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脑是人体中最复杂的器官。它只有大约1.5千克,但却是我们所有智慧的来源。人类的大脑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它又是怎么工作的?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尤其是出于对人工智能开发和大脑疾病防治的迫切需要,人们对脑科学有了更强烈的期待,也因此让脑科学成了科研热门中的热门。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成为推动第四次科技革命走向深入的重要力量,给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发展带来深刻变革。但是,因为对大脑工作方式的了解有限,人工智能的开发与研究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未来,可不可以充分模拟人类大脑,研发出更高级的人工智能技术?人脑与机器能否高度融合?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对脑科学全面研究的基础之上,都需要我们不断揭开人脑的奥秘。当然,其中也包括影响人脑健康的复杂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有超过5500万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类似的重大脑疾病,还包括幼年期的自闭症、智力障碍,成年期的抑郁症和各种成瘾行为。目前,这些重大脑疾病已经成为患者本人、患者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沉重负担。那么,这些脑疾病是怎么产生的?新的科技研究成果,能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脑疾病?而未来的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方向又是什么?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脑科学专家研究回答的关键问题。
脑科学研究除了对防治脑疾病有决定性意义外,还能帮助我们开发出更接近人脑的智能,为人类服务。“脑机接口”,也称作脑机融合技术,就是通过芯片和传感器,用大脑控制各种设备,这或许会成为未来人工智能的一个热门方向。2020年8月,马斯克的公司成功将芯片植入猪脑,芯片能够感应温度气压的变化,能读取脑电波、脉搏等生理信号,能通过发送信号刺激大脑神经元细胞做出相应的反应。2021年4月,马斯克的公司又实现了猴子用“意念控制”光标打游戏。如果这项技术应用到人类身上,不仅能治疗大脑损伤和缺陷,还能大大提升人类的认知与行为能力。
脑机接口的应用相当广泛,脑机接口有两类;一种是非侵入式的,一种是侵入式的。用脑电波的,就是非侵入式的。这种非侵入式接口非常有用,比如从脑电波判断大脑状态,辅助疾病诊断。另外一种是侵入式的,侵入式的就是直接把电极插入到大脑皮层。侵入式的好处是可以更准确地记录大脑的反应,知道是哪个区域做出来的反应。侵入式的电极在医疗方面用途也很广。
有些脑机接口是闭环式的,可以调控大脑功能。比如可以非侵入式地记录脑电波,观察一下脑的状态,然后做反馈脑刺激,让大脑进入睡眠状态,或者进入清醒状态,都很有用。睡眠有问题的人很多,即使吃安眠药都没效果,这种脑机接口的调控模式,就可以成为帮助睡眠的工具。还有长途驾驶时,可以通过观测司机的大脑状态,及时做出提醒,这样使司机能够保持正常工作状态。
类脑人工智能属于前沿科技,也会遇到很多社会伦理问题。比如说现在,我们研究人员可以控制别人的大脑,可以电刺激,可以读别人的大脑,谁有权来控制这个?父母可不可以对孩子做这个行为?医生什么情况下可以调控患者的大脑?这些行为都要有伦理标准。
现在研究大脑,研究脑疾病,研究各种药物治疗、各种康复手段,都是要修复大脑,保护大脑。还有一个路径,就是增强大脑智能。但也存在社会伦理问题。比如运动员吃兴奋剂,就可以跑得比别人快,这个就是不被允许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什么职业。现在的大公司,都想发展通用人工智能。以前的机器人都是做一样的工作,就是做装配,现在出现更强的机器人,很多人就被替代了。大公司当然愿意用机器人,因为省钱,机器人可以一天工作24小时。那么,社会上就会出现失业问题,而每个国家面临的情况又不一样,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也不一样,这些都是发展类脑人工智能要面临的问题。
假如有一天,真正跟人差不多的一群机器人出现,这群机器人有自我思考能力,那时的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社会,这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这可以算是伦理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我们必须要设计出一种模式,将来发展出来的人工智能,通过管控,能够更好地服务人类、造福人类,而不会有危害,这是未来制定标准时需要把握的方向。
