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经世济民左宗棠(节选) 左宗棠(1812-1885)四岁开始随祖父在家中梧塘书塾读书,六岁开始攻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九岁开始学作八股文。道光六年(1826),左宗棠参加湘阴县试,名列第一。次年,他应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道光九年,十八岁的左宗棠开始读顾社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齐南的《水道提纲》。这些学问为左宗棠日后的成功奠定了知识基础。
1830 年,左宗棠进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次年又入湖南巡抚吴荣光在长沙设立的湘水校经堂。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在这年的考试中,七次名列第一。清宣宗道光十二年(1832)成为举人。之后六年,三次赴京会试,均未考中。三试不中,左宗棠从此“绝意仕进”,打算“长为农夫没世”。
但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他似乎并不甘心就此隐世。二十三岁新婚时,左宗棠写下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他自称“今亮”,即当代诸葛亮,自诩“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足见其对自己“文章”与“经济”能力的高度自信。
1830 年,左宗棠拜访长沙著名务实派官员和经世致用学者贺长龄,贺氏“以国士见待”。贺长龄之弟贺熙龄是左宗棠在城南书院的老师,他非常喜爱左宗棠,称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后来师生俩还结成了儿女亲家。
1837 年春,左宗棠的同乡--两江总督、经世致用派代表人物陶澍回乡省亲,途经醴陵,看到县公馆的一副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后“激赏之”,经知县引见与撰联者左宗棠见面(注:“印心石”牵涉到陶澍一个引以为豪的故事)。
陶对左“一见目为奇才,纵论古今,为留一宿”。左宗棠提出要拜陶澍为师,毕生仿效。陶澍欣然应允。
左宗棠第三次会试落第后曾绕道拜见陶澍。临别时,陶提出要将年仅五岁的独生子陶桄许给左宗棠为婿。左宗棠开始任陶桄的教师。于是,一个落魄的穷举人,就这样做了两江总督府的四品幕僚。在这里,左宗棠开始接触军国大事。1838 年,陶澍逝世。左宗棠继续教导陶桄。
1849 年,林则徐途经长沙,指名要见隐逸在家读书的左宗棠。左宗棠在夜里急匆匆前去拜见,结果由于心情激动,一脚踏空,落入水中。见面后,林则徐笑曰:“这就是你的见面礼?”
林则徐与左宗棠长谈,并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他。林说:“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他还说:“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以吾数年心血,献给足下,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
临别,林则徐写了一副对联相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左宗棠以对联时时激励自己。他说:“每遇艰危困难之日,时或一萌退意,实在愧对知己。”后来,在征战新疆时左宗棠一直带着林则徐赠送的地图和资料,对收复和治理新疆多有裨益。
林则徐回到福建后身染重病,知道来日不多,命次子林聪彝代写遗书,向咸丰皇帝一再推荐左宗棠为“绝世奇才”、“非凡之才”。咸丰开始关注这个人才。
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从广西入湘,长沙危急,左宗棠在郭嵩焘等人的劝勉下应湖南巡抚张亮基力邀,到巡抚衙门参赞军事。左宗棠“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太平军围攻长沙三月不下,只好撤围下岳州而去。张亮基因战功升任湖广总督,不久又调至山东,左宗棠均相随。后来,张亮基遭满人胜保弹劾而罢官。左宗棠返回湘阴继续过着他半耕半读的悠闲日子。
1854 年 3 月,左宗棠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抚幕府,长达六年。其时,太平军驰骋湘北,长沙周围城池多被占领,而湘东、湘南、湘西广大贫民连连举事,此起彼伏。左宗棠焦思竭虑,日夜策划,辅佐骆秉章革除弊政,开源节流,稳定货币,大力筹措军械、船只等。骆秉章对他言听计从,“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不久,湖南“内清四境”--石达开被逼出湖南;“外援五省”--为在鄂、赣、皖等省前线作战的清军调拨粮饷、军械、船只。
1856 年,左宗棠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以夺取被太平军所占武昌有功,被封为兵部郎中。
1859 年,左宗棠恃才傲物得罪了永州镇总兵樊燮。樊燮一状告到京城,说左宗棠是“劣幕”。
咸丰下令湖广总督官文处理,若属实则将左宗棠就地正法。朝廷很多官员都为左宗棠说情,翰林院侍读学士潘祖荫向咸丰写了一道奏疏,提到:“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咸丰终于心动,赦免了左宗棠。
