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白象 ①白象是我家的爱猫,它真是一只可爱的猫!
②不但因为它浑身雪白,伟大如象,又因为它的眼睛一黄一蓝,叫做“日月眼”。它从太阳光里走来的时候,瞳孔细得几乎没有,两眼竟像话剧舞台上所装置的两只光色不同的电灯,见者无不惊奇赞叹。收电灯费的人看见了它,几乎忘记拿钞票;查户口的警察看见了它,也暂时不查了。
③每天一吟(丰子恺的女儿)读书回家,或她的大姐陈宝教书回家,一坐倒,白象就跳到她们的膝上,老实不客气地睡了。她们不忍拒绝,就坐着不动,向人要茶,要水,要换鞋,要报看。有时工人不在身边,我同老婆就当听差,送茶,送水,送鞋,送报。我们是间接服(侍 待)白象。
④有一天,白象不见了。我们侦骑四出,遍寻不得。正在担(优 忧),它偕同一只斑花猫,悄悄地回来了,大家惊喜。女工秀英说,这是招贤寺里的雄猫,说过笑起来。经过一个短促的休止符,大家都笑起来。原来它是到和尚寺里去找恋人去了,害得我们急死。
⑤此后斑花猫常来,它也常去,大家不以为奇。我觉得白象更可爱了。因为它不像鲁迅先生的猫,有时在屋顶上怪声怪气吵得他不能读书写(稿 搞),而用长竹竿来打。
⑥后来它的肚皮渐渐大起来了。约摸两三个月之后,它的肚皮大得特别,竟像一只白象了。我们用一只旧箱子,把盖拿去,作为它的产床。有一天,它临盆了,一胎五子,三只雪白的,两只斑花的。大家称庆,连忙叫男工樟鸿到岳坟去买新鲜鱼来给它吃。女孩子们天天冲克宁奶粉给它吃。
⑦小猫日长夜大,两星期之后,都会爬动。白象育儿耐苦得很,日夜躺卧,让五个孩子纠缠。它的身体庞大,在五只小猫看来,好比一个丘陵。它们恣意爬上爬下,好像西湖上的游客爬孤山一样。这光景真是好看。
⑧小猫渐渐大了,看看已能吃鱼吃饭,不必全靠吃奶了,白象的母氏幼(qú)劳,也渐渐减省。它不必日夜躺着喂奶,可以随时出去散步,或跳到女孩子们的(膝 漆)上去睡觉了。女孩子们笑它:“做了母亲还要别人抱?”它不理,管自睡在人家怀里。
⑨有一天,白象不回来吃中饭。“难道又到和尚寺里去找恋人了?”大家疑问。等到天黑,终于不回来,秀英当夜到寺里去寻,不见。明天,又不回来。问题严重起来。我就写二张海报:“寻猫:敝处走失日月眼大白猫一只。如有仁人君子觅得送还,奉酬法币十万元。储款以待,决不食言。××路××号谨启。”
⑩后来新枚来报告,邻家的孩子曾经看见一只大白猫死在沼上的大柳树根上,后来被人踢到水沼里。孩子不会说谁,此说大约可靠。且我听说,猫不肯死在家里,自知临命终了,必远行至无人处,然后辞世。故此说更觉可靠。我觉得这点猫性,颇可赞美。这有壮士之风,不愿死尸牖(yǒu窗户)下儿女之手中,而情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这又有高士风,不愿病死在床上,而情愿遁迹深山,不知所终。
⑪总之,白象却已不在“猫间”了。
⑫而白象的两匹小白猫,常在我的身边。每逢我架起了脚看报或吃酒的时候,它们爬到我的两只脚上,一高一低,一动一静,别人看见了都要笑。我倒已经习以为常,似觉一坐下来,脚上天生有两只小猫似的。
(1)结合短文内容,在正确的字下面画“√”。
服(侍 待) 担(优 忧) 写(稿 搞) (膝 漆)上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习以为常:当作很平常的事,文中指白象爬到我的两只脚上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已经习惯了当作很平常的事,文中指白象爬到我的两只脚上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已经习惯了•
(3)白象是一只 可爱的猫可爱的猫,作者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不但浑身雪白,伟大如象,而且它有一双一黄一蓝的‘日月眼’它不但浑身雪白,伟大如象,而且它有一双一黄一蓝的‘日月眼’”。
(4)从“白象不见了”“此后斑花猫常来,它也常去”,这中间“我们”的心情变化依次为:担忧担忧——惊喜惊喜——不以为奇。
(5)文中从哪几件事中体现出了作者一家对白象的喜欢之情?请你概括地写一写。
喜爱之情 | 一吟和她的大姐不忍拒绝白象的卧膝而睡,坐着不动。 |
白象不见了,全家人寻找白象。 白象不见了,全家人寻找白象。
|
|
白象生下小猫,全家人照顾它们。 白象生下小猫,全家人照顾它们。
|
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写鲁迅的猫呢?
