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难题抢练
浏览次数:648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212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2851.下面是同学在学习“人声鼎沸”这个成语时搜集的资料。大家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ㅤㅤ鼎是古代的一种煮食物的器具。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ㅤㅤ鼎最早只是烹饪器具,后被视为传国重器,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如:定鼎、问鼎中原等。因此,“鼎”字也被赋予“尊贵”“盛大”等引申义。鼎又是(jīng,表扬)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

    发布:2024/12/14 8:0:21组卷:226引用:1难度:0.5
  • 2852.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岭,真的能用一己之力挡住南下冷空气?      ①我们先来说说秦岭。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有一条非比寻常的山脉,气势磅礴地横亘在中华大地上,处于中华版图的正中央,这条巍峨的山脉就是秦岭。秦岭东西约500公里,南北约150公里。它是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的分界线,也是黄河、长江的分界线;是北方小麦和南方水稻的分界,也是中国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它发挥着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各种各样的作用。据中国气象局曾经发布的一篇文章介绍,由于它的存在,带来了强烈的“南北差异”,小到喜欢吃甜粽还是咸粽,大到南方的柔和与北方的豪放都和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②秦岭对水汽有阻滞作用,秦岭南坡平均降水800毫米以上,北坡平均降水800毫米以下。北坡相对寒冷干燥,南坡则温暖湿润,南坡自下而上拥有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5种气候类型;北坡自下而上拥有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4种气候类型,它的存在不仅改变了中国大陆的自然格局,还使南北大地出现了强烈的气候差异。
          ③那么,秦岭是怎么挡住南下冷空气的呢?首先,秦岭的高海拔对冷空气南下和暖湿气流北上都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但同时冷空气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长途跋涉、翻山越岭移动到这里的时候也消耗了“元气”,到了秦岭,冷空气要爬坡会再消耗一些,所以实力不够强的冷空气“走”到这里就没“后劲”了,就算有“耐力”比较强的冷空气,奋力翻过山之后实力也明显削弱了,因此就造成了秦岭“挡”住了冷空气的现象。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冷空气都可以被秦岭“挡住”,一旦有强冷空气来袭,因为它“实力”强大,还是可以“破关”过去,影响到我国南方地区的。
          ④一般来说,如果山脉阻挡了干冷空气,并不会出现明显的“泾渭分明”现象;反而,当山脉阻挡了暖湿气流,则会在一侧出现暖气流抬升形成云,而另一侧气流下沉,出现晴空。
    (根据《成都商报》相关资料改编)      材料二:
    深圳会经历“60年最冷冬天”吗?      最近,冷空气频繁南下,深圳气温有所下降,很多人都有了入秋的错觉。关于“拉尼娜”的信息也在朋友圈刷屏,诸如“60年最冷冬天”的说法被广泛传播。
          近日,国家气候中心也发布消息,预计今冬将形成“拉尼娜”事件。“拉尼娜”事件对深圳天气有何影响?从2000年以来发生的5次“拉尼娜”事件的年份气象数据来看,在“拉尼娜”年的冬季(12月一次年2月),深圳的气温较常年同期低0.3℃,出现寒冷日数(日最低气温≤10℃)平均21天,比气候值多3天。降雨方面,“拉尼娜”年深圳冬季的降雨较常年偏少9%。平均干燥日数(日最小相对湿度≤50%)44天,较常年多6天。
          市气象台预测,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预计深圳秋冬季前暖后略偏冷,空气干燥,其中2021年1—2月冷空气活跃,偏冷少雨,最冷时段可能出现在1月中旬至2月上旬,可能出现持续一周左右的寒冷天气,我市最低气温可达5—8℃,出现2008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及2016年极端寒潮暴雨的可能性较小,不会出现网络谣传的60年最冷寒冬。
    (选自2020年10月29日《深圳商报》,有删改)
    (1)材料一是围绕什么话题来说明的?
    (2)秦岭使我国南北大地出现了强烈的气候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3)简单分析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不能删除的原因。
    一般来说,如果山脉阻挡了干冷空气,并不会出现明显的“泾渭分明”现象。
    (4)奶奶身体虚弱,自从听说深圳要经历60年最冷寒冬的传闻后,一直忧心忡忡的,担心自己扛不过今年的最冷寒冬。请你结合任意一则材料的内容,劝慰奶奶,帮奶奶消除顾虑。

    发布:2024/12/14 8:0:2组卷:6引用:1难度:0.3
  • 2853.选出对《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发布:2024/12/14 7:0:1组卷:1140引用:4难度:0.9
  • 2854.在横线处填入下列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明清以后又不断发展,最多时有6000多条
    ②这些地区都是您感受胡同文化的好去处
    ③据统计,北京现有胡同1000多条,纵横交错,织成了荟萃万千的老北京景观
    ④现今胡同景观保存相对完好的区域有东城区、西城区和前门地区
    ⑤最早起源于元代

    发布:2024/12/14 7:0:1组卷:579引用:16难度:0.8
  • 285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甲】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乙】望岳
    杜甫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厢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注】:①【西岳】即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②【崚嶒(líng céng)】形容山势高峻。③【车厢】华阴市西南二十五里有车厢谷。深不可测。④【箭栝(guā)】指华山箭栝峰,箭栝原意为“箭的末端”。⑤【一门】此处指南天门。
    (1)这两首《望岳》分别创作于杜甫的青年和中年时期,写出了岱宗和西岳的共同特点是 ①
     
    。与甲诗表现出的诗人②
     
    的人生态度相比,乙诗则更多地表现出诗人的失意与彷徨,这一点从乙诗中③
     
    等词语可以感受到。
    (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齐鲁青未了”一句,从近观的视角描绘了苍翠山色,表现了岱宗的地理特点和诗人的独特体验。
    B.甲诗最后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诗人登临绝顶之后的真实感受,表现了他的心胸和气魄。
    C.乙诗首联紧扣诗题,把西岳主峰比喻为站列的儿孙,生动描写了西岳的外观,也切合仰望西岳之意。
    D.乙诗颈联以“车厢”“箭栝”等地名巧妙入诗,突出了西岳之“险”与攀登之“难”,也暗示了诗人人生的坎坷。

    发布:2024/12/14 7:0:1组卷:389引用:6难度:0.6
  • 285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1)这两首诗在题材上都属于
     
    诗,“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2)结合以上两首诗,试分析杜牧在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发布:2024/12/14 7:0:1组卷:230引用:8难度:0.8
  • 2857.结合作品,说说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为什么称徐海东为“红色窑工”。

    发布:2024/12/14 7:0:1组卷:187引用:2难度:0.7
  • 2858.下列关于《昆虫记》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4 7:0:1组卷:146引用:2难度:0.7
  • 2859.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

    发布:2024/12/14 5:30:2组卷:199引用:12难度:0.9
  • 2860.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阡陌交通
     

    ②便还家
     

    之哭也
     

    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2字)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发布:2024/12/14 5:0:1组卷:34引用:8难度:0.7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