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教养,在点滴中教化养成
金正波 ①前几日,乘地铁去上班,正值早高峰,有很多人排队候车。地铁到站,车门刚刚打开,大家都很有秩序地等车内的人先下,然后再上车。可是,正当一位大爷准备下车时,一位打扮入时的年轻女士着急忙慌地突然冲进车厢,差点把老人撞倒。她没有表示任何歉意,便赶紧找了一个空位心安理得地坐下了。
②乘坐公共交通,先下后上是基本常识。可是这位女士只顾自己,不顾周围人的感受,既让自己出了丑,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这样“不拘小节”的人不在少数,像本期读者来信中列举的种种行为也是如此:有顾客吃自助餐大量浪费却不听劝告,在公共场所衣着暴露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事儿,却能反映个人教养和国民素质所暴露出的问题。教养往往就是在这些细枝末节上丢分的。
③改革开放后,尤其是随着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尤其是在衣食住行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些有失教养的行为为何还是屡屡发生?我们应该反躬自省。
④从缺乏教养的诸多表现来看,基本上都是不重视细节问题,总认为无伤大雅、不以为然,甚至有些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觉得这是“标新立异”,是“坚持自我”。当然,每个人都有表达个性的权利,但应该以不破坏最起码的公共礼仪规范为前提,毕竟每个人都是“社会人”,在待人接物、言谈举止中要体现个人的风度品位、修养情操。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者让座,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乱丢垃圾,穿衣整洁得体,凡此种种,虽是小事,但都是个人教养的最好展现。只有真正从思想上重视,才能转化为一点一滴的行动,养成良好的习惯。“诚于中者形于外”便是这个道理。
⑤当然,重礼仪讲文明的习惯养成,只靠个体的道德自律和行动自觉是不够的,还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树立最基础的行为准则和公共规范。比如,我们经常看到草坪上“小草青青,踏之何忍”的标志牌,虽然还有极少数人为了图方便,视而不见地践踏,但大多数人都能以此为戒,自觉遵守。行人留下的脚印少了,得益于这种善意的引导提醒,而且越来越多的草坪上已经无需立牌,人们也会主动绕行。近年来,随地吐痰、在公共场所抽烟、酒驾等现象,随着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也有明显好转。
⑥可见,教养是从细节中、从点点滴滴中教化养成的。教养培育和庄稼灌溉的道理一样,大水漫灌虽能疏解一时之旱,但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滴灌”可能更有效更有针对性。修正生活中的细节问题,耐心细致地“滴灌”,久久为功,方能浸润社会肌理,教化世道人心。
⑦《论语》云:“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教养如何培育?餐桌上的一碗一筷,谈笑间的一言一行,细节处的每一次改观,都是塑造有教养的现代公民的必修课。
阅读短文,思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阅读文章并联系实际,说说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教养。
【答案】(1)教养,在点滴中教化养成(或:教养是从细节中、从点点滴滴中教化养成的)。
(2)第①段记述了一位年轻女士没有教养的表现,引出议论话题:教养。同时作为事例,从反面论证了“教养,在点滴中教化养成“这一中心论点,使文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3)比喻论证。将“教养培育”比作“庄稼灌溉”,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教养是从细节中、从点点滴滴中教化养成的“的观点。
(4)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崇尚文明礼仪的民族,正如《论语》云:“不学礼,无以立。”文中的年轻女士没有教养,令人不齿。作为中学生,我要从细节、小事方面养成自己有教养,比如:自己穿脏了的鞋子、衣服自己洗,学会自立;同学做作业时,不打扰他,学会尊重人;坐公交车时,主动给老人、孕妇让座,学会关爱残疾人。
(2)第①段记述了一位年轻女士没有教养的表现,引出议论话题:教养。同时作为事例,从反面论证了“教养,在点滴中教化养成“这一中心论点,使文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3)比喻论证。将“教养培育”比作“庄稼灌溉”,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教养是从细节中、从点点滴滴中教化养成的“的观点。
(4)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崇尚文明礼仪的民族,正如《论语》云:“不学礼,无以立。”文中的年轻女士没有教养,令人不齿。作为中学生,我要从细节、小事方面养成自己有教养,比如:自己穿脏了的鞋子、衣服自己洗,学会自立;同学做作业时,不打扰他,学会尊重人;坐公交车时,主动给老人、孕妇让座,学会关爱残疾人。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0/24 15:0:1组卷:13引用:3难度:0.5
相似题
-
1.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7 2:30:1组卷:131引用:2难度:0.8 -
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文本一】
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 ①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应当更加秉持于祖国于时代的自信心,重视并不断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自身志气、骨气和底气,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砥砺前行,“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为社会发展和祖国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②自信自强,沉淀于中国悠久的奋斗历史。对于一个国家、民族而言,历史是影响其精神力量凝结和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奋斗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是一段不断奋斗的历史。正是有这种靡坚不摧、坚韧顽强的精神力量支撑,帮助中华民族走过遥遥的历史长河,迈入一个又一个新的历史征程。
③自信自强,淬炼于困难中凝聚的团结伟力。团结奋斗是我们党和国家能够解决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前提。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一步步走来,并取得如今的伟大成就,正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取得的。“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这股团结的力量不仅是当今历史条件下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更是凝结强大精神动力进而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新时代新征程,十四亿中华儿女共同托举强国复兴之梦,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以更加自信自强的姿态,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
④自信自强,更需要发扬在新时代下的拼搏奋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无数中国人挺身而出,担当奉献。见证国家脱贫奇迹,记录时代最美风景的陈贝儿;以9.83秒成绩闯进奥运会男子田径100米决赛的亚洲飞人苏炳添;双耳失聪但仍自强不息的青年学生赵梦南……他们作为青年一代,彰显了中华儿女的自信自强的精神风采。他们的故事感动着我们,也激励着更多的青年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在各自的赛道上书写绚丽璀璨的华章。
⑤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也更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凝聚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坚定笃行不怠的理想追求,在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在征程中勇担责任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崭新动力。
(作者:顾发祥,有删改)【文本二】
① 。巍巍大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虽历经磨难,但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历久而弥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三闾大夫屈原在面对谄媚小人时的自我独白;“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思想家荀子的自强坚持之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诗仙李白大气磅礴的自信之气……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早已在历史长河中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成为了中华儿女的民族基因。
②面对新的挑战,我们青年人更要自信自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在这样危急时刻,青年医务工作者不畏艰险,主动请缨支援武汉。在援鄂医疗队中,“80后”“90后”占到了护士成员的90%,这是我们青年人的自强之气;去年,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一炮而红,这是我们青年人的文化自信之气,青春靓丽,用大唐风貌显尽这盛世气象;数百万青年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用自己的力量来服务基层……身处于巨大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中,我们青年人更要自信自强,肩负起属于我们的时代责任,让我们的青春在实干奋进中熠熠生辉。
(作者:陈莉,有删减)(1)信息提取。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本一】的主要观点。
②根据语境,给【文本二】第①段横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2)【文本一】【文本二】中划线处都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的意图分别是什么?
(3)请你简要分析【文本一】的论证思路。
(4)有同学搜集了下面的材料,你认为其可以用来作为【文本一】或【文本二】中的哪一段的事实论据?请简要分析。
袁老几十年如一日,废寝忘食,一边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一边努力推广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让杂交水稻在许多国家“生根开花”。正如2004年《感动中国》给袁隆平的颁奖词中写道,“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发布:2024/12/26 19:30:1组卷:29引用:4难度:0.5 -
3.《鱼我所欲也》一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发布:2024/12/27 1:0:4组卷:16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