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 |
真题荟萃
考点全揽
中考备考
浏览次数:543
更新:2025年07月01日
|
![]() |
夯实根基
短时高效
考点聚焦
浏览次数:537
更新:2025年07月01日
|
1731.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有趣的人不苟且
孟祥夫 ①生活中,要是听说某某是个有趣的人,让人不免心驰神往,想要结识一番。有趣,和枯燥、乏味人相对,是一个人身上闪闪发光的品质,是平淡生活里的“调味剂”。说一个人有趣,是很高的评价。正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②那么,何为有趣?明人袁宏道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对“什么是趣”,古今中外,尚无定论,只能见仁见智。在文人墨客笔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让人心生快意、心旷神怡的,都莫不有趣。
③有趣的人,对生活抱有大爱。有时,即便身处逆境,他们也能过得兴致盎然;即便眼前满是苟且,他们也总能找到诗和远方。苏轼就是个十足有趣的人。被贬官后,他没有愁肠百结,而是发现了生活的真和趣。在黄州,他把“价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猪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并撰文《猪肉颂》,讲述烧制心得。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饼”,都轰动一时,流传甚广。生活拮据,苏轼辟地耕种,以此为乐,写出《东坡八首》《雨后行菜圃》等诗,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④有趣的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万般好奇,凡事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自然就能找到常人一般难以发现的趣和乐。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道:“余忆童稚时,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他笔下的文字也是妙趣横生,比如,“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如此趣味盎然的文字,若非有趣之人,肯定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也写不出来。
⑤有趣的人,深藏大智慧。要从平淡的日子中咂摸出趣味,离不开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对知识阅历的深厚积淀。鲁迅先生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针砭时弊,入木三分。而鲁迅本人,却幽默、有趣得很。一次,友人给鲁迅捎来一些柿霜糖,“吃起来又凉又细腻”。有药用效果,他本想留着以后吃。谁料,“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又吃了一大半。”读到此处,让人忍俊不禁,掩卷而笑。
⑥有趣的人,不仅自己收获快乐,也是别人的“开心果”。而人一旦无趣,就不免面目可憎,让人避之不及。现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快意,而一旦合上电脑、锁住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这样的趣,终非真趣。不妨学学前人,多发现、挖掘生活的趣味,多吸收、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让自己有趣,让生活有味。
⑦梁启超说:“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我以为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挨过几十年,那么,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所以,不如行动起来,从明天起,做一个有趣的人。
《人民日报》(2018 年01月30日18版)(1)下列事例与本文“做一个有趣的人”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钱锺书行事如顽童,经常在他女儿睡着时,用墨笔在她脸上画胡子,在肚皮上画鬼脸,给女儿起各种形象的绰号来戏弄她。即使生活清苦,但这个有趣的爸爸却让他的女儿从小就知晓了乐观与探索的可贵。
B.有一次,苏格拉底在街上行走,有人用棍子打他的背,但很快的,他又若无其事的站起来。目睹整个经过的旁人问他:“你挨打,为什么不还手?”苏格拉底微笑地回答:“当一只发野性的驴踢你时,你会还它一脚吗?”
