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1)说说下列划线词的作用。
①母亲的全部心思却放在给我治病上。
②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
③我们俩都把我的腿忘掉。
(2)为什么文中“我”听到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后“我的心得到一点一儿安慰”DD
A.母亲的死总算有了一点理由。
B.“我”也就是需要安慰一下自己而已。
C.我在做梦。
D.母亲为“我”付出太多,她终于解脱了。
(3)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4)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B
A.“我”一直喜欢看合欢树,因为喜欢它的美丽的花。
B.“我”对合欢树的态度变化主要是因为在“我”对母亲的无尽的思念中更多地包含的是悲痛和愧疚。其中最令“我”悲痛的是母亲当初的希望都实现了,她却不在了。
C.“我”一直喜欢看合欢树,因为它是母亲栽种的。
D.“我”一直不喜欢看合欢树,因为母亲去世了,它却活着。
(5)对于“我”小时候作文比赛得了第一的事情,母亲前后的态度一样吗?为什么?
(6)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有何用意?
(7)揣摩句子所包含的感情。
①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
②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③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8)以下各项中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描写方法的句子是 CC
A.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
B.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C.“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
D.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
(9)对下列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C
A.“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这句写出了母亲因无意把我烫伤而内疚的心理。
B.“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这句写出了母亲为鼓励我走上写作之路而费尽心血。
C.“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七年。”这句写出了对母亲的思念。
D.“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这句写出了母亲性格当中的坚强、乐观和永不放弃。
(10)如何理解文中两次出现“我”作文比赛得第一?
【答案】D;B;C;C
【解答】
【点评】
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发布:2024/6/6 8:0:9组卷:5引用:1难度:0.4
相似题
-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月是故乡明(节选)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②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③水,我的故乡小村倒是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④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⑤我只在故乡待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待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有删改)(1)对第③④段作者回忆幼年时故乡的趣事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高高的山坡上看月亮。
B.躺在场院的地上数星星。
C.柳树下点篝火、摇树、捉知了。
D.坑边苇子丛里捡鸭蛋。
(2)第②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3)下列对选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总领全文,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其语言风格朴质无华。
B.第③段具体描述了家乡“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的美丽景色。
C.第④段梦中见到的两个月亮分别指天上的月亮和水中的月亮倒影。
D.第⑤段画线句运用排比的手法,句式整齐,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4)第⑤段运用了对比手法进行描写抒情,请举例并加以分析。发布:2025/1/3 9:0:2组卷:8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在西域读李白
夏立君 ①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唯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中,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依照古礼,溺死不祥,何况是醉酒落水。他的亲朋对此讳莫如深。可这实在是最诗人的死法。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他那天籁似的诗文,他那横空出世的才华,萌芽于何方?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
②李白的生命是由西域移植到大唐的。这个漂泊的家庭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在以游牧者为主体的人民中间,顽强生存上百年,完全拒绝异族血液是不可能的——李白至少是半个胡儿吧?这仅仅是我的猜想。
③这个漂泊的家族终于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漂泊者。历史在此与一个伟大的天才相遇。
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放达的脚步。历史的伟大契机在此生成。没有那个开放的时代,这个饱含异质的天才会被扼杀;没有这个天才的加入,那个时代也会减却许多光辉。
⑤异国情调、漂泊情怀其实充满李白的所有诗文。李白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由山东又辐射到大唐各地,沸腾的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安住,他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饮他的酒,洒他的泪,唱他的歌。“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这是诗人眼中的时间和宇宙——天地间只有逆旅和过客。诗人拒绝根的存在。这是彻底的漂泊情怀:把生命看作一场纯粹的漂泊,并这样实践着,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没有第二人的。
⑥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所有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却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时也说孔丘几句好话,那是他向往功名富贵了。在他眼里,游侠比皓首穷经的儒生光彩多了。“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意轻千金裘,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李白《古风其十》)只有鲁仲连这样的侠客才是可与之同调的朋友。李白自称“十五好剑术”,传说中他曾手刃数人。他二十几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维扬(今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他与朋友吴指南游楚,吴不幸病死于洞庭,李白抚尸大哭。大约那时洞庭一带还是很荒凉的,老虎来了,李白坚守不动。老虎走了,他将朋友权且葬下,后又返回旧地,起出朋友骨殖,就着湖水洗净,背着这骨殖走了很远的路,为朋友重新选择了葬地。有这份超乎功利之上的痴情,就是一位真正的游侠了。即使闯进了朝廷,他那强横的乃至有些无赖的游侠脾气也是不改的。力士脱靴,贵妃捧墨,御手调羹,他要求权贵尊重他,皇帝也应把他当朋友待才好。他不习惯仰视。他信任自己远胜过别人对他的信任。这一切足令权贵齿冷,令谦谦君子瞠目结舌。
⑦在喀什、阿勒泰、伊犁这些昔日西域城市之间跋涉,每个地方的人文地理都给我有力的震撼。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游牧后裔的单纯与猛烈。昆仓山、天山、阿勒泰山,像横亘中亚细亚的三架竖琴,将咚咚的马蹄声传递到最遥远的地方。骑士们贲张的血脉不理会任何荒凉。成吉思汗的马队从塔尔马哈台从伊犁河从阿勒泰山掠向中原,将浩瀚的里海变成内陆湖。多么凶蛮单纯而强烈的节奏啊!李白从另一个方向走来了,大地高山冰川骏马胡姬,化为他精神的马队。他不在意中原已有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所有骚人墨客为之一惊。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
⑧游侠李白飒沓而来,他的双脚和诗笔生动了大唐的山水。
(选自《散文》2003年第12期,有删节)(1)作者说李白“连死都是一首诗”是因为
(2)文章在第⑦段中概括描绘了“昆仑山”“骑士”和“成吉思汗的马队”等诸多形象,有什么作用?发布:2025/1/7 1:30:4组卷:2引用:1难度:0.6 -
3.现代文阅读理解。
抽打心中的樱桃花 ①年少时家中的院子里种了两棵樱桃树。每年春天,樱桃树上总会挂满红得晶莹透亮的樱桃。摘一颗放到嘴里,令人唇齿留香、心旷神怡!
