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课外散文,完成问题。
母亲的夏天江雪      ①我一直觉得,太行山的夏天是在觊觎成熟的小麦的香气里到来的。当沉甸甸的麦穗翻卷着犹如海浪一般扑向你时,瞬间就能感受到热浪扑面而来——夏天来了!
      ②热辣辣的太阳被午后的黑云飞速遮挡,一阵风起,万木飘摇,天空传来隆隆雷声,一场瓢泼大雨瞬间而至。麦收时节总伴着这样的雷雨天气,所以故乡人称收麦为“龙口夺食”。我曾亲历过大雨连阴。一片一片被风吹倒的麦子歪七扭八倒伏着,弥漫着植物尸体的腐烂气息,麦秆早已沤黑发霉。雨过天晴,农人嘴角的惋惜含着欲哭无泪的无奈。
      ③“鹏丽,鹏霞……拿上镰,跟我去割麦子。”母亲在院子里点将一样喊我们的名字。那是1984年的麦收时节,剪着短发穿着白底蓝碎花衬衣的母亲那年43岁。
      ④春忙夏忙,坐家绣女下床。记忆里的母亲,总忙得像飞速旋转的陀螺。承包田里种上了玉茭、栗子,麦田里插种红豆、芸豆、豇豆,锄过玉茭地的草,间过粟田的苗,金黄的麦浪已经开水锅一样在夏风里翻滚。多少年,多少回,我们跟屁虫一样扯着扛着锄头回家的母亲的衣角,口里念经一样喊着“肚饥了”。母亲放下锄头,走进屋内,从墙上高挂的簸箩里拿出一个褐色的糠窝窝或者麸馍馍递给我们——僵硬的糠窝窝一咬一排白牙印,使劲嚼,粗糙的糠皮仿佛粘在了口里难以下咽。饥饿的我们掉着眼泪。如今,承包田里的麦子成熟了,那是雪白的馒头,是面条,是油果子,是我们不再跟着母亲喊饿。
      ⑤二姐割麦没有我快。她单膝跪在地上,割一刀挪一下膝盖。她不习惯弯腰,觉得腰疼。母亲说,杀猪杀尾巴,个人有个人的拿法。好汉怕有个小帮手,只要二姐坚持不懈,也能出活儿。二姐干活不说话,咬着嘴唇,下的是狠劲。在姐妹几个中,二姐算最能吃苦的。
      ⑥为了拉麦,父亲找木匠做了一辆小平车。父亲因为要上班,母亲成了小平车的唯一“驾驶员”。平车前面拴有一根核桃粗的麻绳,麻绳长过两个车把,一头挽一个环。母亲把胳膊从麻绳的环里穿过去,两手抓起车把,头低下去,脚使劲蹬地,比人还高的装满麦穗的平车开始向打麦场进发。满满一车麦子,从后面看,只能看到车,看不到并不高大的母亲,似乎是载着麦穗的车在自己跑……
      ⑦打下的麦子,一袋一袋堆积在堂屋内。麦子打下来,并不意味着麦收结束。那时候,因邻村有个造纸厂,他们每年夏收后会向四周的乡村收购麦秸作原料。村里的男人用平车拉了麦秸去卖,一车三毛钱。要强的母亲不愿意错过这个机会,于是喊了我:“走,跟妈去卖麦秸!”
      ⑧母亲不歇晌,她得抓紧时间。造纸厂收够了一年需要的量就会停止收购。母亲自己装车,自己用麻绳捆绑。不大的平车,被母亲装得高高的,像一个移动的方方正正的麦秸堆。母亲拉着平车,我跟在旁边,小跑步才能追上母亲。母亲低着头,像一头拉车的牛,绳索深深嵌进薄薄衬衣下的肉里。我看到汗水在母亲红黑的脸上流淌,看到母亲的衬衣被汗水打湿,看到母亲肩膀上血红的勒痕……43岁的母亲那时是多么有力量啊!
      ⑨从村里的打麦场到那个村庄大约七八里路。记忆中那段路是那么长。我对母亲说:“妈,渴死了!”母亲气喘吁吁,听到我喊渴,从麦秸中偏过头看看我说:“等会儿卖了麦秸,给你买个冰棍吃。”
      ⑩卖秸秆的人很多,一车车秸秆排着队。我们在烈日下等着,跟着人流一点点挪动。终于等到我们入场时,母亲跟收麦秸的工作人员吵起来:“为什么男人一车三毛,而我一车是两毛?”收麦秸的人说,“你也不瞧瞧,你一个女人,也给你三毛?”“女的就拉得少?”母亲很想让收麦秸的人好好看看,她并没有偷工减料,并没有比男人拉的麦秸少,但收麦秸的人并不容母亲辩解,喊着:“不愿意卖就拉走,想卖的人多的是!下一位!”母亲在后面男人们的哄笑中接过两毛钱,用衣袖擦一把额头的汗,紧紧抿着嘴,低头去卸车。
      ⑪我舔着干裂的嘴唇,紧紧跟着母亲,再没敢提让母亲买冰棍的事,尽管一个冰棍只有两分钱。
      ⑫岁月多快啊,母亲如今已经81岁。现在母亲的头发雪花一样白,沟壑纵横的脸依旧像年轻时一样黑,格外黑的还有她鬓角的老年斑。雪白的馒头,如今母亲只能吃四分之一。母亲昔日强壮的身体,如今佝偻着,那么瘦小,仿佛谷田里吓唬鸟雀的假人,衣服空荡荡地飘。
      ⑬已经有多少年没再割过小麦了?现在故乡的田野上,连小麦的影子几乎都找不到了。很少有人种麦子了。这个时节,到处是拔节的玉米。种玉米省事。如今的乡村,吃白面跟城里人一样,只需到粮店去买。很多年轻人根本没见过小麦,分不清麦苗与韭菜。他们认为小麦生来就是白的,粮食似乎是从粮店里长出来的。
(选自《文艺报》2023年06月29日,有改动)
(1)文中主要写了母亲带我们收麦的过程,具体内容为:
(①
割麦
割麦
)——(②
拉麦
拉麦
)——打麦——(③
卖秸秆
卖秸秆

