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究竟在哪,近日又有新说,让这一本该辨明却一直未受重视的问题浮现出来。在我看来,廓清网络文学的起点,不只为追溯一种事实真相,更在于给中国网络文学找到一个可供认同的时空坐标,以确立起文学实践与观念逻辑相一致的历史合法性,让这一文学的“来路”与“去向”在观念建构时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
      一直以来,网文界的约定俗成是把1998年默认为“中国网络文学元年”,其根据是基于一个重要事件,2008年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这次活动得到《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收获》等20余家文学期刊和众多媒体的积极响应,产生了广泛影响,于是人们便将1998年默认为中国网络文学起始年。这一认定也依据两个标志性事件:我国第一家大型原创网络文学网站“榕树下”于1998年开始公司化运营,当时颇有影响的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也诞生于1998年。这种以文学高光事件认定网络文学起始年的观点,可称作“事件起源说”。
      新近出现的另一种观点可称作“论坛起源说”,是由邵燕君、吉云飞提出的。《为什么说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是金庸客栈?》一文提出,1996年8月成立的金庸客栈及其开启的“论坛模式”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理由是: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只能是一个网络原创社区,而不能是一部作品。金庸客栈是中国最早以文学为主题的网络论坛,这种“论坛模式”天然具有网络基因,即去中心化、网友自由发帖、多点互动等“趣缘社区”性质,具备网络文学生产的“动力机制”。文章认为,被称作“网上《收获》”的“榕树下”走的仍是投稿、审稿、编发的传统文学路子,算不得网络文学起点;而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1998年)晚于罗森的网络长篇《风姿物语》(1997年),将其算作中国网络文学起点更是于实不符、于理无据。因而提出:“为什么金庸客栈应该被锚定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其依据按重要性排序,首先是论坛模式的建立,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机制;其次是趣缘社区的开辟,聚集了文学力量,在类型小说发展方向上取得了成绩,积蓄了能量;第三是论坛文化的形成,成为互联网早期自由精神的代表。”
      应该说,“论坛起源说”从文学网站功能和网络文学的文化底色来锚定起点,较之传统的“事件起源说”是一大进步。但是,如果我们抛开其他附加因素而回归“起点”的本意;抑或说,如果我们承认网络文学是基于互联网这一媒介载体而“创生”于网络的新型文学,那么,就只能回到这一文学的原初现场,选择“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即如前文所说的“用事实回溯的办法,而非概念推演”,我们将会得到一个简单而明确的结论——中国的(汉语)网络文学诞生于1991年的美国,1994年中国加入国际互联网后才穿越赛博空间而挺进中国本土,并延伸壮大出蔚为壮观的中国网文世界。2003年起点商业模式的建立,刺激了类型小说的爆发式增长,文化资本的大范围介入打造了盛大文学、阅文集团这样的超级平台,实现市场分发的全媒体、多版权经营,直至延伸传播半径,让源自海外的网络文学以文化软实力的自信开启“出海”之旅,打造了世界网络文学的“中国时代”。基于这个可供验证的时空节点,是否可以说,这个“网生起源说”更具历史真实性与逻辑合理性呢?
      网络文学皆因网络而“生”,而“网生”文学需要两个基本要件:一是技术基础,二是文学制度。前者为网络文学的出现提供媒介载体和传播平台支持,后者则让网络文学形成机会均等的生产机制和互动共享的话语权分发模式,而1991年诞生于北美的汉语网络文学就最早具备了这两个要件。有鉴于此,将1991年锚定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就将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判断,“网生起源说”无非陈述了一个客观史实。
      现在,当我们回溯中国网络文学的生长线时,以“网生起源说”来锚定它的起点,当然不只是为了厘清一个事实,或者执意将生辰前置而为网络文学争得某种荣光,而是为了找准历史原点,知道中国的网络文学“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廓清这一文学的正根和主线,以历史自觉而明史鉴今,让未来的网络文学发展行稳致远。
(摘编自欧阳友权《哪里才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材料二
      网络文学自上个世纪90年代长足崛起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不断走向题材的丰富与类型的多样,产生了不少读者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也为影视、游戏、动漫等文艺形式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在这一过程中,也累积了不少的问题,如由写作的快捷性、作品的速成性造成的文字粗鄙化、叙述同质化等,呈现出“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不足。
      因此,当前的网络文学,事实上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走出“数量”增长的粗放阶段,为以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谋求更大的发展。文学的使命与创作的追求就是“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而这,也正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所迫切需要的。网络文学的广大作者与从业者,委实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须为此孜孜以求,努力奋斗。
