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文人雅趣】
【甲】三岩①
[明]王一中
三岩洞壑近城头,夏日登临兴更幽。飞瀑悬崖晴亦雨,丛林闭户暑先秋。 扪萝屐印苍苔滑,席地尊开绿蚁②浮。怪道少微③占石隐,出门便是有丹丘④。
【乙】三岩记
[宋]李尧俞
ㅤㅤ括苍三石,距城一里余,土人不之奇。皇祜初,因治事暇,余同幕僚韩纯遍访近郭溪山而得之。始出左渠,循狭径入茂林修竹间。有岩负叠𪩘,景物萧然,疑在物外,目之曰“清虚”。自“清虚”南过石径,直上磴道十余级,又有岩广阔高大倍于前洞。门前巨石,势若壁立,有瀑洒落石外,寒暄之气变于跬步,目之曰“白云”。由“白云”下转两石门有方沼,上度横石如小梁,复有岩岿如高屋。深袤五丈,广逾六寻,可设宴豆⑤。石势向东,目之曰“朝曦”。其北有石谷如犬窦燧火而入邃如房宇。但见积水清澈,不复穷其远近。三岩前有池,不啻⑥数亩广。水光山色,高下相激,夺人目睛。
ㅤㅤ昔谢公为永嘉守,有石门⑦之游,至今流咏不已。较于是,远所不及,何数百年不遇一人称道耶?嘉平月既望⑧,率同僚高会剧饮,不复有人间思虑。盘桓夕景,跃马而归,乘兴挥毫,题于洞壁,且识一时之胜耳。
(选自《丽水县志》,有删改)
【注】①三岩:位于丽水城西北面,是清虚、白云、朝曦三岩的总称。②绿蚁:新酿的酒还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③少微:指代处州(今丽水)。④丹丘:神仙居住的地方。⑤宴豆:古代宴饮时盛食品的器具。⑥啻(chi):只,仅。⑦石门:指青田名胜石门洞,是谢灵运发现的。⑧嘉平月既望:农历腊月十六日。
(1)下列句子和成语中的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A
A.因治事暇 | 自顾不暇 |
B.循狭径入茂林修竹间 | 不修边幅 |
C.广逾六寻 | 逾墙越舍 |
D.不复穷其远近 | 穷困潦倒 |
其 北 有 石 谷 如 犬 窦 燧 火 而 入 邃 如 房 宇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较于是,远所不及,何数百年不遇一人称道耶?
(4)阅读上面两则诗文,补全下面的对话。
ㅤㅤ小雨:三岩在丽水城西北面,诗中说它“近城头”,文中写“距城一里余”,说明三岩在宋、明两代,还在丽水城外。
ㅤㅤ小雯:李尧俞文中前两句话中的“①
近郭
近郭
”这个词,也说明三岩在城外,但离城不远。ㅤㅤ小雨:《三岩》的颔联和颈联,突出了三岩②
清幽凉爽
清幽凉爽
的特点。ㅤㅤ小雯:这个特点在《三岩记》中也有体现,你看这个句子,“寒暄之气变于跬步”。
ㅤㅤ小雨:读宋代李尧俞和明代王一中的诗文,有一种穿越的感觉,好像他们是一起去三岩游玩的一样。
ㅤㅤ小雯:是呀,因为他们在诗文中分别都写了观瀑、③
登山
登山
、④喝酒
喝酒
这三件事。ㅤㅤ小雨:那他们游三岩的心情想必也很相似吧?
ㅤㅤ小雯:从“有丹丘”和“不复有人间思虑”中可见,当时两人都⑤
沉醉于三岩的美景之中,有超然物外之心。
沉醉于三岩的美景之中,有超然物外之心。
(5)《三岩记》和《答谢中书书》都提到了谢灵运,两位作者的写作用意分别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A;近郭;清幽凉爽;登山;喝酒;沉醉于三岩的美景之中,有超然物外之心。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9/13 14:0:9组卷:11引用:1难度:0.3
相似题
-
1.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从军行(其一)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①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②,无那③金闺④万里愁。
【注】①海风:从边地沙漠南海吹来的风。②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③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一作“谁解”。④金闺:对女子闺阁的美称,指家庭。
( 1)请赏析第二句中“独”字妙在何处?
( 2)请结合三四两句中的主要意象,分析诗人情感。发布:2024/12/27 2:30:1组卷:59引用:2难度:0.3 -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①去,萋萋满别情。【注释】①王孙:此指远游的人。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春草起兴,想象独特,巧妙地把眼前春色与离别之情融为一体。
B.第三联中“侵”“接”二字承接“又生”,描绘出了芳草蔓延扩展之势。
C.尾联点题,芳草青青的古原成为送别的背景,“草”与“送别”自然浑成。
D.“萋萋”与“离离”相照应,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的伤春与伤离别之情。
(2)诗的第二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浅近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哲理,成为千古绝句。请简要分析这句诗蕴含了怎样的哲理。发布:2024/12/27 3:30:2组卷:2引用:3难度:0.4 -
3.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山馆①
余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②穿云翠,畲③田得雨肥。
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注释】①本诗写于诗人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被贬期间,大约是他晚年所作。②岫 (xiù):峰峦。③畲 (shē)田:开垦过三年的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萧条”一词 写出了山馆的寂寥冷清,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凄凉。
B.颔联写诗人所见傍晚之景:树因秋色更显苍老,倦鸟在暮色中低回归巢。
C.尾联诗人自比陶潜,陶潜有亲友送酒,而自己只有残菊相伴,内心惆怅不已。
D.全诗采用由远及近的顺序,生动再现了山馆秋景,意蕴悠长,回味无穷。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颈联“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两句的妙处。发布:2024/12/27 3:30:2组卷:42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