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媒体时代下,全民参与文化传承创新正在成为现实。因此,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载体,强化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以及新媒体人的参与感,激活文化传承发展多元主体。一方面,提升传承人新媒体能力。新媒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令许多尘封的文化开始走出固有圈层,走进大众的视线。所以,应当发挥传承人的作用,组织他们学习新媒体平台运用、短视频制作与剪辑、平面设计等能力,引导他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中积极融入新媒体。另一方面,调动新媒体人的积极性。要建立健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培育和服务体制机制,联合新媒体平台、社会机构、事业单位等主体力量,对有意向的新媒体人实施定期培训与教育,出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作激励措施,提升他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
      新媒体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是创意和文化的融合,是潮流设计与东方美学的交融。因此,应当扎根于五千年文明土壤,用受众喜欢的方式,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应当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形式。以技术搭桥,以互动增色,运用三维动画艺术、AR技术、VR技术、PR技术等数字媒体艺术,重塑文化数字性表现形式,渲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感,促使那些抽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动漫作品、动态长图、短视频、表情包等形象化具体化形式表现。比如,以“春分”为创作灵感,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动画技术,通过绘声绘色的动画场景以及诙谐的影视配音,把传统节气文化变得大众化、简易化。再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综合图像处理、视频处理,使传统手工艺立体化展现。另一方面,应当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叙事方式。身处文艺传播的新时代,需要引入“文化+综艺”“文化+直播”“文化+舞蹈”“文化+游戏”等表达范式,采取文化与历史、经济、科技、教育、文艺等跨界融合的方式,通过剪影动画、情景歌舞、当红说唱、时空对话、情景模拟、真人探险、虚拟技术等表达方式,将艺术性与娱乐性、文化性与科技性相结合,突破传统模式下文化和文学的简单呈现。
      伴随移动传媒的扩张布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全方位认知新媒体平台,善于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营造线上线下互动场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平台建设,融入小红书、微信平台、微博平台等新媒体平台。如入驻短视频平台,开通“云游”直播服务,并通过评论、转发、弹幕、私信等方式即时反馈,促使受众在线上实现共走丝绸之路、看敦煌的鸣沙山月牙泉、观故宫的花开花落。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持续丰富传统文化素材,吸收与容纳多元文化,丰富和完善文化生态系统,精准分析公众文化需求,做好二次创作,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个性化”创新。
(摘编自巩立超《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策略》)材料二: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适应国际传播格局的新特点、新变化、新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阐发中国价值,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取向、知识体系等都是文化内生力的重要驱动要素,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挖掘时代内涵、创新表达形式,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歌剧《沂蒙山》、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话剧《谷文昌》等文艺作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与新时代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注重叙事表达,多维展现中国形象。近年来,一批青年视频博主走红社交网络。无论是深耕田园生活,还是传播国风舞乐,他们视频作品的共性都是通过年轻化表达,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国家艺术院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转变对外交流传播思路,依托经典优质剧目和各类创意节目,开展形式各异的“云端出海”交流活动。国家京剧院联合中国国际电视台推出的《京剧练习生》节目,记录外国友人学习京剧的心得趣事,广受观众好评。中央芭蕾舞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等院团,开展创意工作坊直播、合制线上音乐会等活动,带动社交平台粉丝数量和视频点击量持续上涨的同时,也多角度呈现出更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数字技术深刻影响国际传播方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重塑国际传播格局。以《千里江山图》为蓝本创作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国内舞台“出图”后,趁势借助短视频在海外掀起了一轮中国风热潮。这也启示我们,提高国际传播效能,应坚持价值导向和技术赋能,将顶层机制设计、受众需求、数字技术应用等关乎传播效能的维度纳入考量,进一步提升文化产品的国际传播力和竞争力。
