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喝热水,似乎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虽然男友口中的“多喝热水”总带着点敷衍的意味,但不能否认的是,热水在许多情形下,的确是“灵丹妙药”。尤其是在乍暖还寒的时候,回到家里,一杯热水,立刻就能让人回满元气。
      可在国外,喝热水却并不常见。同处亚洲的日本与韩国,即使是在寒冬季节,也习惯每餐喝冷水,甚至有时还会加冰块。讲到这里,不由疑问,他们的牙齿和肚子不会疼吗?冷水与热水之争,难道在于体质的不同?
      一、全民喝热水的习惯其实并不古老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要先明确一个概念:中文语境下的热水,通常指的是凉水煮到沸腾状态又自然降温到可以入口的水。中国人与热水,可是有一段渊源的。早在两万年前,就已经有人把水装在容器里架在火上加热了。而喝热水能成为生活习惯,则离不开茶文化的盛行。唐朝流行煎茶,即把茶研磨为粉末,待水煮沸,加入茶粉,就大功告成了。而宋代则习惯点茶,同样用茶粉与沸水,只不过是反过来将沸水冲入茶粉中。人们现在喝茶的方式,是起源于明朝,也就是用沸水泡茶。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喝热水的习惯早已有之,但这仅局限于有钱人或文人当中。一个很“骨感”的现实是:大部分人都要每天做工,是没这个闲情雅致等水烧开的,而好用些的保温设备在当时也是上流社会才能享用得起的。全民都习惯喝上热水,其实距今也才七十年。20世纪50年代,新华社公开了一项供词,称美军在朝鲜投放细菌弹。为了提高全国卫生水平,1952年,全国掀起了一场“爱国卫生运动”,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把水烧开了再喝。这是有理论基础的:在沸水里,绝大多数细菌都难以存活。伴随着国家层面的支持,能将水烧开并且保温的热水壶走入了寻常百姓家。精神理念与物质条件都已经具备,从此,才有了全民喝热水的习惯。
      二、为何国外没有喝热水的习惯?
      其实,中世纪的欧洲卫生情况堪忧,水源污染严重,还曾引发了至今提到还令人感到惊悚的霍乱等传染病。痛定思痛,19世纪,英国决定从污染的源头——水资源改善,但方式不是将水煮沸,而是借着工业革命的东风,建立了一整套的过滤灭菌系统。两种不同的抉择,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喝健康无污染的水。于是,这也就沿袭下来,分别成了各自地区的习惯。
      三、喝热水好还是喝凉水好?
      可能有人认为,除水本身的卫生状况之外,热水就是比凉水好,毕竟有些人在喝了凉水之后就会闹肚子,紧接着变成“喷射战士”。其实,根据科学研究,凉水与热水对身体的影响并没有那样大。人的身体有一套温度调节机制,只要不处在极端情况,无论外界多冷或者多热,体温都会固定在37℃。而你喝的凉水与热水,从口腔、喉咙、消化道走一遭之后,温度其实已经和人体的温度十分接近了。有人会问,难道就没有误差吗?一项实验告诉你:哪怕是忍住疼痛喝了烫水,或者吃了一大桶冰激凌,胃内的温度变化也不会超过0.3℃。有人喝凉水感到不舒服,其实可能只是他本人的体质过于敏感,就像有人不能吃辣一样。一切全在于个人体质的不同,不是冷水和热水本身有什么高下。
      但热水在有些情况下,的确是比冷水多一些效果的。比如女生来月经的时候,用热水热敷有舒张血管的作用,可以帮助暂时缓解痛经,但这并不能根治。在冲泡药剂或蜂蜜的时候,热水也比凉水有用,但这仅仅是因为热水更好冲开粉末,和营养之类的真的毫无关系。
      四、喝热水也要讲究姿势方法
      对于许多人来讲,喝热水已经形成了习惯,既然凉水和热水没有太多的高下之分,这个习惯自然没必要改。只不过,喝热水,也是有许多注意事项的,不能让它变成一个有害的习惯。
      喝热水,温度要高一些才好?在一些长辈眼里,热水已经约等于烫水了,再烫的水,都能喝进去。实际上,这是一个并不科学的做法——温度太高,反而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世界卫生组织将65℃以上的热水列为2A类致癌物。此外,喝温度过高的水,是有烫伤口腔的可能的。如果不想嘴巴长泡,我们最好明确一下,所谓“喝热水”指的其实也就是“喝温水”。
      烧开多次的水不能喝?在家族微信群聊里,总有传言:水不能反复烧开,否则会有亚硝酸盐,对人体有害。俗话说,“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有研究统计了水烧开1次与20次的亚硝酸盐含量,分别是0.021mg/L与0.038mg/L,这个量远远低于国家生活用水的标准1mg/L。现实里,水顶多烧开个两三次就会喝完,亚硝酸盐的增长含量和烧开一次的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吃药时一定要用热水?这个说法同样是以偏概全的,不同的药性有不同的服用方法。在几种情况下,热水是会起副作用的。比如服用维生素、益生菌、活疫苗的时候,服用40℃以上的温水会破坏药物的分子结构。在服用胶囊的时候,热水还可能会加速胶囊壳的溶解,导致胶囊里的药物提前释放。而在服用糖浆来止咳的时候,用温水调和,同样会导致药效变低,毕竟,糖浆就是要附着在咽喉表面才能有作用。总之,一定要看说明书的注意事项。
