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张桂梅
1.名字的波折 回忆是一种重逢。
我们就用长焦距镜头去追寻你的背影,与你生命的起点和轨迹相逢吧。
你的出生地在牡丹江市郊一个美丽的屯子里。在那片辽阔的平原上,到处盛开着野玫瑰,花的芳香弥漫在黑土地上。祖先称此地为“赤玫火笼”,大意是野玫瑰花开得像火一样艳丽和旺盛。
你并非生来就卓尔不群,更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和书香的遗传基因。你出生在一个农耕世家,四个姐姐你一口米汤、我一口包谷饼地喂你,你竟然顽强地活了下来。你那时细细的脖子,大大的脑袋,整天噘着小嘴巴,活脱脱一个“小萝卜头”。
该起个名字报户口了。爸爸在院子里望着田野上盛开的玫瑰说:“就叫玫瑰吧。”姐姐去报户口,管户籍的同志竟不会写“玫瑰”两个字,便说:“改叫‘桂梅’行不?这两个字我会写。”
2.死而复生
昏迷11天后,你睁开眼睛,喊出口的第一声就是“疼”。一个月后,生命的活力才逐渐恢复。你想下床走走,当姐姐把你扶下床时,你的腿不听使唤,软软的,站不起来。你又躺回床上,心生怨恨和恐惧,声嘶力竭地问爸爸:“为什么要救我这个废人啊?”
原来腰部穿刺的那个针眼不仅发炎,还生了蛆,难怪你总觉得腰部又疼又痒。医生看后说:“得把蛆挑出来。忍耐一下吧,听说你还是一个小江姐呢!”医生的这种激励还真管用,在往外挑蛆和清洗上药的过程中,你没哼一声。
这场大病,使你开始思索你的一生该怎么度过,你开始有了自己的观点:不能全依赖别人。同学们来家看你,你们笑作一团,唱作一团。他们走后,你便下地锻炼走路。第一次下炕,你倒在地上,爬不起来,等爸爸回来才把你抱回炕上……
3.老师的责任 你的责任心是从一位美丽女老师身上学到的。
有一次学校组织夏游,大家正吃着东西,忽然听到一声尖叫,一条蛇钻进了一个女同学的裤腿里。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这位美丽的老师,伸手就把蛇拽了出来,用力甩出很远很远。蛇甩出去了,她却被吓昏了过去。几位男老师把她背下了山,送进了医院。
你想,一个美丽的柔弱的老师,她怕蛇,但为了她的学生,竟然表现出如此的勇敢精神,这与母爱有什么区别?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平时胆小如鼠,看见毛毛虫都会被吓晕。在医院,有人问她为什么会这么做,她只是淡淡地说:“这是老师的责任。”
一个人一生会学懂很多词语,“责任”二字,在那时候便播入你的心田。
4.死神又来敲门
1997年12月八,你腹痛难忍,去医院复查,被告知肿瘤复发。诊断书也是一份死亡通知书。你忽然觉得活着好累好累。你不是超人,不是伟人,你只是一个平凡的孤独的女人。你在这个世界上已无牵挂,你不想再坚持了。
你回到家从包里找出一个本子,摸出笔,开始疯狂地书写。从幼年、少年、青年,到遇到丈夫,到拥有的那些幸福日子,到丈夫丢下你让你孤独地生活,到你全身心地对学生的付出,到华坪县委县政府领导对你的关心。你边哭边写,像在写一篇无限长的遗书。哭了一晚上,写了一晚上,迎着旭日,身心俱疲的你终于放松了下来。
你“审判”了自己!