      面对世界舞台,我们应该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创新表达方式,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对外话语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影响力,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摘编自马明《运用数字技术,让中国声音更响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D

A.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新媒体能力的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产生很大影响,可以让许多尘封的文化走进大众的视线。
B.扎根于五千年文明土壤,用受众喜欢的方式,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媒体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措施。
C.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精准分析公众文化需求,持续丰富传统文化素材,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平台建设更具个性化。
D.青年视频博主用视频作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国家艺术院团开展“云端出海”活动,他们的创新表达均展示了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B

A.提升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新媒体能力,调动新媒体人的积极性,不仅能促进新媒体的应用,还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B.用形象化具体化的展示形式,用“文化+其他”的表达范式,打破传统的文化呈现形式,才能有效促进传统文化媒介向新媒体的转变。
C.材料二列举歌剧《沂蒙山》、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话剧《谷文昌》等例子,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可行性。
D.材料二中中央芭蕾舞团等院团,开展创意工作坊直播等“云端出海”活动,既凸显了对外传播思路的转变,也说明了数字技术的深刻影响。
(3)下列案例中,不属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叙事方式”的一项是
B
B

A.结合敦煌学研究成果与游戏科技的“数字藏经洞”,利用数字孪生等技术,将洞窟实体与所藏文物进行复原,用户可“穿越”至晚唐、北宋等时期沉浸式体验敦煌文化。
B.“丝路之乐•唐韵回响”音乐会上,演员画上唐妆穿上唐服,乐手们一字排开,席地而坐,一支支曲、一段段舞,让观众坐在音乐厅里也能感受盛唐乐舞的魅力。
C.《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首集中,随着画卷的缓缓展开,四位经典传唱人化身“画中人”,进入《富春山居图》的诗画世界,创造出独具东方美学色彩的审美体验。
D.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把图书馆里的典籍搬上电视,采用今人和古人相遇的方式,跨越时空界限,为受众营造“沉浸式”的视听体验,感受典籍之伟大。

【答案】D;B;B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7/25 8:0:9组卷:1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4年1月25日澳网赛场李娜完成自1978年亚太地区夺得澳网女单冠军后再夺冠的历史性征程。站上领奖台的时候面对得之不易的奖杯她把这份荣耀与团队共同分享。
          2014年1月国家网管中心决定允许李娜与彭帅、郑洁、晏紫4人单飞只需将比赛奖金和商业收益的一部分上缴便可享受教练自由、奖金自由、参赛自由。
          这一年IMG签约副总裁同时也是莎拉波娃经纪人的埃森巴德成为了李娜的经纪人。此时李娜已26岁。在埃森巴德的经营之下李娜顺畅地将竞技成绩转化为商业价值并且实现最大化的开发大笔的比赛奖金和品牌代言费用让李娜能够维持团队的良好运转。
          李娜这一切成功更离不开一个男人那便是丈夫--收敛起昔日锋芒默默退居幕后甘做后勤的姜山。有记者曾经恭维李娜说:“幸亏中国网球有李娜。”李娜不忘补上一句:“幸亏李娜有姜山。”每当比赛结束李娜也总拿姜山开涮。在台下看来理疗师阿历克斯与李娜合作始于2010年3月是团队里除姜山外资格最老的成员。悉尼赛前李娜去玩蹦极阿历克斯亲自试跳在确认对身体无影响的情况下才允许李娜蹦极。31岁的李娜能经受住卡洛斯的魔鬼训练并且在长年的职业征战中保持旺盛的体力阿历克斯功不可没。
          曾经七届大满贯得主海宁的主教练阿根廷人卡洛斯接手教练以后身体与技术之外他带给李娜的更大帮助应该是心理上的。他要求李娜享受网球所带来的快乐。卡洛斯的出现让李娜团队关系融洽。在澳网横扫拉德万斯卡进入四强后除2014年澳网李娜一路高歌猛进向着自己的第二座大满贯发起冲击。这一次她又如愿以偿澳网夺冠让李娜排名逼近世界第二。再面对媒体的镜头没有了任何压力的李娜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澳大利亚某杂志评其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摘编自麻晓天《李娜:中国金花怒放的背后》)材料二
          我能够在网球赛场上代表中国是我至高无上的荣誉。我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国甚至全亚洲的网球运
    在澳大利亚的时光固然充满了喜悦、幸福,以及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但做出放下球拍的决定,比在澳大利亚的高温下连续赢下7场比赛要艰难许多。
          我的双膝已经经历了四次手术现在我的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最后那次手术之后我试图回到赛场。但是哪怕我用尽全部的力量我的身体却告诉我岁的我再也不能进行最高水平竞争。
          网球这项运动这些年在中国发展非常快我已经在这项运动的世界舞台上取得了成功。我所获得的成就远远超出了我的梦想为
          网球是一项个人运动,但是,没有人比我更清楚,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这里虽然不能对陪伴我走过职业生涯、对我的成功付出汗水的人们一一表示感谢但是我必须感谢那些无论高潮还是低谷都陪伴着我的人是你们成就了今天的我。
    (摘编自2014.9.19《李娜退役告别信》)材料三
          回望李娜15年的职业生涯无论对她个人还是对我们都好得不能再好突破已经完成荣誉摆放在那里为什么不笑呢?
