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回答问题。
桂海潮:36岁大学教授“变身”航天员      ①5月29日,随着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名单的公布,36岁的桂海潮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里。细心的人很快发现,他佩戴着眼镜,这将是我国首位戴眼镜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
      ②与往次飞行任务不同,神舟十六号是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我国航天员队伍“新成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首秀”。其中,作为我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首个载荷专家的桂海潮,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教授,主要负责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的在轨操作,在科学、航天工程等领域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丰富操作经验。
      ③黑瘦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桂海潮深有感触地说,“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参与到载人航天事业中是一件幸福的事。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是我前行的动力。
县城理科第一考上北航,31岁任博导      ④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一飞冲天,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当时,桂海潮正在云南施甸县城中学读高中二年级,从校园广播里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时,他开始对飞向太空充满向往。
      ⑤从小,桂海潮对科学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套《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他少年时代最为心爱的科普读物。在这套书里,他学习到了很多航天的入门知识,特别是看到“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致力于航天报国的感人事迹后,桂海潮崇拜不已,也在心里埋下航天的种子。
      ⑥心怀理想,学习便有了动力。高考时,桂海潮以县城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
      ⑦9年时间,桂海潮一路从本科攻读完博士学位,继而赴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近20篇SCI学术论文,成绩斐然。
      ⑧3年后,桂海潮带着丰硕的学术成果学成归来,国内多个名校纷纷向他抛出了橄榄枝。最终,桂海潮选择回到自己的母校,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的一名副教授。
      ⑨2018年,31岁的桂海潮担任博士生导师。正当他在自己的领域打算大展拳脚时,又迎来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⑩2018年的一天,桂海潮所在的学院召开大会。会上,院长宣布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国家开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员,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选拔的航天员分三种类型,即: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其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拔。
      ⑪“如果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太有意义了!我一定要试一试,将我这么多年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自己的幻想变成了现实。桂海潮第一时间就报名参选载荷专家。
两年零三个月的训练,“干就完了!”      ⑫通过层层严苛的选拔后,桂海潮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加入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
      ⑬第三批航天员是幸运的,他们赶上了空间站阶段密集的飞行任务,给每个人都提供了充分的舞台和机会。
      ⑭幸运并不代表他们的训练标准会降低。他们的训练内容多,训练强度大,训练进度紧,挑战比较大。对于桂海潮来说,比起从空军飞行员队伍里选拔的航天员,他的体能素质和航天技能训练底子上显得稍微薄些。
      ⑮“干就完了!”桂海潮轻描淡写地说。
      ⑯离心机训练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选拔标准是6G的过载,比航天驾驶员标准低。但是,入队后所有训练标准都要达到8G的过载,这2G的差距对桂海潮来说,也是一段艰辛的跋涉。
      ⑰第一次训练时,桂海潮感觉胸腹部有被牢牢压住的感觉,每一次呼吸,胸部都有撕扯的感觉,心率也偏高。
      ⑱桂海潮对自己的表现极不满意。训练结束,他便找有经验的师兄们请教。爱琢磨的桂海潮还找出了自己成绩不佳的症结所在——由于心理紧张、身体素质、技巧不足,从而导致呼吸对抗动作做得不到位。
      ⑲为此,他在以后的练习中不断修正,不但克服了2G的差距,训练成绩也从二级提高到一级。
      ⑳训练的苦和难,对桂海潮来说,比不上在体验其过程中所获得到的各种乐趣。他说:“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
和飞天英雄并肩作战,珍惜机会也感到压力      ㉑2022年6月,桂海潮被确定执行神舟十六号任务。能和三次飞天的景海鹏一起执行任务,他感到非常幸运。桂海潮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但也充满压力。
      ㉒“要是现在让你飞,你是不是有信心?”乘组刚成立时,景海鹏这么问,桂海潮选择了沉默,他说他的底气不是很足。
      ㉓在训练过程中,景海鹏仍然会经常对他进行这样的“灵魂拷问”:你准备好了没有,你具备了飞天的能力吗?
      ㉔这次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新阶段后的首次载人飞行,将要承担非常繁重的空间科学试实验任务,将是目前开展在轨试实验项目最多的载人飞行任务。作为乘组中的载荷专家,桂海潮承担了较多的实验项目。
      ㉕“你准备好了吗?”
      ㉖飞向太空之前,面对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桂海潮十分自信地说:“到今天为止,我觉得我从技能上、身体上、心理上都准备好了,我有信心迎接这次任务的挑战!”
      ㉗事非经过不知难。经过两年零三个月的训练,在地面模拟器做过无数次的操作,桂海潮非常期待能去真正的中国空间站里,去体验和探索未知,去体验真正太空失重环境下工作和生活的感觉。当然,他也期待着从宇宙视角欣赏美丽的地球,欣赏深邃的太空,然后在浩渺的宇宙中放飞思绪、进行畅想。
      ㉘成为航天员后,桂海潮经常会做一个梦,梦见自己驾驶飞船穿越在各个小行星之间,穿越黑洞……如今,他的梦想之舟、探索之旅即将开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邱晨辉 通讯员占康)(1)文章第一部分关于桂海潮的学习经历能否删去?为什么?