      水要多喝?根据中国膳食指南,女性与男性的每日最少饮水量分别是1.5L与1.7L。但比起一味多喝,饮水的时机更加重要。不能长时间不喝,等到渴了再一股脑喝一大桶,毕竟,你觉得渴了,是身体已经发出信号了。总而言之,不用迷信热水,只要水是卫生干净的,且你喝了之后不会身体不适。就算是冰的,也没关系。
(摘编自科普中国平台《为什么只有中国人爱喝热水?“多喝热水”真的有用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A.“灵丹妙药”在文中指用热水治疗一般疾病时,成效较为显著。
B.“渊源”在文中指的是中国人使用、饮用热水有相当悠久的历史。
C.“喷射战士”在文中是对腹泻患者的形象称呼,具有幽默的色彩。
D.“耍流氓”在文中指分析问题时不够严谨或不够全面,缺乏说服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B

A.从唐代到明代,人们喝茶往往需要配合热水,茶文化因此在“喝热水变成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B.欧洲和中国都曾遭遇由水污染带来的健康问题,欧洲国家和中国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来净化水质,最终人们养成了不同的饮水习惯。
C.除开水本身的卫生状况,热水和凉水对身体的作用其实没有差异,因为人体会自行调节冷热水的温度而达到体内温度的稳定和平衡。
D.文中将烧开多次的水和烧开一次的水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进行对比,有力反驳了生活中“反复烧开热水会使亚硝酸盐含量超标”的传言。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A

A.中国人喝热水的习惯首先存在于以富人和文人为代表的上流社会,在20世纪中期才在全国、全民范围内普及,总的推广路径是自上而下的。
B.部分长辈认为喝热水是良好的生活习惯,部分年轻人则不喜欢喝热水,这或许是由于两辈人对“热水”的温度界定不同,长辈所谓的“热水”温度太高。
C.用热水送服药物是一部分人的吃药习惯,但热水会有破坏药物分子结构、加速胶囊溶解、影响药物附着能力等缺点,可见吃药时应当用冷水送服。
D.无论男女,要养成足量喝水、规律喝水、按时喝水的习惯,不能等口渴了再喝水,比如家中一壶水反复烧开却没喝完,就说明家人的饮水量是不足的。
(4)一个人应当选择喝热水还是喝冷水,取决于哪些因素?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学校科普社团拟印制本文发放给同学们,邀请你写一篇推介性的评论附在文后。请结合文本材料,写出评论要点。

【答案】A;B;A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27 14:0:0组卷:8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150年前,科学家关于植物利用伪装躲避天敌的猜测就已经零星出现,但一直没有得到严格的实验证实。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来源——“自然选择”理论提出者、英国博物学家、探险家和生物学家华莱士,曾认为植物几乎不会“隐藏自己的需求”。
          但近年来,随着色彩测量技术、动物感官和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人们重新燃起了对生物色彩这一经典进化生物学话题的热情。在动物研究之外,科学家们发现的不少证据显示,植物也可能利用各种伪装策略来防御天敌。
          从2012年起,孙航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牛洋博士在做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植物多样性形成与演变研究时,开始关注伪装植物。“我们从高山上的紫堇属植物着手研究,注意到很多当地人采挖贝母,有时甚至会向我们推销刚采挖的鳞茎。当然,我们也注意到梭砂贝母的伪装和叶色变异。”牛洋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在一些群体中,梭砂贝母呈现常见的绿色,而在另一些群体中,它们则与背景融为一体,大多显出灰褐色,非常隐蔽。”牛洋博士介绍,他们起初推测,与囊距紫堇相似,这种伪装可能也是应对食草动物的防御策略。但在多地经过长达数年的观察,他们并没有发现动物取食梭砂贝母的明显证据。
    “由于体内富含生物碱,贝母属植物具有很强的化学防御,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动物取食,那梭砂贝母为何要伪装?这让我们很困惑。”牛洋说,后来,他们才意识到,梭砂贝母的地下鳞茎长期遭到大量采挖,而这种采挖本身,有可能产生强烈的选择压力。这也意味着梭砂贝母的伪装,可能与人类有关!