近几年,全世界掀起脑科学研究的浪潮,这个浪潮在欧美、日本都推动了国家性的脑科学计划。我们中国科学家在过去几年中也做了很多努力——积极推动中国脑计划的启动。中国脑计划相比其他几个国家的脑计划会有所差别。我们聚焦多方面,包括脑科学现在一些基本的问题、脑疾病的诊断治疗、脑启发的人工智能。这三个领域都在脑计划范围之内,而且这个脑计划配合的是中国中长期科学的战略规划,计划是到2035年。内容的主体是做基础研究,就是做脑认知功能的神经基础。要知道大脑的环路,知道它的功能,也要知道大脑的发育是怎么进行的。在这个基础主体之外有两翼,也就是“一体两翼”,“一翼”是希望能够研发出各种脑机接口,比如用大脑的信息控制机器,就是调控大脑信息的技术;能够研发出新的计算方法,人工智能研究中机器学习的方法是关键,希望能够开发出类似人脑的机器学习的算法,还有各种类似人神经元、神经网络的器件,以及各种智能体、机器人等。另外“一翼”,就是脑疾病,有了认知功能的基础,就可以对很多和认知相关的重大脑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在还没有发病之前,能够发现各种指标出现变化,就可以及早干预很多疾病。像退行性的疾病,发展到后期就很难治,早期干预是最好的模式。这需要进行很多临床大数据收集来作为研究基础。
(摘编自蒲慕明《我们为什么要探索人脑的奥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C
A.“阿尔茨海默”在文中是指一种重大的脑疾病,类似的还有幼年期的自闭症、智力障碍等。
B.“脑机接口”在文中是指通过芯片和传感器,用大脑控制各种设备的一种脑机融合技术。
C.“侵入式脑机接口”在文中是指直接把电极插入到大脑皮层,可以改善睡眠、及时提醒疲劳司机。
D.“一体两翼”在文中是指做基础研究以及希望能够研发出各种脑机接口和对脑疾病的早期诊断。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D
A.将脑机融合技术应用到人体,不仅能治疗大脑损伤和缺陷,还能大大提升人类的认知与行为能力。
B.用脑电波的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非常有用,可以从脑电波中观察、判断大脑状态,辅助疾病诊断。
C.中国的脑计划配合的是中国中长期科学的战略规划,计划是到2035年,内容主体是做基础研究。
D.现在研究大脑,都是为了修复大脑,保护大脑,增强大脑智能,这些都是符合伦理标准、有益无害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BB
A.当前,人工智能开发水平快速提高,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给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发展带来深刻变革。
B.类脑人工智能属于前沿科技,但也会遇到很多社会伦理问题。这些伦理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C.新的科技研究成果及中国脑计划可以对很多和认知相关的重大脑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消除抑郁症等对患者的困扰。
D.很多人被机器人替代,社会上会出现严重失业问题,为了防止机器人代替人类工作,我们必须设计出能管控、低于人类智商的人工智能。
(4)我们为什么要探索人脑的奥秘?请简要说明。
(5)材料是怎样体现科普说明文科学性、严谨性、通俗性的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C;D;B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7/5 8:0:9组卷:16引用:6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150年前,科学家关于植物利用伪装躲避天敌的猜测就已经零星出现,但一直没有得到严格的实验证实。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来源——“自然选择”理论提出者、英国博物学家、探险家和生物学家华莱士,曾认为植物几乎不会“隐藏自己的需求”。
但近年来,随着色彩测量技术、动物感官和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人们重新燃起了对生物色彩这一经典进化生物学话题的热情。在动物研究之外,科学家们发现的不少证据显示,植物也可能利用各种伪装策略来防御天敌。
从2012年起,孙航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牛洋博士在做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植物多样性形成与演变研究时,开始关注伪装植物。“我们从高山上的紫堇属植物着手研究,注意到很多当地人采挖贝母,有时甚至会向我们推销刚采挖的鳞茎。当然,我们也注意到梭砂贝母的伪装和叶色变异。”牛洋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在一些群体中,梭砂贝母呈现常见的绿色,而在另一些群体中,它们则与背景融为一体,大多显出灰褐色,非常隐蔽。”牛洋博士介绍,他们起初推测,与囊距紫堇相似,这种伪装可能也是应对食草动物的防御策略。但在多地经过长达数年的观察,他们并没有发现动物取食梭砂贝母的明显证据。
“由于体内富含生物碱,贝母属植物具有很强的化学防御,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动物取食,那梭砂贝母为何要伪装?这让我们很困惑。”牛洋说,后来,他们才意识到,梭砂贝母的地下鳞茎长期遭到大量采挖,而这种采挖本身,有可能产生强烈的选择压力。这也意味着梭砂贝母的伪装,可能与人类有关!
