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ㅤㅤ材料一:
ㅤㅤ预旺堡是位于宁夏东南部的一个古老的回民城池,现在成了一方面军司令部的驻地。
ㅤㅤ我在这里找到了该军的参谋部和司令员彭德怀。
ㅤㅤ我原以为他是个疲惫的、板着脸的狂热领袖,身体也许已经垮了。结果我却发现彭德怀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只是肚子不好,这是在长征途上有一个星期硬着头皮吃没有煮过的麦粒和野草,又吃带有毒性的食物和几天颗粒未进的结果。
ㅤㅤ我住在彭德怀设在预旺堡的司令部的院子里,因此我在前线常常看到他。附带说一句,司令部——当时指挥三万多军队——不过是一间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他的毯子的炕。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佩军衔领章。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上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ㅤㅤ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这也许一半是由于他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缘故。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彭德怀突然向他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窜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
ㅤㅤ附带说一句,虽然政府军飞机常常在红军前线扔传单,悬赏五万到十万元要缉拿彭德怀,不论死擒活捉,但是他的司令部门外只有一个哨兵站岗,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我在那里的时候,看到有成千上万张传单空投下来要悬赏缉拿他、徐海东、毛泽东。彭德怀下令要保存这些传单。这些传单都是单面印的,当时红军缺纸,就用空白的一面来印红军的宣传品。
ㅤㅤ我注意到,彭德怀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做少年先锋队。我常常见到彭德怀和两三个“红小鬼”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和他们个人问题。他很尊重他们。
ㅤㅤ……
ㅤㅤ有一次我同彭德怀一起去看一军团抗日剧团的演出,我们同其他战士一起在临时搭成的舞台前面的草地上坐下来。他似乎很欣赏那些演出,带头要求唱一个喜欢听的歌。天黑后天气开始凉起来,虽然还只八月底。我把棉袄裹紧。在演出中途,我突然奇怪地发现彭德怀却已脱了棉衣。这时我才看到他已把棉衣披在坐在他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
ㅤㅤ我后来了解彭德怀为什么喜欢这些“小鬼”,那是他向我的再三要求让步,把他自己的童年的一些情况告诉我的时候。他在自己的童年所受的苦,可能使西方人听来感到惊奇,但是却是够典型的背景材料,可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中国青年像他那样投奔红军。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有删改)ㅤㅤ材料二:
ㅤㅤ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ㅤㅤ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ㅤㅤ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ㅤㅤ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ㅤㅤ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ㅤㅤ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ㅤㅤ……
ㅤㅤ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ㅤㅤ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ㅤㅤ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节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1)仔细揣摩下面的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ㅤㅤ“冲到顶上去!”彭德怀突然向他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窜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
(2)分析材料二中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3)两则材料中都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任意一则材料具体分析。(不少于100字)
【答案】(1)运用对比,突出了彭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作为 一名统帅大军指挥员天真的个性,表达了作者对于彭德怀的敬意。
(2)总述母亲去世的消息以及作者悲痛的心情,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与赞美,总领全文,点明中心。
(3)示例:“勤劳”是母亲美德的闪光点。文中谈到“母亲是个好劳动”,“她身体高大结 实”,除了煮饭,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作者这样归纳说:“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未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她以劳动 为生命,离开土地就不舒服,虽至晚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母亲聪明能干,“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那些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粗陋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有味”可以看出。
(2)总述母亲去世的消息以及作者悲痛的心情,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与赞美,总领全文,点明中心。
(3)示例:“勤劳”是母亲美德的闪光点。文中谈到“母亲是个好劳动”,“她身体高大结 实”,除了煮饭,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作者这样归纳说:“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未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她以劳动 为生命,离开土地就不舒服,虽至晚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母亲聪明能干,“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那些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粗陋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有味”可以看出。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0/24 19:0:2组卷:9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秋天的喜讯
纪红建“嘎吱--”
袁隆平院士急不可待地迈出自家小院的门。
翠绿的禾苗,在风中齐刷刷弯腰点头,仿佛在向这位“稻田老兵”鞠躬行礼。
半个月前,袁隆平在长沙马坡岭这个幽静的院内过了九十岁生日。他年事已高,已不能频繁奔走在全国各地的杂交水稻基地。省农科院便在袁隆平住宅旁开发一块试验田,让他拉开窗帘就可以看到禾苗,走上几米就能与它们亲密接触。
袁隆平紧走几步,蹲下身子,轻轻地抚摸着禾苗。禾苗像调皮的孩子,在他的怀抱中嬉笑。
“袁老师,您慢着点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退休科干部李超英匆匆走出小铁门,焦急地叫道。
“您别这么性急,走快了要气喘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辛业芸也紧随其后。
“小李、小辛,没事的,我现在是正宗的‘90后’啦!”袁隆平一回头,笑着说,“小李,去挑一个壮实的稻禾。”
李超英双手娴熟地将一株稻禾一合拢,挑出一枝剑叶又长又壮的穗子,小心翼翼地拔出来。
“这个穗子大!”袁隆平拿着穗子,左看右看,又摸又闻,爱不释手。
这片青葱翠绿、还在孕穗期的水稻,可不是普通的晚稻,而是近几年由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开发研究并取得基本成功的第三代杂交水稻。袁隆平是个急性子,不论是早稻还是晚稻,只要水稻一打苞,他就迫不及待地数一数,以预测产量。这一习惯保持了五十多年。
回到客厅,剥开剑叶,取出苞子,辛业芸、李超英和袁隆平的老伴邓则,分头数起来。袁隆平从桌子上拿起记录本和笔,等待她们报数。
“三百一十九粒。”辛业芸第一个报数。“三百五十一粒。”李超英第二个。“二百二十七粒。”老伴邓则最后一个。
袁隆平一笔一画写好后,说:“再数两遍。”
第二遍,第三遍,都没有更改数字。
“袁老师,拿手机来统计吧!”辛业芸说。
“手机屏幕太小,怕算错,还是拿计算器稳妥些。”袁隆平说着,随手从桌子上拿过一台计算器来。
“八百九十七粒!”一阵噼里啪啦后,袁隆平兴奋地喊起来。
辛业芸凑了过来,有点怀疑地问,“袁老师,您没算错吧!”