作者为什么要写鲁迅的猫呢?
回答:
因为这样写,就把鲁迅的猫和自己的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更能突出白象的可爱。
因为这样写,就把鲁迅的猫和自己的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更能突出白象的可爱。
(7)读读文中第⑦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再填空。文中第⑦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作者运用了
比喻
比喻
的修辞手法,把白象比作 丘陵
丘陵
,把小猫比作 游客
游客
,你从中体会到 作者对小猫的喜爱之情
作者对小猫的喜爱之情
。(8)从写作角度和作者对动物的情感两个方面想一想,丰子恺的《白象》和老舍的《猫》有什么异同。
相同处:
在情感方面,两者都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在情感方面,两者都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不同处:
在写作的角度方面,《白象》主要描写人对猫的态度;《猫》主要描写猫自身的性格和动作。
在写作的角度方面,《白象》主要描写人对猫的态度;《猫》主要描写猫自身的性格和动作。
【答案】当作很平常的事,文中指白象爬到我的两只脚上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已经习惯了;可爱的猫;它不但浑身雪白,伟大如象,而且它有一双一黄一蓝的‘日月眼’;担忧;惊喜;白象不见了,全家人寻找白象。;白象生下小猫,全家人照顾它们。;作者为什么要写鲁迅的猫呢?;因为这样写,就把鲁迅的猫和自己的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更能突出白象的可爱。;比喻;丘陵;游客;作者对小猫的喜爱之情;在情感方面,两者都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在写作的角度方面,《白象》主要描写人对猫的态度;《猫》主要描写猫自身的性格和动作。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7/9 8:0:8组卷:8引用:2难度:0.3
相似题
-
1.课外阅读。
芭 蕉 芭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芭蕉的茎高达三四米,不分枝,丛生。芭蕉叶大,呈椭圆形,有粗大的主脉,两侧具有平行脉。芭蕉叶的表面呈深绿色,有着对称而又细密、匀称的纹路,光滑得如同打了一层蜡,叶背呈浅绿色,略有粗糙感。入夏,芭蕉的叶丛中便会抽出淡黄色的大花。
芭蕉的生命力很强。我们学校的一角就有几棵芭蕉,它们虽然饱经霜打雨淋、风吹日晒的折磨,却依旧是那么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像健美的绿衣少女,在校园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自古以来,芭蕉就以孤独忧愁的形象出现在文人的笔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她借芭蕉这一意象,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诉了出来。
芭蕉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芭蕉根捣烂涂抹患处,对消除肿毒有很好的疗效。芭蕉的用途可真大呀!
我欣赏芭蕉那颀长秀美的身姿,欣赏它那素淡可爱的黄花,更佩服它那种昂扬向上、不畏风雨的精神!
(有删改)(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①春天的意味正浓。
②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2)用“____”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再仿写一句。
(3)这篇短文主要从
(4)为了强化读者对芭蕉的认识,作者还引用了著名女词人
(5)作者为什么会欣赏芭蕉?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发布:2025/3/13 9:30:1组卷:8引用:1难度:0.3 -
2.草原情 还清楚地记得我初见草原时的那一份惊喜和感动,竟有一种涤荡心灵的感触,他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广袤无垠。
盛夏的草原,像一片绿色的海洋,无穷无尽地向远方延伸,和天边连成一片。一座座蒙古包,宛如海洋中的点点白帆。草儿青青,一碧千里,悠闲自在的牛羊在草地上流动;天蓝欲滴,白云飘荡,一缕缕野花的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置身其中,仿佛把人带入了一个世外的神圣世界,让人流连忘返。但充满诱惑力的,却是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宽厚和那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
蒙古族的篝火聚会,真正地让我体验到了那浓郁的民族风情。欢腾的草原上飘着悠扬豪迈的歌声,马头琴的旋律在草原上回荡。身着民族服装的蒙古族人民跳着优美的安代舞,强健的摔跤手表演着蒙古式摔跤。更有精湛的马术和射箭让你叹为观止。如果您有兴趣,还可以身着他们的服装加入其中,去亲身体验蒙古族的风情,在意趣盎然间,尽情领略着醉人的草原风光,释放着美的激情。
欢腾过后,等待我们的是满桌热气腾腾的手抓肉,银色的酒具盛着浓烈的美酒,悠扬的祝酒歌再次响起:金杯银杯斟满酒,双手举过头。朋友请你尝一尝:这酒醇正,这活绵厚。让我们心心相印,友情长久……
美酒和歌声点燃激情,热情豪爽的草原人展露着他们宽厚的胸襟!
