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专题复习 温故知新 统编版
浏览次数:2427 更新:2025年07月03日
已完结
夯实根基 短时高效 考点聚焦
浏览次数:1073 更新:2025年07月03日
  • 1911.保护传统节日,珍爱中华文化,需要政府和民众共同努力。以下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一则材料,结合语境,在横线处填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节日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和了解社情民意的基础上,________。这种努力无疑为我们保护传统节日的愿望打了一针强心剂。

    发布:2024/12/26 15:30:1组卷:69引用:6难度:0.8
  • 19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6 15:30:1组卷:76引用:3难度:0.8
  • 19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ㅤㅤ盲盒,顾名思义,重点在于“盲”,同样的包装里装着不同的玩偶手办,盒身上通常有整个系列的玩偶造型图片,但在你付完钱、拆开盒子前,你并不知道自己究竟选中的是什么款式。定价适中、充分利用好奇心这几大属性是盲盒一出世就受到年轻人喜爱的主要原因。盲盒具有收藏性、设计性的特点,迎合了年轻人对“萌文化”的喜爱,满足了他们的个性审美需要,体现了新一代年轻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正日渐增长,是消费升级的一种表现。
    (《光明日报》(有删改))【材料二】
    ㅤㅤ如果想同时拥有“大隐藏”和“小隐藏”,概率只会更低。许多盲盒的隐藏款出现的概率为1/72、1/144。有些人花了5000-7000元,就为了买一个隐藏款,直接买了一箱,一箱里才可能出一个(隐藏款)。就像买彩票一样,在赌博心理作用下,玩家们会不断尝试。赌输了,心有不甘继续开下一个盒子;赌赢了,极大的满足感和炫耀心理,也会驱使玩家继续开盒。
    ㅤㅤ大家一起购买盲盒,其实是“羊群效应”——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
    (选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材料三】
    ㅤㅤ一个人购买盲盒,可能是因为他身边的人都在购买和讨论盲盒,而他需要通过参与其中来获得其他人的肯定和接纳,从而找到归属感;一个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抽盲盒过程的人,

    可能需要的是享受被人关注的快乐以及与人分享的喜悦。“找到真正的需求,用更健康、更有建设性的方式去满足这些需求,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半月谈》(有删改))【材料四】
    ㅤㅤ未成年人自控能力较差,对盲盒中不确定的产品会产生较强的期待感,这种期待感可能会逐步“成瘾”。同时,购买盲盒获利的概率极低,让青少年过早涉足投机行为,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会让部分青少年认为可以通过投机取巧来赚钱获利。
    (《人民网》(有删改))【材料五】

    (1)小组同学筛选了以上材料,推测最有可能是本期研究主题的一项是
     

    A.盲盒是什么?
    B.盲盒热背后的“坑”。
    C.细说盲盒,理性入手。
    D.盲盒的未来发展,还好吗?
    (2)有同学不理解材料二“羊群效应”这一概念,请你结合材料三和材料五,为“羊群效应”作一个通俗解释。
    (3)在交流过程中,同学们对未成年人买不买盲盒产生了不同看法。请你结合材料,帮助双方各提出两个观点。
    ①支持购买:盲盒设计可爱,让人喜欢。
    ②反对购买:羊群效应,引发购买。