(摘编自白烨《在强国战略的大格局中发展网络文学》)(1)下列对“中国网络文学起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C

A.“事件起源说”认为1998年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年,这种观点以文学高光事件作为认定依据。
B.“论坛起源说”认为1996年是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年,其提出者邵燕君等锚定金庸客栈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点,并依次提供了三点依据。
C.作者认为“事件起源说”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算作中国网络文学起点于实不符、于理无据,与之相比,论坛起源说可以说是一种进步的观点,但网生起源说才更具有真实性和逻辑性。
D.作者则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始年是1991年,是以网络文学是基于互联网这一媒介载体而“创生”于网络的新型文学为前提的。
(2)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和论证的相关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D

A.材料一作者认为廓清网络文学的起点,不是为追溯一种事实真相,而在于给中国网络文学找到一个可供认同的时空坐标。
B.材料一指出网生文学以文学制度和技术基础为基本条件,前者为网络文学出现提供支持,后者让网络文学形成一定的生产机制和话语权分发模式。
C.材料二肯定了20多年来网络文学的发展,以游戏、动漫等文艺形式的创作资源都来自网络文学为例,论证了网络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D.材料二对网络文学当下的现状辩证地进行了概述,指出当前网络文学还处在“数量”增长的粗放阶段,迫切需求提升质量,并对网络文学的从业者提出了要求。
(3)下列各项不适合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C
C

A.据统计,目前我国网络文学作品的主要分类近20个,细分类别达到200余个,其中建党建国、改革开放、反腐倡廉、创新创业等领域的正能量题材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B.从《琅琊榜》到《少年的你》,从《庆余年》到《大江大河》……在大量由网络文学IP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中,诞生了不少大热的优秀作品。
C.当前,网络文学维权困难重重,2019年,中国网络文学总体盗版损失规模为56.4亿元。网文作家“愤怒的香蕉”深受盗版之害,其小说《赘婿》一更新完,就有人在《赘婿》百度贴吧里放盗版章节。
D.网络文学目前出现的“融梗”“洗稿”现象,让很多人阅读作品后总会觉得情节似曾相识,一些作品尤其是同一类作品中的人物虽然姓名不同、身份不同,但行动元是一致的。
(4)材料一作者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的生长线是什么?根据相关内容简要概括。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C;D;C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5/27 14:0:0组卷:41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会意
    汤一介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我的读书观。一个学者一生要读各种各样的书,不是读什么书都要做到求甚解。
          我小时候读《三国演义》,很多地方读不懂,但还是爱看。长大了再读《三国演义》,还有不懂的地方,但只是想知道它和《三国志》所载有些什么不同罢了,我并不想做研究《三国演义》的专家。后来我进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当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我读书教书,还是信守“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信条。研究哲学,有那么多书,每本书、每句话都要求“甚解”,可能吗?
          我认为陶渊明这两句话对研究哲学的人来说,后面一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更重要。我们常把汉人对经典的注释叫“章句之学”,每章每向都要详加解释。《汉书・儒林传》谓“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儒师秦延君释《尧典》,十余万言;释“曰若稽古”四字,三万言。
          至魏晋风气一变,注经典多言简意赅,倡“得意忘言”,例郭象注《庄子・逍遥游》第一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谓“鹏鲲之实,吾所未详也”,并批评那种一字一向注解的章句之学为“生说”(生硬的解释)他说:“达观之士宜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不足事事曲与生说,自不害其弘旨,皆可略之。
          我想,这就是“会意”。读哲学书,重要的在“会意”,而不在“曲与生说”・“会意”才能对古人的思想心领神会。
          据日本学者林泰辅说,《论语》的注解有三千余种;元朝的杜道坚说,《道德经》的注解也有三千余种,不管有多少种《论语》《道经》的注解,我们能说哪一种对《论语》或《道德经》“甚解”了呢?没有吧。
          杨伯峻先生在注孔子说的“六十而耳顺”一向时说:“耳顺”这两个字很难讲,企图把它讲通的也有很多人,但都觉牵强。译者姑且作如此讲解。
