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为了明确中华传统美德对于现代人的价值所在,小语找了下面短文,请和小语一起解读文章,完成文后任务。
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肖群忠)
      ①中华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优秀道德遗产,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结晶,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②传统美德中最重视一个“忠”字。传统意义上的“忠”,虽然有忠于君主的糟粕成分,但更多的是对祖国的忠诚。屈原自投汨罗,张骞出使西域,戚继光抗倭,林则徐销烟……这些先贤的事迹之所以为人们世代传颂,就在于这种“忠”实际上促进了国家、民族发展。孙中山先生曾说:“现在说到忠于君,固然是不可为;说忠于国是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生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今天弘扬“忠”,就是提倡每一个人既要热爱我们的文化、族群,又要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做好每一件事。这种于国于事的担当意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③传统美德对促进人际和谐有积极作用。传统美德以仁爱为本,《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体现了这种仁爱美德。“仁者爱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就必然为爱所驱使,为所爱的人奉献,关心他,爱护他。因此,这种美德是调节人际关系、保障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近年来,一些人过分追求个人私利,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紧张,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倡导仁爱,可以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提升奉献意识,使人与人相互为善,彼此之间充满友爱。因此,充分汲取传统道德中的仁爱美德,既是净化社会风气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需要。
      ④就个人而言,传统美德有助于为安身之命提供精神营养。读《陋室铭》可以知道,唐朝诗人刘禹锡,虽身处逆境却不改高洁的情操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就是因为他在仕途失意、不能“兼善天下”时,便以“穷则独善其身”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从而获得了“惟吾德馨”的精神回报和巨大的自我满足感。可见,中华传统美德,会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进而转化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⑤总之,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升华。我们只有继承中华传统美德,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才能促进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有删改)【注释】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及到尊敬其他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及到爱护别人的孩子。
(1)结合全文说说中华传统美德对于我们当今时代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2)讲道理的文章,往往会引用别人的言论来增强说服力。请你参照示例,从文中再找一处,分析其作用。
【示例】第②段引用孙中山的话“现在说到忠于君,固然是不可为;说忠于国是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生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证明了我们弘扬“忠”,就是要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做好每一件事。
(3)文章第④段用刘禹锡虽身处逆境却不改高洁的情操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获得精神回报和自我满足感的例子,表明中华传统美德,会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进而转化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请试着从下面选项中任选一项作为例子,仿照第④段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A.邓稼先《邓稼先》
B.闻一多《说和做》
C.花木兰《木兰诗》
A
A
:就个人而言,传统美德有助于为安身之命提供精神营养。
就个人而言,传统美德有助于为安身之命提供精神营养。读《邓稼先》可以知道,核物理学家邓稼先,即使在各方面都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在国家的核武器研制事业中,就是因为这是因为他知道,这项事业关系到祖国能否强大,民族能否崛起。强烈的爱国心给了他强大的毅力。可见,中华传统美德,会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进而转化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就个人而言,传统美德有助于为安身之命提供精神营养。读《邓稼先》可以知道,核物理学家邓稼先,即使在各方面都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在国家的核武器研制事业中,就是因为这是因为他知道,这项事业关系到祖国能否强大,民族能否崛起。强烈的爱国心给了他强大的毅力。可见,中华传统美德,会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进而转化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可见,中华传统美德,会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进而转化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答案】A;就个人而言,传统美德有助于为安身之命提供精神营养。读《邓稼先》可以知道,核物理学家邓稼先,即使在各方面都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在国家的核武器研制事业中,就是因为这是因为他知道,这项事业关系到祖国能否强大,民族能否崛起。强烈的爱国心给了他强大的毅力。可见,中华传统美德,会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进而转化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8/25 7:0:10组卷:5引用:2难度:0.6
相似题
  • 1.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单、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了不适实用了。唯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1)根据选文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敬业”。
    (2)选文第一段中列举了“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请用一个恰当的成语加以概括。
    (4)作者引用曾文正的名言属于什么论证?其目的是什么?
