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品读下列语段,回答各小题。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流飘荡
跟随
跟随

负势
争着
争着

谷忘反

皆生寒树
这里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这里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③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写水时,作者抓住了水
清澈
清澈
湍急
湍急
的特点。
②写山奇,分别从
视觉
视觉
听觉
听觉
两种感觉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
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③文章由景生情,因情明志,作者不由得发出感叹的句子是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5)下列各项中,两个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C
C

A.天下独 猿则百叫无
B.一许里 猿则叫无绝
C.风烟 生寒树
D.在犹昏 有时见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D

A.本文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和诱人景色。
C.第二自然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捕捉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第三自然段先写群山的静态美,再写山中的各种声音,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

【考点】迁移拓展文言翻译
【答案】跟随;争着;看;这里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清澈;湍急;视觉;听觉;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C;D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8/1 8:0:9组卷:50引用:2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朕今以蜀王为元龟,卿等亦须以延年为覆辙也。”
    (选自《贞观政要•贪鄙》)【注释】①禄秩:俸禄。②规:贪求。③公仪休:春秋时期鲁相。④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大风刮得猛,贪人败坏族类。是说一人贪会贻害很多人。⑤大司农:官名。汉武帝时设置大司农,掌钱谷之事。⑥元龟:本指大龟。这里引申为“可作借鉴的例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之妻臣:偏爱
    B.臣之客有求于臣:想要
    C.以美于徐公:都
    D.今齐地千里:地方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
    (3)从【甲】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4)【甲】【乙】两文分别运用了设喻和举例的说理方式,请结合原文进行简析。

    发布:2024/12/27 1:0:4组卷:19引用:2难度:0.4
  • 2.《鱼我所欲也》中第1段说“非独贤者有是心”,第2段说“此之谓失其本心”,根据本文的具体内容,结合《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告子上》等篇章,谈谈你对“本心”的理解。

    发布:2024/12/27 1:0:4组卷:21引用:3难度:0.6
  • 3.《鱼我所欲也》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发布:2024/12/27 0:30:2组卷:23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