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醉翁亭记》,完成问题。
醉翁亭记
北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选项中的加点词都属于词类活用,用法和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DD
A.山行六七里
B.手自笔录
C.杂然而前陈者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BB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翻译:一眼望去,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树木,就在琅琊山。
理解:此句总写琅琊山草木之秀,为后文引出醉翁亭作了铺垫。
B.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翻译: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
理解:此句点明了全文主旨,写出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
(3)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它体现了《醉翁亭记》的哪种语言风格,并结合《醉翁亭记》的具体例子(“环滁皆山也”除外),简要分析这种语言风格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
有人买得他(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周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答案】D;B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7/31 8:0:9组卷:16引用:1难度:0.5
相似题
-
1.阅读《狼》一文,回答下列各题。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缀行甚远 缀:连接、紧跟 B.屠大窘 窘:处境困迫,为难 C.一狼径去 径:小路 D.意暇甚 暇:从容、悠闲
A.其一犬坐于前
B.目似暝
C.一狼洞其中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篇文言小说。
B.本文的叙事部分包含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C.本文通过动作指写、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个性格怯懦的屠户形象。
D.本文的主题是: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发布:2024/11/24 13:30:1组卷:332引用:7难度:0.7 -
2.阅读《口技》,完成各题。
口技
林嗣环
①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③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才稍正坐。
④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波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⑤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B.妇拍而呜之 能以径村之木(《刻舟记》) C.众妙毕备 此印着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活板》) D.虽人有白手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B.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D.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3)第①段“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和第⑤段“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中,“而已”一词有何表达作用?发布:2024/10/31 8:0:1组卷:2引用:1难度:0.5 -
3.阅读古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乙)
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①间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②,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③。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此三泰④也。计足下久不得仆书,必加忧望,今故录三泰以先奉报,其余事况,条写如后云云。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不觉欲曙。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平生故人,去我万里,瞥然⑤尘念,此际暂生。
——白居易《与元微之书》(注释)①东西二林:指庐山的东林寺和西林寺。②墙援:篱笆墙。③动弥旬日:常常满十天。④泰:安适。⑤瞥然:形容时间短暂。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猛浪若奔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①大抵若是 ②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C.①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①胜绝第一 ②猿则百叫无绝
A.负势竞上
B.蝉则千转不穷
C.互相轩邈
D.其一犬坐于前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断句,断三处。
流 水 周 于 舍 下 飞 泉 落 于 檐 间 红 福 白 莲 罗 生 池 砌
(4)翻译下列句子。
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数株,修竹千余竿。
(5)甲、乙两文画线处都写到了猿鸣,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它们各自的表达作用。发布:2024/11/13 23:30:1组卷:276引用:3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