    发布:2024/12/26 15:30:1组卷:33引用:2难度:0.6
  • 1914.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6 15:30:1组卷:26引用:2难度:0.5
  • 1915.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芦苇的记忆
    马素钦
    ㅤㅤ①我家珍藏着一张很大的芦苇席,苇篾微微发黄、大小均匀,席花紧密、排列有序。每到夏天,我就把它铺在床上。燥热的夏夜,躺在上面,便浑身清爽。这席是我父亲编织的,我们姊妹八个,一人一张。这张苇席,融入了我许多关于芦苇的记忆。
    ㅤㅤ②儿时的故乡有一片绵延两千多亩的芦苇荡,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春天,我们在芦苇荡里采摘野菜;夏天,我们在芦苇荡里捡“水牛”,敲“气肚蛤蟆”,捉“苇喳喳“;秋天剪芦花;冬天吃苇芽。
    ㅤㅤ③那个年月,芦苇是一个家庭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它带给孩子们无尽快乐的同时,带给大人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辛劳。
    ㅤㅤ④春夏“薅苇子”。暮春,芦苇已经长到两米多高。芦苇地里有很多绞股蓝,狗儿弯藤……这些藤蔓植物。顺着苇秆往上爬,把附近的芦苇紧紧缠绕在一起。如果不提前拔掉,它们会把芦苇缠折。所以人们隔三岔五要去苇地里拔草,我们这里称之为“薅苇子”。关于“薅苇子”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新媳妇,被公婆派到地里“薅苇子”,新媳妇到地里,看着一棵棵拇指粗的芦苇发起了愁,她用力地薅,手掌被磨破了,却一棵也薅不下来,她难过得大哭起来……
    ㅤㅤ⑤秋天砍芦苇。秋天里的第一次霜降,预示着该砍芦苇了。四里八乡砍芦苇的时间是统一的。提前一天各大队部会下发通知。第二天,起五更,摸黑下苇地,热闹极了!路上大车小车,男男女女。老老小小,一家子都去,有的还提前通知了亲戚。砍苇的好手速度快,割的苇茬低,捆的芦苇把子不容易散。成捆的芦苇被运回家,然后被放在房檐下自然风干。人多力量大啊!两千多亩的芦苇荡,只用一上午便荡然无存。
    ㅤㅤ⑥冬天刨苇茬。刨的时候要躲开藏在泥土里的苇芽。每一个芦苇芽,都是一个希望。苇茬上有时也会有苇芽,这种苇芽长大了会影响其他芦苇的生长,于是就成了我们口中的美味。
    ㅤㅤ⑦故乡的大人没有空闲的时候,地里没有了农活,他们就开始在家里剥苇子、编苇席。我常常惊叹于父亲剥芦苇的速度,芦苇在父亲的手里翻转,苇叶“唰唰”落地。不论是用拧的还是揭的,经他剥的芦苇总是干干净净的。每次我剥苇子,总是很费力地把紧贴在苇子上的苇叶揭起、拽下,手指都被刺破了,苇节部分还是会留下一部分叶子。我以为父亲的手里有神器,曾数次翻开他的手掌,却每次都只能看到那厚厚的茧子。
    ㅤㅤ⑧父亲的手很巧,他能用红色高粱秆和金黄色的芦苇秆编织成有花色的席,席上的四角编出大红的“喜”字。农村的孩子结婚,喜床上,或旧或新,或买或借都要铺上一张这样的席。有钱的还会在喜床靠墙位置再钉一张大花席。我家老屋卧室里,有一张老式大床,靠床的墙上,钉着一张红白相间的圈床席,席上“天下太平”四个字清晰依旧。这张席是父亲亲手编织的,是他和母亲结婚时最奢侈的婚房装饰品。
    ㅤㅤ⑨因为父亲手巧,左邻右舍常拿着苇篾到我家来编席,一是热闹,二是可以学些手艺。
    ㅤㅤ⑩编席的人先是蹲着,脚麻了就跪着,膝盖疼了就坐在脚脖子上,实在太累了,就躺在自己尚未编好的席上伸伸腿。每次母亲做好了饭,总是喊了又喊,可父亲的手指仍在苇篾间穿梭。我们常拿了馍坐在父亲身旁,父亲编几下再抬头咬一口我们手里的馍。
    ㅤㅤ⑪编好的席子要挑出去卖。父亲年轻时跟着爷爷挑着席去卖,为了在天明之前赶到卖席的地方,他们凌晨三四点钟就从家里出发了。细长的扁担,一头一捆席,扁担压弯了爷爷的腰。拄着拐杖的爷爷挑不动了,父亲就跟着乡亲,挑着家里的希望出门。
    ㅤㅤ⑫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高档凉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用苇席的越来越少,砍下来的芦苇开始被当柴烧。后来,芦苇荡被拖拉机统一耕掉,种上了庄稼。浩渺的芦苇荡,机器的轰鸣声是它唯一的葬乐。
    ㅤㅤ⑬芦苇荡消失的那一年,父亲为我们每人编了一张苇席,连同芦苇的记忆一并送给了他的孩子们。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1年第9期,有删改)(1)文中哪些事情表现出芦苇“带给大人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辛劳”?请简要概括。
    (2)简要分析第⑩段是如何表现编苇席的不易的。
    (3)这篇散文写了零零散散的多人、多场景、多事件。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说说作是如何做到“散而不乱”的。
