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苑君璋,马邑豪也,以矫雄自奋。刘武周以兵入寇,君璋曰:“唐以一州兵掇取三辅,所向风靡,此殆天命,非人谋,不可争也。太原而南多岩阻今束甲深入无踵军有失不可偿不如连突厥与唐合从南面称孤上策也。”武周不听,使君璋守朔州,引众内侵,未几败,泣曰:“废君言,乃至此!”即与共趋突厥。
      武周死,突厥以君璋为大行台,统武周部曲,使郁射设监兵,与旧将高满政夜袭代州,不克。高祖遣使招之,赐铁券,约不死。君璋拒命,再进寇代州,刺史王孝德拒却之。满政劝君璋曰:“夷狄无礼,岂可北面臣之?请尽杀其众以归唐。”君璋不从。而马邑困于兵,人厌乱,满政因众不忍,夜胁君璋,君璋奔突厥。满政以城归,诏拜朔州总管,封荣国公。君璋引突厥攻陷马邑,杀满政,夷其党,乃去,退保恒安。其部皆中国人,多叛去,君璋穷,乃降,自请鄣虏赎罪。高祖遣雁门人元普赐金券,会颉利亦召之,意犹豫。子孝政谏曰:“大人许唐降,又贰颉利,自取亡也。今粮尽众携,不即决,恐衿肘变生,孝政不忍见祸之酷也!”即单骑南奔,君璋喻返之,召众与议。恒安人郭子威曰:“恒安故王者都,山川足以自固,突厥方强,我援之,可观天下变,何遽降?”君璋然之,执元普送突厥,颉利德之,遣以锦裘羊马。其下怨,投书于门曰:“不早附唐,父子诛。”孝政惧,欲自归,为君璋所拘。与突厥寇马邑,犯太原,边人苦之。见颉利政乱,知将亡,遂率所部降,颉利追,击走其兵。入朝,拜安州都督,封芮国公,食五百户,赐帛四千匹。君璋不晓书,然天资习事,历职有惠称。贞观中,卒。
(《新唐书•列传卷十七•苑君障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D

A.太原而南多岩/阻今束甲/深入无踵军/有失不可偿/不如连突厥/与唐合从/南面称孤/上策也
B.太原而南多岩阻/今束甲深入无踵/军有失/不可偿/不如连突厥与唐合从/南面称孤/上策也
C.太原而南/多岩阻今/束甲深入/无踵军/有失不可偿/不如连突厥与唐合从/南面称孤/上策也
D.太原而南多岩阻/今束甲深入/无踵军/有失不可偿/不如连突厥与唐合从/南面称孤/上策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B

A.三辅,汉代治理京能地区的三个职官,即京兆尹,左冯渊、右扶风。后亦指京师附近之地。如,《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B.部曲,在古代常借指军队成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豪门大族的私人军队,也指部属、部下、门客。文中指的是门客。
C.铁券,即铁契,古代帝王颁赐功臣的一种契据,以铁制成,形如瓦,为其记功免的依据。功臣或子孙犯罪,可以铁券抵减。
D.北面,面向北,古代臣下朝拜君主,卑幼拜尊长,皆面向北行礼,因而居臣下、晚辈之位曰“北面”,也称臣服于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C

A.苑君璋为马邑豪杰,以矫健勇武自我勉励。他能洞悉天下争霸形势,曾劝阻刘武周进犯中原,但未被采纳。
B.苑君璋刚愎自用,他曾拒绝高祖的招抚与铁券承诺,率部再次进犯代州,但被王孝德击退。
C.尽管苑君璋与突厥联手,杀死了归顺大唐的高满政,但其心存大义,最终幡然醒悟,主动选择了归顺大唐。
D.苑君璋虽然不能识文断字,但在熟悉政事方面颇有天资,在治理安州方面有很好的名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璋穷,乃降,自请鄣虏赎罪。
②君璋然之,执元普送突厥,颌利德之,遣以锦裘羊马。
(5)简要回答大唐是如何对待苑君璋的?