          当众人为她的离去惋惜时在9月19日的退役新闻发布会上李娜表示自己的退役没有遗憾当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也问过自己‘如果退役会不会后悔’我自己内心很坚强地告诉我‘没有’”。
          在美国《时代》周刊2013年度全球百位影响力人物名单中李娜入围“偶像人物”榜单并成为封面人物。在网球这项全球范围商业运作最成熟并且最受欢迎的运动中李娜也成为最具开放性形象的中国运动员。
          2014年李娜法网夺冠后国际女子职业网联嗅到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开始把重心向亚太转移短短四年中国专业女子网球赛事从同样无可置疑的是,成为超级体育明星的李娜也激励了更多的中国青少年。李娜曾说过:“我确实不知道有多少,但我知道有很多孩子拿起了网球拍,这对我们是好事。要相信自己,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我认为梦想很重要。”
    (摘编自白岩松《总有一种告别让人笑容满面》)(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后,李部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的形象,令澳洲一些媒体折服,因此而被评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B.从2009年“单飞”开始,六七年时间里,李娜取得了巨大的个人成功,获得了国际女子网球界的多项殊荣,这是李娜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时代使然。
    C.李娜在退役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退役是因“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再也不能进行最高水平竞争”,话里话外,都是心有不甘、充满遗憾之情。
    D.李娜能够夺冠,团队成员的力量功不可设,大家各同其职:姜山主要负责后勤,阿历克斯主要负责体能,主教练卡洛斯则主要负责李媼心理的调整。
    E.李娜把“在网球场上代表中国”作为“至高无上的荣誉”,她怀着梦想来,带着感恩、成功离开,她的成功故事极大地激励了青少年参与网球运动。
    (2)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3)李娜说:“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李娜成功的外部原因。
    (4)李娜网球职业成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她的成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发布:2025/1/11 8:0:2组卷:2引用:1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4年1月25日澳网赛场,李娜完成自1978年亚太地区夺得澳网女单冠军后再夺冠的历史性征程。站上领奖台的时候,面对得之不易的奖杯,她把这份荣耀与团队共同分享。
          2009年1月,国家网管中心决定允许李娜与彭帅、郑洁、晏紫4人单飞,只需将比赛奖金和商业收益的一部分上缴便可享受教练自由、奖金自由、参赛自由。
          这一年,李娜成功与全球最大的体育经纪公司IMG签约,IMG副总裁,同时也是莎拉波娃经纪人的埃森巴德成为了李娜的经纪人。此时,李娜已26岁。在埃森巴德的经营之下,李娜顺畅地将竞技成绩转化为商业价值,并且实现最大化的开发,大笔的比赛奖金和品牌代言费用让李娜能够维持团队的良好运转。
          李娜这一切成功更离不开一个男人,那便是丈夫--收敛起昔日锋芒,默默退居幕后,甘做后勤的姜山。有记者曾经恭维李娜说:“幸亏中国网球有李娜。”李娜不忘补上一句:“幸亏李娜有姜山。”每当比赛结束,李娜也总拿姜山开涮。在台下看来,这些调侃,是李娜对姜山浓浓爱意的表现方式。
          理疗师阿历克斯与李娜合作始于2010年3月,是团队里除姜山外资格最老的成员。悉尼赛前李娜去玩蹦极,阿历克斯亲自试跳,在确认对身体无影响的情况下才允许李娜蹦极。31岁的李娜能经受住卡洛斯的魔鬼训练,并且在长年的职业征战中保持旺盛的体力,阿历克斯功不可没。
          曾经七届大满贯得主海宁的主教练阿根廷人卡洛斯接手教练以后,身体与技术之外,他带给李娜的更大帮助,应该是心理上的。他要求李娜享受网球所带来的快乐。卡洛斯的出现让李娜团队关系融洽。在澳网横扫拉德万斯卡进入四强后,除了称赞卡洛斯使她的网球生涯好转,李娜还特别感谢他“拯救”了她的婚姻。
          2014年澳网,李娜一路高歌猛进,向着自己的第二座大满贯发起冲击。这一次,她又如愿以偿,澳网夺冠让李娜排名逼近世界第二。再面对媒体的镜头,没有了任何压力的李娜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澳大利亚某杂志评其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摘编自麻晓天《李娜:中国金花怒放的背后》)材料二 我能够在网球赛场上代表中国,是我至高无上的荣誉。我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国甚至全亚洲的网球运动,这也将会是我一生的事业。但是,即便如此,职业生涯就像是人生,它们都会有终点。
          在澳大利亚的时光固然充满了喜悦、幸福,以及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但做出放下球拍的决定,比在澳大利亚的高温下连续赢下7场比赛要艰难许多。
          我的双膝已经经历了四次手术,现在,我的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最后那次手术之后,我试图回到赛场。但是,哪怕我用尽全部的力量,我的身体却告诉我,32岁的我,再也不能进行最高水平竞争。
          网球这项运动这些年在中国发展非常快,我已经在这项运动的世界舞台上取得了成功。我所获得的成就远远超出了我的梦想,为国家获得的荣誉也是我个人的骄傲。