    (4)读完这篇散文,同学们对它的主题持不同的意见。有人说它表达的是对童年、对故乡的怀恋,有人说它是为美好事物消逝而唱的挽歌,也有人认为它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活方式逐渐消亡的感慨与留恋……你对本文的主题有什么理解?请结合主要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发布:2024/12/26 15:30:1组卷:17引用:4难度:0.5
  • 191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剪春秋      ①老李是一位剪纸艺人,听说了“网络直播”非常流行,对此非常感兴趣。尽管自己不是很懂电脑,他还是让自己的儿子小李给自己在网上注册了一个直播账号。
          ②每天下午是老李的直播时间,小李会帮他调好摄像头,帮他关注直播间的评论等等。
          ③直播的第一天,正处寒冬。窗外的寒风让人颤抖。很快,老李迎来了自己第一位观众。在儿子的提醒下,他赶忙摆好自己的剪刀和朱纸。“爸,观众想让你剪一张适合春节用的剪纸,毕竟年关将至。”
          ④“好,这就开始。”老李摆弄着他手中的剪刀,灯光下,幽幽银光泛着光晕,映着老李花白的鬓角。银刃在他灵活的十指下转动自如,老李眼神放空,显得如此深邃。剪刀在朱纸上翻转,翻折、旋转,银刃一次次精准地裁出一道道印记。不到10分钟,一个崭新的“福”字就出现在眼前。老李将它缓缓展开,“爸,剪得真好,观众给你送了很多礼物。”老李点点头。
          ⑤老李性格随和,凡是粉丝们想让他剪什么,他基本都会答应。他的粉丝越来越多,很快就突破了一千,甚至还上了热搜榜。
          ⑥他这一剪就是一个春秋。
          ⑦很多心细的粉丝早就发现,老李剪纸的时候总是不看自己手上的朱纸,目光而是偏向别处。每当有粉丝问及这事,他总是让小李回复粉丝:“没什么,我早就习惯了。”
          ⑧一天,直播间突然来了一位“粉丝”,直接留言:“我看你就是只会剪这区区几种花样吧。”一旁管理直播间的小李见状大怒,“爸,你看这人怎么这样,说你花样单调。来,我帮你把他禁言。”可老李摆摆手,“没事儿,让他说。”
          ⑨小李虽然气不打一处来,但还是遵从了老李的要求。
          ⑩“我是小张的粉丝,他也是剪纸的主播,我看,你要是有本事,就跟他来一场比赛。”刚发完,这“粉丝”就退出了老李的直播间。
    ⑪老李儿子见状,马上跟住了这“粉丝”,发现这粉丝已经开始直播了。嘿,还正是直播剪纸。“真是缺德。”小李马上看出了这背后的端倪。
    ⑫原来,这是直播平台上另外一位主播——小张,也是直播剪纸的。比起老李经常剪的传统剪纸,他算是什么都剪。动物、汉字、小人啦,样样都剪。
    ⑬小张也是在无意之中在热搜榜上找到了同样剪纸的老李。俗话说得好,“同行是冤家”,小张便起了嫉妒之心,他进入了老李的直播间发现他的剪纸仅仅只是传统的几个字,比起自己根本没什么花样,本是争强好胜的他心里可谓“各种不服”。
    ⑭于是小张就在自己的直播间跟粉丝们诉苦,“你们看看这个老头,剪的没我好,完全拘泥于传统,可粉丝却比我多,还在热搜榜上。”其中有个粉丝回了小张一句,“你跟他比试比试不就得了,一比,便知高低。”
    ⑮这天直播结束后,小李把事情都告诉了老李。“可以,告诉他,我跟他比。”老李拍拍手。“爸,您这么有把握?“是!“老李厉声道。
    ⑯小李和主播小张约定,比赛就是一幅春季或秋季的作品。
    ⑰比赛当天,不出10分钟,小张便完成了一副“莺啼树梢”的作品,朱纸上,一只红莺站在柳树枝头,仿佛正在啼叫,好像随时会飞出这张纸,整幅画面灵动而富有春的生机。
    ⑱小张早早结束作品,闲得无事,便进入老李直播间观战。
    ⑲小李把情况都告诉了老爸。老李不急不慢,缓缓地拿出朱纸和银刃,窗外的阳光肆意的铺洒在朱纸上。一如往常,老李的眼神显得非常深邃,望向别处。老李将朱纸折成四份,一刀开合,一刀裁开,手指灵活地在朱纸上飞舞,时快时慢。
    ⑳太阳渐渐西移,将老李的脸庞映照得别样红润。
    ㉑老李的作品用了一个多小时。
    ㉒当小张在直播间看到这幅作品时,惊讶充满了他的内心。
    ㉓朱纸折成了四份,没有展开时,是一棵矮矮的枫树,有几片落叶迎风飘落,而将它展开,却又是另一番天地。老李缓缓展开朱纸,同样的“莺啼树梢”,不同点有两棵柳树罢了。
    ㉔妙哉,春现于眼前,而秋隐于之后,不得不服!
    ㉕小张在那天夜里删掉了自己的直播账号。
    ㉖小张在老李的直播间里观战的时候,也注意到了老李的眼睛。同样作为一个剪纸出身的人,他知道,那是剪刀留下的伤痕。确实,老李之所以剪纸时看着别处,是因为他是个盲人。他跟着师傅学艺后,一次练习中不慎被剪刀弄伤了双眼,从而导致失明。小张自愧不如,他深知网络直播是一面镜子,人性的镜子。
    ㉗老李以盲人的身份,剪了一个又一个春秋。
    (1)小说围绕老李写了哪些事?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全故事情节。
    让儿子给自己注册直播账号→①
     