为了进一步搞清这一猜想,研究团队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他们比较了动植物伪装策略进化的差异、推测了影响植物伪装进化的要素,这不仅是一个惹人着迷的话题,更关系到人类与植物未来的关系和命运。
“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材,人类取用贝母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当代大规模采挖的历史超过80年。”牛洋说,为了评估每个群体遭受的采挖强度,他们从川滇一带基层药商那里得到了过去6年间梭砂贝母干品总量数据,并估算出每个群体单粒贝母鳞茎的干重。他们惊讶地发现。要获得一千克干燥鳞茎,意味着要挖掉3000株以上的贝母。这样的选择压力非同小可。牛洋说,通过样方统计和分布面积评估,他们得到潜在贝母产量,从而获得了每个群体的采挖强度。与此同时,他们发现采集强度越大的地方,贝母伪装的也越好。
紧接着贝母色彩之谜的研究又摆到了眼前。牛洋与同事再次来到高山流石滩,采集每个群体的反射光谱数据,又根据专为人类设计的CIELAB色觉模型,量化植物与砾石的光谱,算出在群体之间梭砂贝母体色确实有显著差异。利用这一模型,他们还计算出贝母与生境岩石背景的匹配程度,来为伪装程度提供衡量的指标。
“背景匹配是利用自身色彩融入背景,让采挖者难以发现,实现伪装。”孙航说,考虑到采挖压力可能在较长历史内有变化,他们还评估了伪装程度与采挖难度的关系。
因落脚地方不同,有的鳞茎采挖只需几十秒;有的长在数十厘米深处的石缝中,挖一颗需要数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从价值和时间成本计,采挖者往往会放弃,遭受的采挖压力也较小。从实际经验看,越是难以采集的群体,植株伪装越好,与周围灰褐色的石头“浑然一体”;越是容易采挖的植株,越会“大模大样”地保持通体透绿的本色。梭砂贝母的体色与生存有显著的相关性,伪装增加了它们的生存概率。然而,“变色”的过程仍有诸多有趣的自然之谜。
(摘编自赵汉斌《植物化身“变色龙”是人类“逼”出来的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150年前,科学家就已经有了植物利用伪装躲避天敌的看法,但因没有得到严格的实验证实,只能算是猜测。
B.2012年之前,孙航和牛洋博士并未关注到伪装植物。之后他们从紫堇属植物着手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C.梭砂贝母一般为绿色,但有时则与周围景物的颜色相似,与囊距紫堇一样,梭砂贝母利用伪装来抵御动物取食。
D.牛洋博士对贝母伪装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观察、实地调研、科学的统计和评估等方法实现的,其结论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150年前科学家的猜测起笔,提出文章的中心话题,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并能突出下文牛洋等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B.文中多次引用孙航和牛洋博士说的话,既能对说明内容做出具体解释说明.同时也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增强了文章说明的准确性。
C.“植物也可能利用各种伪装策略来防御天敌”“并没有发现动物取食梭砂贝母的明显证据”等语句体现了文章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D.文章结尾处说“仍有诸多有趣的自然之谜”,表明孙航和牛洋等人的研究只是冰山一角,并不能解释贝母的体色变化的原因
(3)简要概括孙航、牛洋等人对贝母的伪装研究的结论。发布:2025/1/1 2:0:1组卷:7引用:5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龙涎香 龙涎香是一种名贵的动物香料,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誉。它与麝香的香韵一样,几乎是所有高级香水和化妆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龙涎香的香味清灵而温雅,既含有麝香气息,又微带壤香、海藻香、木香和苔香,有着一种特别的甜气和莫可名状的奇异香气。其留香性和持久性更是其他香料所不可比拟的,要比麝香长一倍,作为固体香料它可保持其香气长达数百年。历史上流传有龙涎香“与日月共长久”的佳话。据说在英国旧王室中,有一房间因为涂有龙涎香,历经百年风云,至今仍香飘四溢。
