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章节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统编版: 五年级上
教材版本
统编版 统编版(2024) 统编版五四制 统编版五四制(2024)
年级
一年级上 一年级下 二年级上 二年级下 三年级上 三年级下 四年级上 四年级下 五年级上 五年级下 六年级上 六年级下
更多>>
已完结
期中复习 典型试卷 考前必刷
浏览次数:9491 更新:2025年03月12日
已完结
期中复习 常考试题 专项训练
浏览次数:5047 更新:2025年03月11日
  • 261.判断句子意思是否正确。
    太阳能发光、能发热,是一个大火球。 
     
    (判断对错)

    发布:2025/1/12 11:0:1组卷:46引用:2难度:0.9
  • 262.事情愈小,表现的父爱愈深。想一想,在最细微处都替儿子着想的父亲,是多么伟大的父亲,他的爱又是何等的深沉啊!读了课文,那伟大的父爱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读者,我想说:
    父爱如伞,为我们
     

    父爱如伞,为我们
     

    发布:2025/1/12 11:0:1组卷:30引用:1难度:0.7
  • 263.课内阅读。
          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作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1)语段以
     
    为例,按
     
     
     
    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地道的结构。
    (2)语段先讲什么?后讲什么?
     

    (3)语段介绍的“洞”的特点是什么?
     

    (4)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说明了什么?
     

    发布:2025/1/12 11:0:1组卷:69引用:4难度:0.8
  • 264.课内阅读。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倍  陪 赔)伴我;天色入(暮  幕  墓),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jiào  jué)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 竞)趴在我的肩头睡着(zháo  zhuó)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mó  móu)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bǔ  pú)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在括号内选择音、字(打“√”)。
    (2)解释词语中加点字的含义。
    案写作:
     
      ②睡得好
     

    (3)文中的“它”指的是
     
    ,第一段文字中作者重点写了“它”的
     
    ,第二段则重点写了“它”的
     
    。文中作者称呼“它”为“
     
    ”,让人从中感受到作者的
     
    之情。
    (4)对第一自然段中的“再三”正确的理解是
     

    A.能进一步表现出“它”的淘气贪玩的特点。
    B.能更好地表现“它”对自有的热爱。
    C.表现出“它”对“我”的信赖与留恋。
    (5)选文中珍珠鸟对“我”的信赖,具体是通过什么事来表现的?
     

    (6)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状物散文,以细腻的笔触写了珍珠鸟的形体美、画面美,营造了一种美好的意境。
    B.《珍珠鸟》之所以有这样的美感效果,主要是因为作者巧用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陪衬法和点染法。
    C.鸟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亲密的朋友,本文通过人与鸟的和谐相处,突出了环保这个主题的重要意义。
    D.文中的语言既口语化,又显得雅致有情趣。文字简洁,多用短句。

    发布:2025/1/12 11:0:1组卷:35引用:1难度:0.5
  • 265.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改为转述句)
     

    (2)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改为陈述句)
     

    (3)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改为“因为……所以……”的句式)
     

    发布:2025/1/12 11:0:1组卷:59引用:3难度:0.8
  • 266.阅读短文。
    名人读书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而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再逐字地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中,则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了“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您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
     
    在一天之内
     
    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都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一’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
          当然,
     
    哪种读书法,对求学者而言,它
     
    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
     
    能钻进去,
     
    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入文中横线上。
    无论……都……;即使……也……;既……又……
    (2)根据文章内容在横线上填入读书方法。
    ①鲁迅
     
       ②爱因斯坦
     
       ③毛姆
     

    (3)孟子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告诫我们不应该
     
    ,应该
     

    (4)这篇文章讲了两个要点,请根据“//”提示写在下面。
     

     

    发布:2025/1/12 11:0:1组卷:35引用:1难度:0.8
  • 267.阅读。
    声音的温度      ①那年,一场变故悄悄潜入我家。先是母亲生病住院,体质本就(léi yíng)
     
    弱的父亲,因(忧伤 焦虑)
     
