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营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太宗读《刘聪传》,谓侍臣曰:“聪将为刘后起凤仪殿,廷尉陈元达切谏,聪大怒,命斩之。刘后手疏启请,辞情甚切,聪怒乃解,而甚愧之。人之读书,欲广闻见以自益耳,朕见此事,可以为深诚。比者欲造一殿,仍构重阁,今于蓝田采木,并已备具,远想聪事,斯作遂止。”
太宗尝诏曰:“奢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朕居四海之尊,承百王之弊,未明思化,中宵战惕。”户部尚书戴宵卒,太宗以其居宅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之造庙。温彦博为尚书右仆射,家贫无正寝,及蔓,殡于旁室。太宗闻而差叹,遂命所司为造,当厚加赚赠。
魏征宅内,先无正堂,及遇疾,太宗时欲造小殿,而辍其材为征营构,五日而就,遣中使资素褥布被而赐之,以遂其所尚。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A
A.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B.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联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C.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D.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D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
B.陛下,“陛”是帝王宫殿的台阶。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请他们代为转达,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C.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户部侍郎。
D.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B
A.唐太宗认为,帝王不应为了一己私欲而劳师动众,将劳苦疲累的事情强加给百姓,而要怜爱百姓,经常做到自我节制,顺应民情。
B.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C.唐太宗读了《刘聪传》,对书中故事很有感触,感慨道,“人之读书,欲广闻见以自益耳”,于是,以刘聪这件事为鉴戒。
D.唐太宗体恤节俭的臣下,见臣子居所简陋,下令为过世的戴青和温彦博修祭拜之庙,又用准备建造小宫殿的木材为病中的魏征造正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之读书,欲广闻见以自益耳,朕见此事,可以为深诫。
②太宗闻而嗟叹,遵命所司为造,当厚加则赠。
(5)你认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A;D;B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27 14:0:0组卷:3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太祖吴元年九月,新内三殿成,殿之后为宫,前曰乾清,后曰坤宁。六宫以次序列,皆朴素不为饰。命博士熊鼎类编古人行事可为鉴戒者,书于壁间,又命侍臣书《大学衍义》于两庑壁间。太祖曰:“前代宫室,多施绘画,予用此备朝夕观览,岂不愈于丹青乎!”
夏四月丙辰,上谓侍臣曰:“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其在宫禁,止可使之供洒扫,给使令而已。向使宦官不得典兵预政,虽欲为乱,其可得乎?”
十一月辛丑,延儒臣教授太子、诸王,以起居注魏观侍太子说书。上问太子:“近儒臣讲说经史何事?”对曰:“昨讲《汉书》七国叛汉事。”遂问:“此曲直孰在?”对曰:“曲在七国。”上曰:“此讲官偏说耳。景帝为太子时,常投博局杀吴王世子。及为帝,又听晁错之说,黜削诸侯。七国之变,实由于此。若为诸子讲此,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
二年二月戊申,上与詹同论文章,上曰:“古人为文章,以明道德,通世务,皆明白易知。至如诸葛孔明《出师表》,亦何尝雕刻为文,而诚意溢出。自今翰林为文,但取通道理,明世务者,无事浮藻。”
六年二月甲午,上谕中书省臣曰:“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今所司多取文词,及试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甚众。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其暂罢天下科举。有司察举贤才,必以德行为本,文艺次之。”
秋八月,上惩元氏以宽纵失天下,颇用重典。上谓彦良曰:“法数行而辄犯,奈何?”彦良曰:“用德则逸,用法则劳。”上曰:“江南大儒,惟卿一人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
B.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
C.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
D.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尽君臣之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居注,中国古代负责记录帝王言行的职官,左史记事,右史记言,以防过失,而示后王。
B.“而诚意溢出”中的“诚”字与《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诚”字意思相同。
C.文艺,有“有关文章写作方面的学问”和“高超的技艺”两个意思,此处是前一个意思。
D.“用法则劳”中的“劳”字与《送东阳马生序》“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的“劳”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太祖命人在新建宫殿的墙上书写有鉴戒意义的内容,又让人在两廊的墙上抄写《大学衍义》,可见他讲求朴素,不愿奢华。
B.明太祖认识到宦官参政是加速汉、唐灭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即位之初就禁止宦官典兵参政,力图防止这类事件再次发生。
C.明太祖认为七国之乱是因为汉景帝在做太子时杀死了吴王世子,称帝后又黜削诸侯,明太祖借此教育太子汲取历史教训。
D.明太祖认为有关部门以文辞取士并不能选拔真正的人才,并暂停了科举考试,在他看来,察举贤才时文艺水平并不重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前代宫室,多施绘画,予用此备朝夕观览,岂不愈于丹青乎!
②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
(5)明太祖认为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文章观?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发布:2025/1/1 4:30:2组卷:8引用:5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5个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这) 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既然)
C.焉用亡郑以陪邻 (增加)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延伸)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失其所与,不知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以其无礼于晋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行李之往来
(4)下列“之”字,意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公从之 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 ④许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行李之往来 ⑦君之所知也
⑧夫晋 ⑨将焉取之 ⑩唯君图之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
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
(5)下列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那我就烦劳您了。
B.您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了。
C.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我怎么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
D.您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我怎么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发布:2025/1/6 8:0:1组卷:2引用:1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简子使尹铎为晋阳,尹铎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然。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弗听。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与之万家之邑一。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二于乃潜与张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悬人。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惠!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有割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B.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C.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D.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官名。史官之长,掌修史及天文历法等,汉代为太常之属官,掌管天文历法。
B.“不然”与“若火之始然”(《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然”字含义相同。
C.邑,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比如《六国论》中“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D.“苟不得圣人”与“虑而后能得”(《大学之道》)两句中的“得”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果很有远见,他劝谏智宣子没有成功,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改为辅氏,结果智氏被灭族,只有他的一族得以保全。
B.赵简子颇具智慧,他将立继承人,不知道立哪一个好,就通过两个儿子对写有日常训诫之言的两块竹简的态度确定了继承人。
C.智瑶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他向韩康子索要领地,韩康子送了一处城邑给他,于是智瑶又向魏桓子和赵襄子各索要两处土地。
D.赵襄子不肯割地给智瑶,智瑶勃然大怒,率领韩、魏的军队进攻赵襄子,赵襄子秘密联合韩、魏两家,最终打败智瑶的军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②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
(5)文末司马光认为应该怎样“取人”?请简要概括。发布:2025/1/1 4:30:2组卷:7引用:6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