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雷雨》两个版本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的部分,后一版本中,鲁侍萍多了一句台词“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如果你是导演,会选用版本一和版本二?请从人物语言角度说明理由。
版本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版本二: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着鲁妈)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吗?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考点】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答案】示例:
我喜欢版本一。①舞台说明“半晌”:意为“好长一会儿”,强调时间之长,暗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为他后来的反应做了铺垫。②版本二中的人物语言“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一句,充满柔情,满含渴盼,不符合鲁侍萍当下的年龄、身份、心理和性格,显得突兀。
我喜欢版本二。①舞台说明“鲁妈”一语较客观,体现了侍萍变化之大,反映了周朴园冷漠的内心世界,契合了后来的巨变。②人物语言“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一句,充满柔情,满含渴盼,说明鲁侍萍还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当中,表现了她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我喜欢版本一。①舞台说明“半晌”:意为“好长一会儿”,强调时间之长,暗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为他后来的反应做了铺垫。②版本二中的人物语言“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一句,充满柔情,满含渴盼,不符合鲁侍萍当下的年龄、身份、心理和性格,显得突兀。
我喜欢版本二。①舞台说明“鲁妈”一语较客观,体现了侍萍变化之大,反映了周朴园冷漠的内心世界,契合了后来的巨变。②人物语言“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一句,充满柔情,满含渴盼,说明鲁侍萍还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当中,表现了她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7/3 8:0:9组卷:6引用:3难度:0.5
相似题
-
1.京剧《沙家浜》“茶馆斗智”一场中,阿庆嫂那段精彩纷呈的唱词,字字珠玑,可圈可点: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它作为经典唱段,值得我们再来好好地欣赏、玩味。请你从语言风格角度谈谈你的感受,不超过160个字。发布:2024/5/13 8:0:8组卷:0引用:0难度:0.9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德胜楼记
梁衡 1947年春3月,乍暖还寒。蒋介石突然进攻解放区,一时硝烟弥漫,乌云压城。毛泽东与中央机关被迫撤离延安。彭德怀、习仲勋率西北野战兵团与敌周旋。其时,国共双方在陕北的兵力对比是24万比2万5千,大约10比1,形势异常危急。毛泽东化名李得胜,周恩来化名胡必成。得胜、必成,可知毛、周临危不乱,成竹在胸。而百姓亦坚壁清野拒顽敌,簞食壶浆迎亲人。随之,毛、周运筹于后,彭、习拼杀于前。借黄土高原之深沟大壑,连布奇阵,四战告捷。一年后,毛与中央东渡黄河,进驻西柏坡;再一年,横扫全国,定都北京城。
毛泽东转战陕北,在佳县先后转移居住15个村庄,凡99天。在这里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土地法大纲》等重要文献,指挥全局,扭转乾坤。1947年,成为中国革命走向最后胜利之拐点。而时势造英雄,毛泽东从1927年秋收起义,星火湘江;到1947年转战陕北,饮马黄河。二十年间,也从一介书生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和人民领袖。毛痛感党和军队离不开人民,遂就地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2017年,当往事越70周年之际,佳县于黄河西岸,高山之巅,修德胜楼一座。以记其事、壮其举、思其理。
德胜者,得胜也,有德者胜。今登德胜楼,西眺昆仑,东望沧海,大河奔流,不舍昼夜。想三千年青史,改朝换代,胜败几何。70年前蒋坐拥800万大军,四面出击,其势何强,瞬间灰飞烟灭。而我方于1947年大转折之后,迅即建国,百废俱兴,前程似锦。谁料这之后又迭遭挫折,教训殊深。是知凡事,危则如履薄冰,慎心怀德,德而必胜;胜则纵情傲物,骄离民心,德失政亡。而今走向伟大复兴,更知民为重。
德胜楼者,非记一人一事之胜,是记一党一国之理。政德在民,民心是天。德存德失,载舟覆舟。高山尧尧,胜者在此;大河滔滔,逝者如斯;往事历历,天地可鉴。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1)德胜楼取名“德胜”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
(2)本文叙述史实多使用对比,请分别概括说明。
(3)请简要举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5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