【答案】D;B;C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27 14:0:0组卷:9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魏中山王英等众数十万攻钟离。上命豫州刺史韦睿将兵救钟离,受曹景宗节度。睿自合肥取直道,由阴陵大泽行,值涧谷,辄飞桥以济师,旬日至邵阳。上豫曹景宗曰:“韦睿,卿之乡望,宜善敬之!”景宗见睿,礼甚谨,上闻之曰:“二将和,师必济矣。”
          景宗与睿进顿邵阳洲,睿于景宗营前二十里夜掘长堑,去魏城百余步,比晓而营立。魏中山王英大惊,以杖击地曰:“是何神也!”景宗虑城中危惧,募军士潜行水底,赍敕入城,城中始知有外援,勇气百倍。
          明旦,英自率众来战,睿乘素木舆,执白角如意以麾军,一日数合,英乃退。魏师复夜来攻城飞矢雨集睿子黯请下城以避箭睿不许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击呵之乃定。上命景宗与睿各攻一桥,睿攻其南,景宗攻其北。三月,淮水暴涨,睿使斗舰竞发,别以小船载草,灌之以膏,从而焚其桥,军人奋勇,呼声动天地,无不一当百,诸相次土崩,魏军大溃。景宗与群帅争先告捷,睿独居后,世尤以此贤之。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梁纪二》)      附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七》(节选):曹景宗,骁将也;韦睿执白角如意、乘板舆以麾军。夫二将之不相若,固宜其相轻矣。武帝豫敕景宗,得将将之术矣。敕睿以容景宗易,敕景宗以下睿难。然而非然也,睿能知景宗之鸷,而景宗不能知睿之弘,景宗之气敛,而何患睿之不善处景宗邪?且其诏之曰“韦睿,卿之乡望”,动之以情,折之以礼,而未尝有所抑扬焉。如其不然,睿愈下而景宗愈亢,睿抑岂能终为人屈乎?钟离之胜,功侔淝水,岂徒二将之能哉。
          附蔡东藩《南北史演义》(节选):及钟离一役,又未尝专任韦睿,而独任曹景宗,令睿归景宗节制。幸睿素负重名,为景宗所敬礼,始得和衷共济,大破魏军。否则,景宗尝违诏进军矣,虽有密敕,令彼敬睿,亦乌足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师复夜来/攻城飞矢雨集/睿子黯请下城以避箭/睿不许/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击呵之/乃定/
    B.魏师复夜来/攻城飞矢雨集/睿子黯请下城以避箭/睿不许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击呵之/乃定/
    C.魏师复夜来攻城/飞矢雨集/睿子黯请下城以避箭/睿不许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击/呵之乃定/
    D.魏师复夜来攻城/飞矢雨集/睿子黯请下城以避箭/睿不许/军中惊/睿于城上厉击呵之/乃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文中是一个官名,指地方军政长官。古代受此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有此称。
    B.敕,皇帝的诏令,与《卖炭翁》中“手把文书口称敕”的“敕”意义相同。
    C.如意,象征祥瑞的器物,用金、玉、竹等制作,头灵芝形或云形,柄微曲。
    D.垒,古代指防护军营的墙壁或建筑物,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垒西边”的“垒”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皇帝说到韦睿是曹景宗的同乡望族,所以曹景宗在礼节上待韦睿很恭谨。
    B.曹景宗命人将圣旨送入钟离城中,城中人得知有援兵到达,因而勇气倍增。
    C.韦睿趁淮水暴涨,派战船出击,纵火烧桥,军队奋勇争先,魏军因而大败。
    D.北魏军队溃败后,曹景宗等人争抢功劳,韦睿功成身退,世人因此称赞他。
    (4)把文中(含附加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睿于景宗营前二十里夜掘长堑,去魏城百余步,比晓而营立。
    ②如其不然,睿愈下而景宗愈亢,睿抑岂能终为人屈乎?
    (5)两段附加材料均对《资治通鉴》记载的钟离之战进行了评价,王夫之与蔡东藩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请结合文字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发布:2024/12/31 23:0:1组卷:12引用:3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B.君子之学也/人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C.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D.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荀况及弟子著,既是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B.“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文中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C.“跬步”,古代跨出一脚为“步”,跨两脚为“跬”。这里指比较小的距离。
    D.“骐骥”是千里马的别称,如《楚辞•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提出全文的观点;然后运用形象的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
    C.从“积土成山”到“用心躁也”,分三个层次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D.荀子认为,人的先天条件是“学”的决定性因素,但也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文中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在“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发布:2024/12/9 5:0:1组卷:156引用:11难度:0.6
  • 3.阅读文言短文《济阴贾人》,完成后面练习。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向许百金,今予十金。(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B.犹为不足?(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
    C.渔者黯而退。(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D.舟薄石又覆。(介词,在)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济之贾人
     

    许百金
     

    ③舟于石又覆
     

     

    (3)对下列各句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有渔者以舟往救之。译:有个打鱼人划着船前去救他。
    B.我济阴之巨室也。译:我是济阴的富豪。
    C.渔者载而升诸陆。译:打鱼人托着他并把他送到岸上。
    D.立而观之,遂没。译:打鱼人站在岸上看着商人,商人就淹死了。
    (4)根据这则小故事,以其中某一人物为对象,写一句评论的话,要求句中能运用成语或格言警句。
    富人:
     

    渔者:
     

    旁人:
     

    发布:2024/12/13 4:0:1组卷:7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