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看看中国的史学奠基人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6年)是如何描述匈奴游牧民族的吧:“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孤兔: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言,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
      公元4世纪的罗马史学家阿米阿努斯•马尔切利努斯对匈奴的描述更是彻头彻尾的种族主义。不过关于中央欧亚地区各民族的负面形象,倒也不必在那么久远的史料里去挖掘。只需想一想迪士尼电影《花木兰》中的单于那个形象也就够了:他黝黑笨重,邪恶的双眼闪烁着凶光,带领着大群部下蜂拥塞路。
      这些黑暗的阴影穿越时代投射而来,连如今的迪士尼公主们都惊吓不已,使得重新思考中央欧亚各民族和政治组织的历史作用变成了一个难题。但中央欧亚的游牧民族及其政体不只是四处劫掠的征服者。相反,他们在多重意义上对跨欧亚连通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大草原与耕地之间的分界线并不像司马迁或阿米阿努斯所暗示的那样泾渭分明,实际上,那条分界线在政治和文化上游移不定。游牧民族与绿洲城市的关系通常十分密切,游牧民族为绿洲提供保护并促进贸易,当然,以牲畜交换农产品对双方都有利。某些半游牧民族甚至每年都会短期务农。希罗多德就曾提到过黑海附近“务农的斯基泰人”。即使在远东,中国的长城看起来似乎在中国农民和北方放牧者之间设立了难以跨越的屏障,但在中国任何时代的史料里,我们都能从字里行间发现持续进行的贸易、军事联盟、通婚以及各种语言和文化融合,处处揭示了双方的差别没有那么壁垒森严。
      司马迁记述了一个中国王侯,他与游牧民族西戎结盟,攻打中国周朝的王;周朝后来的一个王又与“野蛮人”(实际上是他的姻亲)结盟,一起攻伐中国的郑国;他还记录了义渠部落如何修筑城墙抵御秦国——如果双方存在着绝对的界限,这么做可不容易。关于如今的中国北部与蒙古的这种早期文化杂糅,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中国的赵王下令赵国人不得再穿长袍,改服便于骑射的长裤。人们在读司马迁的记述时,不禁会怀疑“中国人”与“野蛮人”之间的所谓区别是否只是由司马迁本人这样的评说者提出的事后分析。而在整个欧亚大陆,各个伟大农业王国和帝国普遍都曾被北方部落征服者长期控制,后者因而进入了俄罗斯、安纳托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中亚、中国、高丽,以及其他各地的历史。中央欧亚的游牧民族与其从事农耕的邻邦之间并没有确凿的边界;生活在中央欧亚地区的人既不是完全居无定所,也不总是畜牧者;他们与城市和农业社会建立了多种关系,也不全是诉诸暴力的民族。他们在欧亚大陆的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对于丝绸之路而言最重要的是,中央欧亚人以多种方式参与并影响了跨大陆的经济和其他交流。即使在没有统一成大型联盟的时期,普通的游牧人也在边境市场上买卖交换,出入绿洲,在集市上出售牲畜和其他畜产品,并保护商队——或者说向其勒索保护费。但大型游牧帝国对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尤其重要。它们需要收入来弥补把大部分生产性放牧人口转向军务的开销,支付行政费用,以便执政的可汗赏赐族人和归附的首领,让后者持续效忠自己。四处征战的劫掠品成为这类费用的部分来源,但长期来看,从被征服的民族那里榨取贡品以及对贸易征税更能持久。并非所有的中央欧亚国家都同样善于从战利品过渡到以全面货物交易为收入来源,但很多国家都很有商业头脑,不然就聘请商人为其服务。在中央欧亚各帝国的控制之下,贡品和贸易货物的流动助推了丝绸之路上的很多交流。
      当游牧帝国相对稳定并建立起交流渠道时,一般都会鼓励贸易和旅行:中国唐朝的世界大同主义在时间上与突厥人的影响从蒙古延伸到印度和拜占庭边境的时期大致相当,马可•波罗等人和欧洲传教士纷纷在蒙古人统治欧亚大陆时首次抵达中国,都绝非巧合。游牧国家与粟特人、亚美尼亚人、布哈拉人或回鹘人的商人社会积极合作,以便应对定居国家,并为自己的政权培养行政和财务专长。游牧统治阶层和平民的消费选择决定了南方国家生产和出售哪些货物。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蒙古和波斯等地奢侈的蒙古人宫廷助长了他们所喜爱的贸易货物、艺术品和工匠在整个欧亚大陆流通。如今我们在中国购买丝绸或路易•威登的仿冒品时,或许不会想到《花木兰》中的单于那样可怕的家伙也曾做过同样的事情,但在丝绸之路横跨欧亚大陆的交流鼎盛时期,单于之流却是国际商业链条上的关键环节,甚至是风尚的开创者。
(摘编自米华健【美】著《丝绸之路》)【注】①西周时,申侯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之事。②东周时,周襄王与翟人伐郑之事。③东周时,义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之事。④米华健(英文名:James A Millward),现为美国乔治城大学历史系教授,曾担任美国中央欧亚学会会长,“新清史”学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D

A.迪士尼电影《花木兰》中塑造的单于形象是中央欧亚地区各民族负面形象的典型例子。
B.大草原与耕地之间的分界线并非泾渭分明,游牧民族与绿洲城市的关系通常十分密切。
C.赵武灵王曾下令赵国人胡服骑射的例子最能反映中国与游牧民族之间早期的文化杂糅。
