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故宫出版社出版的《故宫知时节》一书,讲述的是故宫节气与天地万物之美的故事。此书以故宫博物院院藏详解七十二候的《月令图》为缘起,从文化与科学两个维度,图文并茂地解读古今节气与物候。
      中国古代历法中,关于时间的叙述方式有四时、八节、十二月令、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而七十二候是二十四节气的延伸和细化,是建立在古人长期对生物物候(植物、鸟类、昆虫、走兽)以及非生物物候(天气现象)的观察中,梳理、归纳、总结形成的。“候应”以五天为单位,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植物的萌动、开花、结实,自然的冰冻、解冻等,都可以成为时间的参照。比如,惊蛰一候为“桃始华”,山桃盛放,绚丽多姿的春天拉开序幕;冬天的立冬一候为“水始冰”,水面开始凝聚成冰,渐入隆冬。
      可见,古人不仅观天象、观气象,也观物象,从天文学、气象学到物候学的应用轨迹,是先贤们借鉴其他生物的智慧来感知物候,应用于耕耘稼穑与日常生活的大智慧。
      然而,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又怎样与故宫相连?
      缘起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这套《月令图》册。全套书包含春夏秋冬四册,每册18个对开,对应各“候”,每候有一面绘画、一面文字。图册封面处题为南宋夏圭款,后经考证,实为明代画家所绘。该图册虽不是名家名作,但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七十二候”内容,为我们研究古代科学与文化提供了图像依据。
      古代社会,农事为立国之本,五谷是朝廷的税赋之源,也是民众的衣食之本。因此,古代颁布政令的出发点,就是顺应天时、地利,以求得物产的最大化。自先秦时期开始,月令与节气相继萌生且并行,开始了中国古人的时间法则。月令,便成为自上古时期开始延续几千年的礼法制度,是依循自然时节而做出调整的政令,是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当行之“令”,可见,也是“道法自然”、顺应上天意志所指导社会运转、生产生活,大家都依循“月令”这一官之施政、民之行事的“基本法”,概莫能外。
      月令除指导农事外,也关乎祭祀;关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利、道路、房屋等的建设与修缮);关乎赏罚(包括赈济、抚恤);关乎贸易、税收、城市秩序;甚至关乎日用器皿的纹饰设计,衣冠服饰的更换等生活礼仪。可见,月令不只是施政纲领,还是生活指导;是古代社会的顶层设计,也关系到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既是方法论,也是世界观,由此也看出,中国人与天地自然融合的哲学观。
      二十四节气是对于气候密码的中国式破译,而中国式破译的核心。就是把最复杂的气候转化成最浅显的物候,使得每个人都能明白,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让人们身边的每一种生物,都可以成为天气,气候的“同声传译”。于是,一年四季不仅仅是平铺直叙的数字,更是有情节的时间故事。
      即使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天气变化依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对于天气的关注,可以不止于自己的添衣保暖,也可以把眼界扩展到从天地变化、万物生息中悟得一些朴素的智慧。
      一年的时节,由立春启程,大寒结束。即便是在隆冬时节,七十二候中的“水泉动”“雁北乡”依然给人以春的消息。一年的起始,是天地万物生机勃发、欣欣向荣的伊始,也是每个人承故纳新、万象更新的伊始。古人依据节气这一时间法则,循时而耕耘,顺时而生养。一如今天的我们,同样地跟着日月行走、跟着节气过日子。