C.秦惠王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公子疾。他为人幽默风趣,但美中不足的是,他脖子下面因病长了一个大肿瘤,被时人戏称为“智囊”,意思是他的智慧都在这大囊里。他自己对有这个大肿瘤不自卑,对别人的戏称也不介意。
D.唐代名相房玄龄,未做官时,有一次患重病,对他太太卢氏说“我若病死,你不要守寡,要再嫁。”卢氏到房内,挖出一只眼睛以示终身不改节。后来房玄龄病愈,一直升到宰相高位,始终对夫人极为尊敬。
(2)本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过“不苟且”的生活?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发布:2024/12/26 17:0:2组卷:12引用:3难度:0.31732.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
开窍的日子
舒乙①ㅤㅤ①开窍,对小孩来说,是个大事。
ㅤㅤ②我小时候,就是个没开窍的小男孩,很典型。我上过幼儿园,在今日北京帝王庙的东小跨院里,当时这儿大概属于香山慈幼院的什么附属机构。妈妈后来说:舒乙小时候上幼儿园完全是走形式,终日一言不发,一动不动,呆若木鸡。最后,毕业时,幼儿园很不好意思地也给他发了一份结业书,是坐“红椅子的”,意思是排名倒数第一。上小学也是如此,当时为了掩盖我们的真实身份,不被日本人注意,我们都改了名随母姓。我改名“胡小逸”。有一天,老师发考卷,按考卷上学生自己填写的名字一一唱点。念到我这儿,一声“胡小兔”,全班顿时哄堂大笑,老师自己也狂笑不止。我竟然在写“逸”时,忘了写走之底,变成了“小兔”。
ㅤㅤ③我入校之后,依然愚钝,每次考试成绩均属下等。父亲昵称我为“傻小子”,以为一切正常,不必担忧。他经常仔细地观察我,在我的各种日常行为中找出许多有趣而可爱的细节,还详细地讲给他的朋友听。妈妈则不然,常常在课余费劲地辅导我,练习用注音符号拼音,一遍一遍地教我读“b”“p”“m”“f”,我却一会“b”“p”“f”,一会“b”“p”“m”,且全然不知这四个音为何物。妈妈一脸苦笑,频频摇头,以为此子不可救药。
ㅤㅤ④这样,熬到了四年级,我的名次居然一点一点前进,渐渐进入了前几名,还当了班长,得来全不费功夫,好像什么特别的事也没发生似的。那个时候,学校里已经有学生会,实行学生自治,即使是小学也要实行。一来二去,我竟然当上了全校的学生会主席,是选上的。
ㅤㅤ⑤父亲认为这一切都极有趣,他买了一只鸭子,让我送给老师,郑重地写了一张条子,说“奉上肥鸭一只”,还签了自己的名。他可能觉得这个学校的气氛不错,又自然,又活泼,傻小子竟然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好玩好玩。轻松愉快,各种爱好完全顺其自然的发展,这便是我那时的生活状态。
ㅤㅤ⑥顺其自然,这大概是父亲的儿童教育观的最核心的内容。和这个观点相反的则是“拔苗助长”,愣是把大人的意志强加到孩子头上。其实,不管多笨多傻的孩子,自有他自己的爱好和专长,这几乎是天生的。顺其自然就是要顺着这些与生俱来的专长和爱好,不逆着它,让它自然发展,走到哪儿算哪儿。
ㅤㅤ⑦父亲不过问我的功课如何,也不要求考100分,更不要求门门都得100分。相反,他一早发现我对什么有了点兴趣,便马上跑过来帮助我,辅导我,鼓励我。