          网球是一项个人运动,但是,没有人比我更清楚,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这里虽然不能对陪伴我走过职业生涯、对我的成功付出汗水的人们一一表示感谢,但是我必须感谢那些无论高潮还是低谷都陪伴着我的人,是你们成就了今天的我。
    (摘编自2014.9.19《李娜退役告别信》)
    材料三 回望李娜15年的职业生涯,无论对她个人还是对我们,都好得不能再好,突破已经完成,荣誉摆放在那里,为什么不笑呢?
          当众人为她的离去惋惜时,在9月19日的退役新闻发布会上,李娜表示自己的退役没有遗憾,“当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也问过自己‘如果退役会不会后悔’,我自己内心很坚强地告诉我‘没有’”。
          在美国《时代》周刊2013年度全球百位影响力人物名单中,李娜入围“偶像人物”榜单,并成为封面人物。在网球这项全球范围商业运作最成熟并且最受欢迎的运动中,李娜也成为最具开放性形象的中国运动员。
          2011年李娜法网夺冠后,国际女子职业网联嗅到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开始把重心向亚太转移,短短四年,中国专业女子网球赛事从两项跃升到十项,而这一切正源自李娜的成功。
          同样无可置疑的是,成为超级体育明星的李娜也激励了更多的中国青少年。李娜曾说过:“我确实不知道有多少,但我知道有很多孩子拿起了网球拍,这对我们是好事。要相信自己,不要放弃自己的梦想,我认为梦想很重要。”
    (摘编自白岩松《总有一种告别让人笑容满面》)(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后,李娜幽默、风趣、健谈、极具个人魅力的形象,令澳洲一些媒体折服,因此而被评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运动员之一”。
    B.从2009年“单飞”开始,六七年时间里,李娜取得了巨大的个人成功,获得了国际女子网球界的多项殊荣,这是李娜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时代使然。
    C.李娜在退役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退役是因“身体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创”“再也不能进行最高水平竞争”,话里话外,都是心有不甘、充满遗憾之情。
    D.李娜能够夺冠,团队成员的力量功不可没,大家各司其职:姜山主要负责后勤,阿历克斯主要负责体能,主教练卡洛斯则主要负责李娜心理的调整。
    E.李娜把“在网球赛场上代表中国”作为“至高无上的荣誉”,她怀着梦想来,带着感恩、成功离开,她的成功极大地激励了青少年参与网球运动。
    (2)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3)李娜说:“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成为冠军。”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李娜成功的外部原因。
    (4)李娜的成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发布:2025/1/11 8:0:2组卷:1引用:1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020年9月,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以下简称“联大”)上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不仅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也是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既是从现实出发的行动目标,也是高瞻远瞩的长期发展战略。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再次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碳中和”概念,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净零排放”,狭义的是指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更为宽泛的则是指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碳中和的实现首先要求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的最大程度的减排,比如要求极大地提高能效、高比例利用非化石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但受资源、技术局限或安全、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少部分排放并不能完全避免,这其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森林、海洋等碳汇进行自然吸收,同时另一方面可能还需要额外的、一定规模的“碳移除技杺”(CDR)的应用,比如碳捕葓、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等,也就是说,到2060年前,我国并非是要实现“绝对的零排放”,而是要将人为活动排放对自然的影响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到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达到人为排放源和汇的新的平衡。