          为了进一步搞清这一猜想,研究团队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他们比较了动植物伪装策略进化的差异、推测了影响植物伪装进化的要素,这不仅是一个惹人着迷的话题,更关系到人类与植物未来的关系和命运。
    “作为一味常用的中药材,人类取用贝母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当代大规模采挖的历史超过80年。”牛洋说,为了评估每个群体遭受的采挖强度,他们从川滇一带基层药商那里得到了过去6年间梭砂贝母干品总量数据,并估算出每个群体单粒贝母鳞茎的干重。他们惊讶地发现。要获得一千克干燥鳞茎,意味着要挖掉3000株以上的贝母。这样的选择压力非同小可。牛洋说,通过样方统计和分布面积评估,他们得到潜在贝母产量,从而获得了每个群体的采挖强度。与此同时,他们发现采集强度越大的地方,贝母伪装的也越好。
          紧接着贝母色彩之谜的研究又摆到了眼前。牛洋与同事再次来到高山流石滩,采集每个群体的反射光谱数据,又根据专为人类设计的CIELAB色觉模型,量化植物与砾石的光谱,算出在群体之间梭砂贝母体色确实有显著差异。利用这一模型,他们还计算出贝母与生境岩石背景的匹配程度,来为伪装程度提供衡量的指标。
    “背景匹配是利用自身色彩融入背景,让采挖者难以发现,实现伪装。”孙航说,考虑到采挖压力可能在较长历史内有变化,他们还评估了伪装程度与采挖难度的关系。
          因落脚地方不同,有的鳞茎采挖只需几十秒;有的长在数十厘米深处的石缝中,挖一颗需要数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从价值和时间成本计,采挖者往往会放弃,遭受的采挖压力也较小。从实际经验看,越是难以采集的群体,植株伪装越好,与周围灰褐色的石头“浑然一体”;越是容易采挖的植株,越会“大模大样”地保持通体透绿的本色。梭砂贝母的体色与生存有显著的相关性,伪装增加了它们的生存概率。然而,“变色”的过程仍有诸多有趣的自然之谜。
    (摘编自赵汉斌《植物化身“变色龙”是人类“逼”出来的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150年前,科学家就已经有了植物利用伪装躲避天敌的看法,但因没有得到严格的实验证实,只能算是猜测。
    B.2012年之前,孙航和牛洋博士并未关注到伪装植物。之后他们从紫堇属植物着手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C.梭砂贝母一般为绿色,但有时则与周围景物的颜色相似,与囊距紫堇一样,梭砂贝母利用伪装来抵御动物取食。
    D.牛洋博士对贝母伪装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观察、实地调研、科学的统计和评估等方法实现的,其结论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150年前科学家的猜测起笔,提出文章的中心话题,激发读者的探究欲望,并能突出下文牛洋等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B.文中多次引用孙航和牛洋博士说的话,既能对说明内容做出具体解释说明.同时也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增强了文章说明的准确性。
    C.“植物也可能利用各种伪装策略来防御天敌”“并没有发现动物取食梭砂贝母的明显证据”等语句体现了文章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D.文章结尾处说“仍有诸多有趣的自然之谜”,表明孙航和牛洋等人的研究只是冰山一角,并不能解释贝母的体色变化的原因
    (3)简要概括孙航、牛洋等人对贝母的伪装研究的结论。

    发布:2025/1/1 2:0:1组卷:7引用:5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龙涎香      龙涎香是一种名贵的动物香料,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誉。它与麝香的香韵一样,几乎是所有高级香水和化妆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龙涎香的香味清灵而温雅,既含有麝香气息,又微带壤香、海藻香、木香和苔香,有着一种特别的甜气和莫可名状的奇异香气。其留香性和持久性更是其他香料所不可比拟的,要比麝香长一倍,作为固体香料它可保持其香气长达数百年。历史上流传有龙涎香“与日月共长久”的佳话。据说在英国旧王室中,有一房间因为涂有龙涎香,历经百年风云,至今仍香飘四溢。
