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
      ②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色。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
      ③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上有以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外有以怀天下之贤人。是故上者天、鬼富之,外者诸侯与之,内者万民亲之,贤人归之。以此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困,出诛则强。故唯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式,之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亦其法已。
      ④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术,则事犹若未成。是以必为置三本。何谓三本?曰: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故古圣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夫岂为其臣赐哉?欲其事之成也。
(选自《墨子•尚贤》,有删节)      材料二: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选自《墨子•兼爱》)(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C

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B.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C.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D.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D

A.颜色,古有脸色、面子、容貌、以色相事人者、色彩等义项,文中指以色相事人者。
B.爵位指君主国家贵族的封爵和等级,中国古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C.“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中的“正”和《<论语>十二章》中“就有道而正焉”的“正”意思不同。
D.“以实官府”中的“实”和《五石之瓠》中“我树之成而实五石”的“实”意思相同。
(3)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B

A.材料一第①段墨子提出统治人民,主持社稷,治理国家,就应该知道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
B.材料一第③段墨子指出了贤者治国、长官治邑在法治、财政、民生、交通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C.材料一第④段墨子强调只有给予贤者爵位、蓄禄、政令这“三本”,才是真正意义上尊崇贤人。
D.两则材料中的“尚贤”“兼爱”是墨家重要的政治主张,以解救时弊为目的,这些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
②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5)材料一第②段围绕古者圣王尚贤任能论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请加以概括。

【答案】C;D;B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1/1 10:30:1组卷:8引用:3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自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2)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1)下列对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
    B.自者也 贼:伤害
    C.以羊 易:交易
    D.百姓皆以王为 爱:吝惜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非其声而然也 知之
    B.无恻隐之心,非人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
    C.有是四端自谓不能者 不足以举一羽
    D.若火始然 宜乎百姓谓我爱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
    B.知皆扩而充之矣 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
    C.于我心有戚戚焉 在我心里产生了触动
    D.挟太山以超北海 一个人背着泰山超过渤海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段(1)中孟子高度重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心。
    B.文段(2)中孟子亲眼看到梁惠王可怜牛,判断他可以实行王道。
    C.两个文段中均采用的排比手法,凸显了孟子的雄辩语言艺术智慧。
    D.两个文段中孟子都运用了喻证法阐述自身观点,让他人容易理解。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6)两则文段中都提到了“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天下可运于掌”,结合两则文段,归纳总结孟子治天下运于掌的前提条件及具体表现。

    发布:2024/12/7 20:30:1组卷:48引用:4难度:0.5
  • 2.阅读回答问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优渥(恩荣)
    B.不名节(矜持)
    C.日西山(迫近)
    D.更相为命(交互)
    (2)下面四个句子中,“之”作代词的一项是
     

    A.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B.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之二虫又何知
    D.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3)对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希望把我的心情愿望传达给您。
    B.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当备犬马以酬谢陛下的知遇之情,恭敬地呈上此表,希望能听到您的心声。
    C.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犬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希望能听到您的心声。
    D.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相报,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当备犬马以酬谢陛下的知遇之情,恭敬地呈上此表,希望把我的心情愿望传达给您。
    (4)翻译:
    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於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发布:2024/12/8 5:0:1组卷:3引用:3难度:0.6
  •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赋(节选)
    苏轼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愀然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B.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箫声。
    C.越长城之 限:限制。
    D.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失:模糊或缺失。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况吾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而雪人膝齐
    B.挟飞仙遨游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C.惟江上清风 泰山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 当其南北分,古长城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消失。
    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是大自然恩赐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C.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
    D.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夜游黄州赤壁,借“赤壁”之游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人生的思考。
    B.姚鼐记述与友人登泰山的经过,抓住典型细节描写泰山之景,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C.《赤壁赋》作为文赋,有清真雅正之妙;《登泰山记》作为游记,有整饬典雅之美。
    D.苏轼和姚鼐将自我精神投射于自然山水之中,在“乐水”“乐山”中找寻精神慰藉。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B.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C.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D.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6)姚鼐登泰山后,他的老师刘大櫆在《朱子颖诗集序》中对此事做了评价:
          乙未之春,姬传(姚鼐)以壮年自刑部高归田里,道过泰安,与子颖同上泰山,登日观,慨然想见隐君子之高风。
    根据选文,概括姚鼐“隐君子之高风”的另两个具体表现。
    ①登山时间:除夕佳节寄情山水,脱俗超凡。
    ②登山路线:
     

    ③登山所见:
     

    发布:2024/12/8 3:30:1组卷:21引用:3难度:0.6
小程序二维码
把好题分享给你的好友吧~~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  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4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4.8.2  |  隐私协议      第三方SDK     用户服务条款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