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拿起煎饼想起娘
赵西伟
看到炊烟升起的村庄
我就想起自己的家乡
拿起煎饼,我总是想起娘
有人说,沂蒙山的煎饼书写着曾经的苦难生活
映照着沂蒙女性伟大母爱的光芒
的确是这样
在那个贫穷的时代
沂蒙山的孩子能健康快乐成长
就是因为有疼我们、爱我们
能为我们烙煎饼的娘
每次烙煎饼的头天晚上
母亲把孩子们哄上床
院子里就响起母亲推磨的声响
直到孩子们全部进入梦乡…
有一回,被惊醒的我透过窗户
看到母亲还在推磨
寒冷的院子里已落了一层晶莹的霜……
天不亮,母亲就开始烧火烙煎饼
那时候,烧的是树叶麦糠
浓烟弥漫在低矮的厨房
烟熏火燎里,母亲任凭汗水流淌
默默的从鏊子上揭下煎饼一张又一张…
那时的煎饼,粗糙又僵硬
围在母亲的身旁,我们却总是吃得那么香
有人说
有烟火的地方才有村庄的景象
有娘才会有家的模样
在那个贫困的时代
是母亲的勤劳,让寒冷的生活热气腾腾
是母亲的煎饼,让苦难的岁月充满欢乐和希望
第一次去外地上学离开家乡
母亲仔细为我挑选了一大包袱煎饼
把我送到村口的路上
站在那里
年少的我没有回头张望
背着温暖的煎饼,我觉得娘就在我身旁
许多年后,母亲说:
那时看着我自己一个人走,她的心像被揪走了一样…
刚到学校时,半夜里,有位同学突然放声大哭
他告诉老师,他想娘
借着微弱的星光
看着窗户上那一大包被的煎饼
我的眼泪也不由得滑落脸庞
那晚,喧闹的宿舍没有一点声响
我知道,同学们和我一样在想自己的娘……
日子像河水一样流淌
吃着母亲烙的煎饼,带着母亲的期望
我们一天天成长
有的去了遥远的地方读大学
有的翻山越岭去戍守边疆
但无论在天涯,在海角
总会有煎饼寄到我们手上
因为我们在什么地方
母亲的牵挂就在什么地方
她会因为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不上煎饼
吃不好睡不香…
沂蒙山的煎饼啊
有粮食的芳香,有游子乡愁的忧伤
更有母亲山高水长的念想
沂蒙山的儿女啊,拿起煎饼怎能不想起娘?
岁月像河水一样的流淌
往日冒着炊烟的贫穷的家乡
已经完全变了模样
那漆黑的鏊子,那曾经打过我们的烧火棍
已经不知去向何方
我们的母亲啊也已经白发苍苍,
每次回家,我们还是像从前那样
捧着买来的前饼围在娘的身旁
餐桌上的食品是各式各样
但煎饼总是被我们情有独钟地捧在手上
这绝不仅仅是因为饮食的习惯
更不是我们故意做出矫情的模样
因为在我们的心里,家乡的煎饼才最有营养
因为在我们心里,家乡的煎饼最能给我们力量
因为在我们心里
一起捧着煎饼围在桌旁
才是一家人的景象
因为,捧起煎饼,我们就想起娘……
(1)下列对个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A.“有一回,被惊醒的我透过窗户/看到母亲还在推磨”,点出了娘的劳动妇女身份,意在表现娘年轻时健壮有力。
B.“呆呆地看着我背着煎饼大步走向远方”,写出了娘送儿子到远方的神情,表现出她对孩子依依不舍的浓浓深情。
C.“看着窗户上那一大包袱的煎饼/我的眼泪也不由得滑落脸庞”,写煎饼与娘之间紧密关联,也写出了孩子对娘的想念。
D.“但煎饼总是被我们情有独钟地捧在手上”,是饮食习惯的驱使,更是因为寄托着丰富情感的煎饼让我们难以割舍。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A.诗歌的第一节,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选择两对相关联的抒情意象,把读者一下子就带入到浓烈的乡土情感中。
B.“沂蒙山煎饼书写着曾经的苦难生活”,运用了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煎饼和过去的苦难生活之间的联系。
C.结尾部分通过一组排比,蓄积气势,营造了强烈的抒情氛围,对煎饼对娘进行了充分而又深情的讴歌和赞美。
D.整首诗歌押的是“ang”韵,一韵到底,语气舒缓,文脉绵绵不断,情思悠悠不虑,具有打动人心的感染力。
(3)“年少的我没有回头张望”一句中我为什么“没有回头张望”?
(4)诗歌通过“煎饼”这一意象来抒发对娘的深情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A;A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27 14:0:0组卷:44引用:4难度:0.6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的土地
    艾青
    腐朽的日子
    早已沉到河底,
    让流水冲洗得
    快要不留痕迹了;

