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流过血汗的土地是一片宝藏      ①小时候很多书店会在显眼处放一排叫名人传记的书。各种有文化的人,各领域的顶尖人士,在功成名就之时亲笔写下或由他人写下高光时刻,读者趋之若鹜。尤其是他们关于家族、故乡的非虚构作品,像一个坐标系,让传主找到自己的由来和依靠,找到真正的自己。我记得小学的时候老师让读《名人传》,高中很多人读齐邦媛的《巨流河》,大学很多人读黄永玉的《无愁河》。明明每个人都有一条河,为什么最终进入人们视野的只有名人的河呢?我妈妈的河,我奶奶的河在哪里呢?如果没人记录,那么这些河流过之后,便干涸了。
      ②流过血汗的土地是一片宝藏,有心的写作者将父辈们口口相传的故事记下,成为史诗,成为家族志,成为伟大的文学。比如莫言的高粱地,马尔克斯从奶奶那儿听来的奇幻拉美。我最近读到一本叫《秋园》的小书,作者杨本芬是一位普通的女工人,她在70岁之后才提笔,一边照顾老年痴呆的老伴,一边在厨房抽空写作,写的是她母亲的人生故事。她在序言里说,刚开始有些胆怯,一旦投入,“像是用笔赶路,重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写完一称,手稿足足有8斤重。这本书的后记是杨本芬的女儿所写。她们三代人皆非名人大家,所写却如此真挚感人。有人称之为“很薄的册子,很重的人生”。
      ③我妈的写作始于苦闷的隔离期,家中阳台意外飞来一对朱颈斑鸠。从筑巢、下蛋、孵蛋,到破壳、喂食、起飞,观察和记录逐渐成了她的一种新习惯。在拍了很多照片和视频,记下很多数据后,我妈觉得有必要把这件事回顾一遍,于是开始了写作。
      ④我妈常自嘲初中文化,水平有限,话虽如此,她对待这件事却无比认真。每天坐在餐桌前写草稿,打字,上网查资料,从早到晚,为之放下所有娱乐活动。她定时发给仅有的三位读者,我和我舅和我外公,让大家说说感受,再一遍遍修改,给文段配图。这种自发自然的写作,也许是世上最纯粹的快乐了。
      ⑤现在朱颈斑鸠一家四口时常飞来阳台吃小米,我妈也开始写家里的花花草草,写自己对社会上各种事情的看法。比如她说:我们人类确实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是植物、鸟类不一样,它们并没有惧怕新冠肺炎,反而因人们躲在家,更少受到人类的干涉,更加肆无忌惮,疯狂地生长。很多思考,很多表达,我都很喜欢,也鼓励她写更多。
      ⑥这也让我再次想到这个问题,世上每个人都有河,都可以写,也都能被看见。我们得认可每个人都有写作的意愿和能力,写作是和说话一样的权利。最近出现了一类“打工诗歌”,但这类诗人总是因为被冠以“打工”二字而显得尴尬。喜欢他们的人也许会因为打工标签或书写劳动主题而对他们另眼相待;不喜欢他们的人又觉得他们的受欢迎是标签先行,名不副实。如果要以社会身份来归类写作者,也许还应有学生诗歌、消费者诗歌,事实上并没有,这背后隐含着一个问题:人们对劳动者不会从事艺术创作的默认。
      ⑦打工者可以写诗歌吗?打工者写的诗歌算诗歌吗?打工者如果不再写和劳动有关的诗歌,可以摘掉打工诗人的名片吗?每个人自发写作时都有一个社会身份,将社会身份强加在写作者的独立主体之上是缺乏尊重的。而艺术在绝对比例上被精英话语主控。因此底层话语一方面被习惯性忽视,一方面又容易因为稀有而被粗暴地围观和放大。在复杂而庞大的社会肌理中,我常常不敢轻易说出底层这两个字,我说不出哪里算底,最底是什么样。看见一层肌理的完整方式,除了一个外在的冷静眼光,也更需要由其中的人自己来凝视、来发声。
      ⑧我不知道传说中那个人人写诗的1980年代是什么样的。很多前辈一提起,总是一种梦回的姿态。或许只有人们不把写作当成是生活的奢侈品而愿意去触碰的时候,才有无数条河流汩汩流淌。当然,退一步讲,这个时代并不是非文学不可的,作为文化形式的电影、电视、漫画、游戏都闪着光。但我还是祈祷,文学不会因此而被束之高阁。
(文/王占黑 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1)第①段中说“我妈妈的河,我奶奶的河在哪里呢?”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阅读③~⑤段,简要概括母亲在写作过程中呈现的状态特点。
(3)第⑥段中说“这类诗人总是因为被冠以‘打工’二字而显得尴尬”,造成这种“尴尬”境况的原因是什么?
(4)结合全文说一说如何才能让“无数条河流汩汩流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答案】(1)普通人的人生经历、家族故事没有被记录。
(2)认真;投入或者专注;主动或者自发;快乐
(3)认为劳动者不会从事艺术创作的偏见;对普通写作者缺乏尊重;忽视了普通劳动者也有写作和表达的权力。
(4)社会能尊重每一位有表达意愿和能力的普通写作者;人们能主动用文字记录下自己、家族的丰富的经历。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27 14:0:0组卷:30引用:2难度:0.3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母亲和我的书
    梁晓声
