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义章,回答问题。
阅读习惯决定人生选择
戴建业
ㅤㅤ①今年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读书,是人们千百年来一直在谈论的话题。
ㅤㅤ②人有丑俊,书有浅深。东汉思想家王充将当时的书分为三种:作、述、论。而今天书籍的种类更为繁多,有经典著作与流行书籍之别,有专业著作与大众读物之殊,有文字读物与视频读物之异。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和手机的普及,人类有可能真正实现“知识的普惠”,任何层次任何形式的书籍都能轻易得到。地铁里、公交上、休息时,随时随地都能看到“低头一族”。
ㅤㅤ③不过,这种情况让人“亦喜亦忧”——随着知识的日益普及化,知识也日益浅表化和碎片化。知识的浅表化和碎片化让更多的人不必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只要会“搜索”,无知可以显得有知,不学也可以显得博学。
ㅤㅤ④长此以往,我们既难以认知哲人理论体系的深刻严谨,也难以体验诗人情感的博大崇高。甚至无法感受艺术作品的细腻美妙。因而,认识会越来越肤浅,心灵会越来越荒芜,审美会越来越庸俗。从来不去碰一碰原创性的经典,我们自己怎么可能会有原创性?
ㅤㅤ⑤经典阅读,常常是挑战性阅读。人类流传下来的伟大经典,还有公认的名著,这一类经典著作都是挑战性阅读的读物。一位西方作家曾调侃,所谓“经典著作”就是人人说好,但人人不读的那些书籍。的确,经典很多时候是在人们的书架上“供奉”,并不在人们阅读的案头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或是经典的深度超出了自己的智力范围,初读往往不知所云,如罗素的《数学原理》,弗雷格的《算术基础》。还有可能是自己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或时代相隔十分遥远,今人无法领略书中的美感,如屈原的骚赋、杜甫的诗歌、但丁的《神曲》。这些经典是人类的精神宝库,但大多数人不得其门而入,它们只向那些勤奋坚毅者敞开大门。
ㅤㅤ⑥经典不是心灵的“可口可乐”,我们可以咕噜咕噜地一饮而尽,它们需要我们不断钻研才能常读常新。倘若真正读懂了这些经典,你会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豁然。可惜,有“会当凌绝顶”雄心的人很多,但最后实现“凌绝顶”志向的人极少。弃难图易是人的天性,笔者也是如此:只要能读消遣读物就不读经典,只要能读中文就不想读英文,只要能读现代文学就不想读古代文学,只要看电视就不想读书……可是,人与人拉开差距的关键,大多不是智力的高下,而是毅力与恒心的大小。
ㅤㅤ⑦客观来说,今天人们已经无法拒绝网络阅读占据大量阅读时间的现实。但在互联网空间,可不可以也飘着一缕书香?其实,已经有很多机构行动起来。这不是,在年轻人手机App里占有重要位置的今日头条与抖音,联合了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光明日报,以及出版过许多经典读物的北京出版集团、中信出版集团、果麦文化等多家文化出版机构,启动了“都来读书”全民阅读计划。“都来读书”——都来,来哪里?简而言之,就是来到经典。“都来读书”,就是希望在网络阅读中培植深度阅读的土壤,希望大家在不拒绝网络阅读的同时,也能接触到经典阅读。其实,不同的阅读和思考习惯,短时间内看不出有什么差别,时间一长就出现天差地别:有的才华出众,有的“泯然众人”。你自己选择了什么样的阅读习惯,你就为自己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
(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4月22日)(1)请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C

A.今天的书籍种类,有经典著作与与流行著作之别,专业书籍与大众书籍之殊,文字读物与视频读物之异,比东汉思想家王充将当时的书分为作、述,论三种更为繁多。
B.很多人即使没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只要会搜索,就能将无知表现得有知,不学也能显得博学,是因为知识日益普及化时也变得日益浅表化和碎片化。
C.经典很多时候是在人们的书架上“供奉”,并不在人们阅读的案头上,这是因为经典的深度超出了自己的智力范围,初读时不知所云。
D.大家能够在不拒绝网络阅读的同时,还能接触经典阅读,这就是多家文化机构创办“都来读书”全民阅读计划的初衷。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文章第⑥段画线的句于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请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

【答案】C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0/13 6:0:6组卷:13引用:3难度:0.5
相似题
  • 1.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7 2:30:1组卷:131引用:2难度:0.8
  • 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文本一】
    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①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应当更加秉持于祖国于时代的自信心,重视并不断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自身志气、骨气和底气,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砥砺前行,“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为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②自信自强,沉淀于中国悠久的奋斗历史。对于一个国家、民族而言,历史是影响其精神力量凝结和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奋斗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一段不断奋斗的历史。正是有这种靡坚不摧、坚韧顽强的精神力量支撑,帮助中华民族走过遥遥的历史长河,迈入一个又一个新的历史征程。
          ③自信自强,淬炼于困难中凝聚的团结伟力。团结奋斗是我们党和国家能够解决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前提。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一步步走来,并取得如今的伟大成就,正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取得的。“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这股团结的力量不仅是当今历史条件下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更是凝结强大精神动力进而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新时代新征程,十四亿中华儿女共同托举强国复兴之梦,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以更加自信自强的姿态,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
          ④自信自强,更需要发扬在新时代下的拼搏奋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无数中国人挺身而出,担当奉献。见证国家脱贫奇迹,记录时代最美风景的陈贝儿;以9.83秒成绩闯进奥运会男子田径100米决赛的亚洲飞人苏炳添;双耳失聪但仍自强不息的青年学生赵梦南……他们作为青年一代,彰显了中华儿女的自信自强的精神风采。他们的故事感动着我们,也激励着更多的青年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在各自的赛道上书写绚丽璀璨的华章。
          ⑤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也更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凝聚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坚定笃行不怠的理想追求,在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在征程中勇担责任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崭新动力。
    (作者:顾发祥,有删改)【文本二】
          ①          。巍巍大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虽历经磨难,但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历久而弥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三闾大夫屈原在面对谄媚小人时的自我独白;“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思想家荀子的自强坚持之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诗仙李白大气磅礴的自信之气……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早已在历史长河中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成为了中华儿女的民族基因。
          ②面对新的挑战,我们青年人更要自信自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在这样危急时刻,青年医务工作者不畏艰险,主动请缨支援武汉。在援鄂医疗队中,“80后”“90后”占到了护士成员的90%,这是我们青年人的自强之气;去年,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一炮而红,这是我们青年人的文化自信之气,青春靓丽,用大唐风貌显尽这盛世气象;数百万青年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用自己的力量来服务基层……身处于巨大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中,我们青年人更要自信自强,肩负起属于我们的时代责任,让我们的青春在实干奋进中熠熠生辉。
    (作者:陈莉,有删减)(1)信息提取。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本一】的主要观点。
    ②根据语境,给【文本二】第①段横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2)【文本一】【文本二】中划线处都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的意图分别是什么?
    (3)请你简要分析【文本一】的论证思路。
    (4)有同学搜集了下面的材料,你认为其可以用来作为【文本一】或【文本二】中的哪一段的事实论据?请简要分析。
          袁老几十年如一日,废寝忘食,一边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一边努力推广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让杂交水稻在许多国家“生根开花”。正如2004年《感动中国》给袁隆平的颁奖词中写道,“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发布:2024/12/26 19:30:1组卷:29引用:4难度:0.5
  • 3.《鱼我所欲也》一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发布:2024/12/27 1:0:4组卷:16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