          我认为,杨先生的这种态度是对的,他只是“姑且”给一种解释,并没有说他的解释就是唯一正确的。读书人喜欢读书,特别是像我这样的读书人,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宗教的、文学的艺术的、考古的、历史的、民俗的,甚至科学和科学史的等等。是不能都要求“甚解”的,知道一点就行了。它可以帮助你开阔眼界、拓宽思路。读你自己专业的书,当然得了解得深入一些,但也只能要求“深入一些”,不可能字字句句都有所谓“正确了解”,而“会意”则是更为重要的。
          哲学家要求的是“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会意”实际上是加上了自己的创造”,这样才真的是把学问深入下去了。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人章句之学强调详加解释,故而出现《汉书》谓“一经说至百余万言”的现象。
    B.儒师素延君释《尧典》十余万言,释“日若稽古”三万言,是章句之学的典型表现。
    C.郭象用自己对《庄子・逍遥游》的注解,从事实上否定了章句之学的“曲与生说。”
    D.杨伯峻注“六十而耳顺”时说,“译者姑且作如此讲解”,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汉朝到魏晋时代,对于经典的注解,风气有了颠覆性的转变,由详加解释转变为言简意赅。
    B.追求“甚解”,容易产生阐释的生硬牵强,“不求甚解”则可以摆脱诸种束缚,获得阅读的彻底解放。
    C.一般阅读,“不求甚解”有利于开阔眼界,拓宽思路,但专业领域研究的阅读,则需要深入一些。
    D.“六经注我”提升了主观个体思考的价值和地位,“我注六经”实质是对经典过分的信服与膜拜。
    (3)作者强调读书追求“会意”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发布:2024/12/5 8:0:1组卷:4引用:2难度:0.6
  • 2.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然科学理解世界是对象化的理解,探求的是“客观性真理”,重在利用厚生;人文学科理解世界则是生命气息的互动感通,所探寻的是“启示性真理”,重在树德立人。人文学科研究一靠生活,二靠思想,三靠学问,其中关键在于是否“有我”,是否能站到精神领域最前沿,兴味充沛地回答时代之问,谈论学术发现。人文研究的治学类型大概可分三种:一是职业的,二是事业的,三是趣味的。
          职业的研究一般有学院学术训练背景,专业基础扎实,对于各种新潮理论熟稔于心,运用自如;其研究多是“因题为文”,如课题的设置、刊物的策划、会议的研讨、市场的约请等;其笔力多集中于某一点,发掘细密,心态上是“完成任务”。职业化有其必要,但满足于这一状态,就往往屈己从人,疲于奔命,很难施展才华;且过于单一,容易自我重复,也常使研究蜕变为一种批量制作,困于“套路”。收集、整理、甄别、归纳所有材料,借助一定理论把材料重新装置、分配、知识化,提出些观点和看法。不乏识见,却也易为成见、俗见。这类研究者不少,其中固然有“我”,只不过还未走出“小我”“私我”,难以推动学术大发展。
          事业的研究是将治学视为全身心投入的名山之业。这类学者往往数十年如一日,筚路蓝缕,心无旁骛,苦行深学,视学术为生命;既高屋建瓴,质疑问难,又一砖一石,扎实筑基;对时代精神特具感知能力,鸿篇巨制粲然可观,识见规模远高同辈,引领当代学术思想潮流。其佼佼者强强联手,在保留学术个性前提下,构建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团队,秉持核心学术理念,斟酌古今,打通中西。其特出者孜孜于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学术体系的学理性建构,独创一格,其事业之发达与否关乎学科发展之盛衰。
          趣味的研究则是有灵性的精神劳动,是关乎生命价值、系乎人生况味的生活方式,因而研究者能够不慕虚荣,不从流俗;豁朗深邃,不拘一格,极具创造性和生命力。此类研究不从事功上着想,价值与意义却甚为重大,因为这种自动的工作不忮不求,总是竭尽了心力,决不模糊敷衍;总是蕴藏大量尖新学术创见,这是世间顶好的妙文,可惜凤毛麟角。
          上述三种治学类型,后两种研究有“我”,有“大我”,能将阅世、说理、论学三者合而为一,卓然而为学问大家。这些学术大家既有敏锐过人之思力,又有气劲神完之文笔;他们不仅是学问家,而且是文章家。他们的学术作品往往都是美文,不单能把理说圆,还有一种“余情”贯穿其中,显得从容、澹泊、丰饶,有余味,有气象。譬如,冯友兰、任继愈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陶行知、林汉达的教育学研究,顾准、孙冶方的经济学研究……这些学术大家各自以完整的人对应完整的文化,是所谓“专家之上的文人”。
    (节选自吴子林《提升人文研究境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学科理解世界的方式与自然科学不同,它探寻的是“启示性真理”,重在树德立人。
    B.人文学科通过生命气息的互动感通来理解世界,它的研究依靠生活、思想、学问三方面。
    C.人文学科研究要“有我”,要能站在精神领域的最前沿来回答时代之问,谈论学术发现。
    D.人文学科可分为职业的、事业的、趣味的三种不同的治学类型,这三者间没有高下之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着重介绍了人文研究的治学类型、治学方法,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述结构。
    B.文章第二段指出人文研究治学类型的“职业的研究”的特点,并且指出它的不足之处。
    C.文章在论述“事业的研究”时,既分析了这类学者的共性,又具体分析了其中两种人。
    D.文章论述了“趣味的研究”不求功利,极具创造性和生命力,是自动的、常见的工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职业的研究大都是专业基础扎实,笔力集中,但仅满足于“完成任务”的心态,困于“套路”,因无“我”而难以推动学术大发展。
    B.事业的研究会全身心投入治学,专业钻研,感知时代精神,引领当代学术思想潮流,实现学理性建构,独创一格,推动学科蓬勃发展。