《故宫知时节》一书的最后这样写道:“什么是好天气?遵循时令的天气、就是好天气。只要冷暖有常、雨旸有节,便可以被视为‘正气’,而无论月令,无论节气,还是七十二候,都是对于‘正气’的解读方式。中国人最高的气候理想,其实只有四个字——‘风调雨顺’,人们并无奢望,天气只要遵循时令规律便好。风调雨顺,于是五谷丰登;五谷丰登,于是国泰民安。”
(摘编2020年5月24日《光明日报•物候与万物之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C

A.《故宫知时节》《月令图》都图文并茂,讲述了故宫节气与万物之美的故事。
B.七十二候是古人了解时间的参照,由动物物候和植物物候构成。
C.月令是古代官施政、民行事的基本法,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融合的哲学观。
D.今天我们关注天气已不再是为了添衣保暖,而是为了从天地万物中悟得朴素的智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D

A.如果我们想了解七十二候的惊蛰一候,《故宫知时节》应是可靠的参考书目。
B.《月令图》是一本既有文化价值又有科学参考价值的物候图谱。
C.七十二候可以让人们更真实具体感知气候变化并悟出人生智慧。
D.古人遵循时令规律来耕耘稼穑与日常生活,便可实现“风调雨顺”的气候理想。
(3)关于“中国式破译”具体解读,下列各项不准确的一项是
D
D

A.惊蛰:万象新,春雷萌动。
B.夏至:蝉始鸣,鸟语喧杂。
C.霜降:草木落,蛰虫咸伏。
D.大雪:万物闭,水适凝冰。

【答案】C;D;D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27 14:0:0组卷:20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150年前,科学家关于植物利用伪装躲避天敌的猜测就已经零星出现,但一直没有得到严格的实验证实。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来源——“自然选择”理论提出者、英国博物学家、探险家和生物学家华莱士,曾认为植物几乎不会“隐藏自己的需求”。
          但近年来,随着色彩测量技术、动物感官和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人们重新燃起了对生物色彩这一经典进化生物学话题的热情。在动物研究之外,科学家们发现的不少证据显示,植物也可能利用各种伪装策略来防御天敌。
          从2012年起,孙航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牛洋博士在做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植物多样性形成与演变研究时,开始关注伪装植物。“我们从高山上的紫堇属植物着手研究,注意到很多当地人采挖贝母,有时甚至会向我们推销刚采挖的鳞茎。当然,我们也注意到梭砂贝母的伪装和叶色变异。”牛洋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在一些群体中,梭砂贝母呈现常见的绿色,而在另一些群体中,它们则与背景融为一体,大多显出灰褐色,非常隐蔽。”牛洋博士介绍,他们起初推测,与囊距紫堇相似,这种伪装可能也是应对食草动物的防御策略。但在多地经过长达数年的观察,他们并没有发现动物取食梭砂贝母的明显证据。
    “由于体内富含生物碱,贝母属植物具有很强的化学防御,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动物取食,那梭砂贝母为何要伪装?这让我们很困惑。”牛洋说,后来,他们才意识到,梭砂贝母的地下鳞茎长期遭到大量采挖,而这种采挖本身,有可能产生强烈的选择压力。这也意味着梭砂贝母的伪装,可能与人类有关!