D.北方部落征服者在欧亚大陆一直控制各个伟大农业王国和帝国,因而进入了多国历史。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A.“他们身材矮胖、四肢粗壮、脖颈肥厚,外表丑陋扭曲”,这样的形象特点不可能出现在阿米阿努斯•马尔切利努斯对匈奴的描述中。
B.传统历史给予中央欧亚地区各民族的评价往往是负面的,这使现代人更易忽略他们的历史作用,从而增加对其研究的难度。
C.历史上,长城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中国农民与北方放牧者的来往,但并未彻底阻断双方在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交流。
D.虽然中央欧亚人在丝绸之路横跨欧亚大陆的交流中起到了助推作用,但他们在丝绸之路上的劫掠仍是不争的事实。
(3)请结合材料概括中央欧亚的游牧民族对跨欧亚连通起到的作用,每点不超过6个字。
(4)史家笔下的历史通常会渗入史家的主观意识和价值判断,结合材料相关内容证明该观点。

【答案】D;A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7/2 8:0:9组卷:11引用:1难度:0.6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通观历史上的立法可以发现,能够被命名为“法典”的法律,大体上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该立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二是该立法体系庞大,法律制度规模大,法律条文在当时的社会是最多的;三是立法者要突出该法的体系性,强调立法的逻辑和规律。我国民法典就是因为符合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才被定名为“法典”。
          首先,从立法的重要性来看,民法典的定名是对民法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遵循和依靠的充分肯定。民法规范社会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民法的内容涉及社会成员的全部,也涉及他们从事社会活动的时时刻刻。所以,民法典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宪法。另外,基本权利是我国宪法承认和保护的核心,而人民大众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主要表现为民事权利。在一个法治社会里,对于民事行为的规范,属于社会的常规性、普遍性、基础性、全局性活动,而民法就是开展这些活动的法律遵循和依靠。从这个角度看,民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称得上是“国家重典”。
          其次,民法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体系十分庞大,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法律,使用“法典”来定名,说明其立法体量的显著差异。世界上著名的民法典,比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瑞士民法典(包括瑞士债法),其条文都超过了2200条。我国民法典法律条文包括七编、1260条,近80章,仅汉语字数就超过了10万。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民法典并不是全部民法规范和制度的立法,而仅只是民法一般法或者基本法的立法,在此之外,还有商事立法、知识产权立法和社会权利立法等民法特别法。无论如何,此次编纂完成的民法典,其体量也远远超过其他法律,将其称为“法典”,凸显了它在规范和制度体量上的重要性。
          再次,民法典命名的使用,强调庞大的民法规范、制度整合为一体之时的体系科学性和逻辑性。对民法规范、制度的编纂和整理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找到庞大的民法规范、制度之间的内在逻辑,以及观察这一逻辑的基本方法。如果不依靠这些基本逻辑来编纂,民法典根本无从谈起,因为大量的民法规范和制度都是一盘散沙,或是被形容为“随意堆放的一袋土豆”。民法中的体系性科学,是人类社会依据民法治理国家的经验总结,既是民法典编纂的基本技术手段,也是我们从事民法学习研究和民事司法活动的基本技能。
          同时,依据体系性科学,我国民法典编纂还采取了总则和分则相互区分的模式。民法典编纂借鉴了数学上“提取公因式”的做法,把民事活动中具有共同性的规则“提取”出来,作为一般规则规定在民法典之中。然后,民法典又把具体民事权利按照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区分来划分为多个分则,在这些分则之中展现各种权利及其相对具体的要求。这样的编纂方式,极大节约了立法成本,不仅是体现法律关系逻辑和民事权利区分科学的最佳方式,也是学习研究、贯彻实施民法的最佳方式。总体而言,本次民法典编纂按照体系化科学的要求,消除了原有民事立法散乱且存在内在混乱的弊端,遏制了立法盲目和冲动,实现了民事立法体系的极大改进,充分彰显了民法发展史上曾倡导的“体系化效应”的积极作用,民法典被定名为“典”,可谓实至名归。
    (摘编自孙无忠《民法典何以为“典”》)(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被定名为“典”,是实至名归的。
    B.编纂者借鉴了数学上“提取公因式”的做法,采取了总则和分则相互区分的模式,使我国民法典编纂获得成功。
    C.只有依靠庞大的民法规范、制度之间的内在逻辑,以及观察这一逻辑的基本方法,才能成功编纂民法典。