(2)品味语言。
①当沉甸甸的麦穗翻卷着犹如海浪一般扑向你时,瞬间就能感受到热浪扑面而来——夏天来了!(从用词角度分析加点词)
②母亲低着头,像一头拉车的牛,绳索深深嵌进薄薄衬衣下的肉里。(从修辞角度)
(3)文章主要写母亲,第⑤自然段为什么写二姐呢?
(4)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母亲的夏天”?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形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答案】割麦;拉麦;卖秸秆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0/9 4:0:1组卷:24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轻轻地抱住母亲
    茹喜斌
          ①母亲已经70多岁了。70多岁的母亲在胆囊切除手术中受尽了磨难,本已衰老的母亲更加虚弱了。母亲在病床上躺着,想动一下都非常艰难。那天晚上,母亲下床小解后怎么也上不了床,当时,我就那么轻轻地一抱,就把母亲抱到床上。也就是这么轻轻地一抱,竟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
          ②上了床的母亲不愿躺下,就那么实实在在地靠在了我的怀里。那时我感到了我胸脯的宽厚,也感到了母亲的瘦小。我搂着母亲,并且轻轻地晃着母亲,母亲那一头苍白的头发就散乱在我的眼前。我低头给母亲理那头发时,母亲的双眼闭着,眼角却溢出了几滴泪水。我给母亲擦泪时母亲说:“你小时候,我就是这样抱着你,你不老实,老是乱蹦乱跳。”我说:“妈,你想我抱着吧?”母亲说:“想,抱住我,我心里就踏实。”我眼里湿润了……母亲说着就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于是,我就那么轻轻地抱着母亲,感到有一股爱的暖流在冲撞着我的心扉,我感到我强壮的身子就是母亲的靠山,就是母亲的胆量,就是母亲的渴望……我的泪,竟忍不住掉在了母亲的脖子上。
          ③把一个人抱在怀里是因为心中有爱,那是一种深沉的爱,一种无法描述的爱,一种比所有语言的表述都要博大凝重的爱。小时候母亲经常抱我,抱着我下地,抱着我拾柴……我要是乖巧,母亲还会亲我的脸蛋儿,我这时就会搂住母亲的脖子,那是一种渴望,一种依赖,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幸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就不愿让母亲再抱了,最多会让母亲扳着脸看看我胖了还是瘦了。当我长到渴望和异性亲热的时候,我会激情地抱住女友,或是让她紧紧地抱住我,甚至热烈地亲吻,却不再愿意接受母亲的双臂和怀抱了。这时的母亲,就只能用慈祥的目光或是我喜欢的食物来表达她深深的母爱了,而我也再没有搂住母亲脖子的渴望了。但就在那个晚上,我抱着母亲时忽然感到,那个搂着我的脖子撒娇的女儿就是当年的自己,而我就像重新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里一样,那么甜蜜,那么幸福。
          ④又一个晚上,母亲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到夜里10点钟时,母亲说:“我想睡了。”我说:“妈,我把你抱到床上吧。”母亲说:“中。”于是,母亲就搂住了我的脖子,母亲比过去明显胖了。我抱着渐渐康复的母亲向床边走去的时候,母亲是满脸的笑容,我知道母亲在我的轻轻一抱中感到了甜蜜和满足,我感到我幼小时的形象和母亲叠在了一起,那是人生漫长的旅程,也是母子爱的结晶和升华。我把母亲放到床上时,母亲竟然出乎我预料地说了句:“好幸福啊!”继而就是响亮的笑声了。
          ⑤我在这笑声里充满惭愧。我们会激情满怀地抱住亲爱的妻子去倾吐炽热的恋情,我们会喜不自禁地抱住女儿去倾吐脉脉的爱意。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去抱一抱年迈的母亲,去倾诉那份人间的热爱的亲情呢?
    (1)从全文看,题目“轻轻地抱住母亲”中的“轻轻”一词用得很形象,请分析“轻轻”的含义。
    (2)第①段中“也就是这轻轻的一抱,竟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使“我”的心灵受到强烈震动的原因是什么?
    (3)请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将病中母亲的肖像描绘出来。
    (4)对本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以“轻轻地抱住母亲”为线索,着重描述了“我”抱住病中母亲与渐渐康复后的母亲的动人情景。