你的思绪回归现实:你学生的学习成绩刚有起色,难道你就要离开他们吗?你舍不得那些来自贫困山区、与你朝夕相处并有了超越血缘之情的孩子们。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如果不能考出去,她们只能重返大山,重复她们父辈的宿命。你要用自己生命最后的烛光,照亮他们精彩的明天。
你要尽全力抗拒死神对你的绑架。
5.你的“特效药” 你是华坪县中医院最不守规则的病人。如果有课,你拔下针头就跑回学校;没有课时,你才回医院打针。这样跑来跑去,控制不住肿瘤的生长。为了不浪费国家的钱,你干脆放弃了治疗。
你的学生们哭了。孩子们说:“是我们把老师累病的!听老师讲第一节课时,老师是那么年轻,可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了……”你说:“同学们,老师不会死的,也决不会离开你们,请相信老师。”
可爱的孩子们唤回了你的信心,她们是你的“特效药”。你决心在有生之年,加倍地爱护他们。放假不回家的学生没有水喝,你便自己掏钱去附近的一家饭店买开水。一暖水瓶收1元钱。当饭店的老板知道你每天买水是给学生喝,就降到5角钱一瓶,最后干脆不收钱了。
学习方面,你从不看重分数多少,只要她们尽力学就行。课间放音乐,讲课前唱一首歌,提倡讲普通话,让她们多读多写,引导她们带着感情放声朗读,把自己的情感糅进课文描绘的画面之中。
一个苗族学生,看起书来废寝忘食,你就盯着她吃饭,盯着她喝水,盯着她睡觉,劝她:“孩子,要科学地安排学习时间,失去了健康就什么也学不成了。
“老师,有你做榜样,我精力充沛得很。”
考试结束,全县1000多名考生,她考了第二名。
你身带疾病站在讲台上,成为学生们崇拜的“旗帜”,你的每一堂课,都是学生们励志的军号声。(摘编自李延国、王秀丽的报告文学《张桂梅》)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DD
A.文章用词讲究,开篇先用“重逢”,然后用“相逢”,一词之差,是因为针对的对象不同。“重逢”的对象是作者,“相逢”的对象是张桂梅。
B.张桂梅虽然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但依旧被父亲寄予厚望,赋予她象征旺盛的“玫瑰”之名,可惜最后被管户籍的同志改成了“桂梅”。
C.文章取材注重典型性,不仅有典型事例,也有典型细节,后者如张桂梅自费给学生们买水喝,同时还通过饭店老板反衬了张桂梅的奉献。
D.作者手执“摄像机”带着读者穿越时空,见证了张桂梅的生活中亲人、老师以及困苦、疾病如何一步步造就了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关于文中第四节“死神又来敲门”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A
A.张桂梅忍受着病痛之苦,接受了种种磨难,她也曾孤独软弱想要放弃,最终她通过“审判”自己走出困境,这都是文学性的体现。
B.张桂梅是时代楷模,而在作者笔下,她首先是个普通人,有笑有泪、有爱有恨,刻画没有拔高没有夸张,这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C.这部分生动刻画了一个鲜活而丰满的张桂梅形象,凸显了她思想感情的升华,这奠定了她跨越生死、以生命办学的思想基础。
D.“要尽全力抗拒死神对你的绑架”一句表现了张桂梅的斗志,这与后文“老师不会死的,也决不会离开你们”形成了巧妙的呼应。
(3)“桂兮梅兮,国之芬芳。”这是作者为《张桂梅》这部报告文学写的题记,请结合选文内容赏析其妙处。
(4)这篇报告文学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答案】D;A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25 8:0:9组卷:42引用:7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思维的两种速度
——丹尼尔•卡内曼(访谈)
问题1:根据您所认为的,我们拥有两种获取信息的方式:速度快的模式一和速度慢的模式二,它们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卡内曼教授:这两个思维模式是互补的。当我们被问到英国的首都在哪里,一个词马上自动从脑中冒了出来,不需要花力气思考,也没有什么企图性,这就是模式一。但如果涉及对世界、欲望以及想法的诠释,最终转化成信念和决策,那么它就是模式二。模式二更复杂,它控制着思维和行动。和模式一不同,它是间接的,不直接连通到记忆里。它是缓慢的,通常紧跟着一系列有目的性的思考。模式二的运作需要努力,得让自己成为行为的主导人,“是我在行动,是我在思考……”
问题2:我们能认为模式一简化了现实,从而简化了我们的存在吗?
