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阅读《弱者自困强者自渡》一文,回答问题。
①有人曾问罗翔:“一个人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低谷期?”罗翔的回答让人豁然开朗:“你要珍惜你的低谷期,因为你会看到很多真相,时间能渡的都是愿意自渡的人,没有谁的人生会一帆风顺。”自困者,只会活在过去;自渡者,才能超越自我。
②弱者自困,只会画地为牢。心理学上有一种心态,叫“受害者心态”。遇到一丁点儿挫折,就怨天尤人,摆出一副“我很弱小”的姿态;工作上浑水摸鱼,常把“我不会”挂在嘴上,还埋怨别人看不起他;日子过得不如意:就怪自己命不好,却不反省自己够不够努力,抱有这种心态的人,不论和谁相处,都会把自己调成弱者模式。很多时候,生活里真正的坎儿,往往不是来自外在,而是深入骨子里的弱者思维。想要活成人生的羸家,就要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炼就过硬的傍身技能。就像冯唐笔下那句:“每个人都要有个笃定的核,这样在宇宙间才不易被风吹散。”
③强者自渡,才能破茧而出。季羡林先生曾经说:“人间万千光景,苦乐喜忧,跌撞起伏,除了自渡,其他人爱莫能助。”央视主持人朱广权:因为一系列诙谐有趣的段子爆火,但或许没有人知道,成名前的朱广权曾经坐了多年的冷板凳。大学毕业后,朱广权顺利进入央视,但他却被安排做了一名幕后播音员,无缘前台的主持工作。很长一段时间,他根本就没有崭露头角的机会,这让他对未来十分迷茫。但他没有抱怨,也没有消沉,而是更加兢兢业业做好手头的每一件小事。他每天都会提前来到办公室,准备材料,熟读稿件,排练播音流程。一有机会,他还会向前辈请教,力求让自己做到更好,最终,朱广权的努力没有白费,他成功地从幕后转到了前台,迎来了事业的腾飞。
④最好的修行,是在困境中修炼自己。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起来的。”这句话用在盲人画家约翰•布拉布利特身上,颇为妥帖。约翰在事业走上坡的年纪突然患上眼疾,更可怕的是,在他才30岁时就完全失明了。这对于一个画家来说,无异于给他的职业生涯判上了死刑。起初,他把自己封闭了起来,不与外界接触。但经过痛苦的挣扎后,他觉得既然无力改变,不如继续创作。他掌握不好画布的位置,也不知道怎么调色。即便如此,他依旧拼命练习,时常一天十几个小时都趴在画布前,他不停地用手指的触感来感知不同的色彩,蓝色像绸缎般顺滑、白色像牙膏般浓稠、黑色像流水般柔和……就这样春去冬来,年复一年,他突破了盲人作画的瓶颈,成为一名著名的画家。他的事迹还被拍成纪录片广为流传,激励了无数困境中的人。
⑤人生在世,苦难如影随形。活着,就是一场自渡的过程。弱者往往在黑暗中沉沦,抱怨命运的不公,从此一蹶不振;而真正的强者,则能勇敢面对,迎难而上,自此获得重生。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面对苦难时的姿态,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在风雨中历练自己,敢于挑战困难和挫折,遇事皆可自渡,人生才能熠熠生辉。
(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4)结合链接材料及选文内容,谈谈你的感悟。
链接材料: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里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上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
——史铁生
【答案】(1)自困者,只会活在过去;自渡者,才能超越自我。(弱者自困,强者自渡。)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引用季羡林的名言及朱广权成功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强者自渡,才能破茧而出”的观点,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3)由罗翔对如何对待低谷期的态度写起,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引出中心论点自困者只会活在过去,自渡者才能超越自我。
(4)示例:面对苦难时,我们应该保持乐观和坚强,勇敢地面对挑战。就像材料中所说,苦难虽然让我们陷入困境,但我们可以在这里找到自我安慰和勇气。通过自渡和自我超越,我们可以成为真正的赢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像朱广权一样,他曾经处于劣势,但他不放弃努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最终获得了成功。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引用季羡林的名言及朱广权成功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强者自渡,才能破茧而出”的观点,进而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3)由罗翔对如何对待低谷期的态度写起,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引出中心论点自困者只会活在过去,自渡者才能超越自我。
