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爆破大王”杨根思
邱冰清
      ①江苏省泰兴市根思乡宣泰路,坐落着一座烈士陵园,纪念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在陵园大道中央,杨根思手抱炸药包、怒视敌方的雕塑巍然挺立。
      ②1922年,杨根思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失去双亲,12岁随哥哥到上海当童工。1944年,杨根思正式加入新四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军后,他历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被誉为“爆破大王”。
      ③1950年10月,杨根思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同年1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分割围歼咸镜南道美军的战斗中,时任志愿军某部连长的杨根思,奉命坚守下碣隅里外围1071高地东南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
      ④29日,号称“王牌”军的美军陆战第1师开始向小高岭进攻,猛烈的炮火将工事摧毁,杨根思带领全排迅速抢修工事,做好战斗准备,待美军靠近到只有30米时,带领全排突然射击,打退了美军的第一次进攻。接着,美军组织两个连的兵力,在坦克的掩护下再次发起进攻,他指挥战士奋勇冲入敌群,用刺刀、枪托、铁锻展开拼杀。
      ⑤激战中,又一批美军涌上山顶,他亲率部队正面抗击,指挥部队从山腰插向敌后,再次将美军击退。美军遂以空中和地面炮火对小高岭实施狂轰滥炸,随后发起集团冲锋。他率领全排顽强抗击,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接连击退美军多次进攻。当投完手榴弹,射出最后一颗子弹,阵地上只剩他和两名伤员时,又有多名美军爬近山顶。危急关头,他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纵身冲向敌群,与爬上阵地的美军同归于尽。
      ⑥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命名他生前所在连为“杨根思连”。1953年6月,朝鲜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题词赞誉他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
      ⑦“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是杨根思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振聋发聩的战斗誓言。半个多世纪以来,数百万名参祭者来到杨根思烈士陵园,缅怀先烈,从英雄事迹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⑧杨根思烈士陵园管理科科长唐鹏飞介绍,当前陵园正在参与网络祭扫平台的建设工作,未来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重温历史,缅怀英雄。同时,陵园正广泛搜集杨根思烈士的遗物,丰富展陈内容。
      ⑨“我们要发挥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国防教育基地的窗口优势,担当红色使命,宣讲红色故事。”唐鹏飞说。
(1)选文主要写杨根思的事迹,为什么开头要从杨根思陵园写起?
(2)简要概括第③-⑤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3)文章第⑦自然段引用杨根思三个“不相信”的战斗誓言,有什么作用?
(4)选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是否多余?试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由杨根思陵园起笔,为的是引出对杨根思的英雄事迹的追忆。
(2)杨根思在朝鲜战场上战斗与牺牲的经过。示例:通过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凸显志愿军的英勇。
(3)揭示了英雄杨根思的战斗精神和与敌拼杀的精神动力,也鼓舞了一代代人砥砺前行。
(4)不多余。这样写,一方面与文章开头呼应;一方面表明杨根思的精神将成为激励人们前进的动力。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7/6 8:0:9组卷:9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      ①启功先生生前有一方特别喜爱的古砚,上有砚铭:“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先生多次书写这则铭文,并把自己的卧室兼书房命名为“坚净居”,自号“坚净翁”。可见“坚”“净”二字得到他的高度认同。
          ②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和国学大师,启功出身皇族,是清雍正帝的第九世孙,可是由于降袭制,到他曾祖父这一辈,受封爵位的俸禄已经连养家都不够。启功刚满一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十岁时,曾祖父和祖父又相继去世,家业因偿还债务而败落,从此他就靠寡母和终身未嫁的姑姑抚养。为了养家糊口,启功初中未毕业便辍学了。苦难的生活,磨炼了启功的意志。辍学之后,他没有消沉,也没有放弃学习。他一边教家馆挣钱贴补家用,一边寻找工作,同时跟随几位老先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习作诗词文章,练习书画创作。艰难的环境,造就了他虚心求教的学习态度,锻造了他刻苦钻研的学习毅力。他不拘一格,师从百家,如饥似渴地学习传统文化,这奠定了他以后做学问的基础。
          ③启功最可贵的是不盲从前人,更不迷信权威。他向溥心畬学画,溥心畲总说“要空灵”。至于怎样“空灵”,他也说不上来。启功就一边临摹学习一边用心琢磨,终于有一天明白了“空灵”的道理。关于书法的结字、用笔,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这一观点流传了几百年,从来没有人怀疑。可是启功通过几十年的创作实践得出的结论却不同。他认为:“从书法艺术上讲,用笔与结字是辩证的关系。最关键的是处理好字的间架结构,即‘纵横聚散最相关’。”
          ④启功先生是一个认真的人。他天天临帖,几乎从未间断。当浮躁之气充斥书画界,他仍坚守着自己的美学原则,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地写着自己的字。2000年4月,88岁的他在《光明日报》发表长文《读<论语>献疑》,就《论语》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表现了他对思想史重要问题的思考,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2003年10月,91岁高龄的启功先生抱病到国家图书馆作“沈约四声及其与印度文化的关系”讲座,对中国诗歌韵律来自印度的说法予以反驳。
          ⑤先生虚怀若谷,宽厚待人。对于曾经伤害过他的人,他以德报怨,既往不咎。对于假冒他的字画的行为,他一笑了之,并不追究。但这不意味着先生就是一个“老好人”。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启功先生是一位君子、仁者,他有自己的原则、底线,违反原则、触碰底线之事,他坚决不做,也决不答应。面对权贵,他不卑不亢,敢于说不;面对欺诈行为,他拍案而起,公开声明抵制;面对众声喧哗,他并不随声附和而是坚持自己的主见
          ⑥改革开放之后,启功先生迎来了“迟到的春天”,他的书法声名日隆,一字千金。先生并没有以此自矜,以书法家自居。凡是向他求字的,他几乎有求必应。特别是一些修理工、服务员,他常常主动赠字感谢他们的劳动。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社会上对他的字太“滥”的非议。而先生毫不介意,因为他本来就没想像有的人那样拿字卖钱。
          ⑦先生对自己无情解剖、严格要求。1938年,启功失业后,为生活所迫,曾短暂地在日伪政府里做过一个比科员还低的小职工,总共不过三个多月时间。为此他一直深深自责,并将之视为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污点。新中国成立后,启功主动向陈垣校长坦白了这件事,陈校长听了,只说了一个字:“脏!”这一个字,启功记了一辈子,并且郑重地写进了《口述历史》中:“就这一个字,有如当头一棒,万雷轰顶,我要把它当作一字箴言,警戒终身一—再不能染上任何污点了。”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启功不惜自曝其丑,没有掩饰自己,更没有美化自己。
          ⑧这就是坚韧如石、纯净似水的启功先生。
    【相关链接】
          一般人学书法都是从“九宫格”或“米字格”开始,启功认为字的重心不在米字格的中心点,而在距离中心不远的四角处,他首创了上下左右的“五三五”的字体结构,并推算出其比例关系符合“黄金分割率”。启功认为,“先紧后松、左紧右松、内紧外松”比传统的“横平竖直”更能表现汉字之美。书法“形似”与“神似”也体现在汉字的结构上。
    (1)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降袭制,启功这一辈已经没有优越的家境,这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也奠定了他以后做学问的基础。
    B.启功经常主动赠字给一些普通老百姓,如修理工、服务员,这在客观上提高了他书法艺术的声誉和影响。
    C.选文第七自然段启功自曝其丑,不掩饰自己,不美化自己,表现了启功严格自律、勇于解剖自己的一面,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以启功先生的自曝其丑、严格要求自己,进一步突出其“净”,照应标题。
    D.溥心畲认为书法“要空灵”,他也说不出怎样“空灵”,而启功通过琢磨发现“空灵”的关键在于如何“结字”。
    (2)启功在书法艺术上有哪些观点?请结合材料进行归纳。
    (3)简要分析划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面对权贵,他不卑不亢,敢于说不;面对欺诈行为,他拍案而起,公开声明抵制;面对众声喧哗,他并不随声附和而是坚持自己的主见。
    (4)从选文看,启功先生有哪些优秀品质。