ㅤㅤ⑧比如说画画。有一段时间,我突然对齐白石有了兴趣。原因是妈妈由北平带了两张齐白石老人的画到重庆北碚。一张画的是小雏鸡,顶上面是一只鸡笼,一群小鸡,足有十几二十只,由笼中飞奔而下,非常活泼。这是一张齐白石的精品,父亲极喜爱,挂在屋中,常常一个人对着它默默地欣赏,一看就是很长时间。来了客人,他会滔滔不绝地大讲特讲这张画的好处。还有一张是由两小幅斗方裱在一起的,一方蟹,一方虾,也是齐白石的拿手之作。
ㅤㅤ⑨在旁听父亲对朋友们讲解中,不知不觉我爱上了画小鸡画虾蟹,完全是模仿,居然还有点像。父亲大为得意。来了客人,他会大叫:“傻小子。把你的小鸡拿来看看。”他本来十分反对来了客人让小孩子当众背唐诗的那些庸俗做法,可是,傻小子自己画小鸡,在他看来,这是孩子自己的兴趣,是天性的流露,非常可贵,值得鼓励。
ㅤㅤ⑩有一次,我坐在东边小山坡上写生,样子大概很认真。父亲立刻走过来看。看了一会,他居然也坐下来,拿过我的画笔,说:“我教你。”据我所知,父亲对美术是一笔都不会画的,可是他很懂美术,因为他上过师范,理论上很有一套,可以说得头头是道。我没有想到,我的第一个美术老师竟然是自己不擅画只擅写的父亲。
ㅤㅤ⑪同样的,父亲教过我集邮。教过我打麻将,是数番的那种,很复杂,动脑筋做牌,只玩不贴。他常带我上四川那种老百姓的茶馆,一坐一下午。他还带我去看他的朋友,丰子恺先生来到北碚,父亲就带着我去看他。夏天晚上乘凉时,父亲给我们全家讲过美国小说,大概是白天他念英文,晚上用他自己的方式再给我们转述。父亲带我上过公共澡堂子,一口大池,热气腾腾,男人们在里面边泡边聊,非常热闹。我常常跟在父亲后面走路,看着他的皮鞋后跟,那双磨得歪了的皮鞋后跟。 我愿意跟着这双磨歪了的鞋后跟走到天涯海角,觉得非常安逸,非常充实。
ㅤㅤ⑫就这样,我在父亲不是教育的教育下,渐渐开了窍。小学毕业我考上了重庆南开中学。
【注释】①舒乙:老舍之子。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曾多次举办画展。
(1)第①~③段,作者回忆了小时候开窍前学习落后的几个细节,请简要概括。
(2)第⑤段,作者记叙到“他买了一只鸭子,让我送给老师,郑重地写了一张条子,说‘奉上肥鸭一只’,还签了自己的名”,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如何理解父亲的行为。
(3)阅读⑦~⑪段,说说第⑪段中画横线句子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4)结合全文,概括老舍先生培育孩子的哪些理念和做法值得父母们学习借鉴?依据文章内容列举三点。发布:2024/12/26 17:0:2组卷:21引用:2难度:0.5173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6 17:0:2组卷:419引用:6难度:0.8173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蹄烧饼ㅤㅤ①相传,北宋年间,宋仁宗因操劳过度而茶饭不思,一时间,愁坏了各位朝臣。家住东京宋门里的一位大臣闻听,遂献上一个从云游道士手中获得的鸡血汤秘方:以鸡骨及数十种中药材熬汤,再配以鸡血、鸡杂等原料,食后有延年益寿、健脾开胃之功效。仁宗皇帝品尝此汤后胃口大开,龙颜大悦,连称好味道,并将其列为御膳。经过一段时间的食用,仁宗皇帝食欲大增,慢性胃病渐渐康复,身强体健,容光焕发,遂赐名“宋门里鸡血汤”。
ㅤㅤ②如今宋门里的鸡血汤依然火爆,外地游客到汴梁城后,必到宋门里的蔡河湾胡同喝一碗饱含宋韵、鲜香味足的鸡血汤,才算不虚此行。
ㅤㅤ③要想吃饱,光鸡血汤不行,必须有烧饼,那种独具风味的马蹄烧饼。所以,蔡河湾鸡血汤馆的旁边,都有一个烧饼铺子。