    (5)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打造“工匠精神”。艺术创作需要精雕细琢,产品质量更要精益求精。结合选文,谈谈你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发布:2024/12/10 23:0:1组卷:105引用:2难度:0.6
  • 2.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
    朱光潜
          ①从前有一个海边的种田人,碰见一位过客称赞他门前的海景,他很不好意思地回答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有一园菜还不差,请先生来看看。”心无二用,这位种田人因为记挂着他的一园菜,就看不见大海所呈现给他的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天天横在他的眼前。我们一般人也是如此,通常都把全副精力费于饮食男女的营求,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生活需要之外,便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看看的。一看到天安门大街,我就想到那是到东车站或是广和饭庄的路,除了这个意义以外,天安门大街还有它的本来面目没有?我相信它有,我并且有时偶然地望见过。有一个秋天的午后,我由后门乘车到前门,到南池子转弯时,猛然看见那一片淡黄的日影从西长安街一路射来,看见那一条旧宫墙的黄绿的玻璃瓦在日光下辉煌地严肃地闪耀,看见那些忽然现着奇光异彩的电车马车人力车以及那些时装少女和灰尘满面满衣的老北平人,这一切猛然在我眼前现出一个庄严而灿烂的世界,使我霎时间忘去它是到前门的路和我去前门一件事实。不过这种经验是不常有的,我通常只记得它是到前门的路,或是想着我要去广和饭庄。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难见到它们的本来面目。学识愈丰富,视野愈窄狭;对于一件事物见的愈多,所见到的也就愈少。
          ②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是它的不经见的另一面。它不经见,因为我们站得太近。要见这一面,我们须得跳开日常实用在我们四围所画的那一个圈套,把世界摆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同是一个世界,站在圈子里看和站在圈子外看,景象大不相同。比如说海上的雾。我在船上碰着过雾,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戒惧。耽误行程还不用说,听到若远若近的邻舟的警钟,水手们手慌脚乱地走动以及乘客们的喧嚷,仿佛大难临头。真令人心焦气闷。茫无边际的大海中没有一块可以暂时避难的干土,一切都任不可知的命运去摆布。在这种情境中,最有修养的人最多也只能做到镇定的工夫。但是我也站在干岸上看过海雾,那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那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都被它轻抹慢掩,现出梦境的依稀隐约。它把天和海接成一气,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以抓住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四围全是广阔,沈寂,秘奥和雄伟,见不到人世的鸡犬和烟火,你究竟在人间还在天上,也有些不易决定。
          ③同样海雾却现出两重面目,完全由于观点的不同。你坐在船上时,海雾是你的实用世界中一片段,它和你的知觉、情感、希望以及一切实际生活的需要都连瓜带葛地固结在一块,把你围在里面,使你只看见它的危险性。换句话说,你和海雾的关系太密切了,距离太接近了,所以不能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它。你站在岸上时,海雾是你的实际世界以外的东西,它和你中间有一种距离,所以变成你的欣赏的对象。
          ④一切事物都可以如此看去。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常看待世物的方法,于是现出事物不平常的一面,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奇的东西,例如破墙角的一枝花,林间一片阴影或是一个老妇人的微笑,便陡然现出奇姿异彩,使我们觉得它美妙。艺术家和诗人的本领就在能跳出习惯的圈套,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以外去看,丢开他们的习惯的联想,聚精会神地观照它们的本来面目。他们看一条街只是一条街,不是到某车站或某商店的指路标。一件事物本身自有价值,不因为和人或其他事物有关系而发生价值。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1)举例说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举的任意两个实例。
    (2)如果要引用古诗来阐明“距离产生美”,你觉得下面甲乙诗句哪个更合适?请说明理由。
    甲: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下列说法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南见到它们的美。
    B.一件事物本身自有价值,并不是因为它对人类有实用价值才具有艺术美。
    C.在艺术欣赏中我们取旁观者的态度,丢开寻常看待世物的方法,这样更容易发现艺术的美。
    D.近处是没有艺术的,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要想获得艺术世界的美,距离越远越好。

    发布:2024/12/13 14:0:1组卷:38引用:7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面对烂漫春光,有人在“红杏枝头”品味春意,于“拂堤杨柳”陶醉春雾,有人却语竭词穷,停留在“哇”“超赞”的简单感叹。尽管众人眼中的景色不同,但网络语言风靡、文化内涵缺失的现象,不经意间影响着越来越多人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
          ②汉语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扑哧”等。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
          ③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且精确的修辞,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比如,yyds(永远的神)和绝绝子(绝了)都是网络热词(网络行话),其二者所代表的网络热词,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表达形式,导致了当下网民文学失语症的产生。“文学失语”(“文字失语”)并不是疾病,而是一种表达能力的弱化。“文字失语”并非由病变导致,在某些场景中,“文字失语者”可以进行正常表达;而当需要进行逻辑完整、复杂长篇的表达时,他们就会“死机”。
          ④或许生活中,你面对想赞叹的事物,除了“yyds”就不知如何开口;欲细细描摹心之所想时,却发觉万物皆可“绝绝子”。那么,你可能就患上了文学失语症。正如网友所说,“有时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用一套固定句式或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⑤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从增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新词句、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⑥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的风头正盛只是暂时的,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
          ⑦身处网络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咬文嚼字”。一段时间以来,从教科书上的“姥 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到“远上寒山石径斜”“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诗词的古音讨论,如今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也空前复杂。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倒映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对待生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交流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印。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表达简洁生动,意味深长,多彩生活必须通过多样的表达,才能折射出多重情感。
    B7.6.5%的国人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不会使用修辞,更不会引用或是创作诗句。
    C.从增量上来看,被偏爱的网络语言等已经有了新的迅猛增加。
    D.一些称谓之争及诗词的古音讨论,反映出如今语言生活的空前活跃和复杂,展现出文化与生活的矛盾。
    (2)面对网络语言风靡这一现象,我们应该要怎么做?请结合文章阐述。
    (3)结合文章,说说“文学失语症”有哪些症状。

    发布:2024/12/26 14:30:1组卷:21引用:2难度:0.3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