          为了进一步搞清这一猜想,研究团队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他们比较了动植物伪装策略进化的差异、推测了影响植物伪装进化的要素,这不仅是一个惹人着迷的话题,更关系到人类与植物未来的关系和命运。
    “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材,人类取用贝母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当代大规模采挖的历史超过80年。”牛洋说,为了评估每个群体遭受的采挖强度,他们从川滇一带基层药商那里得到了过去6年间梭砂贝母干品总量数据,并估算出每个群体单粒贝母鳞茎的干重。他们惊讶地发现。要获得一千克干燥鳞茎,意味着要挖掉3000株以上的贝母。这样的选择压力非同小可。牛洋说,通过样方统计和分布面积评估,他们得到潜在贝母产量,从而获得了每个群体的采挖强度。与此同时,他们发现采集强度越大的地方,贝母伪装的也越好。
          紧接着贝母色彩之谜的研究又摆到了眼前。牛洋与同事再次来到高山流石滩,采集每个群体的反射光谱数据,又根据专为人类设计的CIELAB色觉模型,量化植物与砾石的光谱,算出在群体之间梭砂贝母体色确实有显著差异。利用这一模型,他们还计算出贝母与生境岩石背景的匹配程度,来为伪装程度提供衡量的指标。
    “背景匹配是利用自身色彩融入背景,让采挖者难以发现,实现伪装。”孙航说,考虑到采挖压力可能在较长历史内有变化,他们还评估了伪装程度与采挖难度的关系。
          因落脚地方不同,有的鳞茎采挖只需几十秒;有的长在数十厘米深处的石缝中,挖一颗需要数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从价值和时间成本计,采挖者往往会放弃,遭受的采挖压力也较小。从实际经验看,越是难以采集的群体,植株伪装越好,与周围灰褐色的石头“浑然一体”;越是容易采挖的植株,越会“大模大样”地保持通体透绿的本色。梭砂贝母的体色与生存有显著的相关性,伪装增加了它们的生存概率。然而,“变色”的过程仍有诸多有趣的自然之谜。
    (摘编自赵汉斌《植物化身“变色龙”是人类“逼”出来的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150年前,科学家就已经有了植物利用伪装躲避天敌的看法,但因没有得到严格的实验证实,只能算是猜测。
    B.2012年之前,孙航和牛洋博士并未关注到伪装植物。之后他们从紫堇属植物着手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C.梭砂贝母一般为绿色,但有时则与周围景物的颜色相似,与囊距紫堇一样,梭砂贝母利用伪装来抵御动物取食。
    D.牛洋博士对贝母伪装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观察、实地调研、科学的统计和评估等方法实现的,其结论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150年前科学家的猜测起笔,提出文章的中心话题,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并能突出下文牛洋等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B.文中多次引用孙航和牛洋博士说的话,既能对说明内容做出具体解释说明.同时也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增强了文章说明的准确性。
    C.“植物也可能利用各种伪装策略来防御天敌”“并没有发现动物取食梭砂贝母的明显证据”等语句体现了文章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D.文章结尾处说“仍有诸多有趣的自然之谜”,表明孙航和牛洋等人的研究只是冰山一角,并不能解释贝母的体色变化的原因
    (3)简要概括孙航、牛洋等人对贝母的伪装研究的结论。

    发布:2025/1/1 2:0:1组卷:7引用:5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龙涎香      龙涎香是一种名贵的动物香料,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誉。它与麝香的香韵一样,几乎是所有高级香水和化妆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龙涎香的香味清灵而温雅,既含有麝香气息,又微带壤香、海藻香、木香和苔香,有着一种特别的甜气和莫可名状的奇异香气。其留香性和持久性更是其他香料所不可比拟的,要比麝香长一倍,作为固体香料它可保持其香气长达数百年。历史上流传有龙涎香“与日月共长久”的佳话。据说在英国旧王室中,有一房间因为涂有龙涎香,历经百年风云,至今仍香飘四溢。