年轻时的左宗棠为抓住展示才能的时机,与人共事时总是锋芒毕露,坚持己见;在当上巡抚,官及三品时,脾气却越来越小。“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这句著名的话就是他说的。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B
A.左宗棠从小饱读经书,颇有才学,然三次会试均名落孙山,科举取士制度的弊端,由此可见一斑。
B.左宗棠年轻时自诩“今亮”,即当代诸葛亮,认为自己虽然为文能力一般,但经世济民之才,是堪比诸葛亮的。
C.左宗棠结识两江总督陶澍,是其命运的大转折,而能结识陶澍,则得益于他撰写的一副欢迎陶澍归乡的对联。
D.左宗棠先后辅佐张亮基、骆秉章两位湖南巡抚,湖南在对抗太平天国军时“内清四境”“外援五省”,与左宗棠的筹划密不可分。
(2)因着林则徐的影响和帮助,左宗棠后来成就了他一生最大的功勋,就是收复和成功治理新疆。结合
文本,概括林则徐对左宗棠有过哪些有益的影响和帮助。
(3)“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是左宗棠的处世哲学。根据本文内容,概括左宗棠为做到“不被人欺”(欺:压制和埋没),做出了哪些努力。
【考点】传记.
【答案】B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27 14:0:0组卷:3引用:1难度:0.6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罗阳:才见霓虹君已去 英雄谢幕海天间 舰载机歼-15顺利完成起降航母训练,战机美丽雄健的起降身姿,相信会永远定格在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的脑海中。然而,11月25日,就在辽宁舰完成训练任务靠岸后,罗阳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殉职,享年51岁。
“自己整个的任务都已经完成了,非常欣慰” 按照计划,罗阳登上辽宁舰,参加舰载机歼-15的起降训练任务。对航母和歼-15飞机来说,这个训练至关重要。
作为歼-15飞机的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感到责任重大、心潮澎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和罗阳一起在辽宁舰上参加训练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党委书记褚晓文说。
歼-15成功起降后,罗阳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由于此前训练任务异常繁重,加之船上有保密要求,直到任务成功完成后,他才跟妻子通了一次电话。罗阳对妻子说:“自己整个的任务都已经完成了,非常欣慰。”没想到这次通话就成了他和家人最后一次通话。
“从上航母前一周到最后牺牲、罗阳的行程紧张,非常劳累。”褚晓文告诉记者,“他率沈飞参加珠海航展,然后飞到北京参加会议,回到辽宁后又搭乘直升机飞赴大连辽宁舰,可以说是马不停蹄。上了航母,把东西放好,他一分钟都没有休息就上了塔台。”
褚晓文回忆,自己曾劝罗阳休息一会儿再干。“前面耽误的活儿太多了,得赶回来。”罗阳这样回答他。
罗阳在航母上的各个监测点一丝不苟地检查,检测各个系统;晚上参加海事协调会,和试飞人员沟通。
褚晓文说:“他非常疲惫。要知道,除了歼-15飞机,罗阳还承担着多个重点型号的任务。”
也许是前期的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透支了罗阳本来强健的体魄。11月25日12时许,罗阳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英年早逝。
据了解,罗阳原来每年都会做体检,未曾发现什么异常。今年由于工作异常忙碌,集团年初的体检,他没能参加,潜在的心脏问题也没有机会被发现。
“航空报国是使命,不是荣誉” 前20年研发设计飞机,后10年制造生产飞机,这是罗阳30年航空报国的人生轨迹。
罗阳1982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中航工业集团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任设计员,先后担任九室党支部副书记、织部副部长、部长、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兼副所长。
“我们这一代人,有着自觉承担国家使命的责任感。”褚晓文说,“尤其是航空工业的人,有着强烈的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担当意识。”
罗阳服务过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飞集团曾为中国贡献了歼-6、歼-8等几代主力战机。
近年来,作为我国重要的开击机制造基地之一,沈飞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型号任务。
“沈飞的责任实质是国家责任。”罗阳生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人的特殊性。和一般企业相比,沈飞有8个字,恪尽职守不负重托”。
“航空报国是使命,而不是荣誉。”这是人们记住的罗阳生前的一句话。
(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罗阳曾就读于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小学天星桥中学。
②罗阳殉职后网友留言:“中国的强大,每一步都充满着艰辛有汗水有泪水,更有热血!为国家强大而献身的人永垂不朽!”“当歼-15展翅腾飞的时候,我们要感谢‘罗阳们’勤勉踏实地工作,为了国力的提升,罗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向他们致敬!”