    B.文章最后一段直抒胸臆,抒发了对母亲的愧疚之情,感情真挚动人。
    C.为了引人入胜,本文运用了倒叙和插叙的叙述方法。
    D.本文描写细腻,语言朴实自然,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深的母子之情。
    (5)你喜欢文中的“我”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发布:2024/12/27 3:30:2组卷:25引用:4难度:0.5
  •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逃离肖申克
    高延晶
          第N次重温《肖申克的救赎》,当瑞德和安迪这两个渡尽劫波的老朋友在蔚蓝的太平洋边拥抱的时候,我又忍不住流下幸福的泪水。真是心灵鸡汤啊,当瑞德在安迪的信中读到“hope is good thing(希望是个好东西)”时,我也仿佛看到了生活中的一线亮色是心中的希望。
          《肖申克的救赎》是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可惜生不逢时,1994年美国电影佳片迭出,低调沉稳的《肖申克的救赎》被那些炫目的大片抢去风头,当年的奥斯卡桂冠也被傻乎乎的阿甘抢走。而真正的经典是需要历史考验的,安迪的越狱故事没有赢得小金人,却赢得了无数影迷的心。业界公认的IMDB(互联网电影资料库)电影排行榜上,多年来稳居榜首的,就是这部《肖申克的救赎》。
          表面上看,《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越狱题材的剧情片,但看多了,就会发现,这是一部充满隐喻的哲学电影。这部电影的关键词是一个非常长的英语单词institutionalization,意思是体制化。在这部电影里,监狱就是体制化的实体,电影借瑞德的嘴,说出了囚犯(人)与监狱(体制化)之间的关系:一开始,它剥夺了你的自由,你恨它;接着你慢慢习惯它;最后你离不开它。
          片中一位在监狱待了50年的老囚犯被假释出狱,但他已经离不开监狱,无法适应外面的生活,最后选择了自杀。其实,监狱只不过是体制化的极端例子,现实生活中,体制化可谓无处不在。沉闷无聊但又无法逃避的工作,过了七年之痒“相看两相厌”的婚姻,哪一个不是牢笼?
    《肖申克的救赎》里面,对体制化的描述是和风细雨的,其中最令人恐惧的,并不是狱长的贪婪和狱警的凶残,而是希望的泯灭。贯穿影片的一条线索值得玩味:入狱20年后,瑞德申请假释,说自己改过自新了,可假释被拒;入狱30年后,瑞德再次申请假释,他再次强调自己已经改过自新,但仍被拒绝;入狱40年,瑞德已对生活不抱希望,面对年轻的假释官,他不屑地说,“什么改过自新,狗屁”,但这一次,假释被批准了。
          三次面见假释官的过程明确地告诉大家:只要你还对生活抱有希望,体制化就不会放过你;只有你对生活绝望了,你才会获得自由。但是绝望的自由,还有什么价值?
          幸好,影片中还有安迪这样的人物,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对自由的向往,凭着毅力和智慧,还有对希望的坚守,终于逃出生天,找到人生的彼岸。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摆脱体制化的过程。这个体制化不仅仅是我们身边的一个个“监狱”,还包括内心中无数的“监狱”。最后能不能成为安迪,能不能逃离这些“institutionalization”,要靠你自己了。
    (选自《青年文摘》)(1)简要概括作者为什么认为《肖申克的救赎》是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
    (2)作者提到瑞德三次面见假释官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作简要叙述。
    (3)怎样理解文章第三自然段画线部分的句子?试作简要分析。
    (4)文章第四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发布:2024/12/27 1:30:1组卷:2引用:2难度:0.2
  • 3.《外国诗二首》整体感知。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态度 现实——假如生活欺骗 嘱咐 相信——快乐将会来临
    不要悲伤心急 永远
    须要①
     
    一切 都将会过去
     
    《未选择的路》
     
    ——决定(选择)——④
     
    ——多年后的回顾

    发布:2024/12/26 22:30:1组卷:22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