          ①我忘不了我的小说第一次被印成铅字那份儿喜悦,我日夜祈祷的就是这回事儿。避开人,我躲在一个地方哭了,那一时刻我最想我的母亲……
          ②一九六三年,我上小学五年级。已经有了三十多本小人书。买粮、煤回来,我总能得到几毛钱。这几毛钱加上母亲平日给我的一些钢蹦儿,渐渐积攒到一元多,就去买小人书。母亲从不反对我买小人书。
          ③我还经常出租小人书。有一次火车站派出所一位年轻的警察,没收了我全部的小人书,说我影响了站内秩序。我一回到家就嚎啕大哭。我那种可怜的样子,使母亲为之动容。于是她带我去讨还我的小人书。
          ④“不给!出去!出去!”车站派出所年轻的警察粗鲁地将母亲和我从派出所推出来。母亲对他说:“不给,我就坐台阶上不走。”他说:“谁管你!”砰地将门关上了。“妈,咱们走吧。我不要了……”我仰起脸望着母亲,心里一阵难过。亲眼见母亲因自己而被人呵斥,还有什么事比这更令一个儿子内疚的?“不走,妈一定给你要回来!”母亲说着,就在台阶上坐了下去,并且扯我坐在她身旁,始终用一条手臂搂着我。我觉得母亲似乎一动也没动过,仿佛被一种持久的意念定在那儿了。我想我不能再对母亲说:“妈,我们回家吧!”那意味着我失去的是三十几本小人书。而母亲失去的是一个十分自尊的女人的尊严。
          ⑤天渐渐黑了,“给你们吧……”年轻警察将我的小人书连同书包扔在我怀里。母亲终于拉着我起身,昂然走下台阶。“站住!”年轻警察跑下了台阶。向我们走来。母亲则将我扯近她身旁。像刚才坐在台阶上一样,又用一条手臂接着我。年轻警察拦住一辆汽车,以不容违抗的语气对司机大声说:“把那个女人和孩子送回家去。要一直送到家门口!”
          ⑥我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是《青年近卫军》,要一元多钱。我还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无精打采。
          ⑦在自己对自己的怂恿之下,我到母亲的工厂向母亲要钱。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毛茸茸的褐色的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切机板上。
          ⑧“妈……”“妈……”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肮脏的毛茸茸的褐色的口罩上方,我熟悉的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你来干什么?”“我……”“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我……要钱……”“要钱干什么?”“买书……”“多少钱?”“一元五角就行……”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毛票,用指尖龟裂的手指数着。
          ⑨母亲数完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切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⑩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我的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竟快是一个老女人了!那时刻我努力想回忆起一个年轻的母亲的形象,然而竟回忆不起母亲她何时年轻过。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我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并因自己十五岁了才意识到自己应该是一个大人了而感到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⑪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天我用那一元五毛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
    ⑫“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得给你钱的吗?”那一天母亲教落了我一顿。数落完了我,又给我凑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⑬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我用那一元五毛钱郑重地买下了《青年近卫军》,从此,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⑭_____。
    (选文有删改)(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将文章情节补充完整。
    ①“我”积攒零钱买小人书,母亲从不反对;
     