(4)示例:面对苦难时,我们应该保持乐观和坚强,勇敢地面对挑战。就像材料中所说,苦难虽然让我们陷入困境,但我们可以在这里找到自我安慰和勇气。通过自渡和自我超越,我们可以成为真正的赢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像朱广权一样,他曾经处于劣势,但他不放弃努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学习,最终获得了成功。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0/9 0:0:2组卷:11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人情趣是园林的灵魂
韧雾 ①沧浪亭始建于五代,现主体为宋代建筑,是现在苏州园林里历史最悠久的一座。
②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诗人苏舜钦蒙冤遭贬,迁居苏州,用四万钱买下几近荒废的院子,建了此亭,名字取自《楚辞》名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以示隐逸之情。有人说,从沧浪亭开始,苏州园林的定位就是归隐,无论是被贬下野或是急流勇退,文人们在济世安民的宏愿外,始终有颗念念难忘的出世心,比如拙政园,取自古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暗含微讽与自嘲;再如网师园,网师即渔夫、渔翁,正是渔隐的象征,以及“退而思之”的退思园,无不含蓄表露了这种寓意。
③中国园林的一大特征就是与文学密切关联。比如最直观的楹联匾额,镌刻题铭,“须兼具华彩之辞章,隽秀之书法”,少了他们,建筑难称完美。
④再到各厅堂楼阁雅不胜收的名字,比如拙政园西部的“与谁同坐轩”,出自苏轼的一句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一般的轩空间都比亭子大,而“与谁同坐轩”小到只宜坐一人,开一扇形的窗临着湖面,框景绝佳;再联想到这句词写于苏轼政治最失意之时,只觉有种说不出的宁静的孤独,寂寞中又有淡淡的孤高,不由得想在此处独坐片刻,恰如有人所说,赏苏州园林犹如读诗文,太多典故与内涵待人探寻,最妙的就是诗景相对、情景交融的会心时刻。
⑤文人的唱酬交往为园林赋予了勃勃生机。现在普遍认为文徵明参与设计了王献臣的拙政园,当然历经岁月磨蚀、易主改建,早已看不到当初的面目,但文徵明画的《拙政园三十一景》还是保留下当年园子的简练野趣;他亲手种下的紫藤,历经400余年仍绿荫满庭,春日满架明艳紫英,成为苏州城的一处重要文脉。
⑥苏州园林最繁盛的日子,是在清代“同光中兴”时期,城里大造园林,各园主人彼此投缘,怡园顾文彬、听枫园吴云、网师园李鸿裔,耦园沈秉成、养闲草堂潘曾玮等组成“真率会”,定期轮流在各家园林里雅集,品评书画,吟诗作赋。
⑦画家陈丹青说,苏州园林那样成熟的美学,是一整套上千年积累传递的文化教养,文化样式、文化符号,虽然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中国的城市与建筑发生着决然而彻底的巨大改变,中国人心理景观中那条源远流长的大线索已然开始模糊、混乱……而反观苏州园林之于现代人,不仅是“小而美”的偷得浮生半日闲,更是都市丛林中一片葱郁的文化绿洲。我们步履匆匆,不懂停留,却也总能在身处园林的某一刻、一秒激活深埋于心的文化记忆,那里有风月鸟鸣,有花影泉声,有红尘中清逸无匹的诗情画意。
(节选自《国家人文历史》2020年第5期:有删改)(1)文章为何从“沧浪亭”写起?
(2)围绕“文人情趣是园林的灵魂”,第③~⑥段是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的?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拙政园”、“网师园”、“退思园”的命名都含蓄表露了主人的出世之心。
B.赏苏州园林犹如读诗文,最妙的就是和诗人对话,和园林对话。
C.文章在论述“文人情趣是园林的灵魂”时,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D.苏州园林之于现代人,不是偷得浮生半日闲,而是一片葱郁的文化绿洲。发布:2024/12/17 17:0:1组卷:308引用:9难度:0.5 -
2.黄岩岛,你到底属于谁
①4月,菲律宾以“地理邻近”--黄岩岛离自己的本土近和黄岩岛在菲律宾专属经济区范围之内为理由,对黄岩岛提出领土主权要求。这些说法站得住脚吗?