ㅤㅤ④汴梁人马三的烧饼铺就开在陈家鸡血汤馆的旁边,专打马蹄烧饼,铺子前边每天都排着长队。马三的马蹄烧饼看起来精致小巧,吃起来外焦里嫩,食客们喝一口鲜汤,咬一口烧饼,那真是酥鲜满口,唇齿留香。
ㅤㅤ⑤马三的烧饼好吃,靠的是他神指夹饼的绝技。汴梁城打烧饼的铺子不少,贴、翻、取,用的都是长柄铁钳。马三打烧饼不用这玩意儿,用手。和面、醒面、揉面、加料、压饼、撒芝麻,完成这些工序之后,马三定身炉前,伸出修长的食中二指,托起压好的一张张面饼,连续探手入炉,但听得啪啪数响,那些饼便稳稳地附身炉壁之上。不时,炉内飘出焦香味儿,马三又定身炉前,再次伸出食中两指,快速探指入炉,一戳,一翻,一夹,一放,一摞黄澄澄、香喷喷的马蹄烧饼便码进了案上的筐子里。
ㅤㅤ⑥马三是怎样练就双指探炉夹饼功夫的?汴梁人的传说中有好几个版本。一种说法是,这是他老马家的祖传绝技,马家的男丁打小就练滚锅捞食,旺火取物,天长日久,练就此功。另一种说法是,马三打小修炼气功,双指探炉夹饼,全凭一口暗运的真气。
ㅤㅤ⑦其实,这功夫的来历,马三心里最清楚。马三下乡插队回城后,一直没找到可心的工作,吊儿郎当好几年。后来,马三认识了龙虎街的麻五,就上了贼船,当起了小偷。
ㅤㅤ⑧有一年,胡同里的几个发小约马三去插队的乡下看望老房东郑大爷。他们下乡驻村的那些日子,受到了郑大爷不少的照顾,尤其是马三,郑大爷还救过他的命呢。
ㅤㅤ⑨下了大巴坐三轮,快正午时他们才赶到村里,一打听,郑大爷人已经不在了。村里人告诉马三他们说,前些日子,郑大爷得了急病,他在外地的女儿搞着村里人凑起来的钱,带郑大爷到汴梁城去看病。哪知,他女儿在医院排队挂号的时候,钱被人偷了,病看不成了,连回家的车票钱都是爷俩儿跪在地上讨来的。村里人叙述这事儿的时候,捎带着把那个小偷的八辈祖宗都骂了。
ㅤㅤ⑩马三听罢,脸先是红,而后是青,再后来就是黑紫了。他不认识郑大爷的女儿,偷了郑大爷看病的钱,竟以这样的方式“回报”了郑大爷的救命之恩。
ㅤㅤ⑪回汴梁城后,马三自首,坐了几年牢。出狱后在蔡河湾租了个门脸儿打烧饼,就打那种精巧的马蹄烧饼。旅游旺季,外地游客蜂拥而至,蔡河湾每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就有小偷夹杂在人群里凑热闹,专偷外地游客的钱包。
ㅤㅤ⑫有几天,来蔡河湾的人突然少了许多,稀稀拉拉的,没一点儿人气。马三跟隔壁卖鸡血汤的陈老板探究竟。陈老板说,如今外地人都说,汴梁城蔡河湾的鸡血汤好喝,马蹄烧饼也好吃,但是小偷多,不敢再去了。还有顺口溜;喝了鸡血汤,钱包被掏光。如再这样下去,你我都得关门歇业。
ㅤㅤ⑬马三坐不住了,不能由着这些贼们的性子来,得管管了。那天,马三一边打烧饼,一边关注着排队的人群,看到了一个尖嘴猴腮的年轻人,手指削长,眼跟白日的猫似的。趁人双手端汤的当口,猴腮男人忽然一个贴身,探手夹走了顾客兜里的钱夹,还装得若无其事的样子。猴腮男人晃晃荡荡地正要离开,被打烧饼的马三叫住了:“兄弟,来,抽支烟。”
ㅤㅤ⑭猴腮男人极不情愿地站下,接过马三递过来的烟,叼到嘴上。马三也叼上一支,然后二指疾探,打烧饼炉内夹出一粒炭火,先给猴腮男人点上,然后勾手,又点着自己的那支烟,返身将炭火丢进炉内,猛抽一口烟。再看,猴腮男人已跑没了踪影。
ㅤㅤ⑮马三仰天哈哈大笑,笑毕,从兜里掏出钱夹,还给还在喝汤的那位顾客。就在刚才点烟的工夫,他已把猴腮男人偷走的钱包顺手夹回。
ㅤㅤ⑯自此,蔡河湾再没来过小偷。
(1)选文以“马蹄烧饼”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作者用大量笔墨详写马三神指夹饼绝技的用意是什么?