“我们再数一次,再算一次。”袁隆平也慎重起来。
又是一阵噼里啪啦,还是八百九十七粒。
袁隆平在记录本上的数字后郑重写上:“记录人:袁隆平,2019年8 月23日中午12点15分。”
这是袁隆平连续第三天数孕穗期的第三代杂交晚稻穗子,抽穗期和灌浆期他还会不断数。冬天,湖南没有水稻,他就跑到海南基地数。五十多年来,这一习惯,从未间断。
随后,袁隆平又算起来,他要根据这三天的平均数,来预测试验田里的第三代杂交晚稻的亩产量。8月21日数了一穗有六百六十七粒,8月22日数了一穗有六百五十四粒,加上今天的八百九十七粒,三天平均七百三十九粒。袁隆平非常保守地按百分之八十五的结实率。算出一穗稻谷的重量,然后乘以一亩田的稻穗数和估计的粒重,得出亩产量。
“亩产可达一千零六十七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大有可为。”袁隆平望着窗外的试验田说。
这是今年立秋以来的一个喜讯。
其实不论第一代还是第二代,都已是世界奇迹。然而,袁隆平不服老,更不满足。
2011年,袁隆平领衔启动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利用,并成功研发出以遗传工具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利用该技术获得的不育系,克服了前两代的缺点,又兼具前两代的优点。
目前,第三代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当然,基本成功并不代表完成任务与使命,要真正形成产品,全面推向市场,走向高产,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更有敢于创新的前瞻性思维。
袁隆平的科研之路,不光有“知识、汗水、机遇、灵感”,“我们的团队已经开始研究第四代C4型杂交稻了,这种杂交水稻具有光合效率高的优势,预计2022年C4型水稻可基本研究成功。”“还有第五代,那是一系法杂交水稻,通过无融合生殖固定杂种一代的杂种优势,我们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已经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在杂交稻中引入无融合生殖特性。”
袁隆平年岁已高,但他作为一名国际农业战略家的本色没有褪。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节)(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塑造袁隆平的形象,语言平实质朴,内容通俗易懂。
B.文章倒数第二段连续引用了两个句子突出袁隆平的“知识、汗水、机遇、灵感”科研之路。
C.文章采用人物通讯文体常用的第三人称的视角,客观地记录人物的言行,使文章真实可信。
D.文章在叙事当中适当地穿插了一些相关的背景介绍与人物评论等,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文章详细叙述了袁隆平的一件什么事?体现了袁隆平的什么特点?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翠绿的禾苗,在风中齐刷刷弯腰点头,仿佛在向这位“稻田老兵”鞠躬行礼。(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②小李、小辛,没事的,我现在是正宗的“90后”啦!(赏析加点词语)
(4)请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的最后一段的作用。
(5)袁隆平五十多年如一日坚持科学研究的内在动力是什么?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学农有学农的乐趣!只要有追求、有理想、有希望,就不会觉得苦!我们研究水稻,要待在水田里,还要在太阳底下晒,工作是辛苦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很苦,吃不饱,但我觉得乐在苦中,因为有希望、有信念。我认为粮食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所以我觉得我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对国家、对百姓都是大好事。我现在身体还不错,老骥伏枥,壮心未已。我还要迎接新的挑战,向新的目标迈进。
--袁隆平发布:2024/12/27 3:0:1组卷:39引用:2难度:0.6 -
2.父亲的眼神 ①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
②那是在我上中学时,因为有“瘸腿科”,加上当时传说文理不再分科,所以,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地差。这样的情况下,肯定高考无望。因此,高一期末考试前,我彻底失望,回到家里。
③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二流子”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且学不好了,还不如回家种田。
④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他对我寄予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进去我的话。我不怕父亲发火,却怕父亲的沉默。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在身上像虫一样爬,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下来……
⑤中午,回家吃过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退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沉默,让我忐忑不安。
⑥吃过饭,父亲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然今年地瓜就收不到了。”我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⑦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汗水把我弄的睁不开眼睛,要在学校,现在正是午睡的时候,我早已经呵欠连天了——看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⑧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不屑、鄙夷,也有悲哀、绝望,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说不出的内容……
⑨“当庄稼人你也不够格,躺在地头睡觉庄稼就会长出来?你那个样,二流子也比你强。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赶快起来!”
⑩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早已经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提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⑪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轻轻地把我叫醒。一睁眼,除了看见他瘦弱的躯体、苍老的面容外,又是那眼神。想到父亲快60了,身体多病,为供我读书,每天仍在田间劳作,毫无怨言……我突然坐起来,大声地说了一句:“我要上学!”
⑫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
⑬尽管远离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安。时至今日,我最喜欢的歌还是蔡琴的《你的眼神》。这首歌的旋律很美,很忧郁,很沉静,很悠远,父亲的眼神不这样,但我想起来却抑制不住自己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满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我忘不了你的眼神!”
(1)请简要概括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从全文看,第①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3)第⑪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
(4)“父亲的眼神”对“我”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巨大作用?
(5)“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父亲用朴素的话道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从中你感悟到什么?发布:2024/12/27 2:0:1组卷:62引用:3难度:0.6 -
3.课文《鱼我所欲也》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发布:2024/12/27 0:30:2组卷:29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