②国际法早已认定“地理邻近”不是解决领土归属问题的国际法原则。从黄岩岛的位置以及地质构造上看,黄岩岛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黄岩岛以东的马尼拉海沟是中国与菲律宾的自然地理分界。世界上一个国家的部分领土距其本土较远,而距其他国家更近的情形比比皆是,如果按照菲律宾“地理邻近论”行事,世界政治地图将要重画,天下势必大乱。
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允许沿海国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但沿海国无权因此而损害他国的固有领土主权。企图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去改变领土主权归属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违反国际法的,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④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黄岩岛拥有无可争辩的领土主权。
⑤从历史上看,首先,中国最早发现了黄岩岛。1279年,天文学家郭守敬就在黄岩岛进行了“四海测验”。其次,中国是最早命名黄岩岛的,1935年中国就将黄岩岛以“斯卡巴洛礁”之名列入中国版图,1983年将“黄岩岛”作为标准名称。再有,中国政府早就指出黄岩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国。
⑥从开发利用上看,黄岩岛海域一直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捕鱼场所,而且中国政府还多次派科学考察队到黄岩岛进行科学考察。例如,1977年10月,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登上黄岩岛进行考察。1994年又在岛上建了水泥纪念碑。
⑦另外,4月28日,菲律宾媒体发表菲律宾专家的署名文章,称黄岩岛的确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菲律宾的主张不能改变这一事实。
⑧从种种依据看,菲律宾对黄岩岛的任何权利要求都是非法的、无效的,黄岩岛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1)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
(2)读完全文,你认为黄岩岛到底属于谁?文中有哪些依据?请作简要概括。
(3)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这篇文章驳论与立论相结合,请用“/”将驳论部分和立论部分划开。(只能划一处)
(5)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菲律宾以地理邻近--黄岩岛离自己的本土近和黄岩岛在菲律宾专属经济区范围之内为理由,对黄岩岛提出领土主权要求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B.如果按照菲律宾“地理邻近论”行事,世界政治地图将要重画,天下势必大乱,因为世界上一个国家的部分领土距其本土较远,而距其他国家更近的情形比比皆是。
C.菲律宾企图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去改变领土主权归属,但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无权因为可建立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而损害他国的固有领土主权,所以,菲律宾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违反国际法的。
D.中国政府早就指出黄岩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国,菲律宾政府及媒体也发表文章,称黄岩岛的确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发布:2024/11/13 8:0:1组卷:53引用:2难度:0.3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培厚创新的土壤魏寅 ①如果把科技创新的过程比作“发现之旅”,那么对于颠覆性创新而言,探寻的就是“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②与渐进式、累积性创新不同,颠覆性创新需要彻底的突破,往往体现为突破常规思维的异想天开、跳出传统模式的另辟蹊径、超越既有领域的开疆拓土。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西方近代的蒸汽机技术和电气技术,都可谓“从0到1”的创新。这样的创新,不仅改变了生产生活模式,甚至加速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其意义和影响都是颠覆性的。
③然而,颠覆性创新的“非常规”特性,使其在刚刚出现时难以被理解和认可。新事物从“遭冷遇”到“受热捧”,往往存在一定延迟,而颠覆性创新更是如此。另一方面,创新很多时候九死一生,颠覆性创新作为“创新的顶峰”,成功的概率更是微乎其微。既面临外界的压力,又存在失败的风险,进行颠覆性创新的挑战之大、困难之大,不难想见。进而言之,要想推动颠覆性创新,就必须_____。
④鼓励创新,才有活力涌流。近年来,我国频频向创新高地发起冲锋。“天河”创造超算纪录,“墨子”领跑量子科技,“北斗”完成全球组网,5G赋能百业千行……我们已在一些前沿领域领先发展,无法再靠追随获取进步、谋求突破。惟有以自主创新能力为依托,以关键核心技术为指向,着力培厚科技创新“金种子”的成长土壤,方能收获更多“硬核产品”,从而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
⑤一项颠覆性的新理论、新技术,在刚刚问世的时候往往不被看好。但恰是此类项目,最需要政策的帮扶,最渴望得到“第一桶金”的支持。否则,非凡的创意就可能被磨去棱角,甚至干涸枯竭。这就要求破除观念藩篱和制度障碍,完善“非共识”项目的遴选资助机制,让有志于颠覆性创新的研究者获得足够的“风险投资”,不用为缺少支持而发愁、不用为暂时出不了成果而焦虑。提供环境、搭建平台、呵护创造,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潜能,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⑥宽容失败,才有从容探索。钱学森曾说:“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对“探索性失败”的每一次宽容,都可能孕育着下一次创新的成功。不久前,科技部等印发《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明确“对自由探索和颠覆性创新活动建立免责机制”。重视试错的价值,树立容错的导向,探索“为失败买单”的合理办法,为勇于创新者解除后顾之忧,“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箴言就能照进现实,凝聚起更多的创新力量。
⑦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回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一系列重大科技突破,极大提升了我国影响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展望未来,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科技改革步伐,给颠覆性创新一片成长沃土,我们必将打造更多支撑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大国重器”,早日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
(《人民日报》2020年08月13日04版,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①段将科技创新的过程比作“发现之旅”,引出了“颠覆性创新”这个论题。
B.文章告诉我们,为了早日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就要给颠覆性创新一片成长沃土。
C.一项颠覆性的新理论、新技术,在刚刚问世的时候最需要政策的帮扶,否则就会干涸枯竭。
D.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引用钱学森的话,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宽容失败,才有从容探索”的观点。
(2)根据文意,将文章第③段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10字以内)
(3)如果要把下列这则材料加入到文中,你认为放在文中哪一段最合适?请说说理由。
未满23岁的曹原被《自然》杂志称为“石墨烯的驾驭者”,他发现了使石墨烯能够在没有电阻的情况下导电的方法,破解了困扰物理学界107年的世界难题。可以说,这一发现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该方法将会使能源的使用和运输更为有效。发布:2024/12/26 17:30:2组卷:17引用:4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