     

    ④“我”给母亲买了水果罐头,母亲数落“我”后又给“我”凑足了买书的钱。
    (2)警察对我和母亲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上下文,说说警察态度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3)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母亲拉着我起身,昂然走下台阶。
    (4)请对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5)读完全文,深深感动之际,请你为文章补充一个简短的结尾段与第①段相呼应。思考后写在下面横线处。
     

    发布:2024/12/27 2:0:1组卷:29引用:5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孤独的文明
    余显斌
          ①苍龙山清秀如眉,值得一游。
          ②这,是一个朋友说的。那儿,我很少去。一天,有点空闲后,我和妻子带着饮料,还有食物去了。当时是秋天,树叶黄红一片,天气晴好如水。到了地方,果然很美。
          ③苍龙山犹如长眉,微微皱起。一座亭子,在眉毛一样密密麻麻的树林里,如一颗美人痣一样,时时隐现。
           ④我们沿着上山的台阶慢慢走着。一级级台阶,弯弯曲曲,干净如洗。
          ⑤到了半山腰时,那儿有个平台,几棵松树挺立着一片青绿,树下有张石桌,几张石凳。
          ⑥几个年轻人围着桌子,有的吃着饼干,有的喝着饮料,大声说笑着,还有的叽哩嘎啦地绕树追赶着。我和妻子走累了,擦着额头的汗,坐在一旁休息,喝起了饮料。
          ⑦那几个年轻人吃完饼干,喝完饮料,扯出卫生纸仔细擦了手。接着,一个个手一扬,将卫生纸无一例外地白花花地扔在地上。我看了,不由得皱皱眉。妻子忙拦着,轻声道:“别管闲事,和你无关。”
          ⑧我摇摇头,长叹了一口气,没有说什么。
          ⑨这时,一个老人拿着个蛇皮袋子慢慢走来,将卫生纸小心拾起,仔细折叠后,放进了袋子。一个小伙子见了,大声道:“老头,这饮料罐能卖点钱。那点纸,能卖啥?”说完,“哐”的一声,扔过一个饮料罐。老头见了,无言拾起,轻轻放入袋中。
          ⑩接着,又有几个易拉罐飞来。
    ⑪老人没说什么,只是抬头望望,再次拾起。
    ⑫老人已经七十多了,头发花白,一脸的皱纹。
    ⑬我见了,暗暗同情起老人来,拿了自己和妻子喝过的饮料罐,走了过去,笑着放入他的袋子里。他再次抬起头,对我微微一笑,算是招呼。然后,扛着袋子悄悄下山去了,消失在阳光里。
    ⑭那天,我和妻子尽兴而归。
    ⑮几天后,和朋友再见,谈到苍龙山的洁净,谈到那个可怜的拾破烂的老头。朋友一愣,告诉我:那是本市环保局的一个局长,退休后回到小城,一次,去苍龙山游玩,看到满山垃圾,一声叹息,找个袋子开始捡拾起垃圾来。以后,这就成了他的惯例,每天如此。
    ⑯一时,我脸红了,妻子也脸红了。原来,苍龙山的洁净,苍龙山的优美,不是天然生成的,是一个老人用手一下又一下捡拾起来的。
    ⑰文明,不是清闲的文字描写,是一种弯下身子的身体力行。
    (1)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环境描写的作用。
    (2)阅读下面一段话,揣摩加点的词语表达了老人怎样的心理?
    我见了,暗暗同情起老人来,拿了自己和妻子喝过的饮料罐,走了过去,笑着放入他的袋子里。他再次抬起头,对我微微一笑,算是招呼。
    (3)说说文中的老人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发布:2024/12/27 2:30:1组卷:12引用:3难度:0.5
  • 3.课外阅读我能行。
    献身革命的方志敏ㅤㅤ1935年1月,因为叛徒出卖,方志敏被捕。蒋介石知道后,命令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头子俞伯庆劝降方志敏。俞伯庆假惺惺地对方志敏说:“蒋委员长很想重用你,你为什么不争取出来为党国效力呢?”方志敏哼了一声,说:“蒋介石是什么东西?”俞伯庆压住怒火又试探着说:“你们红军不是已经败了吗?”方志敏坚定地反驳:“我们永远不会失败!”
    ㅤㅤ俞伯庆见劝降不成,又派了军法处长和方志敏“谈话”,处长说:“你知道你们那个孔先生吧?他现在可是党国的少将参议,春风得意得很哪!”
    ㅤㅤ“这个无耻的叛徒,我绝对不会跟他一样。”方志敏一听,站起身厉声喝道,“革命者宁可被敌人残杀也决不投降敌人!要我屈膝投降,休想!”
    ㅤㅤ三番五次的劝降都失败了,敌人终于露出了豺狼的凶相。他们给方志敏吃霉米饭,里面还要加上稗子、谷壳和沙石。牢房里黑暗潮湿,老鼠到处窜,臭虫爬满墙,虱子满被褥。除了恶劣的生活环境外,敌人每天还要用酷刑“招待”他,皮鞭、老虎凳、辣椒水,可方志敏仍然没有丝毫的动摇。
    ㅤㅤ1935年8月6日,劝降不成的国民党无奈地将方志敏押赴刑场。在刑场上,敌人让方志敏转过身去,方志敏大笑道:“我都不怕,你们怕什么?我倒要看看法西斯的子弹是怎样射穿我的胸膛的!”天下起了雨,方志敏倒在了他热爱的这片大地上。
    ㅤㅤ叶剑英元帅曾题诗称颂方志敏:“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正因为有无数个方志敏式的“耿耿丹心,铮铮铁骨”,才炼铸了中华民族不倒的长城。
    (1)“春风得意”在词典中的意思有:①形容考上进士后得意的心情;②指进士及第;③形容人官场腾达或事业顺心时扬扬得意的样子。“春风得意”在文中的意思是
     

    (2)对第1自然段方志敏说的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方志敏坚信革命一定能胜利。
    B.方志敏认为坚持正义的共产党一定会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C.方志敏憎恨当时的国民党反动统治。
    D.方志敏认为俞伯庆在欺骗他,因为他根本不相信蒋介石。
    (3)文章中的画线句子表现了方志敏同志
     
    的精神。
    A.刚正不阿
    B.视死如归
    C.不屈不挠
    D.义正词严
    (4)短文从哪两个方面表现出方志敏具有坚定的革命意志?
     

    (5)方志敏只有一个,短文的最后一句为什么说“正因为有无数个方志敏式的‘耿耿丹心,铮铮铁骨’,才炼铸了中华民族不倒的长城”?
     

    发布:2025/2/28 10:30:1组卷:16引用:2难度:0.0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