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与每穗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等多个性状有关。科研人员运用一系列遗传学方法对控制每穗穗粒数的基因进行定位。

(1)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大穗野生稻,每穗穗粒数高于300粒,而栽培稻的每穗穗粒数在165粒左右,野生稻和栽培稻的单株产量没有显著差异。利用野生稻和纯合栽培稻进行图1所示杂交实验,最终筛选到稳定纯合的大穗水稻A,并将其作为每穗穗粒数基因定位的候选材料。
①栽培稻与野生稻有着共同的祖先,栽培稻具有更多的人类所需的优良性状,是经过长期的 人工选择人工选择形成的。
②图1中通过 连续多代自交并不断筛选连续多代自交并不断筛选方法使得到的水稻A为纯合。
③实验中子代连续与栽培稻杂交的目的是 使水稻A保留栽培稻中除穗中粒数少以外的其他基因使水稻A保留栽培稻中除穗中粒数少以外的其他基因。
(2)将水稻A和栽培稻杂交,F1自交,F2群体中每穗穗粒数分布如图2。
①依据实验结果分析,每穗穗粒数不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判断依据是 F2中的小穗、中穗、大穗没有出现1:2:1的性状分离比F2中的小穗、中穗、大穗没有出现1:2:1的性状分离比。
②对比分析图2中 小穗和大穗小穗和大穗水稻的DNA特定标记位点,将控制每穗穗粒数的基因定位在8号染色体长臂25Mb~27Mb区间内。
(3)将水稻A和栽培稻杂交得到的F1按图1所示方法与栽培稻回交3次,再自交一次,在自交后代中得到控制每穗穗粒数的主效基因。为进一步确定8号染色体长臂25Mb~27Mb区间的6个基因中的主效基因,对DNA进行测序,结果显示自交后代中选取水稻B(每穗穗粒数265粒)和栽培稻中6个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差异,6个基因的转录水平如图3。
依据实验结果判断 55号基因是控制每穗穗粒数的主效基因,请从分子水平解释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 栽培稻中5号基因由于甲基化或乙酰化等,使得表达量低栽培稻中5号基因由于甲基化或乙酰化等,使得表达量低。
【考点】生物变异的类型综合.
【答案】人工选择;连续多代自交并不断筛选;使水稻A保留栽培稻中除穗中粒数少以外的其他基因;F2中的小穗、中穗、大穗没有出现1:2:1的性状分离比;小穗和大穗;5;栽培稻中5号基因由于甲基化或乙酰化等,使得表达量低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14 8:0:9组卷:19引用:1难度:0.6
相似题
-
1.下列各项措施中,能够产生新基因的是( )
发布:2024/12/31 2:30:2组卷:80引用:18难度:0.9 -
2.通常四倍体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高于野生型青蒿(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8)中青蒿素的含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发布:2024/12/24 8:0:2组卷:42引用:4难度:0.7 -
3.番茄的抗病(R)对感病(r)为显性,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为获得纯合高秆抗病番茄植株,研究人员采用了如图所示的方法.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发布:2024/12/30 21:30:1组卷:50引用:4难度:0.7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