③歌颂罗阳的歌曲《我的英雄》:当我叫你英雄的时候,你是否听见?双手化翼梦想翱翔蓝天。转身瞬间你的身影海天间我懂了什么是永远。等到这一天却说了再见海的声音呼唤,回头看一眼。壮志豪情已是云霞满天,长长的海岸线,一行行永恒的诺言。等到这一天却有些缠绵浪涛挽留落在梦里的火焰生命这样成为阳光点点,深深的大海里,一次次耀眼地闪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第一段先写舰载机歼-15的成功起降,接着却笔锋一转,写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殉职,大喜继之以大悲,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撼。
B.文章善于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形象,而罗阳的语言朴实自然,浅显易懂,没有什么大道理,着意突出了罗阳低调踏实、平易近人的一面。
C.罗阳以身殉职,为国家使命而牺牲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与他在重庆求学期间受到的红岩精神的深刻影响密不可分。
D.罗阳自觉承担国家使命,为了国力提升而勤勉踏实工作,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而可歌可泣,值得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褚晓文的这句话道出了罗阳承受的巨大压力和肩负的重大责任,超乎常人想象。
B.“自己整个的任务都已经完成了,非常欣慰。”这是罗阳与家人最后一次通话时说的话,反映了罗阳完成重大使命后的如释重负之感和由衷的自豪。
C.“沈飞的责任实质是国家责任。”这反映出罗阳在处理企业与国家的关系时,具有超越一般企业家的觉悟和思想境界。
D.“航空报国是使命而不是荣誉。”这说明在罗阳的心里,使命和荣誉是不可得兼的,有时为了国家使命,必须舍弃个人荣誉。
(3)在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每个人都应具备将个人价值融汇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时代精神。你认为罗阳身上具有怎样的时代精神?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探究。发布:2025/1/10 8:0:1组卷:1引用:1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小题。
罗阳:才见霓虹君已去 英雄谢幕海天间 我国自主研制的舰载机歼-15顺利完成起降航母训练,战机美丽雄健的起降身姿,相信会永远定格在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的脑海中。然而,11月25日,就在“辽宁舰”完成训练任务靠岸后,罗阳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殉职,享年51岁。
“自己整个的任务都已经完成了,非常欣慰” 按照计划,罗阳登上“辽宁舰”,参加舰载机歼-15的起降训练任务。对于航母和歼-15飞机来说,这个训练至关重要。
作为歼-15飞机的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感到责任重大、心潮澎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和罗阳一起在辽宁舰上参加训练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党委书记褚晓文说。
歼-15成功起降后,罗阳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由于此前训练任务异常繁重,加之船上有保密要求,直到任务成功完成后,他才跟妻子通了一次电话。罗阳对妻子说,“自己整个的任务都已经完成了,非常欣慰。”没想到这次通话就成了他和家人最后一次通话。
“从上航母前一周到最后牺牲,罗阳的行程紧张,非常劳累。”褚晓文告诉记者,“他率沈飞参加珠海航展,然后飞到北京参加会议,回到辽宁后又搭乘直升机飞赴大连‘辽宁舰’,可以说是马不停蹄。上了航母,把东西放好,他一分钟都没有休息就上了塔台。”
褚晓文回忆,自己曾劝罗阳休息一会儿再干。“前面耽误的活儿太多了,得赶回来。”罗阳这样回答他。
罗阳在航母上的各个监测点一丝不苟地检查,检测各个系统;晚上参加海事协调会,和试飞人员沟通。
褚晓文说:“他非常疲惫。要知道,除了歼-15飞机,罗阳他们还承担着多个重点型号的任务。”
也许是前期的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透支了罗阳本来强健的体魄。11月25日12时许,罗阳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英年早逝。
据了解,罗阳原来每年都会做体检,未曾发现什么异常。今年由于工作异常忙碌,集团年初的体检,他没有能参加,潜在的心脏问题也没有机会被发现。
“航空报国是使命,不是荣誉” 前20年研发设计飞机,后10年制造生产飞机,这是罗阳30年航空报国的人生轨迹。
罗阳1982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任设计员,先后担任九室党支部副书记、副主任,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兼副所长。