    D.我国民法典之所以被定名为“法典”,是因为民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阐述清楚,对读者了解我国民法典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B.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我国民法典命名为“法典”的原因。
    C.文章第三段举法、德、瑞士等国民法典的例子,从立法体量角度证明了我国民法典定名的合理性。
    D.文章关于民法典依据体系性科学编纂的论述,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科学立法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我国民法典区分总则和分则的编纂方式极大地节约了立法成本,也有利于学习研究和贯彻实施民法。
    B.我国民法典立法体系庞大,法律条文多达上千条,汉语字数超过了10万,但也只涉及民法一般法或基本法的立法。
    C.我国宪法承认和保护的核心是人民群众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这两者主要表现为民事权利。
    D.依据体系性科学,我国本次民法典的编纂实现了民事立法体系的极大改进,充分彰显了“体系化效应”的积极作用。

    发布:2025/1/3 20:30:3组卷:7引用:1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礼是有秩序的爱。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在漫长的进程中,以“地缘”关系为依据,以“亲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宗族--家族共同体,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范仲淹、司马光等大儒们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即通过哪种方式重建社会。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以程、朱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确定了家礼构想,目的是复兴宗子法,使朝廷有“世臣”。程子所立祭祀之法的本意是,祭祀的主体是士大夫的宗子,不是庶人。一个家族祭祖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祖先,即收族。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宗族大家族乃至族内小家庭之间的“亲亲”要求,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这种“亲亲”的基础上,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达到凝聚人心,团结族人,互爱互助的效果。这样,敬宗收族,使得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成为维持社会稳定、一统天下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生辰祭、忌日祭等,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宗族管理权力的合法性。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治不良行为。通过祠堂祭祀活动向后人宣讲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起就受长幼之序、孝悌之礼等熏陶。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在特定条件下,成为一种群体标准模式,向前人表达崇敬和哀思,为后人树立效法的楷模。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祠堂作为我国乡村中的礼制性建筑,具有增强宗族血缘联系、规范社会礼制的功能。
    B.祠堂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通过拜祖敬宗与祭祖收族,从精神上团聚宗族。
    C.宗族通过祭祀活动来达到教育后人的目的,同时合法地管理宗族,惩戒违法子孙。
    D.祠堂可作为本族处理家族内部事务、树优立榜、赏勤罚懒、宣讲伦理道德的地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宗明义,指出祠堂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为后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B.文章第二段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展示了宗族的形成和祠堂的出现,阐释了祠堂祭祀蕴含的精神价值。
    C.文章第三段照应第一段阐述祠堂的功能,从祭祀先人的功能引出强化宗族观念、团结族人的作用。
    D.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阐释祠堂祭祀活动的内容,指出了祠堂对家族成员的榜样或约束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所以中国古代乡村社会都存在祠堂。