    发布:2024/10/20 10:0:2组卷:8引用:1难度:0.5
  • 2.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美丽的颜色(节选)      由1898年到1902年,居里先生和夫人都是在简陋的棚屋里工作的。
          第一年里,他们共同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并且研究他们所得到的活性产物的放射性。不久,他们认为分工的效率比较高,比埃尔便试着确定镭的特性,以求熟悉这种新金属。玛丽继续炼制,提取纯镭盐。
          在这种分工中,玛丽选了“男子的职务”,做的是壮工的工作。她的丈夫在棚屋里专心做细致的实验。玛丽在院子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
          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
          她写道:“我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结果是棚屋里放满了装着沉淀物和溶液的大瓶子。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熔化锅里沸腾着的材料,这真是一种极累人的工作。”
          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玛丽从前很天真地预料沥青铀矿的残渣里有含有百分之一的镭,那个估计现在到哪里去了?这种新物质的放射性极强,极少量的镭散布在矿石中,就是一些触目的现象的来源,很容易观察或测量。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中分离出来。
          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他们之间的柔情和他们智力上的热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他们彼此一样,都是为了过这种生活而降生的。
          玛丽后来写道:“感谢这种意外的发现,在这个时期里,我们完全被那展开在我们面前的新领域吸引住了。虽然我们的工作条件带给我们许多困难,但是我们仍然觉得很快乐。我们的时光就在实验室里度过。在我们十分可怜的棚屋里笼罩着极大的宁静;有时候我们来回踱着,一面密切注意着某种实验的进行,一面谈着目前和将来的工作。觉得冷的时候,我们在炉旁喝一杯热茶,就又舒服了。我们在一种独特的专心景况中过日子,像是在梦里一样。”
          有一天,玛丽像期盼别人已经答应给的玩具的小孩一样,怀着热切的好奇心说:“我真想知道‘它’会是什么样子,它的相貌如何。比埃尔,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
          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那一天他们工作得很辛苦,照道理这两位学者此刻应该休息了。但是比埃尔和玛丽并不总是照道理行事。他们穿上外衣,他们挽臂步行,话说得很少。沿着这个远离市中心的街区的热闹街道,走过工厂、空地和不讲究的住房。他们到了娄蒙路,穿过院子,比埃尔把钥匙插入锁孔,那扇门嘎嘎地响着(它已经这样响过几千次了),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
          玛丽说:“不要点灯!”接着轻轻地笑了笑,再说:“你记得你对我说‘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的那一天吗?”
          几个月以来使比埃尔和玛丽入迷的镭的真相,实际上比他们以前天真地希望着的样子还要可爱。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在这个黑暗的棚屋里没有柜子,这些零星的宝贝装在极小的玻璃容器里,放在钉在墙上的板子或桌子上;它们那些略带蓝色荧光的轮廓闪耀着,悬在夜的黑暗中。
          “看哪……看哪!”这个年轻妇人低声说着。
          她小心翼翼地走向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
          她的伴侣用手轻轻地抚摩她的头发。
          她永远记得看荧光的这一晚,永远记得这种神妙世界的奇观。
    (1)依据上文,按照时间提示概括主要内容,完成填空。
    ①四年多时间里,
     

