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成为你自己
周国平 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美好理想的时期。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应该成为你自己。
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好吧,我问你:就让你完完全全成为拿破仑,生活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太愿意啦!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我自己了吗?对了,我的朋友,正是这样。那么,你不愿意了?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改变,惟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
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无论他多么羡慕别的什么人,如果让他彻头彻尾成为这个别人而不再是自己,谁都不肯了。
也许你会反驳我说:你说的真是废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自己了,怎么会彻头彻尾成为别人呢?不错,我只是在假设一种情形,这种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说的方式发生。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形却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发生着。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例如是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惟独不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儿也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和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一个答案。我还相信,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我只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名声、财产、知识等等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感受人生。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你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人生意义的独特领悟和坚守,从而使你的自我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在历史上,每当世风腐败之时,人们就会盼望救世主出现。其实,救世主就在每个人的心中。
(1)本文的观点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文章的第4自然段针对生活中 自以为成了自己自以为成了自己的人进行分析,阐明了“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的道理。
(2)第4自然段中,作者把生活中的某一种人比作“别人的影子和事务上的一架机器”,这种人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请用原文回答。
(3)对第5自然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D
A.“怎样才能成为自己”,这是一个难题,作者认为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
B.要成为你自己,最重要的是真正意识到“自我”的宝贵。
C.作者借卢梭的话证明画横线句子所表述的观点。
D.画浪线句子中的“这一点”指的是“名声、财产、知识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
【答案】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自以为成了自己;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D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7 10:35:59组卷:0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改变,在电光石火间
毕淑敏 ①一本书,就是一堆念头的菜园子。作者只是种菜的老农。把自家的西红柿,萝卜种出来后,便不知它们将去向何方,有何际遇。而那些念头走街串巷,深入千家万户,走得更远。它们是一个个陌生人,却能很轻易地走进许多人的心灵。
②因此,我相信,一定有一本藏在远方的书,它是我们的至交,它的肚腹中藏着一句话,有可能改变我们精神世界的架构,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最后甚至扭转我们的人生轨迹。
③为什么看似单薄甚至不堪一击的书本,却在某种程度上很容易改变我们?因为你不是作者,对书没有戒心。
④在接受理念时,太尊敬和太叛逆都不是好事。太尊敬了,就隔着一道天堑,觉得彼此的境况可比性太差,适用于你的不应适用于我,甚至是肯定不适用于我,于是被尊敬引到另外的岔道上;至于太叛逆时,那是谁的话都听不进去,灵魂的抽屉已塞得满满的,甚至没有空隙再放入一张A4纸。只有当我们漫不经心时,所有的警戒都已被下,懒散,安全地翻着书页,润物细无声的改变反倒容易发生。
⑤人在放松时,潜意识就像池塘里的小鱼快乐地游动起来。而人们的绝大部分生活正是受着潜意识的控制,潜意识有时比我们的意识还要健康。它善良、聪敏,不墨守成规。不故步自封,甚至也不自卑。它更能分辨什么是对这具驱体有用、有好处的东西。
⑥当你和书交流时,你就是放松的。当书中的某一句话,在不经意之间和你的潜意识发生轻轻碰撞的当儿,有一些很重要的、你未曾意识到的改变,就在电光石火中产生了。
(1)题目中的“改变”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本文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说理,请从文中任选一例具体说明。
(3)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④段中“于是被尊装引到另外的岔通上”是说受书中错误理念的误导,走上邪路。
B.第⑤段中“有用、有好处的东西”指“书中的某一句话”。
C.本文重点讲述了读书的好处。尤其强调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读书效果最好。
D.本文从书能够走进读者的心灵谈起,围绕中心展开议论。最后进一步回扣文题。发布:2025/1/3 1:0:5组卷:5引用:3难度:0.5 -
2.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1)本文是一篇
A.说明文
B.记叙文
C.散文
D.驳论文
(2)本文选自
A.《且介亭杂文》
B.《朝花夕拾》
C.《呐喊》
D.《野草》
(3)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4)“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发布:2025/1/3 0:0:1组卷:1引用:2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聚焦文化认同功能,推动传统现代融合。准确把握节日文化的文化认同功能,是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立足点。文化认同既是节目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节日文化不断发展的基础条件。节日文化由时间制度的确定,价值观念的形成,仪式活动的内容方法、用品和饮食习俗等一系列文化内容构成。这些构成要素,无不是在集体协商,反复调适、不断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是群体意志和文化认同的产物,构成由“我”到“我们”的节日文化记忆。传统节日对文化传承和社会凝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弘扬节日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传统节日与现代节假日体系融合,成为创新节日文化的重要举措。
保持公共性前提,丰富节日文化内涵。保持公共性是节日文化创新前提,在制度、习俗,仪式等公共事项创新基础上实现节日文化创新,是节日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宝贵经验。历史上,在公共性前提下进行节日文化创新是一种常态。近年来,我国在节日文化公共性创新上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比如,“春运”作为当代中国春节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相关部门和行业重视,全局性的交通系统总动员、主流媒体全程报道等一系列举措,使“春运”成为中国节日的独特景观,形成丰富多彩的现代春节文化。既有传承又有创新,新的节日文化传统已经蔚然成风。在交流互鉴中保持定力,让“节”味恒久流传。文化传承不是简单重复和“原汁原味”的拷贝,文化总是在交流中繁荣,在互鉴中获得创造力。在国际化,信息化条件下,节日文化如何在频繁的交流互鉴中保持自我?立足当下,首先要认清什么是不能丢的,什么是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需要加以调试和不断丰富的。比如,重视家庭,热爱家乡的优秀传统不但不能丢,而且还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进一步加强。
创新节日文化,我们要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强化应对时代变迁的调适能力,提高运用新手段新彤式的创造能力,增强有我而不排他的文化定力,进而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彰显鲜明时代特征的节日文化体系。
(选自《人民日报》作者李松,有刷改)(1)下列对文章中文化认同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准确把握节日文化认同功能,是节目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落脚点。
B.文化认同是节日文化发展的原动力和基础条件。
C.节日文化是在集体中发展形成的,体现集体意志。
D.传统节日与现代节假日体系融合是强化节日认同重要的举措。
(2)下列不属于文中提到的中国节日创新发展的举措的是
A.聚焦文化认同功能,推动传统现代融合。
B.保持公其性前提,丰富节日文化内涵。
C.取其精华,弃其糟柏,批判继承。
D.在交流互鉴中有我面不排他。
(3)下列对文本语言和写作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A.本文按照总分的结构方式组织材料,层次条理清晰。
B.“春运”运用举例论证证明我国在节日文化公共性创新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C.本文观点新颖、主题鲜明,语言整饬华丽。
D.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发布:2025/1/3 7:0:1组卷:4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