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ㅤㅤ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处于沙漠与戈壁中。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窟群全长1600余米,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长久、内容最丰富的佛教和石窟艺术宝库,是古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和文明互鉴的结晶。
【材料二】
ㅤㅤ敦煌文化,至今已经有2100多年的历史。西汉中期,敦煌“水草丰美,翠色遍植”,是连接整个欧亚大陆的重要枢纽。中原地区的丝绸、瓷器和来自中亚等地的各色特产在敦煌集散,敦煌也成为一个多样性思想交汇地。到了魏晋隋唐时代,敦煌变得更加富庶繁华。许多外来物品,如琉璃和玻璃、波斯纹饰等都在敦煌壁画或彩塑中得到体现。自元代后,由于西北地区气候变迁,原本适宜人口聚集的湿润温暖的环境变得干旱少雨、多风沙,原有连接东西方交流贸易的“丝绸之路”停滞,敦煌文化也从此渐渐衰落。
【材料三】
ㅤㅤ近年来,敦煌除了持续加强和完善修复工作,还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人。数字文化产业的欣欣向荣,为敦煌文化的普及与传承提供了全新的媒介,让文化传承更加年轻化。从把壁画经典形象“反弹琵琶”搬上舞台的民族舞剧《丝路花语》,到根据257窟中的九色鹿本生故事改编的经典动画《九色鹿》;从登陆美国的3D版莫高窟壁画展,到情景融入式的大型演出《又见敦煌》;从把敦煌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手法相融合的个性文创产品“丝路手信”,到打造“实景临摹副本”展现数字敦煌之美……敦煌文化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展示。
(1)游览莫高窟后,小明在微信朋友圈中发了下面几句话,请判断说法正确的是 DD。
A.敦煌莫高窟是从唐代开始兴建的。
B.从古至今,敦煌都是连接欧亚大陆的枢纽。
C.敦煌莫高窟是1个大石窟。
D.在敦煌莫高窟,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壁画和彩塑。
(2)今年暑假,小明去敦煌莫高窟游览不可能看到的是 BB
A.第199窟的菩萨手捧一个玻璃杯,杯中插花。
B.莫高窟旁处处小桥流水,一派塞外江南风光。
C.游人骑着骆驼行走在大漠深处,欣赏多姿多彩的晚霞。
D.莫高窟第257窟中“九色鹿”的经典图案。
(3)【材料三】中画线部分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本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年方法。真实具体地说明了敦煌文化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展示。本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年方法。真实具体地说明了敦煌文化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展示。
(4)根据上面的资料,回答问题。
①联系莫高窟的地理环境推测:莫高窟长期保存的最大威胁可能是什么?莫高窟地处戈壁沙漠,千百年来长期受到风沙的威胁,稍有风吹,鸣沙山的流沙就会从莫高窟崖顶飞泻而下。风沙流会侵蚀洞窟围岩和露天壁画,甚至造成岩体坍塌,风沙一旦进入洞窟还会破坏壁画和彩塑。莫高窟地处戈壁沙漠,千百年来长期受到风沙的威胁,稍有风吹,鸣沙山的流沙就会从莫高窟崖顶飞泻而下。风沙流会侵蚀洞窟围岩和露天壁画,甚至造成岩体坍塌,风沙一旦进入洞窟还会破坏壁画和彩塑。
②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敦煌莫高窟?莫高窟最早的洞窟距今已有1653年,最晚的也有七八百年的历史。莫高窟就是古代中西文化在敦煌交汇交融的见证。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石窟艺术圣地。莫高窟最早的洞窟距今已有1653年,最晚的也有七八百年的历史。莫高窟就是古代中西文化在敦煌交汇交融的见证。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石窟艺术圣地。
【答案】D;B;本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年方法。真实具体地说明了敦煌文化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展示。;莫高窟地处戈壁沙漠,千百年来长期受到风沙的威胁,稍有风吹,鸣沙山的流沙就会从莫高窟崖顶飞泻而下。风沙流会侵蚀洞窟围岩和露天壁画,甚至造成岩体坍塌,风沙一旦进入洞窟还会破坏壁画和彩塑。;莫高窟最早的洞窟距今已有1653年,最晚的也有七八百年的历史。莫高窟就是古代中西文化在敦煌交汇交融的见证。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石窟艺术圣地。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18 8:0:10组卷:4引用:1难度:0.7
相似题
-
1.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微博是一种网络技术应用。它篇幅短小,每条不超过140个字,甚至可以三言两语。它代表了个人最真实的即时言论,人们可以用微博发布信息、发表评论、讨论问题、转发跟帖。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用手机,只要能上网,人们就可以像发短信一样发微博,非常方便。
材料二 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向社会发布(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时,称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截止到2011年2月,腾讯、新浪两大门户网站微博注册用户均超过1亿。在微博上“人人都有麦克风”,普通人用微博维权,用微博问政;政府也开通微博,了解民意。微博正释放着它推进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生变革的巨大潜能。
(1)从材料一中摘录出4个能概括“微博”主要特点的词语。
(2)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写出右边这幅画的寓意。发布:2025/3/9 21:30:2组卷:35引用:5难度:0.4 -
2.非连续性文本。
项目 上网时间、年龄 上网目的 调查项目 每天都上网的学生 平均每天上网2小时 10岁以前“触网” 聊天交友 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 玩网络游戏 学习、查阅资料 所占比例 82.9% 70.4% 61% 19.3% 34.4% 30% 16.3%
A.有82.9%的学生每天都会上网。
B.中小学生上网的人数不多。
C.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上网是为了看动漫、电影和下载音乐。
D.有16.3%的学生上网是为了学习、查阅资料。
(2)你觉得上网和学习成绩的好坏有关系吗?说说你的理由。
(3)请你根据上面的统计表反映的情况,结合自己的体会,向广大中小学生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发布:2025/3/9 11:0:2组卷:41引用:3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材料一: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经常受到侵华日军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侵华日军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护转移的乡亲,他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杀害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牺牲时年仅13岁。
材料二:邱少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1952年10月,为打击盘踞(jù)在上甘岭的敌人,他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负了发起冲锋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12日上午,敌机向他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邱少云身上燃起了大火。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也一动不动。他双手深深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
(1)古往今来,爱国英雄层出不穷,他们为国家、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下列选项中,都属于爱国英雄的一组是A.孔子 岳飞 杨靖宇 B.李白 方志敏 董存瑞 C.林则徐 黄继光 赵一曼
(3)从两则材料中,选择一个最打动你的句子,用“_____”画出来,并把打动你的原因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发布:2025/3/12 8:0:1组卷:29引用:1难度: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