卡内曼教授:我不知道模式一是不是“从而”简化了我们的存在,但是它确实简化了现实,只是时不时会造成认知偏误,而模式二也可能出问题。如果我认为有些事情是错的,或者我无法理解相对论,那得归咎于模式二的运作失败。我对模式一的理解是:它是一个情感模式,是一种自动产生的情感,它没有任何目的,是完全主观的,不管在模式二的运作下接受不接受它,都没有关系。模式一除了是情感,它还有更多的属性,它与我们对生活的诠释、认知,以及我们大部分行为紧密相关。模式二,不仅仅是一种思维,还确保着人们的控制力,这也很重要。
问题3:在什么情况下,模式二必须凌驾于模式一?
卡内曼教授:当我们在发生问题而没有找到解决方法时,或者在矛盾的两端进退两难时,或者必须违背逻辑和行为规则,甚至处于惊诧的状态下时,我们的精神就会全神贯注,思维过渡到模式二。但模式一和模式二并不会突然互相转化,因为我们大脑中有一块专门掌管矛盾的区域,让这两个模式之间有一个持续往来的通道。
问题4:大脑中的什么区域牵动这两个模式呢?
卡内曼教授:我想模式二并不隶属于一个特殊的区域管理,尽管它和前额叶有联系。我不想展开这个我知之甚少的话题。
问题5:我们不妨更进一步诠释这个问题,如果我们只有模式一或者模式二,我们的日常生活会是怎么样的呢?
卡内曼教授:如果我们只有模式一,我们会变得冲动很多,把一切脑子里闪过的事物说出来,就像小孩似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醉酒的状态,这就是模式二被弱化之后的效果。因此,社会生活就不会再有互相妥协的和谐了。动物的情感生活很先进,但我觉得它们并没有模式二的约束。相反如果我们只有模式二,那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什么都不是了,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台低等配置的电脑。
问题6:艺术灵感或直觉,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卡内曼教授:这是从模式一中冒出来的,但却是由企图所驱动的。因为模式二完全有能力带着意图在记忆里搜索,而即使我们停止搜索,有时也能自主地产生灵感和直觉,就像数学家亨利•庞加菜踏上公共汽车的台阶时,突然想到答案的情况。
问题7:您说模式一一直在解释我们所经历的事情,那我们会不会讨厌偶然事件的发生?
卡内曼教授:确实,人生来讨厌一切不确定的事物。但说实话,我们其实认不清什么是偶然性。因为我们长期处在一个创造历史、解释我们周遭世界的过程之中,这就是模式一的伟大之处。至于模式二,则是让人类更有意识,并采用模式一的成果。
问题8:心理病理学中遇到的挑战是两个模式的不平衡,也就是说当我们运用了过多的模式一或模式二,就会引发一些问题吗?
卡内曼教授:当然,如果我们长期地去自我批判,直到自己失能,那我们就是模式二使用太多,无法控制模式一了。模式一也会有病态的问题产生,比如强迫症。模式一能快速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模式一不仅驱动我们去开车,也决定了我们的口头禅,决定了我们自己看待外界的视野,它是我们高度整合的记忆,也是我们所创造的历史。这一切都不是模式二处于主导地位的结果。
【注】丹尼尔•卡内曼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名誉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1)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不属于“模式一”的一项是
A.当有人问及你的姓名时,你直接告诉对方。
B.骑车经过十字路口红灯亮起,你选择停车。
C.商场里播放熟悉的歌曲,自然地跟着哼唱。
D.高考毕业选择专业,你认真考虑反复琢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比模式一,模式二需要目的性思考,有更加复杂的思维模式。
B.模式一和模式二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C.模式一偏向于情感,模式二偏向于理性,因而模式二更加重要。
D.艺术的灵感和直觉更多由模式一产生,但有时模式二也会参与。
(3)本文的采访者有何访谈技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发布:2024/8/8 8:0:9组卷:6引用:2难度:0.5 -
2.阅读课文《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完成下列各题。
①诸位代表先生们,全国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协商会议现在开幕了。
②我们的会议包括600多位代表,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这就说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③这种全国人民大团结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战胜了美国帝国主义所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在3年多的时间内,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了美国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所有的数百万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反攻和进攻。