从事研发及负责人20年后,罗阳2002年7月改任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副董事长,后任董事长、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2008年12月兼任中航航空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分党组成员。
“我们这一代人,有着自觉承担国家使命的责任感。”褚晓文说,“尤其是航空工业的人,有着强烈的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担当意识。”
罗阳服务过的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飞集团曾为中国贡献了歼-6、歼-8等几代主力战机。
近年来,作为我国重要的歼击机制造基地之一,沈飞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型号任务。
“沈飞的责任实质是国家责任。”罗阳生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人的特殊性。和一般企业相比,沈飞有8个字,‘恪尽职守、不负重托’。”
“航空报国是使命,而不是荣誉。”这是人们记住罗阳生前的一句话。
(材料来源:《人民日报》,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罗阳曾就读于重庆市沙坪坝区高滩岩小学、天星桥中学。
②罗阳殉职后网友留言:“中国强大,每一步都充满着艰辛,有汗水,有泪水,更有热血!为国家强大而献身的人永垂不朽!”“当歼-15展翅腾飞的时候,我们要感谢“罗阳们”勤勉踏实地工作,为了国力的提升,罗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向他们致敬!”
③网传歌颂罗阳的歌曲《我的英雄》:“当我叫你英雄的时候你是否听见?这一去请不要走得太遥远,当我叫你英雄的时候我泪流满面,双手化翼梦想翱翔蓝天,转身瞬间你的身影海天间,我懂了什么是再见,你在眷恋我在想你的海边,我懂了什么是永远,等到这一天却说了再见,海的声音呼唤回头看一眼,壮志豪情已是云霞满天,长长的海岸线一行行永恒的诺言,等到这一天却有些缠绵,浪涛挽留落在梦里的火焰,生命这样成为阳光点点,深深的大海里一次次耀眼的闪现。
(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最合理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先写我国自主研制的舰载机的成功起降,接着却笔锋一转,写现场总指挥路罗阳的英年殉职,大喜继之以大悲,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撼。
B.文章善于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形象,而罗阳的语言朴实自然,浅显易懂,没有什么大道理,着意突出来罗阳低调踏实、平易近人的一面。
C.罗阳以身殉职、为国家使命而牺牲来最可宝贵的生命,这与他在重庆求学期间受到的红岩精神的深刻影响密不可分。
D.罗阳们自觉承担国家使命,为了国力提升而勤勉踏实工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而可歌可泣,值得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合理的两项是
A.“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罗阳的这句话道出了他承受的巨大压力和肩负的重大责任,超乎常人想象。
B.“自己整个的任务都已经完成了,非常欣慰。”这是罗阳最后的话,反映了罗阳完成重大使命后的如释重负之感和由衷的自豪。
C.“前面耽误的活儿太多了,得赶回来。”这是罗阳拒绝休息的理由,也足见罗阳的工作责任心之强,工作热情之高。
D.“沈飞的责任实质是国家责任。”这反映出罗阳在处理企业与国家的关系时,具有超越一般企业家的觉悟和思想境界。
E.“航空报国是使命,而不是荣誉。”这说明在罗阳的心里,使命和荣誉是不可得兼的,有时为了国家使命,必须舍弃个人荣誉。
(3)有人评论说:“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请从材料中找出此论的相应论据。发布:2025/1/10 8:0:1组卷:0引用:1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毛泽东传•序曲
[美]罗斯•特里尔 黑发分头下温和的面容,柔软的双手,透人肺腑的目光,使首脑持重的如轮大耳,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下颚上的黑痣。“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一位认识他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评论道,“他没有周恩来的清秀,但是显得慈祥宽厚。”
年逾82岁,毛泽东的外貌没有很大的改变。只是青年时看上去略有焦虑,在官邸里,这位领袖显得雅致、悠然自得。他渐渐地发福,同时也失去了知识分子热情的神态,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他看上去像一头海象。”一位在他有生之年见过他的泰国领导人说,“一切都显得气宇轩昂。”