(3)选文加线句子中的“回报”具体指什么?
(4)你如何看待马三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故事情节,说明理由。发布:2024/12/26 17:0:2组卷:9引用:3难度:0.51735.阅读《红岩》片段,填写人物姓名。
ㅤㅤA一听见叫她的名字,心里全都明白了。她站起来,走到墙边,拿起梳子,在微光中,对着墙上的破镜,像平时一样从容地梳理她的头发……
ㅤㅤ再一次告别了战友,A转身跨出牢门。她看见B站在走廊上。特务递给了她一根手杖,她那苍白的脸上,忽然浮起一阵愤激的红晕。“我自己能走。”她将手杖一扔,怒声呵斥着。
ㅤㅤA上前两步,扶着倔强地移动断腿的战友。她们在走廊上迈步向前,再也没有回头……
A:
B:发布:2024/12/26 16:30:2组卷:11引用:1难度:0.51736.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粮食
茹志鹃 一九四七年的冬天刚开始,就给穷人来了个下马威,冻得舌头都僵了。这里敌我双方正值“拉锯”状态,土地改革还没开始。老寿仍裹着他那件破棉袄,腰里扎了根绳子,背着个小粪筐,在外转了一天,现在天都黑净了,才跑回家来。一进门就对老伴说:“有吃的吗?给一口,肚里都结冰了。”说着就丢下粪筐,蹲到灶门前,拨着余火,烤着打战的身子。
老寿的老伴是个苦死累死不讨饶的硬女人,就是爱唠叨几句。照老寿的话说,“是个贤德的人,话多,也多在理上。”
老伴一看老寿冻成这样,心疼了:“这一整天都没吃?”
“上哪吃去?”老寿用烤热的手,使劲擦着脸。老伴急忙掀锅盖,一碗现成的红薯叶玉米糊糊坐在热水里,她又特别优待,拿下馍馍筐子,掰了一大块高粱饼子给他。一边给,一边轻轻问道:“有情况啦?”
“还乡团领着一个团的匪兵,还带了两把铡刀,已经到了镇上。”
“那快给县大队报信呀!”
“我又不傻。这不刚从老甘那里来。”老寿耸了耸眉毛,端起了碗。但还没顾上喝,又把碗放在锅台上,从怀里掏出了四条干粮袋,眼瞅着地上说道:“老甘他们决定今晚就窜到敌人后面去,让过这股锋头,再打回来。他们到新区去,吃粮怕有难处……”
老伴一看这情景就明白了,也不等他把话说完,就揭开小木柜,拎出个面口袋,摔到老寿怀里,说道:“就这点高粱面了,这天寒地冻,咱不吃,叫孩子也不吃?你看着办吧!”
“有难处,这不假啊!”老寿仍旧两眼瞅着地上。又说道:“可是我是个在党的人。再说我们冷了,饿了,在家还能烤烤火,摘把野菜。老甘他们走出这么远去,还不知睡哪里,吃什么呢!这不都是为了咱……”
“唉!装吧装吧!啰嗦个啥!我才说了两句,你就说了一大套,谁不知道革命就是为了咱穷老百姓呀!”
“对!你是个明白人,都怪我嘴碎。说实在的。这点粮还不够他们吃一顿的,不过是个心,给防个急。回头老甘要从这里过,我让他来拿的。”老寿就这么检讨着,说着,和老伴一起把高粱面装进了干粮袋。最后面袋空了,而四条干粮袋只装了三条。
“该够啊!一条干粮袋装三斤,三四一十二。”老寿捏着那只空的干粮袋,踢踏着脚,转了一个身,又眼望着地,说道:“我咋记得家里还有十五斤高粱面呢!”
