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藏在化石里的传染病密码
①不止人类,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有各自恐惧的传染病。古生物是否也会受到传染病的困扰?研究人员又是通过什么发现它们身上的传染病的呢?
②传染病的病原体几乎都是软体结构,很难成为化石保存,更不用说和它们的寄主一起保存下来。而且,绝大多数传染病都是在内脏器官等处发病,而内脏只有在极偶然的情况下才能形成化石保存下来。所以,想通过化石直接研究古生物是否存在传染病几乎是不可能的。 ( )少数古生物在染病后,骨骼等硬体结构随病情扩散受到影响,而且这些骨骼症状恰好又得以保存形成化石,那么,古生物的不幸就可以变成古生物学家的“幸运”。
③2022年,古生物学家在美国发现一具梁龙类化石。梁龙是一类体型巨大的蜥脚类恐龙,它们的脊椎上有很多孔洞。但让人惊讶的是,这只正处青春期的恐龙颈椎孔洞附近,竟有一系列奇怪的、没有任何分布规律的骨质结节。
④这些骨质结节是什么呢?古生物学家将新标本与已发现的其他梁龙类颈椎对比后,未发现任何类似结构。随后,他们使用CT扫描,发现这只恐龙存在骨质疏松现象,而骨质结节附近并没有骨骼受伤愈合的痕迹,因此不是外力所致。同时,古生物学家发现,现生动物的疾病感染扩散到骨骼后也会出现类似结节——这只梁龙很可能是生病了。
⑤病在哪里?梁龙脊椎上的孔洞和现生鸟类的类似,而现生鸟类的孔洞是用来附着一种辅助呼吸的器官——气囊。由此,古生物学家推测,这只梁龙和鸟类一样具有气囊,且很可能是呼吸系统发生了病变。
⑥可什么样的呼吸系统疾病会影响到骨头?古生物学家首先想到的是癌症,但癌症多发于动物老年阶段,这只恐龙正处于青春期。除此之外,现生鸟类气囊发现癌症的案例极少,即使有,也未发现类似影响。因此,癌症基本被排除。
⑦之后,古生物学家把目光对准了气囊炎——一种现生鸟类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研究对比发现,一些鸟类的呼吸系统受到真菌感染并扩散到骨骼后,会出现和新标本类似的构造。基于这些研究,古生物学家认为这只恐龙不慎把致病真菌吸入身体,导致患上严重的气囊炎,这可能也是它“英年早逝”的原因。
⑧除这只梁龙外,古生物学家还在其他恐龙以及同时期爬行动物身上发现了呼吸道传染病存在的痕迹例如在白垩纪的蜥脚类恐龙和三叠纪的海生爬行动物幻龙的肋骨上,都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小骨包。对其切片研究后,发现这些骨包的截面显微结构与现代肺结核引起的肋骨病变相似。这正说明,恐怖的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很可能在中生代时期就已经在动物间传播了。
⑨除了骨骼化石,古生物学家还在琥珀(松脂化石)中发现,曾让人闻之色变的鼠疫、疟疾等传染病在千万年前也已存在。
⑩这些研究表明:有的传染病病原体生存时间可能长达上亿年,生命力极其顽强。这也提醒我们,针对传染病的防范工作绝不可松懈。
(有删改)
(1)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②段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CC
A.并且
B.因为
C.然而
D.尽管
(2)阅读第③一⑧段,根据文章思路,完成下面的填空。

(3)从全文看,第⑨段不能删除,请简述原因。
【答案】C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27 14:0:0组卷:36引用:1难度:0.3
相似题
-
1.从备选词语中选择填空。
漫步语文世界,才能欣赏到一幅幅理想的生活画卷,这里,
(备选词语:只有,不仅,况且,可是,而且,既然)发布:2024/12/26 21:0:8组卷:270引用:3难度:0.7 -
2.读“死”书与读“活”书
蒋孔阳 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 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 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1)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是
A. 如果……就……B. 与其……不如……
C. 既然……就……D. 不但……而且……
(2)本文作者的观点是
A. 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B. 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功夫。
C. 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D. 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3)与作者所说的读“死”书的方法不相符的是
A. 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
B. 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记牢,然后照着去应用。
C. 要准确掌握书中的形、音、义,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
D. 要把书真正读懂,不能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4)下列名言警句哪一句可以用作本文的论据
A.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B.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C.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D.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5)本文没有运用下列哪一种论证方法?
A. 道理论证 B. 事实论证 C. 对比论证 D. 比喻论证。发布:2024/11/21 17:30:1组卷:22引用:2难度:0.8 -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______我走到哪里,_________我睡得很沉,_________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______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发布:2024/11/21 2:0:1组卷:429引用:7难度:0.7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