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将在班级“读中国故事,传红色精神”阅读研讨会上分享作品《走近红旗渠》,请你参与讨论交流。
走近红旗渠
时国金 ①走在一块块太行山石垒砌的渠堤上,一面是斧劈刀斩的峭壁,一面是望之胆寒的万丈深渊。清澈的渠水顺着山势缓缓地流淌,就像一条碧绿的飘带,紧紧地绕在太行山腰。站在红旗渠坚固的石堤上,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有人把它称为“世界奇迹”。
②回望历史的深处,位于太行山麓的河南林县(今林州市),自古山高坡陡,土薄石厚,十年九旱,水源奇缺。1959年,林县再次遭遇特大旱灾,从春到秋,没下过一场透雨。这年年底,林县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从山西平顺将漳河水拦腰截流,把河水引上太行山、引进林县。这就是有名的——“引漳入林”工程。这个号召,顺应了世世代代林县人民摆脱缺水之困的夙愿,一经提出就得到热烈响应。
③元宵佳节,县委书记杨贵和县委全体同志率领由3万多民工组成的修渠大军,冒着寒风,踏着霜冻,浩浩荡荡开上了太行山,扑到荒无人烟的漳河滩和“引漳入林”工程的各个施工段。过去峰峦叠嶂、冷壁清寒的太行山间,顿时成了红旗招展、热火朝天的战场。
④在寒冷的太行山深处,铁锤声、钢钎声打破了太行山几千年的宁静,坚硬的岩石和血肉之躯开始碰撞。千军万马战太行,那是人与大自然的较量。
⑤这战场一摆就是十年。
⑥今天,在老鹰嘴,我仰头注视着那几欲下坠的绝壁悬崖,试图复原出当年建设者之一任羊成和他的除险队凌空除险的场景和心境。难以想象,在这飞鸟不能驻足、猿猴难以攀援的石壁上悬空作业,需要多强的意志和多大的勇气!
⑦当时,为保证安全,总指挥部决定组成一支专业除险队,实施凌空除险。除险队员用绳索捆住腰,手持长杆抓钩,身背铁锤钢钎等工具,将一块块浮石勾撬、掀落下来。因腰部长时间被粗绳捆绑系磨,久而久之,任羊成的腰部形成了厚厚一层老茧,粗糙如老榆树的树皮,一次,任羊成去排除塌方险情,炸药突然爆炸,他一下子被崩裂的烂石埋住,瞬间失去知觉。人们赶紧东找西寻,终于从乱石堆中拽出了血肉模糊的任羊成。
⑧历史这样记载着:从1960年2月动工,到1969年7月建成,杨贵带领林县人民历经10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挖砌土石方2225万立方米,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终于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⑨漳河南岸,太行山腰的轰山炸石、锤钎叮当已过去半个多世纪。在林州人的接续奋斗下,放眼望去,如今的林州俨然已是“银龙舞太行,千里谷米香”。
⑩站在庙荒村红旗渠旁的板栗树下,我发现日新月异的林州城可以尽收眼底。10年前,坐落在太行山脚下的庙荒村还是个贫困村。这里土薄石厚,房屋破旧。2012年,郁林英担任庙荒村党支部书记。在村民眼里,这是个敢拼敢做的“女汉子”。上任伊始,郁林英铁了心带领村民改变村里的贫穷面貌。她与乡亲们一起,不等不靠,立足村子背靠太行山、红旗渠穿村而过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这几年,庙荒村成立了旅游开发公司,打造起特色民宿旅游村……如今,村里已建成农家院14户,特色院20户,每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小山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⑪红旗渠的故事并未远去,红旗渠精神始终闪耀着历久弥新的光芒,在林州大地上代代流传……
(选自2023年1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文章开头从太行山自然风貌写起,有什么作用?试结合画线句分析。
(2)当年,轰动一时的“引漳入林”工程的背景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
(3)十年艰苦奋战,不知有多少林县人为修筑红旗渠奋不顾身。除险队员任羊成就是他们杰出的代表。请从文中找出一处有关他的细节描写抄写并赏析。
(4)小文说,第⑧段中的各项数据看了特别让人震撼,请结合语境阐释其表达效果。
从1960年2月动工,到1969年7月建成,杨贵带领林县人民历经10年,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挖砌土石方2225万立方米,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5)阅读文章后,同学们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的认识,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阐释“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材料一】
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唯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梁启超
【材料二】
“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习近平