          我们早就有碳达峰目标,而把碳中和跟碳达峰放在一块,它的约束力就比较强,简单说就是碳中和使得碳达峰的意义更加明显。我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逐渐改变现实,进行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中国“十四五”规划对碳减排有一些明确的目标和部署,提出非化石燃料使用量占比要提高到20%,还提出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24.1%,要在未来5年提高0.9个百分点,意味着国土上要增加约9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覆盖面积。加快绿色能源替代,这是未来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主要出路,它的重点在新能源相关材料领域的先进技术突破和广泛应用等方面,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绿色低碳能源体系,以完成结构性替代。碳循环经济更是值得关注的新领域,通过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术把发电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净化之后加以综合利用,这样能实现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另外,减少碳排放不仅需要技术,还要改变观念、改变生活方式,如有人买很多衣服放在家里,这些都是不环保的做法,因此要建立可持续消费观念,践行节约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更艰辛:全国人均收入水平远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80%。受疫情影响,国内外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不稳定性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突出,有关应对气候变化的短板依然很多,要实现新达峰目标与碳中和目标,需要坚持绿色发展,通过卓绝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受到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总体发展态势并没有受到影响,因此,碳中和目标同样难以动摇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
    国际方面,《巴黎协定》要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立即明确国家自主贡献减缓气候变化,碳排放尽早达到峰值,在21世纪下半叶实现碳中和,在21世纪末将全球地表温度相对于工业化前上升的幅度控制在2℃以内。不仅如此,各缔约方还将为争取实现1.5℃的温控目标付出努力。
          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增幅已经超过1℃,中国升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升温水平。如果继续以目前的速率升温,全球温升幅度可能会在2030年至2052年达到1.5℃。目前的全球升温已经导致气候风险越来越高,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因此,多数发达国家在实现碳排放达峰后,明确了碳中和的时间表。例如芬兰确认在2035年,瑞典、奥地利、冰岛等国家在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欧盟、英国、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将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定在2050年。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智利,也计划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在“联大”的承诺不仅展示了大国的勇气与担当,对全球气候治理也起到了激励作用,日、英等国承诺要比中国早1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
    B.我国碳中和要解决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需要通过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人为形式,最终达到不排放二氧化碳的目标。
    C.碳达峰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数值达到顶峰,再逐渐下降,碳中和的加入,使得碳达峰的意义比以前更加明显。
    D.《巴黎协定》为21世纪内全球平均气温的升幅设置了红线,各缔约方应该在科学和公平的基础上加快减排行动。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与中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现实状况有关。
    B.如果通过额外的、一定规模的“碳移除技术”的应用,可部分消除少量不可完全避免的碳排放,有助于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
    C.中国“十四五”规划提出森林覆盖率要提高到24.1%,意味着要增加约9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覆盖面积,这对碳排放问题有决定性作用。
    D.尽管受到美国贸易保护和新冠病毒等因素影响,但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态势并未受到影响,这也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3)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文中提出了哪些措施和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发布:2025/1/25 8:0:2组卷:3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