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和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班级开展了“探寻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身边的文化遗产图文展板”的设计和布展工作。
(1)下面是展板“前言”部分的文字稿,同学们已经将其录制成音频,计划在展出时同时播放,其中加点字的读音、横线处填写的词语都正确的一项是 BB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近年来,文化遗产越来越被重视。每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推动文化遗产(融、溶) 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文物见证了中华民族发展历程,起到了(震、振) 奋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A.承载zài | 氛围fèn | 融 | 震 |
B.承载zài | 氛围 fēn | 融 | 振 |
C.承载zǎi | 氛围fēn | 溶 | 振 |
D.承载zǎi | 氛围 fèn | 溶 | 震 |
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唯一一座清代皇家园林遗址。它历经五朝皇帝100多年的扩建与修缮。在物质文化遗产层面,圆明园 了历代的稀世文物和史书典籍, 了全国各地的名园胜景【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其蕴含了古代建筑与园林的建造技艺、装饰工艺和文明习俗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圆明园不仅是清代皇家园林的重要 ,更是近代中国被侵略、殖民的历史 。它时刻都在向我们敲响警钟【乙】勿忘屈辱,吾辈自强!
①结合文段意思,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
A.珍藏 | 汇集 | 代表 | 见证 |
B.汇集 | 珍藏 | 代表 | 见证 |
C.珍藏 | 汇集 | 见证 | 代表 |
D.汇集 | 珍藏 | 见证 | 代表 |
B
B
A.【甲】分号 | 【乙】逗号 |
B.【甲】分号 | 【乙】冒号 |
C.【甲】逗号 | 【乙】逗号 |
D.【甲】逗号 | 【乙】冒号 |
明十三陵布局疏密有致、高低错落,有力地烘托了陵寝肃穆庄严的气氛。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说,成功的建筑设计,必须在建筑的群体空间组合上,以及建筑的布局上,富有音韵的舒展跌宕之美。十三陵的陵寝建筑就是这样成功的范例。明十三陵周围那幽美的自然景观也是陵园建筑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古代园林建筑中所讲究的“因借”效果,在陵墓建筑中得到了最佳彰显。“因”是讲园内,即如何利用园址的条件加以改造加工。“借”则是指园内外的联系。正如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概括的那样:“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
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段中两处画线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
A.第一处语句,把建筑夸张成凝固的音乐,完美地体现出明十三陵陵筑庄严肃穆的特点。
B.第一处语句,把建筑比喻成凝固的音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明十三陵建筑舒展跌宕的特点。
C.第二处语句,引用李约瑟的话,有力地说明了明十三陵陵墓建筑布局注重“因借”效果。
D.文段中两处语句修辞的使用,都是为了突出明十三陵建筑布局上所取得的成就。
②展板上同时展出了十三陵门户大红门前的世界文化遗产标志牌。请你从书体的角度对标志牌上面的“明十三陵”四个字进行判断,并用四个字概括这种书体的特点。
![]() |
书体: 篆书 篆书 |
特点: 1、因形立意,古拙多变。2、曲笔弧线,体正势圆。3、左不见撇,右不见捺。 1、因形立意,古拙多变。2、曲笔弧线,体正势圆。3、左不见撇,右不见捺。 |
C
C
位于昌平区回龙观街道的玉光寺经过修缮后开放亮相,成为集展览展示、基层议事、文化体验、休闲学习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回龙观城市会客厅。当地政府的目标是把它进一步打造成 、 、 的城市公共生活空间。
A.服务北京市、辐射昌平区、立足回龙观
B.立足回龙观、服务北京市、辐射昌平区
C.立足回龙观、辐射昌平区、服务北京市
D.辐射昌平区、服务北京市、立足回龙观
(5)同学们打算撰写宣传标语号召人们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他们用对偶句的形式拟出了前半句,请你拟写后半句。
宣传语:保护文化遗产,
彰显中华文明
彰显中华文明
。【答案】B;A;B;A;篆书;1、因形立意,古拙多变。2、曲笔弧线,体正势圆。3、左不见撇,右不见捺。;C;彰显中华文明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4/20 14:35:0组卷:28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