现在,数百万人民解放军的野战军已经打到接近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和新疆的地区去了,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已经获得了解放。在3年多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反对了自己的敌人,取得了基本的胜利。在这个基础上,召开了今天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④我们的会议之所以称为政治协商会议,是因为3年以前我们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次会议证明,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一道是不能解决任何有利于人民的任务的。即使勉强地做了决议也是无益的,一待时机成熟他们就要撕毁一切决议,并以残酷的战争反对人民。那次会议的唯一收获是给了人民以深刻的教育,使人民懂得: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决无妥协的余地,或者是推翻这些敌人,或者被这些敌人所屠杀和压迫,二者必居其一,其他的道路是没有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3年多的时间内,很快地觉悟起来,并且把自己组织起来,形成了全国规模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及其集中的代表者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一战线,援助人民解放战争,基本上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恢复了政治协商会议。
……
⑤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保障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的复辟阴谋的有力的武器,我们必须牢牢地掌握这个武器。在国际上,我们必须和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团结在一起,首先是和苏联及各新民主国家团结在一起,使我们的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和反对内外敌人复辟阴谋的斗争不致于孤立地位。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会是永远胜利的。
⑥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将使人们的建设工作获得迅速的成功。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业已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极好条件是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的人口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是我们确信: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中国人民已经具有战胜困难的极其丰富的经验。如果我们的先人和我们自己能够渡过长期的极端艰难的岁月,战胜了强大的内外反动派,为什么不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呢?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
⑦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⑧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在英勇的经过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
(有删减)(1)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开幕词,先是历史回顾,道出了召开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必然性。
B.开幕词先就代表的地区分布进行了说明,然后得出结论:这就指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C.这是历史的伟大转折,缅怀先烈,既深感胜利来之不易,又有无比的信心,相信人民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D.这次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组织上和舆论上的准备。
E.开幕词观点鲜明,态度坚决,充满着无比的自豪、无比的自信。
(2)这篇演讲词总体给人态度坚决、不容置疑的感觉,原因之一是它运用了不少表示强调的词语和句式,请在第④段中举例分析。
(3)简析⑥—⑧节在演讲稿中构思上的作用。
(4)评析本文思想情感的当代意义。发布:2024/12/12 20:30:3组卷:30引用:6难度:0.1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红楼梦》答记者问