     过度,也随(既 即)
     
    病倒,父母双双住进了医院。
          ②太阳从西边落山,恐惧却从我的心头升起,那年我才13岁。山村的夜色中,黑黢(qū)黢的远山像一幅剪纸阴森地贴在窗户的玻璃上,(ruò nuò)
     
    大的屋子里,只剩下我和妹妹。山中的狼群,一声接一声凄厉地哀嚎,常常将我和妹妹从梦中惊醒。
          ③我们住在一所山村学校叫喊声未必能让远处的人家听见。忽然,我想起了哨子——母亲上体育课时用的哨子。鼓起胸腔,拼命地让全部的气流吹出尽可能最大的声响。渐渐地,我听见了家门前由远及近嘈杂的脚步声,大声说话的声音。窗外交织着手电筒的光亮。我听见了乡亲们喊我的名字。开了门,一群人扛着锄头站在我家门前,他们都是周围我熟悉的乡亲。善良的黑脸,热切的目光,一群人由衷的关爱,驱散了我内心的恐惧。
          ④“孩子,你睡吧!这一夜我们不走了。”一位大爷说。他们在墙根靠下了锄头,有的坐着,有的蹲着,吸着旱烟……我渐渐地睡着了。直到天亮,他们才扛起锄头离开。
          ⑤临近黄昏,乡亲们又来了,他们用锄头在石板上投击出铿锵(kēng qiāng)
     
    的声响,好像在告诉我:孩子,别怕,有我们在!谁也伤不了你!
          ⑥从此,每天夜里,围绕这屋子的前后,会约定(sì shì)
     
    的响起来来回回的脚步声,锄头的叮当声。脚步声断断续续要响一整夜,他们边走路边大声说话。我知道,这么黑的夜,他们不是要赶路或者侍弄庄稼,而是要用说话声给我驱赶恐惧,要用声音告诉我:我们都在窗外!
          ⑦自此以后,我开始相信,声音也是有温度的。它能把一种至深的温暖传递给那些处在孤独和恐惧中的人们。
    (1)选择正确的读音或字词,用“√”标出。
    (2)用波浪线画出一个比喻句。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嘈杂-
     

    驱散-
     

    焦虑-
     

    阴森-
     

    (4)用横线画出乡亲们每夜的做法,谈谈体会。
    (5)作者对乡亲们的这种行为持什么态度?
     

    发布:2025/1/12 11:0:1组卷:40引用:1难度:0.8
  • 268.现代文阅读。
          ①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  珍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 辩)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需 须)挖起来才知道。”
          ②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
          ③父亲接下去说:“
     
    你们要像花生,它
     
    不好看,
     
    很有用。”
          ④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⑤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⑥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 刻)在我的心上。
    (1)以上语段选自课文《
     
    》,作者
     
    ,笔名
     
    ,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
     

    (2)给第一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3)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4)在语段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用“√”表示。
    (5)选段画线句子中,“这”指什么?
     

    (6)文段①采用了
     
    的写法。你认为花生的品质是:
     

    (7)说说你对“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的理解。
     

    发布:2025/1/12 11:0:1组卷:58引用:1难度:0.6
  • 269.按要求写句子。
    (1)人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2)珍珠鸟飞回笼子。(扩句)
     

    (3)《白鹭》的作者是郭沫若写的。(修改病句)
     

    (4)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仿写夸张、排比句)
     

    发布:2025/1/12 11:0:1组卷:85引用:2难度:0.7
  • 270.课内阅读。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的门客们可看不顺眼了,对蔺相如说:“您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相如
     
         
     

    (2)下列对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概括最恰当的是
     

    A.蔺相如害怕廉颇。
    B.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不和廉颇起冲突。
    C.蔺相如不怕廉颇。
    D.蔺相如手下不理解他的做法。
    (3)通过蔺相如的动作和语言,可以看出他是一个
     
    的人。

    发布:2025/1/12 11:0:1组卷:54引用:1难度:0.8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