【答案】(1)环境描写(比喻),形象地写出红旗渠地势的险峻,环绕太行山的优美景象,表达了“我”的惊叹之情。引出下文回望历史,修建红旗渠的过程。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①自然条件: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②当年情况:再遇特大旱灾,从春到秋,没下过一场透雨;③人民愿望:“引漳入林”摆脱缺水之困是世世代代林县人民的夙愿。
(3)示例:感人细节:因腰部长时间被粗绳捆绑系磨,久而久之,任羊成的腰部形成了厚厚一层老茧,粗糙如老榆树的树皮。赏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厚厚一层老茧”比作“粗糙如老榆树的树皮”,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任羊成因腰部长时间被粗绳捆绑系磨,形成了厚厚一层老茧的情形,表现了任羊成为修红旗渠任劳任怨、不怕吃苦的英雄形象。
(4)用各项具体数据介绍修建红旗渠耗时长、工程量大,让人非常直观、真切感受到红旗渠修建之艰难,突出了杨贵和村民们的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无私奉献的精神之伟大
(5)内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勇敢坚强、持之以恒、敢闯敢拼、爱岗敬业。结合课文和材料:杨贵带领村民10年如一日,修建红旗渠,任羊成不怕艰险,用坚强的意志和勇气带领除险团队凌空除险,最终壮烈牺牲。郁林英担任庙荒村党支部书记,敢闯敢拼,带领村民发家致富,使小山村面貌焕然一新。材料一梁启超认为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要敬业。现实意义:广大人民要学习和弘扬红旗渠精神,特别是青少年,认真学习,努力拼搏,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2)①自然条件: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②当年情况:再遇特大旱灾,从春到秋,没下过一场透雨;③人民愿望:“引漳入林”摆脱缺水之困是世世代代林县人民的夙愿。
(3)示例:感人细节:因腰部长时间被粗绳捆绑系磨,久而久之,任羊成的腰部形成了厚厚一层老茧,粗糙如老榆树的树皮。赏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厚厚一层老茧”比作“粗糙如老榆树的树皮”,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任羊成因腰部长时间被粗绳捆绑系磨,形成了厚厚一层老茧的情形,表现了任羊成为修红旗渠任劳任怨、不怕吃苦的英雄形象。
(4)用各项具体数据介绍修建红旗渠耗时长、工程量大,让人非常直观、真切感受到红旗渠修建之艰难,突出了杨贵和村民们的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无私奉献的精神之伟大
(5)内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勇敢坚强、持之以恒、敢闯敢拼、爱岗敬业。结合课文和材料:杨贵带领村民10年如一日,修建红旗渠,任羊成不怕艰险,用坚强的意志和勇气带领除险团队凌空除险,最终壮烈牺牲。郁林英担任庙荒村党支部书记,敢闯敢拼,带领村民发家致富,使小山村面貌焕然一新。材料一梁启超认为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要敬业。现实意义:广大人民要学习和弘扬红旗渠精神,特别是青少年,认真学习,努力拼搏,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10/19 23:0:1组卷:16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与稻田重逢
谢枚琼 ①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扑在稻田里,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呢,开口闭口则是“俺家的长丰大丘”“屋门口的三湾丘”……完全是一副温柔的声调。
②老家地处丘陵地带,村民往往按其形状和所在地或其他缘故,给一丘丘稻田命名。三角形的就叫三角丘,长方形的就叫长条丘,荷叶状的叫荷叶丘。在昌蒲洼的田就叫昌蒲丘,在尖子山脚的就是尖子丘。从荒地上挥汗如雨地拓出来的,那就叫新开丘好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③每一丘稻田即是每一家的孩子,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比喻。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
④站在老屋门槛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长丰大丘。长方形,显得规整,足有五亩三分。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里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长丰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分田到户时,爷爷靠运气抓阄分得了长丰大丘,高兴得不亚于中了头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邻居槐三爷见了,半是调侃半是妒忌地讲:转什么转呢,别人又搬不走你的田。