    C.“趣味的研究”不从事功上着想,价值与意义甚为重大,是自动的工作,不忮不求,竭尽全力,认真负责,蕴藏着大量尖新学术创见。
    D.“事业的”“趣味的”治学类型能够将阅世、说理、论学合而为一。研究者不仅是学问家,而且是文学家,以完整的人对应完整的文化。

    发布:2024/12/1 17:30:3组卷:5引用:5难度:0.8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审美是主体在鉴赏过程中所收获的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及心灵净化等感受,属于价值活动的范畴。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与满足他们所需要的外界事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相比,有一定的超功利性,但其存在于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形成的各种关系之中,必然体现着主客体关系的统一,从而具有显著的客观性。
          审美价值具有多层次性。具体的审美实践并不仅限于转瞬即逝的美感经验,审美主体独特的体验方式和长期积累的理性判断都是愉悦情感产生的重要原因。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谈道:“它(审美)不仅是偶然的,而且像根据合乎律法的安排并且作为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有意如此……即向那构成我们存在的最终目的——我们的道德使命里去寻找。”审美可以联想到道德,人们的心灵触发美感时往往会运用道德的评价。当审美主体惊叹纯洁的颜色或庄严的韵律时,已然由审美领域自觉过渡至道德领域。由此可见,审美价值既包含情感或想象的愉悦等基本价值,亦有理性沉思所带来的超越感与升华感。
          审美价值包含道德判断。无论是自然美或是依附美,只有对象产生了能够满足主体审美需要或激起主体审美感受的某种属性时,才具有审美价值。而审美价值的生成过程并不只是纯粹的鉴赏判断,还依赖于审美主体通过理性判断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审美主体基于个人或社会的原因会形成内容、形式的定向心理结构,即“期待视野”。而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审美个体,道德情感、道德价值等观念均是“期待视野”的重要组成。个体的道德理念建构了一定的审美目的和审美需求,并在审美判断时与其他目的协调一致,共同形成了审美价值取向。所以,审美价值的出场既是主体对对象表现形式的鉴赏,也是对对象存在和本质的思考,是客体形式与主体理性的和谐一致。
          高层次的审美彰显德性。美的体验承载着丰富且深刻的人与社会的信息,因而高层次的审美往往是形式与内涵的统一,体现为“尽美矣,又尽善也”(出自《论语》“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韶》,乐曲名)的本质欲求的实现。成功的审美体验不仅在于感官的悦纳,更在于从看似平凡的审美对象中挖掘出深刻的内在理念,通过观察与思考阐释艺术形象本身的道德意蕴,从而触发强烈的道德情感。审美行为在一定意义上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呈现的德性的审视,人的视觉和心情的愉悦则是对审美价值的诠释和体现,因而,高层次的审美往往会激发道德层面的崇高感。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思无邪”,正是基于德性修养层面提出的对个体审美价值取向的要求。
    (摘编自范渊凯《简论审美德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价值相比一般价值具有超功利性,是因为审美主体在鉴赏过程有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心灵净化等感受。
    B.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从主体与满足他们所需要的外界事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C.审美主体独特的体验方式和长期积累的理性判断所产生的愉悦情感,比审美主体转瞬即逝的美感经验要强烈。
    D.审美价值可以联想到道德,当审美主体被美感触发时往往会用道德来评价,由道德领域自觉过渡到审美领域。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阐述审美的内涵,并用马克思的话阐述价值产生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B.文章第二段引用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的话语,论述审美主体的美感体验。
    C.文章第三段阐述审美价值产生的机制,认为审美价值是客体形式与主体理性的统一。
    D.文章第四段分析高层次的审美价值体现道德层面的崇高感,并用孔子的话加以佐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评价乐曲《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评价《诗经》“思无邪”,可见乐曲《韶》给审美体的体验要优于《诗经》给审美主体的体验。
    B.唐代杜甫的诗歌《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忧国忧民的道德情感投射在花鸟之中,获得了满目凄然的审美效果。
    C.接受美学认为,“期待视野”是审美主体基于个人或社会的原因会形成内容、形式的定向心理结构,包括道德情感、道德价值等观念。
    D.从看似平凡的审美对象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阐释出艺术形象本身的道德意蕴,触发强烈的道德情感,这是获得成功的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发布:2024/12/14 19:30:3组卷:2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