下数千百年事。又注《十代兴亡论》.处乱世,躬耕负米以养亲。
          后唐庄宗入魏,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昭因至魏,携文数十轴谒兴唐尹张宪。宪家富文籍,每与昭燕语,讲论经史要事,恨相见之晚,即署府推官。同光初,奏授真秩,加监察御史里行。宪为北京留守,昭亦从至晋阳。庄宗及难,闻邺中兵士推戴明宗,宪部将符彦超合戍将应之。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昭曰:“此古人之志也,公能行之,死且不朽矣。”相泣而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
          时有害昭者,昭曰:“明诚所至,期不再生,主辱臣亡,死而无悔。”众执以送彦超,彦超曰:“推官正人,无得害之。”……
          长兴二年,丁内艰,赙绢布五十匹,米麦五十石。昭性至孝,明宗闻其居丧哀毁,复赐以钱币。服除,改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充史馆修撰。上言乞复本朝故主,置观察使察民疾苦,御史弹事,谏官月给谏纸。并从之。又奏请劝农耕及置常平仓等数事。……
          宋初,拜吏部尚书。乾德元年郊祀,昭为卤簿使,奏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严之制。礼毕,进封郑国公,与翰林承旨陶谷同掌选。谷尝诬奏事,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太祖不说,遂三拜章告老,以本官致仕,改封陈国公。开宝五年,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二》)(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多拘滞,繁而寡 要:要领
    B.多自军门 效:献,尽力
    C.又奏请农耕及置常平仓等数事 劝:勉励
    D.以本官致 致仕:登上仕途
    (2)文中“此古人志也”中的“之”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B.窃怜爱之,愿令得补黑衣
    C.夫晋,何厌有?
    D.既泣三日,乃誓疗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昭的父亲在动乱的年代,共计十年,千里寻父,历尽艰辛,终究没有能够找到父亲,于是为父亲办丧事。王师范邀请儒生,连续几次用书籍和钱财来请张昭的父亲,他才去了。
    B.张昭年少时就才华横溢,鹤立鸡群。后来更遇名师,得到程生的指点,于是学问得到极大的提高。
    C.张宪也是一位饱学之士,对张昭有知遇之恩。后来张宪部下联合戍将准备兵变,张昭试探张宪的打算,他对张宪能成古人之义表示赞同。
    D.宋朝初年,张昭官拜吏部尚书,又进封郑国公。因为同僚陶谷胡乱奏事,并且强拉着他作证,他坚持原则,结果太宗很不高兴。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相泣而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
    译:
     

    ②上言乞复本朝故事,置观察使察民疾苦,御史弹事。
    译:
     

    发布:2025/1/3 9:0:2组卷:4引用:1难度:0.5
  • 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鲁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学,其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齐侯,齐侯纳之,为诸公子之傅;好兵者之楚,以法干楚王,王悦之,以为军政。禄富其家,爵荣其亲。施氏之邻人孟氏,同有二子,所业亦同,而窘于贫。羡施氏之有,因从请进趋之方。二子以实告孟氏。孟氏之一子之秦,以术干秦王。秦王曰:“当今诸侯力争,所务兵食而已。若用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遂宫而放之。其一子之卫,以法干卫侯。卫侯曰:“吾弱国也,而摄乎大国之间。大国吾事之,小国吾抚之,是求安之道。若赖兵权,灭亡可待矣。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遂刖国之而还诸鲁。既反,孟氏之父子叩胸而让施氏,施氏曰:“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子道与吾同,而功与吾异,失时者也,非行之谬也。且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此用与不用,非定是非也。”孟氏父子舍然无愠容,曰:“吾知之矣,子勿重言!”
    (节选自《列子•说符》)【注释】①傅:辅助国君儿子的官,这里指教师。②军政:即军正,国中执法官。③刖:断足,古代的一种酷刑。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学者以术齐侯。 求取功名、官职
    B.以为诸公子之傅。 认为
    C.叩胸而施氏。 责备
    D.而乎大国之间。 迫近
    (2)下列各句,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主旨是得势者昌,逆势者亡。
    B.孟氏的一个儿子把儒家仁义治国的办法献给秦王,而秦王认为这是灭亡之道。
    C.鲁施氏的一个儿子成为齐侯的老师,因而有了优厚的俸禄和受人尊敬的地位。
    D.鲁施氏的另一个儿子被楚王任用,成为了楚国的执法官。.
    (3)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全而归之,适于他国,为吾之患不轻矣。
    (4)“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你同意施氏的观点吗?请结合原文回答。

    发布:2025/1/3 9:0:2组卷:2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