⑤田是好田,种田的亦是好手。爷爷在长丰大丘干得风生水起,一年两季里,稻子穗穗金黄饱满。
⑥后来,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长丰大丘被槐三爷家的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为此郁闷了好一阵子。当时爷爷已八十高龄,可他还是喜欢到田边去转悠转悠,有次新初随口说了一句:“老伯你就莫操长丰大丘的闲心喽!现在种田也有新法子了呢!”给爷爷呛得半天不吭声。自此,他的心思便转移到了自家屋后的菜地里。
⑦自上世纪90年代起,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村子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打工的行列南下北上。一片热闹声中,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那时的爷爷经常搬把竹椅子倚门而坐,望着长丰大丘叹着气。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旧。
⑧爷爷奶奶过世后,父母随我住到了县城,一年到头已难得回老家一趟。长丰大丘,以及那些曾经被村里人视为命根子的稻田,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淡去。只是父母还会在家里,不时提及一丘丘稻田的名字。我理解和田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父母对于田地的那份情感。他们骨子里和爷爷一样,把自己的一生与田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父母的语气里自有一份难以排遣的无奈。母亲自言自语道:有什么法子呢?又没有哪个愿意来种。
⑨阳春三月的一天,正是水桐花开的时节,母亲意外接到了新初打来的电话。原来新初回到了村里老家,他不想再南下打工了,打算回来好好种田,问母亲闲置在村里的田能不能让给他种。新初许诺,下次给家里送新米来。父亲在一旁搭话:“一粒米都不要你送,只管种好。”新初抑制不住高兴的心情,话也多了起来。他告诉母亲,现在种田可轻松多了,他已经添置了崭新的农机农具,什么耕整机、插秧机、施肥机,都配了好几种了,政府给补贴了上万元,自己花不了几个钱。特别是乡里专门派了督导组下到村子里,帮着把基本水利建设搞好了。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担心会垮塌了。
⑩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驾车陪父母回家。父母望着车窗外的乡野田畴,满目的青色让他们的话匣子再也关不住了。他们指点着视野里那一丘丘稻田,大湾丘、四方丘、枫叶丘……像久别后的重逢,如数家珍。
⑪他们最关心的当然还是长丰大丘。站在老屋前的地坪中,一眼就能看见长丰大丘里浮起的那一层盈盈新绿,着实让人一番惊喜。稻田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响,一阵微风从田野上吹过来,我仿佛嗅到了稻花香的清新,让人陶醉。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1)根据时间线索,完成下面表格。时间 长丰大丘与春树塘 家人态度 儿时 田里有黑油油的泥,塘里有水 向往、喜爱 上世纪90年代起 田里杂草丛生,塘里堆满淤 ② 接到新初电话时 ① 高兴、欣喜 周末回家时 浮起新绿 ③
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
(3)“稻田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响,一阵微风从田野上吹过来,我仿佛嗅到了稻花香的清新,让人陶醉。”读着该句,此时的你一定会想到了丰收,一定会情不自禁的吟起下面选项中的哪两句,请选出最符合语境的一项
A.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C.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D.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4)揣摩标题是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重要途径,本文标题是:“与稻田重逢”,你认为好在哪里?发布:2024/12/27 3:30:2组卷:65引用:3难度:0.3 -
2.飘香的生命
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这时,有人提醒:“这是桂花香吧。”
这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树旁。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偷偷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的凋零。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而那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着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就是如此啊!