(2)面对体能素质和航天技能训练时,桂海潮轻描淡写地说:“干就完了”。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轻描淡写”的理解。
(3)说说全文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关系及作用?
(4)本文是一篇新闻通讯,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新闻通讯的特点。
(5)与三次飞天的景海鹏一起执行任务,桂海潮充满压力,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他如何顶住压力?
(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年度校园人物”活动,你推荐桂海潮为年度人物,请写下你的推荐词。

【答案】(1)不能删掉。突出桂海潮的坚毅品质,扎实的学术水平,交代了为什么能入选神舟十六号任务的原因,赞美了桂海潮坚毅的品质。
(2)“轻描淡写”在文中表示桂海潮对两年零三个月的艰苦训练持一种乐观、幽默的态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桂海潮坚毅的品质,崇高的科学态度。
(3)交代了文章的内容,展现桂海潮的奋斗历程;使文章段落更分明,脉络更清晰,吸引读者兴趣。
(4)真实性、时效性、客观性
(5)接受专业训练,磨炼实验操作经验;调节自己的心理,克服心理困难;参与身体素质训练,做飞天能力准备。
(6)示例:从追梦到圆梦,桂海潮能够和榜样成为一样的人,走杨利伟走过的路,飞杨利伟飞过的天,离不开他20年来的奋斗与努力:十七八岁正是贪玩的年纪,但桂海潮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目标明确,放弃北大报考北航;科研中,“一丝不苟、厚积薄发,抓住关键难题不放松,博士在读期间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最后经过近乎苛刻的体能训练,圆梦太空。“追星”最高的境界,莫过于活成了榜样的模样。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8/23 6:0:3组卷:16引用:2难度:0.3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秋天的喜讯
    纪红建
    “嘎吱--”
          袁隆平院士急不可待地迈出自家小院的门。
          翠绿的禾苗,在风中齐刷刷弯腰点头,仿佛在向这位“稻田老兵”鞠躬行礼。
          半个月前,袁隆平在长沙马坡岭这个幽静的院内过了九十岁生日。他年事已高,已不能频繁奔走在全国各地的杂交水稻基地。省农科院便在袁隆平住宅旁开发一块试验田,让他拉开窗帘就可以看到禾苗,走上几米就能与它们亲密接触。
          袁隆平紧走几步,蹲下身子,轻轻地抚摸着禾苗。禾苗像调皮的孩子,在他的怀抱中嬉笑。
    “袁老师,您慢着点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退休科干部李超英匆匆走出小铁门,焦急地叫道。
    “您别这么性急,走快了要气喘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辛业芸也紧随其后。
    小李、小辛,没事的,我现在是正宗的‘90后’啦!”袁隆平一回头,笑着说,“小李,去挑一个壮实的稻禾。”
          李超英双手娴熟地将一株稻禾一合拢,挑出一枝剑叶又长又壮的穗子,小心翼翼地拔出来。
    “这个穗子大!”袁隆平拿着穗子,左看右看,又摸又闻,爱不释手。
          这片青葱翠绿、还在孕穗期的水稻,可不是普通的晚稻,而是近几年由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开发研究并取得基本成功的第三代杂交水稻。袁隆平是个急性子,不论是早稻还是晚稻,只要水稻一打苞,他就迫不及待地数一数,以预测产量。这一习惯保持了五十多年。
          回到客厅,剥开剑叶,取出苞子,辛业芸、李超英和袁隆平的老伴邓则,分头数起来。袁隆平从桌子上拿起记录本和笔,等待她们报数。
    “三百一十九粒。”辛业芸第一个报数。“三百五十一粒。”李超英第二个。“二百二十七粒。”老伴邓则最后一个。
          袁隆平一笔一画写好后,说:“再数两遍。”
          第二遍,第三遍,都没有更改数字。
    “袁老师,拿手机来统计吧!”辛业芸说。
    “手机屏幕太小,怕算错,还是拿计算器稳妥些。”袁隆平说着,随手从桌子上拿过一台计算器来。
    “八百九十七粒!”一阵噼里啪啦后,袁隆平兴奋地喊起来。
          辛业芸凑了过来,有点怀疑地问,“袁老师,您没算错吧!”