    ②有一天晚上,
     

    (2)从上文内容看,居里夫妇具有哪些可贵的品格?
    (3)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内涵。
    ①他们在这个木板屋里过着“反自然”的生活。
    ②穿过院子,比埃尔把钥匙插入锁孔,那扇门嘎嘎地响着(它已经这样响过几千次了),他们走进他们的领域,走进他们的梦境。
    (4)赏析下列句子。
    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
    (5)本文原标题为“伟大的发现”,教材编者将其改为“美丽的颜色”。你更喜欢哪个标题?为什么?

    发布:2024/10/26 17:0:2组卷:7引用:1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袁隆平的“寻梦园”
          ①自1966年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科院《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引起了国内外瞩目,他的研究成果一项接着一项,他的杂交稻创造的神话一个接着一个,四十多年间他在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而新千年里,他主持的国家“超级稻”研究项目又传佳音,续写着“绿色革命”的新突破……
          ②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三十五亿多亩,增产稻谷三千五百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三千五百万人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
          ③对于一个几千年未曾真正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深远的贡献!难怪一些地区的农民称他为当代“神农”,而国际上的同行则称他的研究是“带给全人类的福音”。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浩瀚宇宙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遨游;风云市场上,以他的名字上市的股票亮丽登场。
          ④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这些辉煌、荣耀、名利,丝毫没有使袁隆平产生任何改变。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即使这次来京领奖,他也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
          ⑤“我们超级稻的培育十分紧张,不管我在哪儿,要求基地三天报一次数据,这样可以随时分析情况。”一再声称不善言辞的袁隆平,谈起他的水稻育种却雄辩流畅,“我们有信心,提前两年实现亩产八百公斤的目标。”
          ⑥已经功成名就的袁隆平仍驱赶着自己不断前行,“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⑦袁先生儿时的园艺场如今已经变成水稻田,生活、事业甚至梦里,全是稻子……
          ⑧“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1)“对于一个几千年未曾真正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深远的贡献”中,“这”指代正确的一项是
     

    A.四十多年间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
    B.袁隆平主持的国家“超级稻”研究项目又传佳音,续写着“绿色革命”的新突破。
    C.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
    D.袁隆平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
    (2)选文第⑤段中的加点词“不善言辞”和“雄辩而流畅”是否矛盾?为什么?
    (3)2019年,袁隆平先生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读了本文,你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了哪些高贵的品质?

    发布:2024/12/26 15:0:1组卷:17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