          那么,如此美好的东西是怎样产生的呢?《星槎胜揽》中记载:“龙涎屿,独然南立海中,波击云腾,每至春间,群龙所集,于上交戏,而遗涎味……其龙涎初若胶脂,黑黄色,颇有鱼腥之气,久则成就土泥。”由此可知,先人相信龙涎香是“龙之唾液”。这种说法当然是不科学的。
          后经反复研究,海洋生物学家才真正解开了龙涎香的诞生之谜。原来,它源于抹香鲸的体内。抹香鲸最喜欢吞吃章鱼、乌贼、锁管等动物,而章鱼类动物体内坚硬的“角喙”可以抵御胃酸的侵蚀,在抹香鲸的体内不能消化,如果直接从体内排出的话,势必割伤肠道,于是在千万年的进化中,抹香鲸慢慢地适应了这种“饮食”习惯,它的胆囊能够大量分泌胆固醇进入胃内将这些“角喙”包裹住,形成罕见的龙涎香,然后再缓慢地从肠道排出体外,有的抹香鲸也会通过呕吐排出。稀世香料就这样产生了。
          奇怪的是,刚刚诞生的龙涎香不仅不香,还奇臭无比。它需要在海波的摩挲下,在阳光的照射下,在空气的催化下,臭味才能慢慢消减,然后淡香出现,逐渐变得浓烈;颜色也会由最初的浅黑色,渐渐地变为灰色、浅灰色,最后成为白色。白色的龙涎香品质最好,只是它往往需要经过百年以上海水的浸泡,将杂质全漂出来,方可“修”成上品。
    (1)下列对龙涎香的介绍,准确的一项是
     

    A.龙涎香因其香气独特而享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誉,和麝香的香韵一样,它是所有高级香水和化妆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
    B.龙涎香的香味清灵而温雅,有一种特别的甜气和难以形容的奇异香气,它含有麝香的气息,又带有壤香、海藻香、木香、苔香等较浓的混合香气。
    C.龙涎香的留香性和持久性是其他香料不可比拟的,作为固体香料它可以保持香气数百年之久。英国的旧王室中一间涂有龙涎香的房子历经百年仍香飘四溢,就是一个真实的例证。
    D.刚刚诞生的龙涎香是浅黑色,无香气可言,而且奇臭无比,它要经过复杂的过程和漫长的时间,香气才逐渐散发出来,最后成为香料中的珍品。
    (2)下列对龙涎香的来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星搓胜揽》中提到的“土泥”就是龙涎香,它是“龙的涎水”积久而成的。这种说法虽然不科学,但对海洋生物学家真正解开龙涎香的诞生之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B.《星槎胜揽》中的有关记载对龙涎香的来源作了生动的描述,给神奇的龙涎香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反映了我们的前人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C.海洋生物学家认为:龙涎香源于抹香鲸的体内,被抹香鲸吞吃的章鱼类动物体内有坚硬的“角喙”,这些“角喙”不能被抹香鲸分泌的胆固醇消化,于是在抹香鲸胃内存积下来,它们是形成龙涎香的基本原料。
    D.抹香鲸排出被胆固醇包裹的“角喙”有两条途径:一是缓慢地从肠道排出,二是通过呕吐排出。“角喙”被排出后,芳香袭人的稀世香料龙涎香就诞生了。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涎香“修”成上品,需要许多条件,如海波的摩挲,阳光的照射,空气的催化,海水的浸泡等。因此可以说,龙涎香是大自然的美妙杰作。
    B.白色的龙涎香是龙涎香中的上品,因此鉴定龙涎香的纯度和品质,从色泽上进行观察是最基本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C.龙涎香来之不易,它的形成需要漫长的岁月,因此这种罕见的植物香料一定非常昂贵,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D.龙涎香的持久性虽然很强,但历史上流传的龙涎香可“与日月共长久”的佳话不过是夸张的说法而已,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发布:2024/12/24 8:0:2组卷:0引用:1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龙涎香      龙涎香是一种名贵的动物香料,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誉。它与麝香等香料一样,几乎是所有高级香水和化妆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龙涎香的香味清灵而温雅,既含有麝香气息,又微带壤香、海藻香、木香和苔香,有着一种特别的香甜气和莫可名状的奇异香气。其留香性和持久性更是其他香料所不可比拟的,要比麝香长一倍,作为固体香料它可保持其香气长达数百年。历史上流传有龙涎香“与日月共长久”的佳话。据说在英国旧王室中,有一房间因为涂有龙涎香,历经百年风云,至今仍香飘四溢。