    B.族人可以在春节、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时以及自己生辰之时来祠堂祭祀祖先,重温家训。
    C.古代社会宗族拥有一定的社会管理权,所以族人一旦违犯了族规,宗族就可以在祠堂中惩戒。
    D.由于祠堂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的产物,所以随着时代发展、文明进步,祠堂将会消失。

    发布:2025/1/1 4:30:2组卷:6引用:1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轴心时代”的概念。他认为,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人类关切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
          某种意义上说,当今世界多种文化的发展正是在2000多年前的轴心时代的基础上的一次新的飞跃。据此我们也许可以说,将有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出现。在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里,各民族、各国家在其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会要求发展其自身的文化,因而经济全球化将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发展。
          新轴心时代和前一个轴心时代不同,新的轴心时代必须是在互相影响中发展的。前一个轴心时代,虽然提出了问题,可都是独立提出来的。中国讲的天下,就是中国了解的天下,希腊文化也没有考虑到还有一个中国,还有个印度。而且,那时候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国吸收印度的东西很多,相应地,印度吸收中国的东西非常少。这实际上是个文化单向传播的问题,原因是中国的文化比较有包容性。
          今天不一样了,任何一种文化,都得有全球意识。现在,每个国家都不仅仅是要解决自己国家的问题,同时也在解决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当然,不能认为古代的问题到现在就没有意义了,古人提出的问题,有些到现在也没有解决。中国古代就提出的天人关系问题、古希腊提出的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关系问题,这些问题人类还要不断地解决下去。
          假如我们今天能够进入一个新轴心时代,各种文化之间一定是互相吸收的关系。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很可能形成若干个重要的文化区:欧美文化区、东亚文化区、南亚文化区和中东与北非文化区(伊斯兰文化区),其他还有以色列和散在各地的犹太文化、南美文化,非洲文化等。这些文化必须好好考虑如何相处的问题。尤其是前四大文化所覆盖的人口都在10亿以上,一个文化消灭另一个文化没有可能,因为牵扯的人口太多了。最好是用中国的办法,在对话中相互理解,以求和而不同。我们有可能也有条件把西方的学说中国化,把中国思想加入西方文化,进行平等的对话,我的有些思想可以给他们一些刺激,让他们去重新思考原来的问题。比如,西方长期存在的是主客二分法,我们不主张主客二分,而是主张天人合一,两者可以互补。
    (选自汤一介《我们在面对一个怎样的孔子》,有删改)(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公元前500年前后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对世界产生了影响。
    B.在前一个轴心时代,各个国家对自己以外的国家是缺乏了解的,各国的文化也是独立的不会互相影响。
    C.新轴心时代和前一个轴心时代有很大的不同,新轴心时代强调互相影响,互相包容,互相吸收。
    D.如果要让新的轴心时代真正到来,就必须使用中国的办法,因为中国文化比较有包容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述了新轴心时代与前一个轴心时代的不同,在第二段中提出了新轴心时代的概念。
    B.本文的论点是新轴心时代各国要有全球意识,不仅解决自身问题,同时解决全球问题。
    C.实现新轴心时代的前提是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否则就不能迎来新轴心时代。
    D.文章最后一段由新轴心时代各种文化的关系引出关于当代我国文化应怎样发展的讨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期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多元发展,预示着或许会有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出现。
    B.经济全球化将有利于文化多元发展,因为各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会要求发展其文化。
    C.只有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都有全球意识,才有可能促成新的轴心时代的到来。
    D.新轴心时代到来后,世界文化一定会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最终各国文化将达成统一。

    发布:2025/1/4 2:0:3组卷:2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