那么,如此美好的东西是怎样产生的呢?《星槎胜揽》中记载:“龙涎屿,独然南立海中,波击云腾,每至春间,群龙所集,于上交戏,而遗涎味……其龙涎初若胶脂,黑黄色,颇有鱼腥之气,久则成就土泥。”由此可知,先人相信龙涎香是“龙之唾液”。这种说法当然是不科学的。
后经反复研究,海洋生物学家才真正解开了龙涎香的诞生之谜。原来,它源于抹香鲸的体内。抹香鲸最喜欢吞吃章鱼、乌贼、锁管等动物,而章鱼类动物体内坚硬的“角喙”可以抵御胃酸的侵蚀,在抹香鲸的体内不能消化,如果直接从体内排出的话,势必割伤肠道,于是在千万年的进化中,抹香鲸慢慢地适应了这种“饮食”习惯,它的胆囊能够大量分泌胆固醇进入胃内将这些“角喙”包裹住,形成罕见的龙涎香,然后再缓慢地从肠道排出体外,有的抹香鲸也会通过呕吐排出。稀世香料就这样产生了。
奇怪的是,刚刚诞生的龙涎香不仅不香,还奇臭无比。它需要在海波的摩挲下,在阳光的照射下,在空气的催化下,臭味才能慢慢消减,然后淡香出现,逐渐变得浓烈;颜色也会由最初的浅黑色,渐渐地变为灰色、浅灰色,最后成为白色。白色的龙涎香品质最好,只是它往往需要经过百年以上海水的浸泡,将杂质全漂出来,方可“修”成上品。
(1)下列对龙涎香的介绍,准确的一项是
A.龙涎香因其香气独特而享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誉,和麝香的香韵一样,它是所有高级香水和化妆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
B.龙涎香的香味清灵而温雅,有一种特别的甜气和难以形容的奇异香气,它含有麝香的气息,又带有壤香、海藻香、木香、苔香等较浓的混合香气。
C.龙涎香的留香性和持久性是其他香料不可比拟的,作为固体香料它可以保持香气数百年之久。英国的旧王室中一间涂有龙涎香的房子历经百年仍香飘四溢,就是一个真实的例证。
D.刚刚诞生的龙涎香是浅黑色,无香气可言,而且奇臭无比,它要经过复杂的过程和漫长的时间,香气才逐渐散发出来,最后成为香料中的珍品。
(2)下列对龙涎香的来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星搓胜揽》中提到的“土泥”就是龙涎香,它是“龙的涎水”积久而成的。这种说法虽然不科学,但对海洋生物学家真正解开龙涎香的诞生之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B.《星槎胜揽》中的有关记载对龙涎香的来源作了生动的描述,给神奇的龙涎香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反映了我们的前人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C.海洋生物学家认为:龙涎香源于抹香鲸的体内,被抹香鲸吞吃的章鱼类动物体内有坚硬的“角喙”,这些“角喙”不能被抹香鲸分泌的胆固醇消化,于是在抹香鲸胃内存积下来,它们是形成龙涎香的基本原料。
D.抹香鲸排出被胆固醇包裹的“角喙”有两条途径:一是缓慢地从肠道排出,二是通过呕吐排出。“角喙”被排出后,芳香袭人的稀世香料龙涎香就诞生了。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涎香“修”成上品,需要许多条件,如海波的摩挲,阳光的照射,空气的催化,海水的浸泡等。因此可以说,龙涎香是大自然的美妙杰作。
B.白色的龙涎香是龙涎香中的上品,因此鉴定龙涎香的纯度和品质,从色泽上进行观察是最基本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C.龙涎香来之不易,它的形成需要漫长的岁月,因此这种罕见的植物香料一定非常昂贵,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D.龙涎香的持久性虽然很强,但历史上流传的龙涎香可“与日月共长久”的佳话不过是夸张的说法而已,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发布:2024/12/24 8:0:2组卷:0引用:1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龙涎香 龙涎香是一种名贵的动物香料,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誉。它与麝香等香料一样,几乎是所有高级香水和化妆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龙涎香的香味清灵而温雅,既含有麝香气息,又微带壤香、海藻香、木香和苔香,有着一种特别的香甜气和莫可名状的奇异香气。其留香性和持久性更是其他香料所不可比拟的,要比麝香长一倍,作为固体香料它可保持其香气长达数百年。历史上流传有龙涎香“与日月共长久”的佳话。据说在英国旧王室中,有一房间因为涂有龙涎香,历经百年风云,至今仍香飘四溢。