    “我们再数一次,再算一次。”袁隆平也慎重起来。
          又是一阵噼里啪啦,还是八百九十七粒。
          袁隆平在记录本上的数字后郑重写上:“记录人:袁隆平,2019年8 月23日中午12点15分。”
          这是袁隆平连续第三天数孕穗期的第三代杂交晚稻穗子,抽穗期和灌浆期他还会不断数。冬天,湖南没有水稻,他就跑到海南基地数。五十多年来,这一习惯,从未间断。
          随后,袁隆平又算起来,他要根据这三天的平均数,来预测试验田里的第三代杂交晚稻的亩产量。8月21日数了一穗有六百六十七粒,8月22日数了一穗有六百五十四粒,加上今天的八百九十七粒,三天平均七百三十九粒。袁隆平非常保守地按百分之八十五的结实率。算出一穗稻谷的重量,然后乘以一亩田的稻穗数和估计的粒重,得出亩产量。
    “亩产可达一千零六十七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大有可为。”袁隆平望着窗外的试验田说。
          这是今年立秋以来的一个喜讯。
          其实不论第一代还是第二代,都已是世界奇迹。然而,袁隆平不服老,更不满足。
          2011年,袁隆平领衔启动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利用,并成功研发出以遗传工具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利用该技术获得的不育系,克服了前两代的缺点,又兼具前两代的优点。
          目前,第三代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当然,基本成功并不代表完成任务与使命,要真正形成产品,全面推向市场,走向高产,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更有敢于创新的前瞻性思维。
          袁隆平的科研之路,不光有“知识、汗水、机遇、灵感”,“我们的团队已经开始研究第四代C4型杂交稻了,这种杂交水稻具有光合效率高的优势,预计2022年C4型水稻可基本研究成功。”“还有第五代,那是一系法杂交水稻,通过无融合生殖固定杂种一代的杂种优势,我们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已经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在杂交稻中引入无融合生殖特性。”
          袁隆平年岁已高,但他作为一名国际农业战略家的本色没有褪。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节)(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塑造袁隆平的形象,语言平实质朴,内容通俗易懂。
    B.文章倒数第二段连续引用了两个句子突出袁隆平的“知识、汗水、机遇、灵感”科研之路。
    C.文章采用人物通讯文体常用的第三人称的视角,客观地记录人物的言行,使文章真实可信。
    D.文章在叙事当中适当地穿插了一些相关的背景介绍与人物评论等,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文章详细叙述了袁隆平的一件什么事?体现了袁隆平的什么特点?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翠绿的禾苗,在风中齐刷刷弯腰点头,仿佛在向这位“稻田老兵”鞠躬行礼。(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②小李、小辛,没事的,我现在是正宗的“90后”啦!(赏析加点词语)
    (4)请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的最后一段的作用。
    (5)袁隆平五十多年如一日坚持科学研究的内在动力是什么?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学农有学农的乐趣!只要有追求、有理想、有希望,就不会觉得苦!我们研究水稻,要待在水田里,还要在太阳底下晒,工作是辛苦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很苦,吃不饱,但我觉得乐在苦中,因为有希望、有信念。我认为粮食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所以我觉得我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对国家、对百姓都是大好事。我现在身体还不错,老骥伏枥,壮心未已。我还要迎接新的挑战,向新的目标迈进。
    --袁隆平

    发布:2024/12/27 3:0:1组卷:39引用:2难度:0.6
  • 2.课文《鱼我所欲也》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发布:2024/12/27 0:30:2组卷:29引用:2难度:0.7
  • 3.父亲的眼神      ①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
          ②那是在我上中学时,因为有“瘸腿科”,加上当时传说文理不再分科,所以,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地差。这样的情况下,肯定高考无望。因此,高一期末考试前,我彻底失望,回到家里。
          ③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二流子”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且学不好了,还不如回家种田。
          ④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他对我寄予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进去我的话。我不怕父亲发火,却怕父亲的沉默。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在身上像虫一样爬,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下来……
          ⑤中午,回家吃过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退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沉默,让我忐忑不安。
          ⑥吃过饭,父亲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然今年地瓜就收不到了。”我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⑦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汗水把我弄的睁不开眼睛,要在学校,现在正是午睡的时候,我早已经呵欠连天了——看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⑧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不屑、鄙夷,也有悲哀、绝望,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说不出的内容……
          ⑨“当庄稼人你也不够格,躺在地头睡觉庄稼就会长出来?你那个样,二流子也比你强。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赶快起来!”
          ⑩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早已经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提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⑪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轻轻地把我叫醒。一睁眼,除了看见他瘦弱的躯体、苍老的面容外,又是那眼神。想到父亲快60了,身体多病,为供我读书,每天仍在田间劳作,毫无怨言……我突然坐起来,大声地说了一句:“我要上学!”
       ⑫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
          ⑬尽管远离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安。时至今日,我最喜欢的歌还是蔡琴的《你的眼神》。这首歌的旋律很美,很忧郁,很沉静,很悠远,父亲的眼神不这样,但我想起来却抑制不住自己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满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我忘不了你的眼神!”
    (1)请简要概括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从全文看,第①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3)第⑪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生动写出“我”
     
    的心理。
    (4)“父亲的眼神”对“我”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巨大作用?
    (5)“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父亲用朴素的话道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从中你感悟到什么?

    发布:2024/12/27 2:0:1组卷:59引用:3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