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回答问题。
亚洲“飞人”
——苏炳添奥运会半决赛夺冠记 ①他站在四号的起跑线上,眼神坚定,沉静自若,跃跃欲试,脸上有一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气势。鲜红的跑道在召唤着他,他仿佛已经压抑不住心中的力量,马上要迸发出来似的。在男子100m半决赛上,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着可能会在这十秒创造奇迹的黄种人一一苏炳添,所有人都翘首以盼。
②他如一匹灵敏的赤兔马,蹲踞在起跑线上,随时准备如离弦之箭一样冲出去。“砰”,发令枪响了,说时迟,那时快,苏炳添机敏的耳朵立刻捕捉到了枪声,像一枚子弹往前飞去,那一瞬间,他如“马踏飞燕”一般,双脚腾空,仿佛要踩住流去的时间。那一刻,他背上仿佛展开了华丽的翅膀,即将要翱翔于天际,前20m他取得了极大的优势,心中的力量裹挟了全身,别的选手(皆为黑人、白人)才明白,这原来就是能跑赢世界最快飞人——博尔特前50m的实力。
③之后进入途中跑,苏炳添大步流星,头发都飞舞着为他加油。他的神态是那么的渴望胜利,终点一直在召唤他,那1.72m的身高,在一众黑、白人运动员中,显得并不那么出众,但在这一刻,他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那疾风般的速度,震惊了所有运动员,他们的脸上,呈现的都是难以置信与惊异的表情。
④还未等电视机前的观众反应过来,他第一个冲过了终点——半决赛第一名!苏炳添刷新了亚洲纪录!跑赢了体质远远超出他的白人、黑人运动员。多少日日夜夜,多少辛酸汗水,在这一刻终于使他鹤立鸡群!他以9秒83,小组第一名的成绩挺入了男子100m决赛,成为第一位进入百米决赛的黄种人!
⑤这时,整个赛场都轰动了起来,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震耳欲聋,只听见一位记者自豪地说道:“苏炳添又创造了亚洲历史,以9秒83创造了奇迹。”教练和其他国家的人纷纷向他竖起大拇指,都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⑥他超越了人种的界限!苏炳添,中国人的骄傲!亚洲人的骄傲!黄种人的骄傲!那一刻,能不能站上领奖台已经不重要了。
(1)这是一篇 新闻特写新闻特写,主要是通过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进行形象化的报道,主要特点是多用 描写描写的表达方式;而消息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 全过程全过程,多用的 记叙记叙 表达方式。
(2)苏炳添的飞跑征服了所有的观众,你身边是否也有这样让你瞩目的运动员?观察你身边的运动员,用特写的方法写出他(她)的比赛镜头,不少于100字。(要求:用细节描写再现,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考点】提取新闻信息.
【答案】新闻特写;描写;全过程;记叙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7/26 8:0:9组卷:4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短文概括出主要内容。(18个字以内)
中新社台北5月1日电 四川雅安庐山震灾牵动各地民众的心。5月1日“两岸四地灾难救援重建交流研讨会”在台北召开,来自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专家与会,分享汶川地震、台湾莫拉克风灾等灾后重建经验,以期对雅安地震后续重建工作有所助益。
此次研讨会由台湾伊甸基金会主办。该会执行长黄琢嵩表示,希望通过两岸四地交流心得,可以有个平台一起为灾后重建出力。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郭虹是此次雅安地震“420成都公益组织联合救援行动”总召集人,她向参与此次地震救援的台湾公益组织表示感谢,并致赠志工救灾衣。郭虹还以四川汶川地震救援和重建为例,强调在灾后重建中跨界合作非常重要。与会专家还从“灾区福利服务输送”、“灾民生计与小区产业发展”、“面对未来灾难”和“重建与永续发展”四个方面探讨灾后重建工作。发布:2024/12/4 8:0:2组卷:17引用:1难度:0.7 -
2.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新华网北京9月23日电(记者樊永强)1992年1月,党中央作出实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决策之后,为这个举世瞩目的“中国第一船”取什么名称,备受国人和世界关注。
1993年,当时的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向参加飞船研制的各单位发出了“为中国飞船征集名称”的通知。经慎重考虑,载人航天办公室建议用“神舟”为我国飞船命名。
从字面上看,“神舟”意为“神奇的天河之舟”,又是“神州”的谐音,象征着飞船研制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是四面八方、各行各业大协作的产物;同时,“神舟”又有神气、神采飞扬之意,预示着整个中华民族都将为飞船的诞生而无比骄傲与自豪。
1994年初,“神舟”这个名字最终从众多的方案中脱颖而出。从此,中国自主制造的载人飞船有了名字——“神舟”。
随着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腾飞上天,“神舟”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的光辉名字,从此传遍神州大地。