那么,如此美好的东西是怎样产生的呢?《星槎胜揽》中记载:“龙涎屿,独然南立海中,波击云腾,每至春间,群龙所集,于上交戏;而遗涎味……其龙涎初若胶脂,黑黄色,颇有鱼腥之气,久则成就土泥。”由此可知,先人相信龙涎香是“龙之唾液”。这种说法当然是不科学的。
后经反复研究,海洋生物学家才真正解开了龙涎香的诞生之谜。原来,它源于抹香鲸的体内。抹香鲸最喜欢吞吃章鱼、乌贼等动物,而章鱼类动物体内坚硬的“角喙”可以抵御胃酸的侵蚀,在抹香鲸的体内不能消化,如果直接从体内排出的话,势必割伤肠道,于是在千万年的进化中,抹香鲸慢慢地适应了这种“饮食”习惯,它的胆囊能够大量分泌胆固醇进入胃内将这些“角喙”包裹住,形成罕见的龙涎香,然后再缓慢地从肠道排出体外,有的抹香鲸也会通过呕吐排出。稀世香料就这样产生了。
奇怪的是,刚刚诞生的龙涎香不仅不香,还奇臭无比。它需要在海波的摩挲下,在阳光的照射下,在空气的催化下,臭味才能慢慢消减,然后淡香出现,逐渐变得浓烈;颜色也会由最初的浅黑色,渐渐地变为灰色、浅灰色,最后成为白色。白色的龙涎香品质最好,只是它往往需要经过百年以上海水的浸泡,将杂质全漂出来,方可“修”成上品。
(选自《中国青年》2005年第20期)(1)下列对龙涎香的介绍,准确的一项是
A.龙涎香因其香气独特而享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誉,和麝香等香料-样,它是所有高级香水和化妆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
B.龙涎香的香味清灵而温雅,有一种特别的香甜气和难以形容的奇异香气,它含有麝香的气息,又带有壤香、海藻香、木香、苔香等较浓的混合香气。
C.龙涎香的留香性和持久性是其他香料不可比拟的,作为固体香料它可以保持香气数百年之久。英国的旧王室中一间涂有龙涎香的房子历经百年仍香飘四溢,就是一个真实的例证。
D.刚刚诞生的龙涎香是浅黑色,无香气可言,而且奇臭无比,它要经过复杂的过程和漫长的时间,香气才逐渐散发出来,最后成为香料中的珍品。
(2)下列对龙涎香的来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星槎胜揽》中提到的“土泥”就是龙涎香,它是“龙的涎水”积久而成的。这种说法虽然不科学,但却赋予龙涎香以一层特别神秘的色彩。
B.龙涎香的产生与抹香鲸的食谱有关,如果章鱼等体内有坚硬角喙的抹香鲸猎物从大海中消失,龙涎香很可能也就不复存在了。
C.海洋生物学家认为:龙涎香源于抹香鲸的体内,被抹香鲸吞吃的章鱼类动物体内有坚硬的“角喙”,这些“角喙”不能被抹香鲸分泌的胆固醇消化,于是在抹香鲸胃内存积下来,它们是形成龙涎香的基本原料。
D.抹香鲸排出被胆固醇包裹的“角喙”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缓慢地从肠道排出,二是通过呕吐排出。“角喙”被排出后,还要接受风浪的浸润加工,很长时间后才能成为芳气袭人的龙涎香。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龙涎香是大自然的美妙杰作,也可以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美妙馈赠,现在,神奇的自然也需要人类的呵护,那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行为是应该禁止的。
B.白色的龙涎香是龙涎香中的上品,但灰色、浅灰色的龙涎香如果保存得当,经过长期的发酵,品质也不亚于白色的龙涎香。
C.牛黄作为牛的胆结石而入药,龙涎香作为鲸鱼的胆结石而成为香料,都很珍贵,但龙涎香的形成需要漫长的岁月,更难得,也更加珍贵,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D.中国沿海并无抹香鲸出没,因此龙涎香在中国尤其显得珍贵,中国古代所使用的龙涎香多半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亚、南亚以及中东地区进口来的。发布:2024/12/24 8:0:2组卷:7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