    →回复粉丝习惯不看朱纸→②
     
    →③
     

    (2)倘若小张删掉直播账号后,小李在爸爸直播间留言板上发现了小张的留言。请你根据上下文情节,写出留言内容(不超过80字)。
    (3)第12至14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4)优秀文学作品的结尾都是独具特色、令人赞叹的。请结合文章最后两段,谈谈这篇小说结尾的写作特色及效果。

    发布:2024/12/26 15:30:1组卷:13引用:2难度:0.3
  • 19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6 15:30:1组卷:177引用:4难度:0.8
  • 191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只有馒头知道
    刘孟
          ①“爷爷是个老红军呀,爷爷待我亲又亲呀,我为爷爷唱歌谣呀,一支歌谣一片情呀……”歌声飘荡在屋里,4岁的儿子一边玩耍,一边听着这首《爷爷为我打月饼》。突然,孩子转过头,若有所思地问我:“妈妈,老红军是什么呀?”此刻我正在厨房忙里忙外,一锅馒头已经热气腾腾。儿子的问题让我想起了儿时的自己……
          ②儿时的我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能吃上爷爷做的馒头。“娟娟,吃馒头啦!”,爷爷总是这样叫着。我欢呼雀跃地捧着烫手的白馒头和爷爷坐在芒果树和缅桂花飘香的树下……
          ③爷爷老屋门前的缅桂花和芒果树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爷爷做的馒头也陪伴我走过幼年、童年直到后来上了中学。离家求学的日子,繁重的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让我有些不知所措。我想爷爷,想吃爷爷做的馒头。爷爷问我在学校的情况,我说不出话,眼泪啪啪往下掉。爷爷没有批评我,也没有安慰我,而是让我和他一起做馒头。和面、揉面、发酵、等待、高温、出笼,最后是香甜的馒头。缅桂花树下,爷爷和我吃着我们一起做的馒头。爷爷说,“娟娟啊,生活就像做馒头,里边的味道馒头会告诉你。”我以为陪着爷爷一起做馒头、吃馒头的日子会很长很长。然而,在一个缅桂花飘香的季节,爷爷突发脑出血离开了我们。
          ④爷爷走后,家里便没人敢做馒头,一是怕奶奶伤心,二是没有人能做得出爷爷的味道。但是我们大家心里都忘不了爷爷和他做的馒头。在我的心里,我还忘不了爷爷和我说的话。
          ⑤后来,我发现爸爸做的馒头有爷爷的味道。我还在家里发现了印着有爸爸名字的“优秀共产党员”的纪念品和证书,我这才知道,原来爸爸是和爷爷一样会做馒头的共产党员。
          ⑥当厂里有抢险或者需要下盐矿处理危急任务时,总能看到爸爸冲锋在前的身影。记得有一年,矿山遭遇洪水,造成盐井坍塌,爸爸不顾危险投入到抢险救灾中,一干就是一个多月。就这样,从青丝到白发,爸爸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坚守初心的奉献精神。
          ⑦从爷爷和爸爸身上,我看到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梦想的种子也悄悄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⑧终于,我上大学了,并在第一时间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忘不了2003年7月1日那天,我面对党旗举起右手庄严宣誓的时刻,忘不了三本《中国共产党党员党费证》上记录着我的每一笔党费收缴情况,还有我刚参加工作穿上税务制服时青涩的模样……
          ⑨现在回想起来,爷爷已经把做人的道理都讲给我听了,爸爸已经把做事的道理做给我看了,只是我到现在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做人、做事就要像做馒头一样:干干净净是本色、实实在在正能量,只有经过搓揉、摔打、发酵、高温,馒头才能香飘四溢。
          ⑩今年清明节,我带着儿子回了老家,来到老屋前,门前的缅桂花树和芒果树都还在,只是没有了主人的照料,它们肆意生长着,一阵清风拂过,树影婆娑间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爷爷从未和我讲起的故事。
    ⑪“妈妈,老红军是什么呀?”儿子再次问到。
    ⑫“老红军就是国家的脊梁,民族的精神。”我对儿子说。
    ⑬“精神是什么啊?”小家伙追问着。馒头的香味已经飘满整个屋子,馒头熟了。我拉着儿子稚嫩的小手,对他说:“儿子,我们一起去做馒头、吃馒头吧,馒头会告诉你精神是什么。”
    ——选自《普洱日报》(1)文章以“只有馒头知道”为题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2)第⑤段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3)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欢呼雀跃地捧着烫手的白馒头和爷爷坐在芒果树和缅桂花飘香的树下……
    (4)你认为爷爷和爸爸是怎样的人?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些什么?

    发布:2024/12/26 15:30:1组卷:7引用:2难度:0.3
  • 1919.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6 15:30:1组卷:138引用:2难度:0.8
  • 1920.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26 15:30:1组卷:9引用:1难度:0.8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