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自然界并不缺少“镁”,缺少的是发现“镁”的眼睛。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相关探究。
Ⅰ.初识金属镁
(1)组成和结构:
①宏观: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钠元素与镁元素,这两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质子数
质子数
不同。
②微观:在化学反应中,镁原子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镁离子的化学符号是
Mg2+
Mg2+

(2)性质和变化:镁具有可燃性,镁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M
g
+
O
2
点燃
2
M
g
O
2
M
g
+
O
2
点燃
2
M
g
O

Ⅱ.再遇金属镁
(3)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做了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同学们通过称量发现:在陶土网上收集到产物的质量小于镁条的质量,你认为出现这样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反应生成大量的白烟扩散到空气中,使得收集到的产物不全
反应生成大量的白烟扩散到空气中,使得收集到的产物不全
。由此联想到,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必须在
密闭
密闭
容器中进行。
(4)查阅资料得知金属镁也能在二氧化碳、氮气等气体中燃烧,由此信息你对燃烧与灭火新的认识是
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二氧化碳或氮气也能支持某些物质的燃烧
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二氧化碳或氮气也能支持某些物质的燃烧
。(答一点即可)。
Ⅲ.制备金属镁
(5)综合利用海水可以制备金属镁,流程如图所示:

①工业冶炼金属镁经常用电解氯化镁的方法得到两种单质,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MgCl2
通电
Mg+Cl2
MgCl2
通电
Mg+Cl2

②若要制取4.8t的镁,理论上需要氯化镁的质量为
19
19
t。
Ⅳ.再探金属镁新闻报道:“某存放金属镁的仓库发生火灾,装满清水的消防车却没有用武之地,最后用十三吨沙土才将大火扑灭。”这则消息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
(6)同学们将用砂纸打磨过的镁条放到盛有冷水(蒸馏水)的试管中,没有明显的现象,然后将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发现试管中有气泡产生。
【查阅资料】氢氧化镁在热水中能部分溶解,溶解后的氢氧化镁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探究一】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提出假设】假设一是H2;假设二是CO2;假设三是O2
①经过讨论后,同学们首先否定了假设二,理由是
反应物中不含有碳元素(合理即可)
反应物中不含有碳元素(合理即可)

【实验验证一】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收集产生的气体并点燃 气体燃烧,发出
淡蓝
淡蓝
色火焰
假设一成立
【探究二】镁条与热水还生成什么物质?
【实验验证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加热的试管中滴入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变
镁条与热水还生成氢氧化镁
【交流讨论】②根据上述实验结论,在加热条件下,镁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2H2O
Mg(OH)2+H2
Mg+2H2O
Mg(OH)2+H2

【拓展探究】同学们又探究温度对镁与水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反应温度(℃) 50 55 60 65 70
收集50mL气体所用时间(s) 295 257 196 124 74
③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温度对镁与水反应速率的影响是
在其他实验条件相同情况下,温度越高,镁与水反应速率越快
在其他实验条件相同情况下,温度越高,镁与水反应速率越快

④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镁条表面不再有气泡产生,表面也失去光泽,但将失去光泽的镁条打磨后再次放入热水中,发现又有气泡产生,说明镁与水反应变缓慢直至停止的可能原因是
未溶解的氢氧化镁覆盖在镁条表面,阻碍水与镁接触
未溶解的氢氧化镁覆盖在镁条表面,阻碍水与镁接触

【答案】质子数;Mg2+
2
M
g
+
O
2
点燃
2
M
g
O
;反应生成大量的白烟扩散到空气中,使得收集到的产物不全;密闭;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二氧化碳或氮气也能支持某些物质的燃烧;MgCl2
通电
Mg+Cl2↑;19;反应物中不含有碳元素(合理即可);淡蓝;红;Mg+2H2O
Mg(OH)2+H2↑;在其他实验条件相同情况下,温度越高,镁与水反应速率越快;未溶解的氢氧化镁覆盖在镁条表面,阻碍水与镁接触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7/19 8:0:9组卷:53引用:3难度:0.4
相似题
  • 1.碳酸氢钠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盐,化学小组对其进行了探究。
    (1)NaHCO3可称为钠盐或碳酸氢盐,它是由Na+
     
      (填离子符号)构成,医疗上能用于治疗胃酸(含有盐酸)过多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提出问题】实验室中如何制取少量NaHCO3
    【查阅资料】
    材料一:侯氏制碱的原理:NaCl+NH3+CO2+H2O═NaHCO3↓+NH4Cl;2NaHCO3
    Na2CO3+CO2↑+H2O。
    材料二:研究发现,NaHC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2CO3溶于水时放出热量。
    【实验制备】根据侯氏制碱原理设计如图1所示装置制取NaHCO3

    反应结束后,将试管中的混合物过滤洗涤,低温烘干得白色固体。
    (2)烧杯中冰水的作用是
     

    (3)能进一步确认该白色固体是NaHCO3的实验方案是
     
      (须用到的仪器和药品:试管、温度计、水)。
    (4)如图2中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在60℃后无数据的原因可能是
     