          那么,如此美好的东西是怎样产生的呢?《星槎胜揽》中记载:“龙涎屿,独然南立海中,波击云腾,每至春间,群龙所集,于上交戏,而遗涎味……其龙涎初若胶脂,黑黄色,颇有鱼腥之气,久则成就土泥。”由此可知,先人相信龙涎香是“龙之唾液”。这种说法当然是不科学的。
          后经反复研究,海洋生物学家才真正解开了龙涎香的诞生之谜。原来,它源于抹香鲸的体内。抹香鲸最喜欢吞吃章鱼、乌贼、锁管等动物,而章鱼类动物体内坚硬的“角喙”可以抵御胃酸的侵蚀,在抹香鲸的体内不能消化,如果直接从体内排出的话,势必割伤肠道,于是在千万年的进化中,抹香鲸慢慢地适应了这种“饮食”习惯,它的胆囊能够大量分泌胆固醇进入胃内将这些“角喙”包裹住,形成罕见的龙涎香,然后再缓慢地从肠道排出体外,有的抹香鲸也会通过呕吐排出。稀世香料就这样产生了。
          奇怪的是,刚刚诞生的龙涎香不仅不香,还奇臭无比。它需要在海波的摩挲下,在阳光的照射下,在空气的催化下,臭味才能慢慢消减,然后淡香出现,逐渐变得浓烈;颜色也会由最初的浅黑色,渐渐地变为灰色、浅灰色,最后成为白色。白色的龙涎香品质最好,只是它往往需要经过百年以上海水的浸泡,将杂质全漂出来,方可“修”成上品。
    (1)下列对龙涎香的介绍,准确的一项是
     

    A.龙涎香因其香气独特而享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誉,和麝香的香韵一样,它是所有高级香水和化妆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
    B.龙涎香的香味清灵而温雅,有一种特别的甜气和难以形容的奇异香气,它含有麝香的气息,又带有壤香、海藻香、木香、苔香等较浓的混合香气。
    C.龙涎香的留香性和持久性是其他香料不可比拟的,作为固体香料它可以保持香气数百年之久。英国的旧王室中一间涂有龙涎香的房子历经百年仍香飘四溢,就是一个真实的例证。
    D.刚刚诞生的龙涎香是浅黑色,无香气可言,而且奇臭无比,它要经过复杂的过程和漫长的时间,香气才逐渐散发出来,最后成为香料中的珍品。
    (2)下列对龙涎香的来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星搓胜揽》中提到的“土泥”就是龙涎香,它是“龙的涎水”积久而成的。这种说法虽然不科学,但对海洋生物学家真正解开龙涎香的诞生之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B.《星槎胜揽》中的有关记载对龙涎香的来源作了生动的描述,给神奇的龙涎香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反映了我们的前人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C.海洋生物学家认为:龙涎香源于抹香鲸的体内,被抹香鲸吞吃的章鱼类动物体内有坚硬的“角喙”,这些“角喙”不能被抹香鲸分泌的胆固醇消化,于是在抹香鲸胃内存积下来,它们是形成龙涎香的基本原料。
    D.抹香鲸排出被胆固醇包裹的“角喙”有两条途径:一是缓慢地从肠道排出,二是通过呕吐排出。“角喙”被排出后,芳香袭人的稀世香料龙涎香就诞生了。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涎香“修”成上品,需要许多条件,如海波的摩挲,阳光的照射,空气的催化,海水的浸泡等。因此可以说,龙涎香是大自然的美妙杰作。
    B.白色的龙涎香是龙涎香中的上品,因此鉴定龙涎香的纯度和品质,从色泽上进行观察是最基本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C.龙涎香来之不易,它的形成需要漫长的岁月,因此这种罕见的植物香料一定非常昂贵,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D.龙涎香的持久性虽然很强,但历史上流传的龙涎香可“与日月共长久”的佳话不过是夸张的说法而已,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发布:2024/12/24 8:0:2组卷:0引用:1难度:0.7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龙涎香      龙涎香是一种名贵的动物香料,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誉。它与麝香等香料一样,几乎是所有高级香水和化妆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龙涎香的香味清灵而温雅,既含有麝香气息,又微带壤香、海藻香、木香和苔香,有着一种特别的香甜气和莫可名状的奇异香气。其留香性和持久性更是其他香料所不可比拟的,要比麝香长一倍,作为固体香料它可保持其香气长达数百年。历史上流传有龙涎香“与日月共长久”的佳话。据说在英国旧王室中,有一房间因为涂有龙涎香,历经百年风云,至今仍香飘四溢。
