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各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诗词讲究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把春意盎然、生机勃发的美景表现了出来。选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
C
C

A.独、寒、击、翔
B.层、漫、浅、竞
C.染、透、争、击
D.碧、尽、遍、争
(2)对结尾一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D

A.采用设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不怕困难的斗争精神。
B.采用反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在大风大浪中的战斗精神和毫不动摇的坚强意志。
C.采用反问句式结尾,表现了革命青年勇于掀巨浪、阻飞舟的英雄无畏的气概,决心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重任。
D.采用设问句式结尾,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重任。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诗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一个“看”字,总领以下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以下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4)下列对《沁园春•长沙》一诗的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B
B

A.上阕“立”以下几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B.下阕先用“携”“忆”两句过渡,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想象中生活的回忆。而一个“忆”字又引起下文八句的铺叙。
C.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铺垫了气氛。然后,诗人激昂慷慨地提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D.最后“记”以下三句,同上阕一样,是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表示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5)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少年毛泽东什么样的形象?
(6)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他认为诗歌创造情景交融,情因景生,景以情合,才会有味道。本诗怎样体现了情景交融?

【答案】C;D;A;B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27 14:0:0组卷:52引用:6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金•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2)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发布:2025/1/1 4:30:2组卷:5引用:3难度:0.6
  •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太常引•姑苏台赏雪
    张可久
          断塘流水洗凝脂,早起索吟诗。何处觅西施?垂杨柳萧萧鬓丝。 银匙藻井,粉香梅圃,万瓦玉参差。一曲乐天词,富贵似吴王在时。
    【注】①张可久:元代散曲家,他仕途失意,作品大多记游怀古。②断塘:指脂粉塘,为吴王宫人倾倒脂粉及洗濯处,在吴县西南灵岩山下。
    (1)下面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从“断塘”写起,使读者与因西施驰名的姑苏台发生感情上的联系,给人想象的空间。
    B.三、四句由觅西施不得,写到因见柳树积雪引发作者登临姑苏台“萧萧鬓丝”的怅惘。
    C.文中提及白居易的诗,意在将自己赏雪的诗文与白诗作比,传达出对“乐天词”的喜爱。
    D.如今台上的“富贵”气象不过是如银如粉如玉的雪堆造成的错觉而已,暗示了诗人的失落。
    (2)此曲题为“姑苏台赏雪”,但文中无一“雪”字,诗人是如何写“雪”的?

    发布:2025/1/1 4:30:2组卷:17引用:3难度:0.5
  •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
    杜鹃花得红字
    真山民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⑥杜鹃花:一名映山红,春季开红花,传为杜鹃精诚所化。杜鹃,一名子规,传说为蜀王杜字失国后精魄所化,它叫起来连绵不断,凄厉悲凉,不啼到口角流血不止。它的叫声又如“不如归去”,所以又被称作催归鸟。“得红字”:指诗人和朋友分韵赋诗,分到的是“红”字,亦即需押此韵。②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自称山民。
    (1)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直接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的遗憾寄予眼前的芳丛。
    C.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D.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
    (2)诗歌颔联的意思是什么?该联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了杜鹃鸟,杜鹃鸟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

    发布:2025/1/1 4:0:1组卷:8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