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回答问题。
【甲】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馀鲁叟乘桴②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注释】:①此诗为哲宗病死、诗人遇赦自海南岛渡海返回时所作。②鲁叟乘桴:孔子曾感慨自己的主张无法实现,想坐木筏到海外去。
【乙】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①,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②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③。”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注释】:①登车揽辔:坐上车子,拿起缰绳。这里指走马上任。②徐孺子:东汉时期名士。③廨:官署,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
——选自《世说新语》【丙】 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修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
语句 | 方法 | 释义 |
席不暇暖 | 联系成语:应接不暇 | a 空闲。 空闲。 |
方贬夷陵时 | 查阅词典:①古代计量面积用语,方圆,面积;②方正,正直;③正,正在;④将,要(《古代汉语词典》)。 | b ③ ③ (填序号) |
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 | 字源释义:![]() 左右两边是“犬”,呈相互对立之势。中间是“言”字,表明要判明是非。 |
c 案件。 案件。 |
修闻而服之终身。 | 结合语境 | d 信服。 信服。 |
B
B
A.首联写诗人在船上所见:参宿横空,斗宿移动,持续很久的风雨终于停了。“苦雨终风也解晴”与《定风波》词句“也无风雨也无晴”一样,都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的淡泊。
B.颔联运用象征手法表明自己的心性如同皓月般皎洁,如同青天碧海般明澈;而政敌的诬陷攻击则如同蔽月的浮云、连绵的风雨,早晚终会消散。
C.欧阳修被贬夷陵后,翻看过去自己所审的案子,发现了许多错误。
D.欧阳修认为,只要努力为死囚寻找活下来的理由,即使最终没有成功,自己和死囚也都不会有怨恨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②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
(4)小文想在讲解苏轼时将【甲】诗朗诵的更加有感情,以帮助听众更好的理解苏轼的“风度”,请为【甲】诗尾联设计朗诵(停顿、重音、语气等)并说明设计理由:
朗读尾联时应该“九死南荒”后停顿,“兹游奇绝”后停顿,“吾不恨”“冠平生”重读且语气提高,由高昂之势,表现作者的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
理由:尾联表现了他北归的兴奋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
理由:尾联表现了他北归的兴奋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
朗读尾联时应该“九死南荒”后停顿,“兹游奇绝”后停顿,“吾不恨”“冠平生”重读且语气提高,由高昂之势,表现作者的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
理由:尾联表现了他北归的兴奋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
。理由:尾联表现了他北归的兴奋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
(5)小文想为“风度”活动补充一个“为政有道”的视频资料,你认为选陈仲举和欧阳修谁比较合适?结合【乙】文和【丙】文的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我选择
欧阳修
欧阳修
。理由:
欧阳修既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古代官吏。由“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句可知,他在夷陵作地方官时,欧阳修为政“不见治迹,不求声誉”,而是注重从百姓实际考虑,顺应百姓的愿望和要求,宽简施治
欧阳修既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古代官吏。由“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句可知,他在夷陵作地方官时,欧阳修为政“不见治迹,不求声誉”,而是注重从百姓实际考虑,顺应百姓的愿望和要求,宽简施治
。【答案】空闲。;③;案件。;信服。;B;朗读尾联时应该“九死南荒”后停顿,“兹游奇绝”后停顿,“吾不恨”“冠平生”重读且语气提高,由高昂之势,表现作者的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
理由:尾联表现了他北归的兴奋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欧阳修;欧阳修既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古代官吏。由“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句可知,他在夷陵作地方官时,欧阳修为政“不见治迹,不求声誉”,而是注重从百姓实际考虑,顺应百姓的愿望和要求,宽简施治
理由:尾联表现了他北归的兴奋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欧阳修;欧阳修既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古代官吏。由“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句可知,他在夷陵作地方官时,欧阳修为政“不见治迹,不求声誉”,而是注重从百姓实际考虑,顺应百姓的愿望和要求,宽简施治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0/18 16:0:2组卷:6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鱼我所欲也》中第1段说“非独贤者有是心”,第2段说“此之谓失其本心”,根据本文的具体内容,结合《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告子上》等篇章,谈谈你对“本心”的理解。
发布:2024/12/27 1:0:4组卷:21引用:3难度:0.6 -
2.《鱼我所欲也》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发布:2024/12/27 0:30:2组卷:23引用:2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①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②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③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④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⑤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朕今以蜀王为元龟⑥,卿等亦须以延年为覆辙也。”
(选自《贞观政要•贪鄙》)【注释】①禄秩:俸禄。②规:贪求。③公仪休:春秋时期鲁相。④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大风刮得猛,贪人败坏族类。是说一人贪会贻害很多人。⑤大司农:官名。汉武帝时设置大司农,掌钱谷之事。⑥元龟:本指大龟。这里引申为“可作借鉴的例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之妻私臣:偏爱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想要
C.皆以美于徐公:都
D.今齐地方千里:地方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
(3)从【甲】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4)【甲】【乙】两文分别运用了设喻和举例的说理方式,请结合原文进行简析。发布:2024/12/27 1:0:4组卷:19引用:2难度: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