(1)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嗅
(2)把下面的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3)照样子把成语补充完整
例:口是心非顾 扬 若 严
(5)“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和“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6)《飘香的生命》写出了作者对生命的什么感悟?发布:2025/3/9 18:30:2组卷:7引用:2难度:0.0 -
3.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我煨①暖了,你离开的背影
吴钧尧 ①孩子,我想起你的“四脚兽”时代。你十个多月时,你妈妈出公差,我把你托给楼下的余妈妈照看。我把你送到她家,看到余妈妈摆弄满桌子的玩具,吸引你注意。你看到五颜六色的玩具,咿咿呀呀地扭着小腰、伸出小手去抓。余妈妈偷偷转身,努起嘴、皱着双眉,那表情任谁看了,都知道她正努力调动脸部所有肌肉,催促我“走、走,赶快走”。孩子,我走得急,仿佛余妈妈的表情真的挤出声音了。
②我回到七楼家里,望了眼楼下庭院。你一定不知道,你跟我的距离只有短短半分钟,我却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把思绪转回写作计划。傍晚,我到余妈妈家接你,余妈妈正在厨房忙碌,上午吸引你注意的玩具散落一地,已无法提起你的兴趣。你坐在客厅深处,灯光稀微。你四处张望,欲哭的表情里满是孤独、失望。你看见我,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就如一头奔驰的豹,朝我奔过来。两只手掌,一前一后,嗒嗒嗒地,声势与速度同等威猛。
③我大步上前,一把捞起你。
④孩子,我离开你之前,当然偷偷瞄你。你当时被玩具吸引,没有回头。我很好奇,若你玩腻之后,会怎样搜寻我的背影。这让我想到我母亲。
⑤孩子,我很少与你说,小时候我也曾跟你一样,搜寻爸爸妈妈的背影。有一次,妈妈带我进城,我们到了堂姐的冰果店。我喜欢冰果店中陈列在玻璃后形形色色的冰品。我贪吃刨冰,沉迷在甜香中,压根忘了妈妈什么时候不在了。堂姐促狭地说:“你妈妈不要你了。”我慌慌张张,四处搜寻不到妈妈,竟相信了堂姐的话,凶猛地哭了。孩子,当时我相信妈妈是我的全部世界,就像你相信,我的胸膛是你永远的操场。孩子,你年岁渐长之后,是否渐渐感到亲情间的某种倾斜,总是长辈费心照看晚辈,晚辈偶一回眸,长辈就感激涕零。
⑥下一回,凝望妈妈的背影时,我已经是“男人”了。
⑦高中毕业后,我成了一名军人。
⑧新兵训练中,“五百米障碍”是最大的考验。它的项目有快跑、爬竿、跳壕沟、爬矮墙、持枪匍匐前进、通过低矮的铁丝网。一次操练,看见身高一米九的大个子,攀爬两公尺高的“矮墙”,竟蹬不过去,一米六多的矮个,反而飞跃而过。我和战友不禁窃笑。等轮到自己上阵,正式戴上钢盔、系上腰带、背上枪,通过“五百米障碍”时,却在“矮墙”前手软脚重过不了关。
⑨当时,每逢假日,妈妈会不顾舟车劳顿来看我。她带来零食,看着我狼吞虎咽。我常想,当时妈妈的心中,必定是两难,________。
⑩每次分别,我都目送妈妈走上交通车,凝望微胖的妈妈蹒跚上车的背影。车子开动了,我看见妈妈频频挥手,好像在说,别送了,回去吧。
⑪孩子,交通车离开以后,我没有回到营舍,而是来到五百米障碍场苦练。先持装备爬竿,再战矮墙,我一次一次地挑战它。几天后,测验成绩出色,我望着妈妈上车的地方,喘着粗气说:“妈妈,我做到了!”
⑫孩子,那一刻我的心情,多么像你,豹一般的四脚兽,快速奔向我。只是我已经站了起来,用一个儿子的独立姿态,轻轻煨暖妈妈的背影。
【注释】①煨(wēi):用微火慢慢地煮。
在“赏美文•学写作”的读写活动中,老师推荐赏读《我煨暖了,你离开的身影》,并布置了以下两个任务,请你完成。
(1)请根据文章内容,在横线处补写出妈妈“两难”的心理。(30字左右)
(2)这是一篇语言生动、情感真挚的文章。请自选角度,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不少于100字)发布:2024/12/27 3:30:2组卷:6引用:2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