    【性质探究】
    常温下,取一定量的NaHCO3溶液于烧杯中,插入pH传感器,向烧杯中持续滴加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当溶液的pH变为6.68时开始有无色气体产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如图3所示。
    【查阅资料】
    材料三NaHCO3溶于水后,少量的
    HCO
    -
    3
    能同时发生如下变化:
    变化①:
    HCO
    -
    3
    +H2O→H2CO3+OH-
    变化②:
    HCO
    -
    3
    CO
    2
    -
    3
    +H+
    材料四: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中H+和OH-数目的相对大小有关。常温下,当单位体积溶液中OH-的数目大于H+的数目时溶液的pH>7,反之pH<7;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的H+数目越大,溶液的pH越小。
    【交流反思】
    (5)NaHCO3溶液显
     
      (填“酸”“碱”或“中”)性,结合材料三、四从微观角度说明原因:
     

    (6)根据本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字母)。
    a.pH<6.68时生成的无色气体为CO2
    b.从0~30s,单位体积溶液中H+数目不断增大
    c.不能用CaCl2溶液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发布:2024/12/25 15:30:1组卷:582引用:4难度:0.5
  • 2.图是一瓶浓硫酸标签上的部分内容,某探究小组的同学对这瓶硫酸进行了如下探究,请你参与.
    [查阅资料]浓硫酸有强腐蚀性,溶于水会放热;硫酸钡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探究一]浓硫酸稀释时会放热.
    (1)稀释浓硫酸时,所需仪器主要有
     
    ,应如何稀释浓硫酸?
     
    .测量稀释前后溶液的温度,有明显升高的现象.结论:浓硫酸溶于水放热.
    [探究二]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图10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先用pH试纸测定稀硫酸的pH,再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振荡,同时测混合液的pH pH逐渐变大,
    最后pH≥7
    稀硫酸与氢氧化钠
    溶液能发生反应
    (2)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中仅从溶液pH变大,而不强调pH≥7,不能得出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发生反应的结论,理由是
     

    [探究三]由于该试剂瓶瓶口密封签已破损,同学们怀疑该浓硫酸的质量分数与标签不相符.
    [提出问题]该浓硫酸的质量分数是否发生变化?
    [实验探究](4)取该浓硫酸和足量BaCl2溶液反应,过滤、洗涤、干燥沉淀.实验中如何确定硫酸已完全反应
     

    (5)为达到实验目的,实验中必须要测知的数据是
     

    [探究结论](6)由实验测得的数据计算出的硫酸的质量分数与标签不符.该硫酸的质量分数应
     
     98%(填“大于”或“小于”).

    发布:2025/1/6 8:0:1组卷:38引用:1难度:0.5
  • 3.关于盐的性质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兴趣小组以“探究碳酸氢钠的性质”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认识碳酸氢钠
    (1)下列关于碳酸氢钠的说法正确的是
     

    A.碳酸氢钠是由Na+
    HCO
    -
    3
    构成
    B.碳酸氢钠俗称纯碱
    C.碳酸氢钠医疗上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D.碳酸氢钠难溶于水
    【任务二】探究碳酸氢钠的性质
    (2)探究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兴趣小组取适量碳酸氢钠粉末于甲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如图1所示,观察到甲试管中有气泡产生,乙中
     
    ,说明碳酸氢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写出试管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探究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用酒精灯充分加热玻璃管,如图2所示。
    资料:无水硫酸铜呈白色,遇水后呈蓝色
    ①发现玻璃管内无水硫酸铜变蓝,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且有
     
    和二氧化碳生成。
    ②实验后兴趣小组同学猜想玻璃管A处固体产物仅是Na2CO3而不含有NaOH,请设计实验证明(写出具体步骤和现象):
     

    (4)常温下,兴趣小组同学取一定量的NaHCO3溶液于烧杯中,插入pH传感器,向烧杯中持续滴加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当溶液的pH变为6.68时开始有无色气体产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如图3所示。
    【查阅资料】
    材料一:NaHCO3溶于水后,少量的
    HCO
    -
    3
    能同时发生如下变化:
    变化①:
    HCO
    -
    3
    +H2O→H2CO3+OH-
    变化②:
    HCO
    -
    3
    CO
    2
    -
    3
    +H+
    材料二: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中H+和OH-数目的相对大小有关。常温下,当单位体积溶液中OH-的数目大于H+的数目时溶液的pH>7,反之pH<7;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的H+数目越大,溶液的pH越小。
    ①根据上述实验可知NaHCO3溶液显碱性,结合材料一、二从微观角度说明原因:
     

    ②根据本实验,可知从0~30s,单位体积溶液中H+数目不断
     
    (填“增大”或“减小”)。

    发布:2024/12/25 17:0:2组卷:93引用:2难度:0.4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