“这两天没吃啊?正巧我今天又烙了饼。”
“饼!也行啊!把饼切成小条条,装进去也成啊!”说着也没敢抬头,拿起刀就切老伴优待自己的那半拉饼子。这一次,老伴没吭气,把饼筐子递过来了。老寿把饼切好,装进口袋,然后端起灶台上那碗糊糊,看了看,重又坐到锅里。用手掌抹了抹嘴,说:“留给铁栓吧!”
“你喝了它吧!”老伴眼里已转了半晌的泪,到底流了下来。
“别难过,等解放以后,那时候啊!嗨!到共产主义那更美了,吃香的,喝辣的,任挑。”老寿吹灭了灯,又在灶门前蹲了下来。一边想着将来,一边等着老甘那轻轻的叩门声。
村里的狗,叫了几声,老甘来了。老寿在黑地里递上四条干粮袋,最难受的是他不得不说明其中有一袋是饼条子。
“老寿,你放心。哪里有老百姓就饿不着咱们。你们这点心,我带去防个急用。”老甘紧紧捏了捏老寿的手就走了。
老寿看他走远了,回身进屋关门。一摸,门栓上挂着两条干粮袋,老甘只拿了一半上了远路。打仗的人,留下了一半安家的粮。老寿悄悄地用手掌抹去两眼的热泪,把门关上。
--(节选自《剪辑错了的故事》,题目为编者所加)(1)梳理小说情节,将图表补充完整。
老寿:向老甘报告敌情并让他来拿粮食→①
老甘:③
(2)品味下面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
“有难处,这不假啊!”老寿仍旧两眼瞅着地上。
(3)文中写老寿的老伴是个“硬女人”,你认为她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阐述。
(4)揣摩下面语句,联系全文,探究小说的主题。
①老寿在黑地里递上四条干粮袋,最难受的是他不得不说明其中一袋是饼条子。
②一摸,门栓上挂着两条干粮袋,老甘只拿了一半上了远路。发布:2024/12/26 16:30:2组卷:417引用:4难度:0.51737.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晚春》中不同于百花的万紫千红,争芳斗艳,杨树和榆树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留恋“
(2)岑参《逢入京使》中“
(3)《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
(4)《爱莲说》中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发布:2024/12/26 16:30:2组卷:10引用:1难度:0.9173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6 16:30:2组卷:82引用:3难度:0.61739.鲁迅先生看到生活中孩子照相的情况,“曾经想了一想”提出自己的批评。请听一听阿东和小北的对话,也“想一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字数150字左右。
小北:没有引用名人名言,我的作文总是显得不够高大上。怎么办?
阿东:好办。哥教你一绝技。需要引用的时候,就写:“沃•兹基硕德说过:……”至于说什么,你爱写什么写什么。
小北:啊?这人是谁啊?是俄国人吗?可是怎么能把我自己的话说成是他说的呢?
阿东:沃•兹基硕德就是“我自己说的”,咱又没骗人。反正老师们只要一看外国人就觉得像个名人,才不会去弄清楚呢。你作文就高大上了。哥也是吃尽苦头得来的绝技,我爸就经常假传圣旨,把自己让我做的作业说成是老师要求做的。哼,咱也得机灵点不是。
温馨提示:先分析现象,再提出观点,并论证观点。发布:2024/12/26 16:30:2组卷:47引用:3难度:0.5174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园东望路漫漫”描绘出诗人西征途中向东遥望长安故园的情景
B.第二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眷念之深。
C.“马上相逢无纸笔”表明诗人马上就要回到故乡,与亲人相逢。
D.尾句中的“报平安”三字,表现出诗人对前途乐观。
(2)本诗借诗人与返京使者相逢的这一生活片段,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发布:2024/12/26 16:30:2组卷:30引用:3难度: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