          那么,如此美好的东西是怎样产生的呢?《星槎胜揽》中记载:“龙涎屿,独然南立海中,波击云腾,每至春间,群龙所集,于上交戏;而遗涎味……其龙涎初若胶脂,黑黄色,颇有鱼腥之气,久则成就土泥。”由此可知,先人相信龙涎香是“龙之唾液”。这种说法当然是不科学的。
          后经反复研究,海洋生物学家才真正解开了龙涎香的诞生之谜。原来,它源于抹香鲸的体内。抹香鲸最喜欢吞吃章鱼、乌贼等动物,而章鱼类动物体内坚硬的“角喙”可以抵御胃酸的侵蚀,在抹香鲸的体内不能消化,如果直接从体内排出的话,势必割伤肠道,于是在千万年的进化中,抹香鲸慢慢地适应了这种“饮食”习惯,它的胆囊能够大量分泌胆固醇进入胃内将这些“角喙”包裹住,形成罕见的龙涎香,然后再缓慢地从肠道排出体外,有的抹香鲸也会通过呕吐排出。稀世香料就这样产生了。
          奇怪的是,刚刚诞生的龙涎香不仅不香,还奇臭无比。它需要在海波的摩挲下,在阳光的照射下,在空气的催化下,臭味才能慢慢消减,然后淡香出现,逐渐变得浓烈;颜色也会由最初的浅黑色,渐渐地变为灰色、浅灰色,最后成为白色。白色的龙涎香品质最好,只是它往往需要经过百年以上海水的浸泡,将杂质全漂出来,方可“修”成上品。
    (选自《中国青年》2005年第20期)(1)下列对龙涎香的介绍,准确的一项是
     

    A.龙涎香因其香气独特而享有“天香”、“香料之王”等美誉,和麝香等香料-样,它是所有高级香水和化妆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
    B.龙涎香的香味清灵而温雅,有一种特别的香甜气和难以形容的奇异香气,它含有麝香的气息,又带有壤香、海藻香、木香、苔香等较浓的混合香气。
    C.龙涎香的留香性和持久性是其他香料不可比拟的,作为固体香料它可以保持香气数百年之久。英国的旧王室中一间涂有龙涎香的房子历经百年仍香飘四溢,就是一个真实的例证。
    D.刚刚诞生的龙涎香是浅黑色,无香气可言,而且奇臭无比,它要经过复杂的过程和漫长的时间,香气才逐渐散发出来,最后成为香料中的珍品。
    (2)下列对龙涎香的来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星槎胜揽》中提到的“土泥”就是龙涎香,它是“龙的涎水”积久而成的。这种说法虽然不科学,但却赋予龙涎香以一层特别神秘的色彩。
    B.龙涎香的产生与抹香鲸的食谱有关,如果章鱼等体内有坚硬角喙的抹香鲸猎物从大海中消失,龙涎香很可能也就不复存在了。
    C.海洋生物学家认为:龙涎香源于抹香鲸的体内,被抹香鲸吞吃的章鱼类动物体内有坚硬的“角喙”,这些“角喙”不能被抹香鲸分泌的胆固醇消化,于是在抹香鲸胃内存积下来,它们是形成龙涎香的基本原料。
    D.抹香鲸排出被胆固醇包裹的“角喙”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缓慢地从肠道排出,二是通过呕吐排出。“角喙”被排出后,还要接受风浪的浸润加工,很长时间后才能成为芳气袭人的龙涎香。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龙涎香是大自然的美妙杰作,也可以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美妙馈赠,现在,神奇的自然也需要人类的呵护,那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行为是应该禁止的。
    B.白色的龙涎香是龙涎香中的上品,但灰色、浅灰色的龙涎香如果保存得当,经过长期的发酵,品质也不亚于白色的龙涎香。
    C.牛黄作为牛的胆结石而入药,龙涎香作为鲸鱼的胆结石而成为香料,都很珍贵,但龙涎香的形成需要漫长的岁月,更难得,也更加珍贵,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D.中国沿海并无抹香鲸出没,因此龙涎香在中国尤其显得珍贵,中国古代所使用的龙涎香多半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亚、南亚以及中东地区进口来的。

    发布:2024/12/24 8:0:2组卷:7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