②有一年的春天,樱桃树开满了花,开得比以往哪一年都要多。蜂蝶在樱桃花间飞舞,馋嘴的我似乎已经闻到了樱桃那种特有的香甜味,就连在睡梦中,都是满树的樱桃在冲我微笑。
③一天早晨,我还躺在床上,就听到院子里传来“噼里啪啦”的树枝摇晃的声响。我赶快爬起来,冲到院子里。竟看到母亲正拿着一根竹竿在樱桃花间抽打,其中的一棵好像已经抽打完了,樱桃花像下雨一样落了一地。她正准备抽打另一棵樱桃树呢!
④我赶忙跑过去一把抱住了母亲。任凭母亲如何解释,我都紧紧抱住她的双臂不放手。母亲无奈之下只能住手,她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也好,到了樱桃成熟的时候,你就知道我抽打樱桃花的用意了!”
⑤转眼间,樱桃花落了,两棵樱桃树都结满了青青的樱桃。尤其是我从母亲手中保护下来的那一棵,樱桃结得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我炫耀似的指给母亲看,她笑了笑,摇了摇头。
⑥到了樱桃成熟的季节,那棵经母亲抽打的樱桃树硕果累累,一颗颗樱桃仿佛一盏盏挂在树上的小灯笼。而那棵未经抽打的樱桃树上的果实仍然是一片青绿。我坚持不吃已经成熟了的樱桃,静候着那片青绿变成点点唇红。
⑦但结果令我失望,已经成熟的樱桃被吃光了,我保护的那棵樱桃树仍是满树青黄,并且树上的樱桃开始干瘪、变黑、脱落,渐渐的树干上的绿色也退去,变得干枯,毫无生机。母亲告诉一脸失望的我:这棵樱桃树由于在春天花开得太多,又未经抽打,所以结的樱桃也太多。由于水分、营养供应不上,它累死了!
⑧母亲用牺牲一棵樱桃树的代价告诉了我一个道理:_____。
⑨人活在世上是不能太贪心的,要学会取舍。心中贪念太多,只取不舍的结果,就像那棵未经抽打的樱桃树,最终导致你不堪重负、两手空空;而适当的舍弃,看似是一种失去,但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获得更加丰厚的给予和回报!
(1)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极力状写樱桃花开之盛和“我”对樱桃的憧憬?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恰当的一项
A.为下文母亲“抽打”樱桃花和“我”护花作铺垫。
B.因为樱花太多、太美,表现我对樱花的喜爱。
C.为下文表现“我”对樱花的喜爱作铺垫。
D.与下文樱桃结果少形成对比。
(2)第⑤段中,“我炫耀似的指给母亲看,她笑了笑,摇了摇头”,这些语言分别描写当时情境中“我”和母亲的什么心理,请选择恰当的一项
A.“我”:看,我的那一棵樱桃果实多吧,幸亏我的保护;你的那棵树果实就少多了,后悔了吧。
“母亲”:毕竟是小孩子,不知道樱桃树疯结的后果,过些日子你就会明白了。
B.“我”:看,我的那一棵樱桃树果实多吧,你还要抽打;你那棵抽打过的樱桃树,就结果比我的少。
“母亲”:你这此是运气好,挑到了一棵茂盛的樱桃树。
C.“我”:看,我的这棵树果实多吧,幸亏我挑到一棵枝繁叶茂的树。
“母亲”:你这次是运气好,挑选到的是一棵枝繁叶茂的樱桃树,但是不代表你的道理对。
D.“我”:看,我的这棵树果实多吧,还是我的选择正确。
“母亲”:你运气好,这次挑选到了一棵好树,但不代表你的道理是对的,我还是认为要抽打樱桃树才是正确的。
(3)联系上下文,母亲用牺牲樱桃树的代价告诉“我”什么道理,请选择恰当的一项
A.只有通过适当的舍弃和磨砺,人生才会拥有更多有用的东西,人才能走向睿智与成熟。
B.“不打不成材”,要想孩子成材必须用棍棒教育。
C.人生如果选择太多,最终什么都做不好。
D.要想吃好吃的樱桃,就要听妈妈的话。
(4)根据全文内容,标题“抽打心中的樱桃花”的作用是什么?请选择恰当的一项
A.概括了全文的主要情节,形象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B.“抽打”才能成材,告诉孩子,你想成材,就要忍受“我”的“抽打”。
C.抽打樱桃花,“我”很伤心,犹如抽打我一样。
D.抽打樱桃花,“我”很难过,因为我最喜欢吃樱桃的。发布:2025/1/3 9:0:2组卷:6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