詹丹 记者:对于书中女性人物的出场,您认为作者几乎都当作重要事件来渲染,并且后来者的陆续上场都是对已有人物不断进行着烘托、分层和个性细化,这个说法能给我们稍微展开说明一下吗?
詹丹:这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红楼梦》主要是揭示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的、是为闺阁女子作传的。这也是作者一开始告诉我们的“当日所有之女子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其短,一并使其泯灭也”。而小说塑造的许多女性人物,又对主人公贾宝玉发生过深刻影响,所以,她们的出场,对主人公的人生历程、对他的心灵感受,当然也是对小说的重要情节发展,都显示了重要意义,从而被作者当作事件来渲染,给他们的出场以各种特写。与此同时,大部分男性人物的出场,却被作者有意无意忽视了,以至于有读者产生误解,以为《红楼梦》就是一部写女性的书,其实从全书出场人物比例看,男性还略多于女性。
另一方面,其对重要女性人物的出场,如以贾宝玉心仪的林黛玉的上场为起点,①对她的塑造,不是一次性完成,而是通过描写其他相反或者相似的人物,来加以不断烘托、分层和细化。借助人物影射的创作方式,让不同阶层、不同立场、不同关系的几位相关女性人物,聚拢在贾宝玉身边,在形成诗意情感的交流或者不交流中,呈现种种变相。
其一是晴雯。晴雯向来被视为黛玉的影射人物,她去世时,宝玉充满感伤,写下最具诗意的《芙蓉女儿诔》。晴雯病中挣扎着为宝玉补雀金裘,这种勇,既是不惧病魔的勇,但更是敢爱敢恨的勇。这样的勇敢力量,显然不同于林黛玉那种欲言欲止的羞涩与举手投足的柔弱,尽管其情感的深沉并不亚于黛玉。
其二是香菱。香菱因学诗和黛玉相处,显示了大观园美好的一段诗意时光,也显示了香菱是一个具诗意气质的人,这一点与黛玉息息相通。香菱的诗意,也体现在她与黛玉回忆过去时,在与夏金桂谈菱角的香味时,都能体现出一种浓郁的诗意。所以,在一个特殊层次上,香菱也成了黛玉的影射,并与贾宝玉发生了微妙关系。贾宝玉与香菱玩斗草的游戏,拿的是夫妻蕙和并蒂莲,又十分体贴地让袭人来为她换弄脏的石榴裙,让香菱十分感叹。但毕竟香菱已是薛蟠的侍妾,所以与贾宝玉构成了一种特殊意义的诗意情感关系。
其三是龄官。龄官外貌最近黛玉,王熙凤因为拿她来比黛玉,引发众人哄笑。但相似的又不只外貌。其作为贾府买来演戏的十二位女子之一,刚一出场,就表现出与黛玉相似的孤高自许性格,不肯出演非她惯演的戏目,而宝玉对她也颇有好感。但小说中,龄官作为黛玉的影射者,不同于晴雯和香菱,恰恰是以钟情于贾蔷并拒绝贾宝玉而出场的。但这种拒绝,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他启悟了宝玉,让宝玉这样一个公子哥,一个大男子主义者,从传统的男子中心主义者的普遍占有欲中逐步醒悟过来,使自己的情感慢慢聚焦于黛玉一身。虽然上述三位女性可视为黛玉的影射,都具有诗一样的特质,但就感情本身言,这里有晴雯对宝玉的深沉而热烈,有香菱与宝玉的暧昧而后退缩,也有龄官对宝玉始终如一的冷淡和拒斥,体现出相似女性人物形象谱系中,与宝玉交往的丰富复杂。
记者:您在书中谈到认为贾宝玉对女孩子的用情存在着情感表达与礼仪的裂缝,这个怎么说?
詹丹:费孝通《乡土中国》的“男女有别”一篇,正好涉及这个问题。他在解读传统中国特点时说:“要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在传统的礼治社会,情感是受礼治制约的,发乎情止乎礼义。但贾宝玉恰恰不是这样的人。按道理说,在贾府中是不允许贾宝玉和女孩子有这样自由交往的天地的。但小说把人物的年龄设计得相对偏小,这样可以让大人放心,即便贾宝玉和黛玉已经为了情感闹得天翻地覆,老祖宗、王熙凤等还是把他们视为“儿戏”。②如果说这里有一个不完全受礼仪控制的裂缝,那是作者的艺术策略所营造的。
【链接】
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但不是经济的生产,不是个事业。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从结果说可以是毫无成就的。非但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
(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画浪线句“男性还略多于女性”相关内容的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男性略多于女性”的事实,纠正了读者的错误认知。
B.产生女性多的误解,是因为作者精心设计女性出场而忽视男性。
C.作者重点写女性,是为了揭示众多女性对宝玉成长的深刻影响。
D.对男性的描写难以引起读者关注,因为女性行止见识超出男性。
(2)下列对第一处画横线句“烘托、分层和细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为了渲染重要女性的出场,以对相近相反后来者的描写,来烘托映衬。
B.晴雯与黛玉都情感深沉,晴雯敢爱敢恨的勇,与黛玉兼涩柔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C.香菱与黛玉的诗意气质相通:香菱与宝玉的斗草游戏暗示了香菱爱而不得的痛苦。
D.龄官外貌与孤高性格最近黛玉,但她是以拒绝宝玉出场的,这也是对黛玉的影射。
(3)第二处画横线句中提出了“裂缝”的概念,作家是怎样营造这一“裂缝”的?
(4)结合链接资源,分析贾母、王熙凤等对宝玉爱情的态度。发布:2024/11/21 20:30:1组卷:23引用:5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