风光旖旎的大草原,你有着宁净致远的美丽,我爱你!勇敢豪放的草原人,你有着古朴无华的纯真,祝福你!
(1)选择别具一格中“格”的正确解释。①规格,标准 ②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 ③击,打 A.激情点燃 B.惊喜感动 C.意趣盎然
(4)作者对草原的“情”体现在两个方面:作者爱草原,因为
(5)课文《草原》的结尾处老舍引用了一句诗,你还能想到有关草原的诗句有:发布:2025/3/13 10:0:1组卷:5引用:1难度:0.4 -
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可爱的中国(节选)
方志敏 ①朋友!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有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
②听着!朋友!母亲躲到一边去哭泣了,哭得伤心得很呀!她似乎在骂着:“难道我四亿七千万的孩子,都是白生了吗?难道他们真像着了魔的狮子,一天到晚地睡着不醒吗?难道他们不知道用自己伟大的团结力量,去与残害母亲,剥削母亲的敌人斗争吗?难道他们不想将母亲从敌人手里救出来,把母亲也装饰起来,成为世界上最出色、最美丽,最令人尊敬的母亲吗?”朋友,听到母亲哀痛的哭骂没有?是的,是的,母亲骂得对,十分对!我们不能怪母亲好哭,只能怪我们之中出了败类,自己压抑自己,眼睁睁地望着我们这位慈祥美丽的母亲,受着许多无谓的屈辱和残暴的蹂躏!这真是我们做孩子们的不是了,简直连一位母亲都爱护不住了!
③朋友,从崩溃毁灭中救出中国来,从帝国主义恶魔的生吞活剥下救出我们垂死的母亲来,这是刻不容缓的了。但是,到底怎样去救呢?我想,欲求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决不是哀告、跪求,哭泣所能济事,而应唤起全国民众起来斗争,都手执武器去与帝国主义进行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将他们打出中国去,这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也是我们救母亲唯一的方法,你们说对不对呢?
④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中国民族在很早以前,就造起了万里长城,开凿了几千里的运河,这就证明了中国民族无比伟大的创造力!中国在战斗之中一旦斩去了帝国主义的锁链,肃清自己阵线内的汉奸、卖国贼,得到了自由与解放,这种创造力将会无限地发挥出来。到那时,中国的面貌将会被我们改造一新。所有贫穷和灾荒,混乱和仇杀,饥饿和寒冷,疾病和瘟疫,迷信和愚昧,以及那慢性的杀灭中国民族的鸦片毒物,这些都是帝国主义带给我们的可憎的赠品,将来也要随着帝国主义被赶走而离去。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⑤这么光荣的一天,决不在辽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我们可以这样自信,朋友!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刻不容缓:
②日新月异:
(2)将下列词语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明媚 快乐 友爱 智慧 健康 富裕 笑容 欢歌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
②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有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
③难道我四亿七千万的孩子,都是白生了吗?
(4)文中的“朋友”指的是
(5)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文章第②自然段中接连用了四个“难道”开头的句子,其作用是
A.启发读者深思,唤醒全国的民众。
B.批评全国的民众。
C.吸引读者的兴趣,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文章第③自然段表达了作者
A.对母亲的内疚之情。
B.对帝国主义的痛恨。
C.希望人们团结起来,为祖国的独立解放而斗争的愿望。发布:2025/3/13 10:30:1组卷:16引用:2难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