(摘自《搜狐新闻》) 2011年4月,中国货运飞船名称征集活动正式启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组委会收到9640份提名:天梭、鲲鹏、天舟、神龙、龙舟……2013年10月,组委会向公众公布了这艘备受关注的货运飞船的名称:天舟,寓意天地间往来的星汉之舟。“灵槎准拟泛银河,剩摘天星几个”《博物志》中传说银河和海相通,有个住在海边的人想要乘坐“槎”(仙人所用的木筏)登天,木槎化火箭。我们把古人畅游浩渺宇宙的愿望变成泛“天舟”而相会于天宫的现实。
(摘自《央视新闻客户端》)【材料二】
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的首舱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5月29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搭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向太空、进驻天和核心舱。作为空间站建设阶段的首个飞行乘组,他们开始了太空家园的建设。
三名航天员在核心舱内搞装修、拆包裹、装WIFI,还到舱外安装了工具、设备、验证了舱外服和机械臂的性能。太空驻留三个月后,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返回地面。
2021年9月20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带着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进入太空,与核心舱交会对接,三名航天员继续建设太空家园,在轨驻留时间达到6个月。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完成了任务,顺利返回地面。
2022年5月10日,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搭载着陈冬、刘洋、蔡旭哲三名航天员来到太空。7月24日,问天实验舱发射成功,三名航天员在问天实验舱里进行了一系列空间试验、太空授课等活动,并通过问天气闸舱成功出舱。10月31日,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梦天实验舱对接、转位之后,中国空间站三舱“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11月12日,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
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搭载着费俊龙、邓清明、张陆抵达太空。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规划的12次发射任务全部圆满完成。
(摘自《载入史册!6名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会师》2022.11.30《新民晚报》)
【材料三】
“太空教师”来了!3名航天员像鱼儿一样依次“游”入问天舱,开始带领大家感受神奇的太空微重力环境。作为首个科学实验舱,问天实验舱等于把实验室搬到了太空。
太空实验开始了。在陈冬演示的毛细效应实验中,没有了重力的束缚,细管中的液面不断上升,速度比地面上同样的演示快得多;在太空趣味饮水演示中,刘洋用2米长的吸管成功喝到了袋中的饮料……一个个精彩的实验显示出太空环境的特别,让同学们对太空微重力环境产生直观的感受。
“我在天宫二号种过生菜,最近还品尝了蔡旭哲亲手种植的生菜。”陈冬亲手操作,对拟南芥进行样品采集,并把它在太空的生长状态冻存。实验前,拟南芥已被陈冬放到科学手套箱里。打开拟南芥的生长盒,每个种植孔里分别种着通过基因调控控制不同开花期的拟南芥。已经开花的拟南芥花朵为白色,非常小。随后,陈冬把剪下来的拟南芥放入冻存管里。陈冬介绍,所有的样本采集完成后,就会把它们放在零下80摄氏度的低温存储区。等返回地球的时候,这些样本将交给科学家进行研究。实验中,陈冬戴上了混合现实眼镜,借助这款眼镜,可以更轻松高效地完成工作,地面课堂的同学们也能借助陈冬的视角更好地观察实验。刘洋展示了生命生态实验柜里的水稻。经过70多天的生长,水稻已经从饱满的种子变成了水稻植株。不过,它们的样子看起来东倒西歪。这主要是因为失去了重力的刺激,水稻的生长方向也变得杂乱无章了。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10.13)
(1)选出对以上材料的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
A.搭乘“神舟十二号”的三名航天员到达太空后,开始建设太空家园。
B.用“神舟”为我国载人货运飞船取名是因为它是由我国自主研制的。
C.从2021年4月到2022年11月末,我国共有12名航天员抵达太空。
D.拟南芥的样本采集完成后会被放在零下80摄氏度的低温存储区存储。
(2)结合【材料一、三】内容,补充下联。
上联:太空课堂播撒科学种子
下联:发布:2024/11/22 11:0:2组卷:21引用:2难度:0.5 -
3.请将下列消息写成一句话新闻,20字以内。
自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宣布对部分台湾水果实施零关税后,5月中旬首批零关税水果登陆福州,接着亮相上海,京城百姓也纷纷议论何时才能吃上零关税台湾水果。5月30日一早,进入北京物美华天大卖场选购水果的顾客发现了一件新鲜事。在他们平时熟悉的水果柜台上,突然出现了几块醒目的大牌子,上面写着“台湾水果展卖”。那一排排摆放整齐、新鲜饱满的水果仿佛正向京城百姓宣告:“大陆同胞,我们来了!”
答:发布:2024/12/26 20:30:2组卷:14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