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知识点挑题

请展开查看知识点列表

>
<
更多>>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难题抢练
浏览次数:872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已完结
热点预测 中考复习 新题抢练
浏览次数:280 更新:2025年04月24日
  • 289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读书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读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方法。
          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完善的。读书也一样,必须由少到多,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消化、吸收。“万丈高楼平地起”,大楼要一层一层往上盖,书也要一点一点认真读。正如清代陆清献在《示儿书》中所说:“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读书如果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急于求成,就好像肚子饿时吃饭,狼吞虎咽,囫囵吞枣,不仅没能品尝到菜肴的滋味,甚至可能会因噎废食。数学家华罗庚也说:“学习上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学得不扎实,你想来得快些,结果反倒慢了。”可见,循序渐进是一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读书方法。
          ③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是由浅入深建立起来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是与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相适应的,因此,读书就要从基础知识开始。杰出的科学家都是从最简单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杰出的画家都是从最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开始练起,杰出的文学家也都是从最简单的遣词造句开始写起。他们都是在起点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会不断提高,有了后来的成就。这充分说明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才会取得好的结果。
          ④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随着对内容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会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因而循序渐进的阅读就成为读书者进步的阶梯。南宋哲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这是他对自己续书经验的总结。他曾每日从《礼记》《左传》等经籍中选取两段,反复阅读,出口成诵,进而不断思考,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的思想。正是这样,他才成为伟大的哲学家。
          ⑤青年人读书欲望很强,读书劲头很大,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有些人读书贪多求快,“在空中起跳”,忽视打好扎实的基础,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结果收效甚微。因此,一个人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才能日益精进。
    (1)上面的文字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
     
    。(限12个字以内)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第②段分别引用陆清献和华罗庚的话,来充分论证本段的观点。
    【乙】第③段论述的重点是:任何学科知识体系的起点都是基础知识。
    【丙】第④段先说内容理解的加深会带来思考的深入,据此提出观点,再用朱熹的言行做证明。
    (3)下面是《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两则语录,哪一则有助于你理解上面的文字?请简要说明理由。
    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发布:2024/12/13 21:0:2组卷:254引用:8难度:0.1
  • 289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3 21:0:2组卷:52引用:7难度:0.7
  • 289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注释:)①浙江:指钱塘江。②既望:农历十六。③海门:浙江入海口。
    (1)请用“/”标示下面语句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至 于 夏 水 襄 陵
    ②自 既 望 以 至 十 八 日 为 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王命急宣(
     

    ②虽乘御风(
     

    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其远出海门(
     

    (3)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沿溯阻/𪩘多生怪柏
    B.其千二百里/飞漱其
    C.浙江潮/天下伟观也
    D.王命急宣/人固有一死,重于泰山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5)填空。
    甲段描写三峡的夏水,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其
     
     
    的特点,描写春冬之水则紧扣其
     
    的特点,以“素湍”“回清”“
     
    ”的动态之美映衬“绿潭”的静态之美,动静相映成趣。乙段从
     
    、色、
     
    等方面进行正面描写,由远及近地写出了钱塘江潮雄奇壮观的景象。

    发布:2024/12/13 21:0:2组卷:378引用:2难度:0.3
  • 289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3 20:30:2组卷:57引用:6难度:0.5
  • 2895.诗词赏析
    寻幽居不遇 
          庄翱
    满庭花落迷行路,绕院泉声写半山。
    向暮此中回首去,洞门深处鸟关关。
    (1)这首诗写出了朋友幽居之处的哪些特点?
    (2)这首诗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发布:2024/12/13 20:30:2组卷:62引用:10难度:0.5
  • 289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
          若于此时,使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选自蔡襄奏折《乞用韩琦、范仲淹》,有删改)【注释】①支:通“肢”。②使:假使。③乞:乞求,请求。 ④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A.非愈病(只,仅仅)
    B.入则无法家士(“”通“弼”,辅佐)
    C. 傅说于版筑之间(被任用)
    D.不改作((怕,畏惧)
    (2)下列句子中加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困于心,衡于虑,后作。
    A.望之蔚然深秀者。
    B.乃记之去。
    C.然不胜者。
    D.时时间进。
    (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请用选文中的句子填空。
    ①甲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
     
    ”,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乙文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是“
     
    ”。
    (5)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他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

    发布:2024/12/13 20:30:2组卷:18引用:2难度:0.6
  • 289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发布:2024/12/13 20:0:2组卷:69引用:4难度:0.8
  • 2898.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班上将出一期主题为展示60年来祖国建设取得的各项成绩、展现我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的黑板报,请你参与完成以下工作。
    同学们搜集了三则材料,预备从其中选两则放在同一个栏目中,你认为应该选哪两则?为什么?请你再结合自己所选两则材料的内容,用两个四字词语(或短语)为这个栏目拟个合适的名称。
    【材料一】50年代末至60年初,因为自然灾害等原因,连续三年粮食产量大幅度减产,国民经济极度困难,同时苏联的单方面毁约,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面对困境,我国科技人员不靠外援,自力更生,自主研制,终于在1964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枚原子弹,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材料②】美国研制原子弹用了近18年的时间;中国仅用10年时间。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研制成功,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中国只用了两年多时间!
    【材料三】1965年,在各种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牛胰岛素基因后,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该胰岛素。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对此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
    (1)选择第
     
    则和第
     
    则材料。原因
     

    栏目名称
     

    (2)请你为本期黑板报写几句寄语,号召同学们“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用上“自强不息”“义不容辞”两个词语)
    寄语:
     

    发布:2024/12/13 19:30:2组卷:93引用:6难度:0.5
  • 2899.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离开桑菲尔德,我感到痛苦,我爱桑菲尔德;--我爱它,因为我在那里过着丰富、愉快的生活,至少过了短短的一个时期。我没有受到践踏。我没有被弄得僵化。我没有被排斥在同光明、活力、崇高的一切交往之外。我曾经面对面地同我所尊敬的人,同我所喜爱的人,--同一个独特、活跃、宽广的心灵交谈过。我已经认识了你,现在感到自己非从你这儿被永远拉走不可,真叫我害怕和痛苦。我看到非走不可这个必要性,就像看到非死不可这个必要性一样。”
          ……
    “我跟你说,我非走不可!”我有点恼火了,反驳说,“你以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你觉得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1)“我”和“你”分别是作品中的哪两个人物?
    (2)画线句子表现了“我”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联系整部作品,写出“我”受到践踏,被弄得僵化,被排斥在同光明、活力、崇高的一切交往之外的两个重要的人生阶段,并结合小说情节分析“我非走不可”的原因。

    发布:2024/12/13 19:30:2组卷:407引用:2难度:0.7
  • 290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发布:2024/12/13 19:30:2组卷:1695引用:8难度:0.7
login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