他总是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富于自制力,给人的印象是能同时眼观六路。毛从来没有失去他的两重性:脑弦紧绷如满弓,机敏似猫。
他善穷经据典,使来访者大惑不解,或以沉默静思使对方不知所措。他把手伸进裤子扪虱子的粗举又会把来访者吓得目瞪口呆。脸部的上半部分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宽阔的前额,探索的眼睛,长长的头发。下半部分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厚的嘴唇,高隆的鼻子,稚童般的圆圆的下巴。
毛泽东的步态并不优雅,他步履蹒跚。美国妇女活动家史沫特莱带着政治的和个人的热情在20世纪30年代曾试图让毛唱歌跳舞——与她轻易地跟其他中共领导人所做的一样一一但最后不得不快快地放弃这种努力。“高傲和自重妨碍了他的跳舞。”在这同一时期认识毛的一位流放中的日本共产党人野扳参三说,“他的舞姿看上去像在做操。”毛泽东跳舞不合节奏。
毛泽东出击时从不错过目标。而他的这种平衡——如果存在平衡的话——是来自对手的撞击。他说自己既有虎气,又有猴气。他的性格中冷酷无情的一面和幻想狂热的一面不断交替出现。
他的笔迹表明,他是一位随心所欲而不会为戒律所困的人。那些字体则大则小,龙飞凤舞,用绅士派学者的标准衡量,这并不是“好”书法。
因为毛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所以人们绝不知道他深深的城府里会随时流出些什么。尽管毛是一位温和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也有脾气。来自密苏里州的记者埃德加•斯诺,早在30年代就见到毛,他说,毛对任何事情从不持中立或消极态度。毫不奇怪,毛并不能经常博得众人的爱戴,至少不像周恩来那样一一这位高级官员甘愿立于毛的身影之下;或者不像朱德那样——这位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总司令坚韧、不拘小节、笑口常开(史沫特莱成功地使他们二人与自己跳舞)。
“我简直不知怎样与毛交谈,”一位与毛和周恩来都打过交道的印尼人说,“与周恩来而不是与毛在一起一一可以有热烈的讨论,你会完全知道你的位置。”
毛生于1893年,逝于1976年。这一时期,中国几乎天翻地覆。封建王朝被推翻。战争像有轨电车一样去而复来,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密友翻脸。斗争的火炬传给新的一代,而他们并未感到像毛在燃烧时的那种热度。
他活着就是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毕生使命,这位幸存下来的农家子看上去更像一位先祖而不是政治家。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这一战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同时也使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没有缺胳膊少腿或失去眼睛。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
怎样说才贴合毛泽东的形象?农民造反者?他劝导并率领从湖南稻田里和江西绿林中来的群氓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
军事统帅家?他说过,他的胃口从未像战争时期那样好过。
诗人?如果他置一切于不顾,去吟上几句诗以表达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描绘中国山河的壮丽,就难以结束一场战斗。
近代以来,许多中国的爱国者出国寻求到了使苦难中国获得新生的手段吗?毛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有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一一中国起死回生。
帝王?他教会中国三代人去公然藐视束缚中国人民两千年之久的禁条和权威,然而最终,或许他自己也感到绝望,他树立了一面天子出言皆金科玉律的镜像,这可怕地表明,旧世界老是附在新世界身上而再生。
(摘编自《毛泽东传》,有改动)(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在内容上,精练地概括了毛泽东一生丰富的革命经历,表明毛泽东的一生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紧密相连的事实。
B.毛泽东的性格有“两重性”:他既有“虎气”,又有“猴气”;既有冷酷无情的一面,又有幻想狂热的一面。
C.毛泽东随心所欲而不会为戒律所困,他写的字字体则大则小,龙飞凤舞,但是非常符合书法规则。
D.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中国起死回生。
(2)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这句话言简而意丰,请简析它在文中的作用。发布:2025/1/1 1:30:1组卷:3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