    河岸上
    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
    到处是繁花与茂草;
    而从那边的丛林里
    也传出了
    忠心于季节的百鸟之
    高亢的歌唱。

    播种者呵
    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
    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
    大地将孕育
    金色的颗粒。

    就在此刻,
    你--悲哀的诗人呀,
    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
    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
    久久负伤着的心里:

    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复活了!
    --苦难也已成为记忆,
    在它温热的胸膛里
    重新漩流着的
    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1937年7月6日,沪杭路上。(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腐朽的日子/早已沉到河底”,作品开篇语出惊人,腐朽的生活即将结束,表达了对民族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
    B.“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到处是繁花与茂草”,通过写河岸上欣欣向荣的春景,表达对民族觉醒的乐观态度。
    C.“播种者呵/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诗人呼吁播种者及时播种,就是呼吁人民大众为了民族的复兴而奋起抗争。
    D.“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写出了诗人为了民族的奋起不惜献出自己生命的决心。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首诗的语言是素净的、庄重的,虽然没有用到形容词,但却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震撼心魄的艺术魅力。
    B.“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大地将孕育/佥色的颗粒”,运用比喻的手法,暗示大地即将复活,照应标题,
    C.第二节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看到春天到来大地充满生机时的激动与喜悦。
    D.“就在此刻/你--悲哀的诗人呀”,通过声音的延长,节奏的变化,情感得到释放,增强了抒情效果。

    发布:2024/12/31 22:30:1组卷:1引用:6难度:0.6
  • 2.对下面文字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红烛啊!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不误,不误!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然后才放光出?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一误再误;矛盾!冲突!
    ——闻一多《红烛》节选

    发布:2024/12/20 11:30:7组卷:26引用:3难度:0.7
  •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这清晨,这欣喜
    [俄]费特
    这清晨,这欣喜,
    这昼与光的威力,
    这长空澄碧,
    这叫声,这雁阵,
    这飞鸟,这鸣禽,
    这流水笑语,

    这柳丛,这桦林,
    这液滴,这泪痕,
    这绒毛飞絮,
    这峡谷,这山峰,
    这蜜蜂,这昆虫,
    这哨音尖厉,

    这晚霞余辉灿烂,
    这乡村日暮慨叹,
    这夜晚难眠,
    这卧榻闷热昏暗,
    这夜莺呖呖鸣啭,
    这都是春天。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清晨,这欣喜,/这昼与光的威力”,诗的开篇点明了诗歌的歌咏对象,“威力”一词让人感受到春光的热烈。
    B.诗中既有宏大之景——“长空”“流水”“峡谷”“山峰”,也有细微之物——“液滴”“绒毛飞絮”“蜜蜂”。
    C.“长空澄碧”“流水笑语”“余晖灿烂”展现了明快的色彩,勾画了一幅欢快、明艳的春日清晨图。
    D.“这蜜蜂,这昆虫,/这哨音尖厉”,视听结合,“尖厉”一词体现了诗人细腻的感受力。
    (2)试结合诗歌内容,体会每句开头“这”字的表达效果。

    发布:2024/12/24 8:0:2组卷:3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