          那么,如此美好的东西是怎样产生的呢?《星槎胜揽》中记载:“龙涎屿,独然南立海中,波击云腾,每至春间,群龙所集,于上交戏;而遗涎味……其龙涎初若胶脂,黑黄色,颇有鱼腥之气,久则成就土泥。”由此可知,先人相信龙涎香是“龙之唾液”。这种说法当然是不科学的。
          后经反复研究,海洋生物学家才真正解开了龙涎香的诞生之谜。原来,它源于抹香鲸的体内。抹香鲸最喜欢吞吃章鱼、乌贼等动物,而章鱼类动物体内坚硬的“角喙”可以抵御胃酸的侵蚀,在抹香鲸的体内不能消化,如果直接从体内排出的话,势必割伤肠道,于是在千万年的进化中,抹香鲸慢慢地适应了这种“饮食”习惯,它的胆囊能够大量分泌胆固醇进入胃内将这些“角喙”包裹住,形成罕见的龙涎香,然后再缓慢地从肠道排出体外,有的抹香鲸也会通过呕吐排出。稀世香料就这样产生了。
          奇怪的是,刚刚诞生的龙涎香不仅不香,还奇臭无比。它需要在海波的摩挲下,在阳光的照射下,在空气的催化下,臭味才能慢慢消减,然后淡香出现,逐渐变得浓烈;颜色也会由最初的浅黑色,渐渐地变为灰色、浅灰色,最后成为白色。白色的龙涎香品质最好,只是它往往需要经过百年以上海水的浸泡,将杂质全漂出来,方可“修”成上品。
    (选自《中国青年》2005年第20期)(1)下列对龙涎香的介绍,准确的一项是
     

    A.龙涎香因其香气独特而享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誉,和麝香等香料-样,它是所有高级香水和化妆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
    B.龙涎香的香味清灵而温雅,有一种特别的香甜气和难以形容的奇异香气,它含有麝香的气息,又带有壤香、海藻香、木香、苔香等较浓的混合香气。
    C.龙涎香的留香性和持久性是其他香料不可比拟的,作为固体香料它可以保持香气数百年之久。英国的旧王室中一间涂有龙涎香的房子历经百年仍香飘四溢,就是一个真实的例证。
    D.刚刚诞生的龙涎香是浅黑色,无香气可言,而且奇臭无比,它要经过复杂的过程和漫长的时间,香气才逐渐散发出来,最后成为香料中的珍品。
    (2)下列对龙涎香的来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星槎胜揽》中提到的“土泥”就是龙涎香,它是“龙的涎水”积久而成的。这种说法虽然不科学,但却赋予龙涎香以一层特别神秘的色彩。
    B.龙涎香的产生与抹香鲸的食谱有关,如果章鱼等体内有坚硬角喙的抹香鲸猎物从大海中消失,龙涎香很可能也就不复存在了。
    C.海洋生物学家认为:龙涎香源于抹香鲸的体内,被抹香鲸吞吃的章鱼类动物体内有坚硬的“角喙”,这些“角喙”不能被抹香鲸分泌的胆固醇消化,于是在抹香鲸胃内存积下来,它们是形成龙涎香的基本原料。
    D.抹香鲸排出被胆固醇包裹的“角喙”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缓慢地从肠道排出,二是通过呕吐排出。“角喙”被排出后,还要接受风浪的浸润加工,很长时间后才能成为芳气袭人的龙涎香。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龙涎香是大自然的美妙杰作,也可以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美妙馈赠,现在,神奇的自然也需要人类的呵护,那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行为是应该禁止的。
    B.白色的龙涎香是龙涎香中的上品,但灰色、浅灰色的龙涎香如果保存得当,经过长期的发酵,品质也不亚于白色的龙涎香。
    C.牛黄作为牛的胆结石而入药,龙涎香作为鲸鱼的胆结石而成为香料,都很珍贵,但龙涎香的形成需要漫长的岁月,更难得,也更加珍贵,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D.中国沿海并无抹香鲸出没,因此龙涎香在中国尤其显得珍贵,中国古代所使用的龙涎香多半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亚、南亚以及中东地区进口来的。

    发布:2024/12/24 8:0:2组卷:7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