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论真性情      ①我的人生观若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真性情。我从来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觉论真性情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没有虚度了人生。所谓真性情,一面是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对外在功利的看轻。
      ②一个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时,看重的是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就是真性情。
      ③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例如金钱、名声之类。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因为他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这就好像一个园丁,他仅仅因为喜欢而开辟了一块自己的园地,他在其中培育了许多美丽的花木,为它们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当他在自己的园地上耕作时,他心里非常踏实。无论他走到哪里,他也都会牵挂着那些花木,如同母亲牵挂着自己的孩子。这样一个人,他一定会活得很充实的。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园地,不管他当多大的官,做多大的买卖,他本质上始终是空虚的。这样的人一旦丢了官,破了产,他的空虚就暴露无遗了,会惶惶然不可终日,发现自己在世界上无事可做,也没有人需要他,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④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我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止,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我并不认为他们的叫苦是假,因为我知道利益是一种强制力量,而就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性质来说,利益的确比愉快更加重要。相反,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如果不感到愉快,我们就必须怀疑是否有利益的强制在其中起着作用。
      ⑤你说,得活出个样儿来。我说,得活出个味儿来。名声地位是衣裳,不妨弄件穿穿。可,对人对己都不要衣帽取人。衣裳换来换去,我还是我。脱尽衣裳,男人和女人更本色。
      ⑥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报酬都在眼前。爱情的报酬就是相爱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缔结良缘。创作的报酬就是创作时的陶醉和满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扬四海。如果事情本身不能给人以陶醉和满足,就不足以称为美好。
      ⑦此生此世,当不当思想家或散文家,写不写得出漂亮文章,真是不重要。我唯愿保持住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⑧人不仅仅属于时代。无论时代怎样,没有人必须为了利益而放弃自己的趣味。人生之大趣,第一源自生命,第二源自灵魂。一个人只要热爱生命,善于品味生命固有的乐趣,同时又关注灵魂,善于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灵魂交往,即使在一个无趣的时代,他仍然可以生活得有趣。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2)文中作者所说的“真性情”指的是什么?
(3)第三、四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上下文,指出第五、六段中的“样儿”“味儿”“陶醉和满足”这三个词语的含义。
①样儿:
指名声地位。
指名声地位。

②味儿:
指真性情。
指真性情。

③陶醉和满足:
指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中。
指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中。

(5)文章最后写到:“一个人只要热爱生命,善于品味生命固有的乐趣,同时又关注灵魂善于同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灵魂交往,即使在一个无趣的时代,他仍然可以生活得有趣”这句话富有哲理,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指名声地位。;指真性情。;指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中。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1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今世界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在世界的各个地区,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经济的现代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比较富裕,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越来越空虚。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如吸毒、犯罪、艾滋病、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发展中国家把现代化作为自己的目标,人们重视技术、经济、贸易、利润、金钱,而不重视文化、道德、审美,不重视入的精神生活。总之,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一种危机和隐患;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压倒一切的统治地位,而精神的生活和精神的追求则被忽视,被冷淡,被挤压,被驱赶。这样发展下去,人就有可能成为没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单纯的技术性的动物和功利性的动物。因此,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就成了时代的要求、时代的呼声。
    (1)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A.当今世界的倾向是: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
    B.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是当今世界的一个严重问题。
    C.从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统治下拯救精神,是时代的要求。
    D.世界面临着追求物质、功利,忽视文化精神的危机与隐患。
    (2)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B.正反论证 对比论证
    C.例证法 喻证法
    D.例证法 对比法

    发布:2025/1/3 8:30:2组卷:1引用:1难度:0.5
  • 2.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的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
          古代人说的话是无法听见的了,幸而留传下来一些古代的文字。文字虽然不是语言的如实记录,但是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其中有些是离语言不太远的,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的演变获得一定的认识。为了具体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最好拿一段古代作品来看看。下面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战国策》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篇的头上一段: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把这一段用现代话来说一遍,就会发现有很大的差别。不能光看字形。光看字形,现代不同的字只有四个:昳、曰、孰、吾。可是联系字的意义和用法来看,真正古今一致的,除人名、地名外,也只有12个字:八、我、能、城、国、不、客、从、来、坐、谈、问。大多数的字,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大致说来,有三种情形。
    (选自吕叔湘《语言的演变》)(1)对选文加点词句指代的对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样”指的是“运动、变化、发展”。
    B.“同一种语言”既包括同一个国家的语言,也包括同一民族、同一时代的语言。
    C.“文字”指的是“书面记载”。
    D.“这些”指的是“离语言不太远的文字”。
    (2)选文第一段关于朱熹与孔子的故事,要证明的观点是
     

    A.语言跟世界上其他万事万物一样也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易觉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C.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会经历不同的变化,从而形成方言。
    D.古人说的话,后世的人是听不懂的,需要借助文字来理解。
    (3)根据选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的演变不仅有地域的差异,也有时代的差异。
    B.作者通过研究古代的文字记录来获得对古代语言的一定的认识。
    C.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最大的差别体现在语音和语法方面。
    D.古代典籍记录的文字必须以语言为基础,但有些离语言是比较远的。
    (4)选文主要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A.假设论证
    B.引用论证
    C.举例论证
    D.对比论证

    发布:2025/1/3 7:30:1组卷:1引用:1难度:0.5
  • 3.不适合作为读书与成功论据的一句名言是(  )

    发布:2025/1/3 8:0:45组卷:3引用:1难度:0.8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